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观看之道读后感1000字

我的观看之道读后感1000字

  《我的观看之道》是一本由[美] 大卫·霍克尼 / 尼科斯·斯坦戈斯 (编)著作,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0元,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观看之道》精选点评:

  ●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17/03/23/%e6%88%91%e7%9a%84%e8%a7%82%e7%9c%8b%e4%b9%8b%e9%81%93%ef%bc%9a%e4%b8%80%e5%8f%a5%e8%af%9d%e4%b9%a6%e8%af%84/

  ●打开思维的边界,艺术是生活的一分,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观看方式。 1、艺术家不要被评论家影响,如果说没有被影响那也是被影响了,置之不理是最好。 2、不是只有大头照、跟照片很像,才叫肖像,自图像创作以来有人物脸就是肖像。 3、人活到80岁的时候,活着这一年就是人生经验的80/1,而10岁的人只有10/1。 4、必须先处理“怎么”,清楚媒介(或工具),才能理解“什么”,也就是看懂作品。

  ●最近感兴趣的david hockney系列

  ●虽然痛苦无处不在,但艺术应当是一种深切的快乐

  ●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他舞台作品展。这本书里他的颜色真是浓烈很多。也很有内容不是泛泛而谈

  ●“你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意识到你到底干了什么,它怎么起效果,接着我会把思考结果用于其他方面。尽管靠理论画不出画,但在某种程度上,所有画家都必须在画完后分析自己的画作。…画的时候你让半有半无的意识带着你走,要不是这样作画就成了有意而为了,画画是不可能有意而为的。”

  ●想看一场霍克尼的画展

  ●图片精美,大卫的观点很独特,即便不画画,也能受到很大的启发。

  ●反透视

  ●有人说这本书在国内引进比较晚,我看他分享这些信息比较…觉得有点遗憾但也没关系,去多了解一下就行~

  《我的观看之道》读后感(一):可爱的艺术家

  不得不感叹,艺术家真是一群快乐的人啊。也许是他们生性乐观,也许是他们理解痛苦的方式和其他人不太一样。书里提到了作者的一段经历,有一次他们的车在人烟稀少的地方抛锚了,他的伙伴拖车去修理,没有叫上他,让他很遗憾,甚至有些生气,因为他觉得看着拖车拖着笨重的房车行驶在落基山脉,是很精彩的画面,应该拍下来。他自己也回忆道,“我意识到自己内心的那个艺术家,想利用每个场面,而不是把它看作灾难,只管拍下来。”

  这本书是一位喜欢摄影的朋友的推荐,意外地在书中看到了自己很陌生的舞台设计,现在手绘的舞美少了,技术和装置越来越好,却很难再听说一段精彩的演出了(也许与现代媒体传递信息的方式和渠道有关)。前段时间在电脑上看了一场伦敦1998年的芭蕾舞剧,光影效果用得很出色,但剧本、舞台和服装设计却乏善可陈。印象中英国对传统剧目的现代改编很受欢迎,但这些改编是在服装、台词上有所改动,在概念、技术上并没有很多新意。私以为舞台剧不仅需要戏剧化的情节,还需要体现舞台的特色,舞台作为一个现场的、即时的空间,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图像、光影和声效感染观众。传统剧目的现代改编,不仅可以考虑可以直观感受到的方面,还可以从呈现形式上与过去有所不同。

  这是他给春之祭做的一组设计,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也给我一种现代的感觉,如果以很古典的、华丽的方式演出,反而会让人觉得幽默。

  两种真实

  霍克尼对毕加索绘画的一段思考启发了我对事物呈现方式和“真实感”的认识。他认为一些观众之所以认为毕加索的绘画变形了,是因为他们的观看方式是静止的、凝固的。一旦认识到绘画中的时间意识,“可以既看见人物的正面,又可以绕道他身后看其背面,慢慢地意识到毕加索的画不是变形,而是一种深刻的真实。”

  什么样的事物带给我们不真实的感觉呢?小时候父亲爱说,我写的作文没有真情实感,要把我哭闹的事情写进去,才是真实的。于是我很抗拒文字,因为我不想把自己无助的时刻写进去,这样一来无论我写什么都不会是“真实”的了。但现在我觉得,情感只是真实的一个方面,情感能带来“写实”的感觉,但真实并不仅仅依赖于情感。诗人和作家不能真正地拥有自己的情感,也不认为自己在任何一种叙事里。如果说画家是灵感的工具,作家何尝不是视角的工具呢?

  如果一张照片拍下了行道树和每天川流不息的车辆,我们不能说这不是真实的,但只能说明这张图片所带来的真实是直观的,是最让人熟悉的。但这是最诚实的记录吗?如果有一天道路改造,不再有行道树和车辆,这张照片就失去了它如实描绘的特点,最多具有了历史的价值。但如果我住在这条街道的一侧,我将这些场景用其他方式描绘下来,或者拍下了它最让我难忘的一个,它显然成为了我的一个再次创作的过程,此时对它真实与否的判断,就不再依赖于它植根的素材。相机如果作为创作的工具被使用,它的内容是现成的和真实的,素材在一定程度上是被给予的,而呈现是完全主观和虚构的。

  血腥和甜美

  前段时间一位朋友在谈到我时用到了血腥这个词,后来在这本书中看到了霍克尼关于拍摄残忍的一段话,让我很受震动。霍克尼说,他拍的东西只能“甜美”,因为如果他要拍一个人掐死另一个人的瞬间,“也许可以抓拍一张快照,然后扔下相机赶上去施救,但用我的建构方法这样做来不及,结果可能是受害者身死,而我也卷入谋杀,成为同谋。”摄影的这种建构方式含有对创作内容的限制,因为素材是现成的,摄影师的选择不仅体现了创作的意图,还含有关于创作者的真实信息。一位出色的推理小说家不会被怀疑有作案动机,但拍照的视角就是真实与虚构的直接冲撞。

  其实不仅在摄影领域存在这样的矛盾,在写作中,一段阴郁的景物描写会让人想到作家的情绪和气质,但在任何不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故事里,这样的景物描写是不合时宜的。而读者之所以会如此推测作家的心情,是因为他们默认了这一个假设:作家呈现他想呈现的。

  混乱与秩序

  我混乱的书桌已经被好友诟病多年了,虽然他们总是温暖地帮我收拾,认为混乱的书桌会给我带来很多不便,但我一刻也没有过麻烦的感觉。作者在书中也提到了一个情景,为了向同事解释混乱中的秩序,他为一张堆满了东西的桌面拍摄了16张照片,没有改变任何一个物件的位置,但照片看上去却像刻意摆成的静物。这和构图和取景的边界有关。上次和一位哥哥的谈话中他告诉我,在拍摄的过程中,要区分思考和用相机思考。

  《我的观看之道》读后感(二):画里看画

  毕加索对当代艺术大师大卫·霍克尼影响极深,我们不妨通过他的感受来了解一下毕加索:

  “我越来越敬仰毕加索,在他于1973年后,这种敬仰益发强烈。我对毕加索的艺术一直怀有强烈的兴趣,但就像许多别的艺术家一样,我也一直不清楚应该怎么对待他的遗产。他太强大了,他的形太独特了,你怎么学呢?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事儿,就是学会不要被吓倒。比方说我吧,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彻底明白,和一般人想的不一样,毕加索的画其实并没有变形。他的画之所以看起来像变形,只是因为这些观众只认同一种观看方式,即那种总在一定距离之外,总是在静止、凝固的时空中的观看。一旦认识到毕加索的意图,认识到他同时还加入了时间因素——正是因为加入了时间因素,你才能既看见人物的正面,同时又能绕到他身后看见其背面,一旦认识到这些,就会产生一种深刻的体验,你开始看出毕加索并不是在变形,慢慢地,他的画越来越显得真实。”

  《大卫、西莉亚、斯蒂芬和伊安》,大卫·霍克尼,1982年

  大幅手绘布景的细节,参照歌剧《孩子与魔法》中的房间和花园设计而制,1983年

  大幅手绘布景的细节,参照歌剧《孩子与魔法》中的房间和花园设计而制,1983年

  1984年12月,霍克尼和他的朋友西莉亚·伯特维尔前往巴黎去探望一个生病的友人——让·莱热。当时大皇宫正在举办华托大展,同时蓬皮杜中心还有一个坎魏勒藏毕加索油画展。华托的展览非常出色,霍克尼和西莉亚在画展上转着,他注意到一张绝对精彩、充满魅力的小画,题为《私密梳妆》。

  《私密梳妆》,华托,约1715年

  这幅作品画的是一个相当华贵的妇人正接受女仆的伺候。画面散发着香水和女人味,非常迷人。西莉亚说,真有味儿,感觉真有味儿,真精彩。霍克尼说,是啊,同意,太了不起了。次日他俩去蓬皮杜中心看毕加索的画展,里面有张1932年画的小画,因此画的肯定是玛丽·泰蕾斯,西莉亚又说,这张真有味儿,看看她,她真有味儿。

  《躺着的女人》,毕加索,1932年

  霍克尼向西莉亚指出毕加索和华托之间的巨大差异:在华托的画前,你想想作为观众,你是在什么位置观看,你会发现自己好像是从另一个房间里,通过一条小走廊看见一位妇人让女仆给她扑粉。但是在毕加索的画前,因为能同时看见女人的前胸和后背,所以你就不会问自己:我在什么位置?——你就在画里。你肯定在画里,因为你要是在画外什么地方,就不可能绕着女人看。在华托的画前,你是个者,通过钥匙孔往里看,但毕加索的画不是这样看的。

  《我的观看之道》读后感(三):霍克尼的观看之道——理论整理摘抄

  以下均为书中摘抄,每段后均标有页码。请勿商用或未经同意进行转载。

  “我觉得科技的发展正在找回我们对周遭世界的亲密感。。。艺术家要做的事儿是带领观众接近某种东西。。。我总在想如何才能消除距离,好让我们大家凑得更近,那样我们才能感觉到我们彼此相同,共为一体。”(P12)

  “在最早的电影里,摄像机这一媒体仅是用来记录剧情的,那是拍电影的人仿佛没有足够的想象力,想象不到电影媒体真正的新意所在。。。卓别林说过一句话:‘我们想用画笔那样用摄像机’。。。摄像机不仅是记录舞台戏剧的设备,他能有所作为。。。任何摄像活动都存在风格化的问题,包括摄像机记录的图像。这些影像全都被风格化了,他们必定会如此,它们不是真实。它们是对真实的捕获,因此是对真实的诠释,因此是风格化的。”(P12-13)

  “在唯物主义时代,图画的标杆就是照片,照片像我们确保世界就是这样,我们就是这么看它,它看起来就是这样。不过对我来说,这种态度将世界祛魔(disenchant)了。我喜欢给世界重新附魔(the re-rechantment of the world)这一说法。”(P14)

  “到了某个时刻,你就准备好接受自己内心隐约发展出的某些想法了,于是当你遇上他人表达这些想法时,你就会有所反应。举例而言,当我对摄影的想法让我做好了观看卷轴画的准备,使我看出了他为何如此特别——我对摄影的本质和缺陷逐渐理解,指引着我如何去看那张卷轴。所有这些想法都围绕着图像和体验的重新唤起,实际上再现和复制之间几乎没什么区别。”(P16)

  “正是在做(《拼字游戏》,1983)这件作品时,我看出自己头一次运用叙事手法,运用一种新的维度——时间”(P98)

  《拼字游戏》,1983年

  “回国后我花很长时间把这些照片拼起来。我真正感到兴奋的时候是拼好京都禅园的那一刻。。。只有那一刻,我才意识到自己实验的真正领域是透视,意识到借助摄影我可以反转透视。。。用摄影反转透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个相当不错的成就,因为摄影的制像过程是完全受透视主导的。”(P100)

  《步入龙安寺禅园》,1983年

  “毕加索的画其实并没变形。他的画之所以看起来像变形,只是因为这些观众只认同一种观看方式,即那种总在一定距离之外,总是在静止、凝固的时空中的观看。一旦认识到毕加索的意图,认识到他同时还加入了时间因素——正是因为加入了时间因素,你才能既看见人物的正面,同时又能绕到他身后看见其背面,一旦认识到这些,就产生一种深刻的体验,你开始看出毕加索并不是在变形,慢慢地他的画越来越显得真实。这种体验当然会引起你对写实主义本质的思考。。。你可能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明白,存在着不同形式的写实主义,有的比其他的更真实。。。我向她指出毕加索和华托之间的巨大差异,在华托的画前。。。你会发现自己好像是从另一个房间,通过一条小走廊看见一位妇人让女仆给她扑粉。但在毕加索的画(《躺着的女人》,1932)前,因为能同时看见女人的前胸和后背,所以你不会问自己,我在什么位置?——你就在画里。”(P102)——消除了观看的距离

  《躺着的女人》,1932年

  “正是边界决定了摄影中的构图,正是边界的取舍决定了的场景。。。摄影中的构图仅仅由边界决定,从我开始摄影实验,我就决定拍一些大大改变边界的照片。”(P103)

  “《书桌》(1984.7.1)是在步入龙安寺禅园之后大约18个月完成的。这件作品对我非常重要,通过这次尝试,我学会了如何在空间中建构物体。在《步入龙安寺禅园》中我建构了一个空间,现在我建构的是一个结实的物体。后来,在《梨花大道》(1986)中我成功地将空间和物体两者结合了起来。”(P111)

  《书桌》,1984年

  《梨花大道》,1986年

  “即便是观看印刷在书页上的复制品,我们每个人的观看方式也不尽相同,因为它引发的每个人的记忆各不相同。。。印刷图像激发出不同的记忆,即便一张复制品也没有任何客观性可言。。。尺度感的差异,还有就是绘画表明的差异。”(P114)

  “我认为毕加索极其重要,其中一个原因是他把逼真(verisimilitude)和外观重制(remaking of appearance)两者最大程度地区别开来,分成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摆在我们面前。促使我质疑自然主义的逼真的原因,是自然主义的逼真不够真实。”(P124)

  “一般认为照片是生活的完美记录,实际上照片是终极意义上的文艺复兴式绘画。他是文艺复兴透视理论的机械形式,是15世纪意大利人发明的灭点的终极形式。。。当然,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也一直怀疑严格的透视法则,他们会将其扭曲——一切优秀画家都会这么做的。然而在摄影中,透视法则当然是被严格遵循的。”(P124)

  “有次我和一个人讨论立体主义。他对我说立体主义触碰到的问题难道不是内心之眼吗?我说,我们都有内心之眼,艺术就是内心之眼。”(P126)

标签:我的 观看 之道 读后感 1000字 我的观看 我的之道 我的读后感 我的1000字 观看之道 观看读后感 观看1000字 之道读后感 之道1000字 读后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