《契卡》是一由亚历山大·罗戈日金执导,有一天哥摸进诗人房间,Igor Sergeev / Aleksei Poluyan / Mikh网友l Vasserbau主演的一剧情类型的电影,心血来潮顺了本布莱希集回来,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躺沙发上捧着读,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契卡》观后感(一):老鼠的世界
有些事情,双眼放光,仅凭文字是无法完全还原现象的,忘情念诵蓝色月光啊夏夜清空什么的。你是特工啊,借助图片,不带这么琼瑶的好不好。 文艺腔就这样,可以让人更深刻的理解了那些文案描述不出的痛,喜欢把正面的和反面的东西矫做成一种氛围。一看开始念诗了,比如疥疮。近来看了《二手时间》,镜头放缓了,整理掠过时翻过一个加害者的“忏悔”,抒情配乐了,略有触目惊心:曾进内务担任契卡,就知道这是在准备升华灵魂了。别说港剧日剧好莱坞,一段时间受不住要求上战场,现在就是德国片也这幅嘴脸,柏林胜利回国后却被投入监狱七年……
于是我搜了契卡,真是祸国殃民遗毒深远。何况还是布莱希特这么糟粕的文艺腔。布莱希特本人就不是什么好货,发现了这1992年的片子。
片中给我留下第一印象的是大老鼠,爱撒谎好投机,而这在我看来是黑暗的象征。开始时行刑人们还用射杀刑场里暗处的老鼠,自私自利又装模作样。凭他那两句破诗净化灵魂?瞎指望吧。 我以为真实的人性要现实得多,然后随意扔在运送人尸的拖车上(可能同时也用老鼠来象征人命的卑贱吧)后来竟然和老鼠和谐相处了,搁到风暴里,任老鼠桌上乱爬,一个人到中年智力不低献身特务事业十来年的特务头子,甚至有个怀里抱了老鼠叫女儿,该看的早看过该想的也想过,要我设身处地,世界观早就树立完毕,会认为这是一种苏联式对生命表示的同情与珍惜,比新闻联播还确定无疑。我不相信这号人物三下五除二就给感化了。制造出一个温情脉脉的幻象让人心存侥幸,无辜的血已经流的够多了。当然这最不正常的人之后悄悄上吊,冲着幻象一脚迈出去,暂且不说吧。这些不怕人的老鼠多少折射出加害者身上一种不敢不麻木的味道,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及片中处处可见和。而这些,都是有着提神壮胆的效果的,书中每次任务完毕便是发整桶的和花露水,诚然,这些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更是可以使人性的弱点放大了几十倍,所以片中可以有审判者审判时沙漏计时,不断的主观不耐烦,也可以有处决者想即将被处决的女子的理直气壮。
地下室,螺旋台阶,铁栏杆。黑暗结合着有暗黄色灯泡的亮度,随着行刑者跑步向下行进中的忽明忽暗,有了未知的恐惧,而守在推车的老汉穿着皮围兜橡胶靴让我有种在屠宰场的错觉,不过,这难道不是屠宰厂么?浑身的人们被堆在拖拉机上运出大门,就这样彻底消失。这大分被屠杀的,还是人类中“精英分子”,而他们的衣物首饰,却被施刑者们瓜分着。不得不说吃相恶心,从屏幕外透露着乡村庸俗气息的矮胖子在开准备时喊着不敢打神父,但分赃时却一把抢过推车老汉手里的十字架项链,说要给家里孩子玩,这种心理承受里也是没谁了;一个瘦高个子男孩被行刑者发现衣服被污损被骂反击说,:反正你们会洗。”随即便是被暴打,拖到门板前直接毙。画面表现出的冰山一角的恶,书可以表现一半,而完完全全的恶是永远封存于记忆,然后与人一起埋葬了,也许也并没有消失,只是隔段时间重复上演罢了。
杀的人太多,连帮凶的老汉都止不住的在胸口画十字,而男主更是回办公室就倒两次压惊。之前的一个施刑者在地下室上吊自尽,却不如意的被伙伴救活,让我感受到一根绳子上的蚂蚱之间的情谊。一车一车的尸体拉出去,彻底让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麻木了。相比电影的单一片面纯洁的流水线的恶,书中的恶更为立体丰富惨无人道,行刑者与审判者的所作所为已没有丝毫人情味,更让人悲愤的是,分施暴者们不仅未被追究刑事,尽然还在法外享受着特权!凭什么刚在神父前结婚就手拉手赴死?凭什么可以敷衍老人一个劲的问家里猫无人喂怎么办?凭什么一切人进来即有罪?还好电影中的头目的“自杀”的“善良”结让我不至于那么压抑,毕竟它的主旨还是点在人性之美上的,而书的话……
领导者看似冷酷,可以一崩了求情想活的美丽女子,但却可以温柔,放了曾经抓捕他让他负伤的军官。但他被被的太纯,一心效忠,可惜在身边的人不断“离去”中感到痛苦,同时承受着直接或间接受害者语言的暴力,比如路上孩子嘲讽,者的反诘,被决时熟人或不认识的嘲讽或者喊着苏维埃万岁而倒下的诅咒。在被医生嘲讽他老婆还是处女后,他的信念更为松动了,其实那晚他在床头手里捧着的是马列的书,他没有精力分一丁点给他的妻子啊,可怜的人,刽子手应该被同情吗?我不知道,这些大概已经不适用于不能善恶了吧。
结我也不是很懂,只明白主人公一心求死,最后可能是被送到其他区的契卡基地处决了,可为什么他们的施形者穿白大褂呢?难道不用了改用生化武器了?水管的“水”出来的一瞬,他的意识回到了在马背和们驰骋郊外的快乐。三抑一扬,耐人寻味,穿插着手风琴的悲怆。
《契卡》观后感(三):为控诉而控诉的教育片
这片子最大的遗憾是不够真实,并没有如实还原历史上的契卡,这样一个题材,很是能激起普通人好奇心,同时又是控诉极权主义的铁证,导演用力过猛,结尾的自杀、精神崩溃尤其画蛇添足,令人遗憾。成了为控诉而控诉的教育片,失去了观众进一步思考的空间。
看过苏联肃反回忆录,战争并不像影视作品那样燃烧,每天都是地狱般的折磨;疲惫不堪的强行军,枯燥无味的守堑壕,敌人围追堵截的胆战心惊,物资短缺导致的饥肠辘辘衣衫褴褛,无时无刻的死亡威胁,当人连自己能活多久都不知道,物质生活匮乏到极致的时候,你要他们有精神生活?讲人性?当你连战友牺牲都不会流泪只例行公事的掩埋时,对敌人你还会产生怜悯吗?现在,当你吃饱喝足、不担心看不到明天太阳,用键盘控诉他们残忍时,你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些人,残忍是一种强烈的情感,背后是仇恨。而真正的契卡人是一种自然,背后是惯,行刑对他们就像吃饭拉屎一样,是一种生活而已。支撑他们的是对的狂热和未来的信念,让他们安之若素的是对感情彻底的斩断(这当然是由于客观的战争生活造成,并不仅仅是主观选择),他们没有把行刑对象当人,也没有把自己当人,所以整个过程,就是流程化的运行,每个人都像机器,完成种种指标。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如果仅用现代人的眼光去做道德审判,那就肤浅了些,他们经历的,你没有经历,不回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便无法理解一个个普通人为何有这样的暴行。毕竟,契卡不是从天而降,而是俄国自己创造的。根源在,而不仅仅是政权。
《契卡》观后感(七):关于契卡电影的意义
如果说一电影最终的意义总是要通过电影最后的画面来呈现,那么契卡的意义就在于和神学的最终意义。
我们思考一电影,特别是外国电影,不应以我们自己的文化和认识去解读。否则每个不同观点的人都能从电影里汲取自己希望得到印证的分。
俄罗斯是一个典型的东正教,苏联时期,宗教被严格的压制,解体以后,这种压制得到了释放。契卡是1992年上映的电影,时值苏联解体期间,这种对共产的愤恨和对宗教的向往集中到了一个很高的层面。全片除了决和变态的画面,最多的台词和隐喻都贡献给了宗教,被决的人里面,画面最多的就是一个个牧师。搬运尸体的工人,反复地从尸体上取下各种十字架,连契卡办公室也有着宗教顽强存在。电影里面,办公室里,耶稣也是全身的被钉在十字架上,隐喻着被决的人是和耶稣一样的受难者。主人公也是不断地思考与宗教的关系,生或死就是一句话。那个哗变的军团,几百号人穿着白衣,面前契卡成员架设着机,最后主人公说道,其实是鲜活的生命,并释放了他们。这个时候,就连求情的军官也目瞪口呆。主人公在契卡统治期间,就是这个地区的上帝,问上帝如何干,如何害怕,无比可笑。
电影最后是对宗教的忏悔。主人公并没有崩溃,他只是灵魂得到了解脱,他地趴在门板上的时候,被水龙头冲洗,寓意着冲洗一个刽子手身上的罪恶和血腥。主人公仔细地抚摸着门板上的眼,既寓意了这是他最后死亡的方式,结合电影最后一帮人快乐地在草原上奔驰,也让我想起圣经上面的一句话,富人上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电影里面有个临被决的人曾说过,这块门板就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也许,不经过洗礼,主人公的灵魂就无法通过眼这么大的通道,进入片尾的极乐世界吧。
好电影,充满隐喻和思考的片子,我最喜欢了。画面比较血腥,但毕竟不是恐怖片,只是这种血腥比较真实而已。能忍住看完,就如喝了一杯浓咖啡,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