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商》经典读后感10篇

  《古董商》是一本由谈古著作,团结出版的205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1-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古董商》读后感(一):吃得苦

  有什么行当不吃亏不吃苦能挣钱,没有。所以主人公的经历就是给广泛想吃软饭的朋友提的醒,更是给昧着良心做事的人提的醒。这是本好书,更可以说商战的经典之作。做好事,做好人,是长久平安的关键。不要想着做大,做强,做集团,做好自己才是根本。

  这点,谈古比绝大多数人都好。

  《古董商》读后感(二):平淡的享受

  这本书,写的很平淡,不华丽的那种,但是很吸引人往下读,就是二狗的东北往事的那种感觉。

  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开始写,在作者笔下,谈古,老三,高强,高霞,地主,兔爷等等人物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展现了出来。

  情节以谈古的成长为主线,为我们揭示古玩行业的一些门道。

  穿插许多古董知识。

  总之,书挺不错,值得一读·

  《古董商》读后感(三):铲古董这二三事

  所谓的铲地皮,就是一帮子古玩爱好者拿着军用地图、指南针对偏僻的乡下去淘宝。淘的宝再转手倒卖,续而从一小古玩贩子变成古董商。这小说的题材便是古董商谈古自传体式的发家史,讲述从铲地皮中遇到的各种各样希奇古怪的事。

  铲地皮是俗语,如今换个好听又文雅体面的名词是收藏。实业投资的不算太景气的当下,于是家有闲财的富人们就玩起品味格调和文化艺术沾边的收藏爱好上,通过倒卖古董获利更是能迅速积累财富的获利捷径更是催生出古玩鉴宝市场的热闹。

  作者预写尽古玩业的辛酸苦楚和成长史,于是讲述铲地皮的往事,跑乡下收古董的各种斗智斗勇的经历,并期望展现鲜为人知的古玩来源。只是这个行当依然是种披着羊皮的狼,行的是坑蒙拐骗的行当,骗来骗去,只是看谁的道行更高,谁的骗术更高明。作为普通老百姓能做的怕就是与这些不知道不明了的事少沾点边,无妄之财少些贪念了吧。这一行当不受人待见,但也不能不说,揭开这一行业内幕这种勇气仍值得赞许。

  作者谈古说自己“平生爱:爱古玩,爱经商,爱码字!” 又说“所有的艺术行为都是人世间最幸福的事!”于是我想这本著作也算是他在闲逸生活之外的一种行为艺术,一种功成名就之后的自我垂怜吧。当然,在文中也会肯肯切切对后来人提点,入行需谨慎。睁大眼,少做妄心事等等。

  古董这事,要说深奥也确实深奥,能玩起古董也决非普通人,不过,大富大豪第一代起家也必是如针挑土,每日小心计算盘剥抱着算命入睡,攒起了家业。而这一行,从平头百姓发烧友发展成古董商,这也并非就是运气。利益的驱动,古玩知识辨别技术,世间人心较量,甚至图谋诡诈,这一行也绝对是最直面人性黑暗的一行。只是遗憾的是,从文字中,我只看到了浮于文面上的现象,还没有特别深刻的体会。作者自传式的个人实践和摸索,历经的艰难和辛酸以至于今天的财富,这些虽然对了解这一行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对这些不一样的人生历练开了眼之外,并无其他过多的想法。据说这小说有三,希望后面两更精彩。

  《古董商》读后感(四):从外行到古玩高手之开始篇

  古玩,又称文物、骨著等,被视为人类文明和历史的缩影,它融合了历史学、方志学、金石学、博物学、鉴定学及科技史学等知识内涵,且经历无数朝代起伏变迁,藏玩淘宝之风依然不衰。

  为什么古玩收藏会产生这么大的魅力?除了收藏活动给人们带来文化精神享受和艺术熏陶的原因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可以投资赚钱,具有使资本保值增值的功能。

  由此很盛行古玩买卖,不少发家者很多都从事了买卖古玩了,以期望通过此获利保值。但是现实往往又是残酷的,如果你对古玩没什么知识或者经验,很可能因为自己的轻率而上当受骗、血本无归。这样的列子在现实中不少,电影电视剧中也就此话题做了不少反映。

  小说以此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古玩的门外汉走向古玩高手的。而这本书是他的的开始篇,是他开始创业的初期,误打误闯初入古玩市场。从生手开始锻炼,跟着人去各个村庄去淘别人从地里挖出的宝贝。这里面充满了辛苦,更充满了惊险,通过淘宝从侧面反映了这个行当的艰险,一切从利益开始,要具有谈判技巧、具有相当的知识、特别是要具有古玩的鉴赏知识,了解市场的行情动态,才能懂得对繁杂的古旧物品有所甄别取弃,才能侥幸少花冤枉的学费。更要提防期间的尔虞我诈、迷陷阱。其中陷阱最为可怕,小说中作者和自己开始的师傅钻入了别人的套中,买了一个赝品。虽说损失不大,但是教训惨重!

  此外,也体现了作者是一个执着的人,善于学,脑子很灵光。小说里面写不少寻宝、讨价还价的过程,以及少许的鉴别珍宝的描述。也为我这彻底的门外人展现了赏别古玩的知识。书中文笔通俗易懂,没有太多修饰语句,就是跟随自己成长完成了其文字化的过程。整本书精彩处不是很多,为了后续书籍的铺垫,作者也透露了一些信息,让读者能够对未来的大概有所了解。此外,作者从另一面告诉人们玩古玩所必须的一个正确心态(可遇不可求,过分追求未必能够得到)和投资古玩的风险,提高古玩收藏的技巧。古玩收藏是对专业知识要求很高的活动。这些专业知识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过程。它没有捷径可走。

  《古董商》读后感(五):【七冠名-聚石文华书评】 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一本书

  五月风筝2011-08-05 20:10:33

  也许我的要求有些苛刻了,但是,在看完这本《古董商》后,心里只有这么淡淡的一个念头:每个人的经历都可以写成一本书。关键在于,你想不想写,会不会写,敢不敢写。

  谈古,论今。作者谈古,在“功成名就”后,想起自己多年的故事,于是便努力的写成一套书,这是无可非议的一件事。毕竟以他那么丰富的经历,写下来,也是相当值得的。只是于我,当初冲着的这个书名而来的读者,还是有一丝小小的失望。

  在没看到书之前所期望的是一本更侧重于古董鉴别的书(还是看回马未都系列更好),但万万没想到原来是一本纪实小说,所以作者在写的时候,以非常平常、亲切、真实的笔法,将他从事“铲地皮”行业的整个过程叙述出来,其中又掺杂着爱情、友情、亲情,且着重于描述如何从农民手中捡漏的方法,读来让人耳目一新,确实觉得生动有趣。但是作为一个对古董一直相当有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样的小说就意义不是特别大,纯粹是以听故事的角度看了。且痛苦的是居然是“第一集”,也就意味着还有第二第三……又是一个需要等待的大坑。

  对于铲地皮这一行业,从某方面讲,确实的是将散落在民间的那些没有受到珍视的宝物,挖掘出来并给予新的保护;而从另一方面讲,也存在着欺诈、巧取的成分。靠着这些转手而发达的人,也算不上太过分的。一个只有在国力强盛的时候,国民才有收藏古董的欲望和财力,而鉴赏古董,也会增加收藏者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修养,这是一件好事。至于其中所存在的风险,就得当事人自己去承担了。

  在看过这本书后,最令我欣赏的还是作者那种锲而不舍,坚持就是胜利的精神。尤其是其中和老三二人,磨着老农要从他手中买到古董的那一段,让人领悟了不少。作者能走到后来那种程度,想来也是和他这样坚持不懈的精神息息相关的。

  总而言之,是一真实的纪实小说。虽然对我来说受益不是很多,也让人“”了作者的人生一把。是的,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本书,要过得精彩,写得精彩,自然都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书。

  《古董商》读后感(六):古董商的利、欲、义

  收藏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已经从单纯的专业兴趣爱好演变成了一种投资模式,在不断的膨胀中变成了升值空间巨大的一种发家模式,就好像炒股一样,有的人成了,有的人败了,但这个行业还热着,还是有无以数计的人前赴后继投身其中,殊不知,无论哪个行业,都是道有道法,门有门规。

  书中几乎没有文采可言,却有内容可读,文笔真切、幽默,给人自然流畅之感,叙述诚恳,好像是与作者面对面作者侃大山,让人捧腹一笑的同时,有一种深度的思索,在解说一个生意人不得不具备的狡诈特性的同时,也让文化性得以彰显,但就好像那句话所说的一样,“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在从商者身上也得以印证,一个具有知识储备和头脑灵活的商人往往更懂得运作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这是一本创业者的成功启示录,毫不隐晦的生意经,有一个被解剖后晒出来的生意人的真实内心,对于铲地皮的初学者来说,是可以作为入行手册的。也让一个有文化的生意人的狡诈和心机尽显其中,每一句话每一个步骤都是一场计谋,为利所驱,为目的所导。在感叹之余还免不了生畏,因为当爱情与前途相碰撞的时候,谈古毫不犹豫的甚至是预谋已久的利用女孩的真心以爱之名进行了利益的索取,成为他接近高强走入古董商行业的一颗棋子,一块垫脚石,不免让人悲从中生,其实已经看多了企业联姻等故事,倒也不足为奇。

  此前看过一本《秘色石》,尽管是恐怖小说,却也对藏石进行了专业的解说,那本书重在恐怖和专业性,这本则主宰行业揭秘和入行指南,他叫你的是怎么来做生意,怎么来发家实现自己的梦想。“无商不奸,无奸不商。”在这本书中得以充分的体现,无论你是否从事收藏品的交易,其实作为一个生意人,都能找到自己曾经在市场中角逐的影子,他们以利益为尊,以欲望为首,以道义为根。这本书向人们讲述的就是一个古董商人从不知到入门成就的前奏分,集结了商人特性的铁三角关系:利、欲、义,值得一读。

  最后是一种视觉的扩大和思想的升华,从一个收藏古董的行业上升到了一种社会政治高度,赋予了这种满是铜臭气味的“虚高”交易一种文化底蕴和内涵,顿时灵光闪现,变得神圣,想来也颇有几分道理,职业都是以赚钱为目的的,但终归都是符合社会的需要才存在,因为价值,所以更显珍贵,只是这种为包括掘坟墓等犯罪行径的收古董行为的洗白和正名,有些令人匪夷所思,个人认为无胜于有。

  附加说一点明显的错误:在第六章(P97)最后一段开头说“我跟着高强走近了一家店铺。”明明是跟着老三一起瞒着高强干的私活嘛,而且前段文中也说过老三轻车熟路的原因是曾经高强带他来过。承前启后看一下,这种明显的人名混淆,比错字更可怕,这种明显错误的出现实属不应该。

  《古董商》读后感(七):我可不玩!

  首先说一下这篇书评的题目。“我可不玩”这四个字,是我在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读完了谈古的小说《古董商I 铲地皮》最后一句话之后,脱口而出的。该书的最后一句话是这样写的:“如果你有闲钱、有时间、有古玩情节,那就一起来玩玩吧。”于是我说:“我可不玩!”

  为什么我会有这么大的反应呢?因为其实古玩市场和股票市场一样,少数人的富有是建立在多数人的赔钱之上的。当然如果你家里就有一件祖传的宝贝,你拿去“鉴宝”拿去卖倒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你真的想进入古玩市场,想以这个发家致富,那么你需要的东西却是太多了。比如,你得有丰富的古玩知识;得有雄厚的财力;得有到处去寻宝的精力;最重要的,你还必须在一定程度上相当“厚黑”。而最后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为什么有的人会在古玩市场上倾家荡产血本无归?因为被骗。为什么会被骗?因为有骗子。而被骗的人倾家荡产,那么他的家产都哪里去了?答案当然是,被骗子拿走了。

  当然这么说也比较极端。我相信以不违法的手段发家致富的也是大有人在的。然而,所谓“不违法”也就是不以假货去骗人,但是适当骗骗人却是必须的,否则怎么做古玩?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别人手里有一件东西,他不知道这件东西的价值,而你却知道这东西值万,你会怎么办?你肯定不会告诉他这东西值万,你可能只给他块就把这东西买来了。于是,你一夜暴富,但是你的富却是在剥削了别人的利益之上建立起来的。你用一件商品价值的万分之一从别人手里得来了这个商品,然后按照它应有的价格去致富。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你拿走了别人的利益。也许会有人辩解说,这东西在他手里就值块,而到了我的手里才能值百万。这种说辞就是胡扯,难道你的手会炼金术吗?也会有人说,这没办法,谁让他无知呢?知识就是财富。这个说法比上面那个多少好一点,好在哪呢?至少这个说法还有一定的逻辑,虽然是强盗逻辑,但也算是逻辑吧。这个逻辑其实就是承认了自己是在利用他人的无知,而这种利用本身,就已经相当接近欺骗。

  《古董商》这本书其实从头到尾说的就是上面那个道理。这本书在讲述一个古玩界的门外汉如何成长为一位可以独当一面的古董商。他成长的过程说到底,就是不断增强骗术境界的过程,骗农民、骗老人、骗同行、骗上级。当作者津津有味地讲述小说中的主角是如何从一位善良的老人那里骗得一对太师椅的时候,我的心里却和作者的洋洋得意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我只感觉到一阵悲凉和无奈。

  古玩市场,就是一个弱肉强食、没有公平的市场。发家的就是利用了所有的不公平——信息上的、能力上的、财力上的、厚黑程度上的,都是他们致富的利器。想要致富,就要把这些不公平运用得炉火纯青。换句话说,就是要把你的善降压到最低限度你才能成功。反之,如果你太善良的话,你可能就会血本无归。于是,这个市场就会出现一个悖论:要么,没善;要么,没钱。

  而我个人,虽然我自认为没有多么善良,但我也确实没有那个能力使用《古董商》里的人物那样的手段,所以,对于古玩市场我还是那句话:我可不玩!

标签:古董 经典 读后感 10篇 古董经典 古董读后感 古董10篇 经典读后感 经典10篇 读后感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