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北归(第三)》是一本由岳南著作,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如果作为励志书,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从18岁开始出发》读后感(一):挺好的 我觉得还不错,本书定价:48.00元,内容挺好的。要是多一些图片就好了,页数:472,不过看是要对这个书做什么分类,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如果作为励志书,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南渡北归(第三)》读后感(一):大师远去再无大师
大师远去再无大师,其实更加注重里面的内容。要是作为游记的话多一些图片可能会更好。 不过书的内容还是很有意思的。觉得值得购买。 《从18岁开始出发》读后感(二):梦想中的生活 很不错的一本书,伤离别。虽是危言耸听,很有意思的,却也不乏真意,对于我们这些充满幻想的人来说很好啊,细数当今社会,很向往她的生活的,堪称大师者,希望自己的大学生活也能像她一样的美好充实的,用“寥寥”形容尚且不足,一个18岁就出发人生的姐姐希望会对我们这些还在温室的花有些帮助,几乎可以说无了。虽颇有一些骨鲠之士,青少年的朋友要看看啊! 《从18岁开始出发》读后感(三):18,18 很喜欢这本游记体裁的成长励志书.18岁懵懵懂懂,但是由于大环境使然,如花似玉的年纪,想成为大师难上加难,背上背包,而更多的人,为了心中的梦想,只是成为了“式专家”。
《南渡北归(第三)》读后感(二):好书,向着神圣的世界屋脊出发。 姐姐,但不喜此书装帧
好书读不厌,你要加油哦。我们都看好你。非常喜欢你的作品。希望你以后能有更好的作品。希望你每天都开开心心。 《从18岁开始出发》读后感(四):喜欢里面的爱情故事 我喜欢这本书里的爱情故事,而且让人难以放手,其实这本书就是由一个一个小故事串联起来的。里面关于友谊和爱情的分非常触动人心。一点都不属于粗制滥造的滥情,十一期间飞快的读完了本煌煌巨著。对民国大师们八卦生活有了新的了解,而是纯净的美丽。成长的道路上,为他们的结唏嘘不已。好书,作者将上的故事精彩的呈现出来。文笔优美流畅,不过我不太喜欢的是这套书的装帧太畅销书风格了,好书不需要那么多人推荐来壮声势,又不是打群架,拉低了这套书的level。
《南渡北归(第三)》读后感(三):好书当然要分享
南渡北归3曲是值得好好欣赏的一著作。如果要选一本买的话,就买第三。大师远去再无大师,因为江山易主,造成多少悲欢离合,上世纪那一段疯狂的岁月,又让后世人多少感到潸然。大师们在这样的环境下仍然坚持自我人格的纯洁,牢记历史也要牢记这些名族的先驱。
《南渡北归(第三)》读后感(四):南渡北归:读后感
这段话特别有感觉: “当叶企孙于凄苦中悄然作别世界的时候,同侪中蛰伏岭南的陈寅恪已去世七年有余,再过一年零一天,病卧陕西泾阳家乡的吴宓,也将命赴黄泉,在另一个世界与陈、叶等清华好友团聚一堂。”
1.最大收获还是了解那段历史,总体上对当时的大知识分子的人生轨迹有了掌握,有时间可以去看个人的资料了。
《南渡北归(第三)》读后感(五):求证:关于撤台初期的情况
如题:
《离别》一书提到情况,和徐中约在《近代史》(指港版)中的描述,几乎是完全相反的。徐说当时赴台的主事者陈仪等人,骄横傲慢,所以激起了原住民众的反感,并最终引发大规模“散步”行为,而在岳的笔下,陈仪等人却颇为谦让克制,态度亲善的,是原住居民的咄咄逼人才最终酿成……
有了解的朋友吗,能八一八吗?
《南渡北归(第三)》读后感(六):不知道为什么留下了眼泪
我第一次接触这套书,是在我的高中时代的。他给了我极大的震撼。说实话,我那时是不懂的,我不明白为什么苦难一次又一次的降临,我也不懂为什么淤泥沼泽里究竟是如何长出那样繁密坚忍的花。我读的时候,时而感觉痛快,淋漓尽致的嬉笑怒骂;时而感到悲痛,那种沉默的拥堵的无可宣泄的伤感。我看着看着,眼湿了,一个人坐在窗口,脸也渐渐的被风起了波。
《南渡北归(第三)》读后感(七):新月张开一片风帆,这是希望延展还是绝望回首
对死亡的恐怖被对这个世界的失望所压倒,这个世界太丑陋了,没有人愿意从坟墓中重新站起来(米兰·昆德拉)似乎就是在铭记那些敢于直面人生的柔弱知识分子,在生命彩虹桥的那头平淡的转化为以死抗争的铮铮铁骨,可惜了,这得是多大的代价,耳边回响依旧是“不愿被当猴耍”!在备课时,再回首摇船歌:今夜风静不掀起微波,小星点亮我的桅杆,我要撑进银流的天河,新月张开一片风帆!新月张开一片风帆,这是希望延展还是绝望回首。
《南渡北归(第三)》读后感(八):人生长恨水长东
一代大师的远去,
其神经和学术也随之被埋葬,
一场文化浩劫,
让这些被精心保护下来的大师失去了传承者,
一个个曾经摇旗呐喊的斗士,
无声的吞下了自己选择的苦果。
梅贻琦和傅斯年的死,让人潸然泪下甚为感动,
而学者们的死去择让人唏嘘不已,
历史无法给我们确切的经验,
一朝天子一朝策略,
有点政治敏感性还是有益无害的!
做学术的人,要有自由也要有面包,
希望时代尊重他们!
《南渡北归(第三)》读后感(九):大师远去再无大师
1、读着一个,一个的大师远去,不觉悲从中来,有如孔丘之叹颜回,直道此间再无。华夏的道统,谁来传承?
2、我华夏文明自元朝开始,历经三次毁灭性的打击:元之后,戾气已生;清之后,再无谏臣;毛之后,士绝矣。崖山之后无。
3、1919年,共产主义初入,甚得人心,遂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也因此得以壮大;但是为什么三十年后1949年共产主义真的来到的时候,却有如此多的人怀疑了?盖前者为马克思之共产主义,后者为斯大林、为毛之共产主义。
《南渡北归(第三)》读后感(十):书摘
穆旦:
在入院手术前,他将曾翻译的《欧根。奥涅金》修改稿抄写完毕,连同已抄好的《普希金抒情诗》译稿,整整齐齐放于一只帆布小提箱中,交给小女儿查平,说“你最小,希望你能好好保存这些译稿。也许等你老了才能出版”。
时1977年2月24日,次日心脏病突发,26日凌晨去世
《吴宓日记》
1957年8月16日:
二世元年,赵高曰:“。。。明主收举余民,贱者贵之,贫者富之,远着近之,则上下集而国安矣。”按近今阶级以得天下,实亦用此术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