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两百年》读后感摘抄

  《手术两百年》是一本由《手术两百年》主创团队著作,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2.00元,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手术两百年》读后感(一):手术两百年

  从怀着对人类的悲悯之心的医学萌芽到没有任何科学支持的手术,医学先驱用理性之光带领我们走出迷雾,从胡乱猜测到从尸体解剖中找到人体的规律,从一台手术死亡三人的荒蛮期到今天在高精尖仪器带领下,进行精密到几毫米的操作,、止血、消毒在无数的经验下终于被作为手术基石应用于手术,为人类带来了福音,让我们战胜疾病不再是想像,这是人类卫生文明里程碑式的进步,心血管造影,器官移植,颜面皮肤移植,这些医学的进步更是人类卫生文明的腾飞。敬畏科学,敬畏医学,相信医学的进步会带领我们战胜百病之王,癌症。

  《手术两百年》读后感(二):手术两百年:一展现人类与疾病抗争的医学简史

  知道这本《手术两百年》,说起来,还是因为很久之前看过的那一纪录片《手术两百年》,当时看的心潮澎湃,感叹现在医疗科技的进步,感叹这两百年里医学的成长和成熟,感叹为了医学的进步,那些前仆后继的医务工作者所作出的牺牲和奉献。

  这本《手术两百年》的封面上,特别写出了那一纪录片斩获了10项纪录片大奖,豆瓣评分高达9.4,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1.4亿,可见纪录片当时的影响力和收视率。现在,增补了大量未播内容的同名图书已经出版,工程院院士郎景和、戴尅戎为它作序,强势推荐,可见这本书的诚意满满。

  科学院院士在《手术两百年》的封底上写道,“让每一位患者有尊严、有质量地生活着,这是每一位医生的初心。”为着这个目标,千百年来,无数的医务工作者付出了心血和努力,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无数次的练,无数次的尝试,一直致力于患者的健康和快乐。

  近几年来,医患关系越发紧张,矛盾重重,医生被患者打、被患者拿刀砍的新闻时有发生,紧张的医患关系不仅让患者越发害怕去医院就医,也让从事这一行业的医生感到寒心。从什么时候起,病人和医生的关系变得这么得不信任,这么得让人胆寒,看病的害怕医生拿回扣,不管不顾的给开高价药和高价格的检查,医生害怕担责任,害怕出现问题被病人揪住不放,动不动的吃官司或者是生命受到威胁。越是这样,就越发成了恶性循环,越来越互相不信任。

  作为一本希望可以全景展现人类与疾病抗争的医学简史,读完全文,对于我们这种非医学专业的普通人来说,确实收获颇多,可以大致把人类在医学上的进步和漫长的过程有一个详尽的了解,对于了解最前沿的医疗技术也有了一个大致的把握。

  而且,《手术两百年》这本书贴心的没有放太多血淋淋的手术照片,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十分的友好,不需要直面那些血腥的场面,也可以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技术。

  无论医学如何发展,生老病死也是免不掉的,医生不是神仙,医生不可能让你百病不侵,也不可能让你长命百岁。所以,就像工程院院士郎景和说的那样,“作为医生,我们当然要寻求疾病诊断与治疗的方法,延年益寿。但更应关注的是终极关怀(不是临终关怀),即生老病死、苦痛悦欲,应有哲学的理解、科学的诠释、人性的尊重。治疗并不总意味着完全治愈某种疾病,常常是关爱、体恤与慰藉。医生、患者,甚至公众、社会大概都应该如此理解和对待。”

  如果你想对医学有一个粗浅的了解,那么这一本不算太厚的《手术两百年》一定会让你受益匪浅。

  《手术两百年》读后感(三):十年磨一剑,百岁难成仙。

  为了读这本书,特意去网站找出了那享誉海内外的顶级纪录片——《手术两百年》。仅仅一个开头,我就看到了它内在的金色品质,也由衷的感叹,白衣天使的成长。对应年初的新冠病毒,白衣战士们浴血奋战前线。越发让我心中充满感动和崇拜之情。

  这本书是根据纪录片《手术两年》进行的编写。让读者可以从立体的思维中穿越回平面的资源里,用另一种触觉去感受医学的力量。

  本书一共设置了八章内容。在我看来,可以分作分进行解读。

  一、医学从远古时期的起源和自主的发展,并且与萨满,巫师的相结合。

  二、中世纪开始,无论欧亚的地域文明差异,医学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尤其在战乱的时代,战争带给医学强足的发展。

  三、在科技辅助的时代下,医学力量的进一步强大,是科学的力量,也是人类的文明和智慧。

  我非常喜欢书中很有意思的结构安排,将历史,现实和真实故事相结合,一个案例,一个故事,相辅相成,带给我们相对舒服的阅读氛围。也将知识点细无声的潜入我们的思维里。

  君子不器

  君子不是器,君子有良知、道德、修养、理想,要善于用器而不为器。器不是君子,器只限定于工具、技术和专业,它缺乏良知和判断。君子用器而非器也,更不能做器械和技术的奴隶!

  医者,最是父母心。从医者的精神层面出发,结合我们儒家文化的传承,衍生出君子之风。

  理发店的红、白、蓝三色灯牌

  在中世纪的欧洲,伦敦的理发店门口都会有一个木柱,上面是红、蓝、白条纹相间的广告牌。据说,红色代表血,白色代表用来擦血的手帕或者白布,而蓝色则代表静脉。自此,红、白、蓝三色灯牌的标志,被沿用至今。

  (tips:让我想起了英国电影《理发师陶德》。可是一刺激小心脏的电影啊!)

  书中一些小细节,也是分外打动我,比如对中世纪欧洲时的医者,可以动手术刀的医者,给我们作出了别样的演绎。

  正如西方医学的奠基者希波克拉底所说,“首要之务是不可伤害,然后才是治疗”。这是医疗的原则,也是外科的原则。

  以纪录片为基础,增加、丰富了推动外科历史及其发展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辅以200余张严谨、科学、高清、精细的图片,将人类与疾病抗争的200年历史一一展现,是一本典藏级国民医学科普书。

  《手术两百年》读后感(四):开疆拓土

  《手术两百年》是根据同名纪录片整理的图文作品。如果说纪录片给人的是更直观、更强烈的感官冲击和整体印象,那么经过仔细整理后的图文内容,则会让人更理性、更细致地学知识和深度思考。

  全书的行文结构延续了纪录片风格,若是看过纪录片再来读书,并不会觉得脱节。

  “手术”主题太过宏大、枝干又太过庞杂,拍摄纪录片不是做PPT,不能一五一十讲解知识点,且由于我国外科手术发展较晚,历史视角下的内容又要去到我们相对不熟悉的欧美地区,再加上国内医疗类型纪录片的拍摄经验又相对不足,《手术两百年》这作品的创作,真的很有难度。在此书中,读到创作者的拍摄手记,真切地感受到了实际拍摄的不易和坚持创作的决心。

  通过这关于手术历史的科普作品,一方面能够了解医学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对这样一个特殊领域的整体感知,可以开拓视野、建构思维体系,同时增强敬畏心、提升探索意识。对于已有医学基础知识的医学生,也可以通过这样的作品更为全面地了解历史,刺激感官、塑造认知。

  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发现医学发展史的很多细节,都是人类发展史的缩影。医学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由无数人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发现和研究、甚至斗争与慢慢形成的。

  有句话叫做“触类旁通”,卡雷尔的“三点法”血管吻合术就是很好的例证,他通过刺绣的母亲获得了灵感,从而进行医疗技术的革新,这便是掌握了事物之间的相通性,如此才能不断自我启发、不断创造出新的价值。

  瑞士药厂从挪威真菌菌株提炼出进而引起英国卡恩注意的历史,更让人深刻地认识到,与政治只是小范围群体的一种运行规范,从人类发展的角度而言,不应该限于横向视角的束缚,人类之间就是要相互学、相互启发、相互促进。

  目前国内有一种现象,总会出现一些关于“中医”与“西医”的无谓争论。其实从人类医学史来讲,我们应该称其为“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传统医学在不同的地区都有类似的表现,比如古希腊的“气火水土”与的“金木水火土”、比如印度的放血疗法与古代的放血排毒、比如欧洲与对于植物的使用方式等。由于我们对于传统医学的保存和修正比较好,于是一些传统的医疗方法得以保留及运用,形成了在世界传统医学领域中可以令我们骄傲“中医”。

  需要明确的是,“中医”是传统医学,世界人类共同经历了传统医学时代,“西医”是现代医学,在当今也应被认知为世界共通的科学。“西医”的叫法,有着历史色彩,最初我们没有现代医学时,是在美国的帮助下建立了最早的现代医院,那时我们是学西方的成果。我们认可西方在现代医学领域的前期探索,但是到了今天,我们也已经是现代医学的一分了,比如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等,我们同样为现代医学的发展做出了探索,应该更自信地将“西医”的叫法转换为“现代医学”。

  盲目地比较“中医”与“西医”,看似是一种对传统医学的自我保护,实则否认了我们为现代医学做出的贡献。我们不会因为现代医学在欧美发展得早,就认为它只属于欧美,也不会因为对传统医学保存得好,就否认其他不曾拥有过自己的传统。盲目的自信,是对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误解。今天我们的现代医疗手段,足以令我们尊敬与自豪。当然,我们更要满怀谦卑的继续向前。

  无论是看纪录片还是读书,相信每个人都会为那一个个真实的手术案例所动容。外科医生真的是非常特殊的职业,培养一位成熟的外科医生需要十年,技术能力的要求本来就高,心理层面更是常人难以做到,外科手术面对的是活生生的生命,技术再熟练的医生心理上也依然有压力,当然,成熟的医生会把压力转换为缜密操作的动力。

  外科医生令人敬佩,而人类本身,也实在令人震撼。每一个人,都值得尊敬,因为每个人都是这世间最精密的“仪器”,有着复杂的生理结构和完善的运行系统,医学也正是通过不断了解人体构造与运行规律,才得以进步发展。

  医学与宗教,最初有很多交织。到了今天,好像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在某些层面上,则交织地更为紧密了。我们看着这么精妙的人体,实在难以想象,生命最初到底是如何出现在这地球上的,有时甚至愿意选择相信,这奇妙的世界是由上帝或者神明创造。关于这方面的思索,真是人类永恒的难解之谜。

  《手术两百年》读后感(五):玫瑰色的治愈神话

  我每次来不及吃早饭、饿得半死之后中午狂吃的时候,都会很担心自己的血糖波动幅度太大、是不是已经胰岛素抵抗了。这种时候我就会有种给自己测个血糖的冲动。可惜测血糖是要戳破手指头的,每天打字为生的本中年妇女来说十分劝退。于是这种时候我总会仰天长叹:“要是有个血管内置的血糖监测仪那该多好啊!”

  然后我就在这本书的第268页看到了戳进肚子里的自动血糖检测仪。这个玩意儿每隔五分钟自动检测一次血糖,还能连上你的手机。只要每天吃饭的时候把食物热量输入手机,这玩意儿就能帮你控制自己的血糖。

  挺有意思。可惜还是有风险,我可不希望某个黑客随便捣鼓戳进我肚子的玩意儿。

  这本书其实不是一本书,是同名纪录片纪录片文稿集结出版。内容包括以下几个分:

  1. 用简单的医学史梳理外科手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时刻(好多外科技术在《豪斯医生》里都出现过);

  2. 介绍的一个真实案例;

  3. 介绍在外科上取得的突出成就(比如无锡有个肺移植第一把刀);

  4. 介绍每个细分方向高精尖的技术成果(比如达芬奇机器人、可以戳进肚子的自动血糖仪、比血管还小的心脏起搏器啥的)。

  关于医学史的分,这本书介绍得比较粗浅。大分内容我都在其他医学科普书里读到过,比如伦琴发现X射线、库尔特席姆发明腹腔镜手术之类的。有些内容极为熟悉,熟悉到我几乎要怀疑导演是不是洗稿了,比如本书“众病之王”这一章在讲癌症,第233页用来解释癌症如何发展的例子,跟《众病之王——癌症传》的第418页几乎一毛一样,唯一的区别就是字数缩短了,浓缩了一下,并且去除了悉达多·穆克吉写《众病之王——癌症传》时最出彩的地方——“借由医学、文化、社会、政治等视角透露出一种社会化关怀;生动、文学性的写作手法展现出鲜活的人物和历史事件,让读者为之动容”。

  这也是为什么我说这本书不像一本书,因为它充斥着CCAV大国崛起式纪录片的气味。与其说这是一本书,不如说这是一本比较粗浅的科教宣传册。本书的文字做到了脉络清晰、言简意赅,但缺乏讲故事的逻辑。这本书是在“告知”,不容拒绝不容置疑地告知,就像中学历史政治课本一样——“问那么多干嘛?背就完了!”这本“书”的写作者没有在激发读者思考或打动读者上做任何努力,或者说,他不希望你思考,你听他讲就完了。每次你想批判性思维点啥吧,下一页立刻跳出中科院院士穿着中山装梳着大背头的大头彩照,语录还用红色大字标出,让你打好的腹稿只能往肚子里咽。

  说白了就是这本书有一股子“爹气”,那种他说他的,他也不管你爱不爱听,反正说完了你就得给他鼓掌否则他能弄死你的那种气味。我估计如果这本书真的洗稿了悉达多·穆克吉,悉达多·穆克吉也不敢多说啥,毕竟谁敢跟CCAV过不去呢。

  当然在外科手术这方面宣传一下大国崛起也确实有必要,否则有钱人一生病就老想着往美国跑,Mayo Clinic搞得比协和医院还熟门熟路,成何体统!我十分建议这本书给全国有钱有权的每人发一本,全文背诵,尤其是讲国内手术之厉害的分。

  至于穷人、泼皮、地痞流氓,这本书就不要给他们看到了吧。整本书把的医院描写得这么厉害,他们看完可不得要求医生药到病除吗?你看看,现代医学科技都这么厉害了,网友读片子都比人厉害了,你怎么给我做的手术缝完线还疼呢?应该合上肚子立刻可以跑八百!下一秒钟他就要携书指责你“庸医!”、“草菅人命!”,然后从哪个犄角旮旯掏出一把刀来砍得你血流遍地。

  这本书讲的是外科,夸的也是外科。我不知道内科医生和护理医师看了会有什么感受——可能他们也惯了被当成二等公民对待。这本书把外科医疗技术吹上了天,但其实人类对人体的理解仍然是有限的,医学能做的也是有限的。

  不久以前,我的朋友刚刚告别了一位十多岁的少年。一个意气风发、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突然就病了,突然就查不出病因,突然就确诊了无法用外科方式切除的肿瘤,又突然就提早从这个世界退场。

  他的离开给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带上一种复杂的苦涩——外科发展再快,也没能留下这个年轻的生命。

  写在纸上的文字总是魅惑的,但愿这本书描摹的关于治愈的玫瑰色的宏大图景,不会迷惑太多人的眼睛。

标签:手术 百年 读后感 摘抄 手术百年 手术读后感 手术摘抄 百年读后感 百年摘抄 读后感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