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d Blood》读后感10篇

《Bad Blood》读后感10篇

  《Bad Blood》是一本由John Carreyrou著作,Knopf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27.95,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Bad Blood》读后感(一):伪研发+吹故事

  作为液体活检行业人员:

  1-指尖血,本来就混杂有组织液等,不适宜做定量检验,这姐姐 也确实是书没读完,底子不扎实,这种原料就不好,当然和他现在的技术水平也没达到。

  2-作为第三方实验室,技术作假 ,用其他公司的产品来检验,无视质量规范。

  3-董事会没一个懂技术的,一个公司里面都是些科学家,没有医学检验方面的指导。而应用到医学检验的产品是需要很严谨的,质量控制严格,大厂技术研发那些人做了这么多年才做好的产品,几年就被你颠覆了,那不说几十年,就上百年的人都没你厉害,感觉就和有人证明了光是曲线传播的一样。怨不得他不敢让人上机测试。

  4-这姐姐是胆子肥,吹牛吹太大,产品没出来,就敢卖。 加之家里资源好,认识些人,加上自己人美,炒作本领强,性格适合做PR,不适合做CEO。

  5-以后投公司就投那些创始人长不好,背景不好的,例如 马云这种,基本就只能靠产品好,公司才能活下来。其他的炒作太厉害,吹太猛的,基本泡泡太大,故事听听而已。

  6-这种最近我发现了个词可以形容“伪研发”, paper发很多,很多,产品用起来惨不忍睹。

  《Bad Blood》读后感(二):皇帝的新衣

  这本书不但写得好(虽然有些分细节过多,但整体读起来情节非常吸引人),而且对我来说尤其好,因为让我觉得可以学以致用。

  对于业内人士而言,Theranos本质上有几个巨型问题:

  1. 团队没有相关业内积累; 2. 投资者和董事会非业内资深机构和人士;3. 从未公开过相关数据或打造成功样本;以及 4. 产品推进速度、设想高度、融资估值等指标完全无法对标。

  这在医疗行业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本质上医疗创业和投资就是手艺活,很难互联网等新兴行业“颠覆式”的发生。很多时候互联网都在拓展新的疆域,而医疗是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所以互联网需要想象力,医疗更多的是做功课。

  以Theranos涉及的诊断为例,做任何一项投资前,投资者基本上只需要考虑同样的问题:

  医疗和支付体系:医疗体系的发展阶段,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支付和报销体系,准入、定价、报销流程等

  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原理,治疗领域的标准、既有的治疗方法、趋势,技术在未来治疗领域中的定位,技术目前的成熟程度(概念、原型、动物试验、临床等),竞品进度等

  产品获批:申报策略,不同地区的要求,临床设计和要求,供应商选择等

  商业拓展:机会和竞争态势评估,团队态势(直营、招商、混合等),配送和回款,定价策略,学术推广和营销策略,目标对标等

  融资和潜在退出:阶段财务需求,对标和阶段估值,行业投资者清单、状况和偏好,退出方式(上市区域、估值和流动性,财务投资者,行业投资者等)

  这样大致就能差不多想象出一个技术的前景/钱景。

  医疗投资难在分得很细,而每个领域又都很深,比如仪器可以分为大型机和POCT,POCT涉及的技术又可以分为酶标记、光学、电化学、生物芯片等诸多种类。这样一来,积累每个相关细分领域的上述知识就需要大量的投入(在领域细节成为专家自然需要更多的积累,所以一般来说团队不可能不资深)。

  Theranos能吹这么大的泡泡,很大程度上得益于Holmes从功利角度上来说是个“很好”的创业者。无论是因为背景还是自身能力,Holmes在骗傻钱方面和走上层路线方面能力都极强,这在投资者中是极为难得也极为可贵的能力和加分项。贪婪名声和物质在投资者身上不是大问题,但Holmes并未做到取之有道,这是一个问题,但不是致命的问题。

  Holmes真正致命的是两大问题,首先,Holmes对自己领域的缺乏了解,书中数次提及Holmes自己似乎不知道Theranos的基本科学原理,而她似乎到最后都没有意识到医疗投资无法走“纯忽悠”路线,并且也没有意识到医疗行业有像“地心引力”般的诸多规律需要遵循。这个问题导致Theranos注定只是个气泡。

  让气泡破掉的是Holmes的第二个问题:管理能力缺失。这第二个问题本质上和Holmes不重视行业本质也是相辅相成的。医疗行业因为复杂,监管起来既有难度,一般被外界知道出事大多是因为内利益摆不平而祸起萧墙。

  这样一个泡泡,最后刺破它的却不是市场而是被人们认为越来越无用的传统问题,这也是颇有讽刺意义的一点。在这个充满了喧哗和动的故事中,《华尔街日报》上下和老板Murdoch(本人即使面临亏损上亿美元之际依然拒绝干涉记者报道此事件)在本次事件中都是毫无疑问的英雄。

  《Bad Blood》读后感(三):五星好书 真实事件简直比小说还精彩

  自从今年5月末发售开始,这本书已经连续九周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在各种媒体上的提及度也越来越高。

  评分接近满分,Amazon上面的评分高达4.9, 在Goodreads上也有4.5分。

  这本书就是《Bad Blood: Secrets and Lies in a Silicon Valley Startup》(《坏血:一家硅谷创业公司的秘密和谎言》)。

  这本书是nonfiction非虚构作品,书里面的内容是真实发生的事件,关于一家叫做Theranos的硅谷创业公司。

  Theranos曾经是硅谷最风头无两的独角兽。

  这家公司自称拥有一种黑科技,可以在指尖取极少量血就能迅速进行验血。

  Theranos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发展壮大,和美国连锁超市safeway,walgreens都达成了合作,在门店里面建立快速血液检测中心,颇有颠覆传统血液检测行业的势头。

  这家创业公司获得了大量硅谷高端投资人的追捧,估值高达90亿美元。

  Theranos的创始人Elizabeth Holmes也被捧上了神坛。

  也许硅谷等待这样一个女性创业明星已经太久,Elizabeth从各个方面来看都相当完美。

  她从斯坦福本科退学,凭借对科技的热情一手创办Theranos。她有一双深邃的蓝色大眼睛,讲话声音低沉,平时总穿一件黑色的高领衫,很有魅力。

  Elizabeth成为史上最年轻的白手起家的女性亿万富翁,被称为“下一个乔布斯”,登上了福布斯封面。

  然而,这风光之下,有一个本质的问题——这家公司号称的血液检测技术,并不有效,一切都建立在惊人的谎言骗上。

  本书的作者John Carreyrou就是揭开这惊天黑幕的第一人。

  John Carreyrou是《华尔街日报》调查记者,曾两次获得普利策奖。他通过各种渠道调查走访,包括Theranos的雇员,前雇员,以及使用Theranos服务的医生病人。

  他在2015年首次在《华尔街日报》公开质疑Theranos,并在之后继续调查,最终集结成本书。

  书中详细记载了Elizabeth Holmes如何堆砌一个又一个谎言,以铁血手段和心机,飞速建立起这硅谷曾经估值的创业公司。

  而书的后半分揭露Theranos真相的过程,涉及到大量的人物,其中不乏美国前国务卿,军方高官,斯坦福化学系教授,律师,金融大亨,更是步步维艰惊心动魄。

  真实事件,加上作者流畅的写作,这本书阅读起来真是酣畅淋漓。

  这本书里犀利地指出了硅谷的不良风气,也展现了从员工到商业巨鳄到高官面对这个骗的截然不同的态度,真实的事件简直比小说还要精彩。

  如今Theranos已经几近破产,Elizabeth Holmes也遭到美国联邦刑事起诉,她涉嫌欺诈投资人数亿资金,欺骗医生和用户。如果罪名,她将面临20年监禁。

  从风光无限到跌下神坛,如果你也对这个故事感兴趣,就把这本书找来读一读吧。

  目前这本书还只有英文原版,在亚马逊上有售。(淘宝也有几个店家有卖,不知道是不是正版)

  我是在audible上听的有声版,效果也很棒。

  另外,这本书的版权已经被电影公司买下,将要搬上大荧幕,而且大表姐Jennifer Lawrence扮演Elizabeth Holmes,感觉她俩真的有点像呢,超级期待!

  书评首发于公众号luluto

  《Bad Blood》读后感(四):【读书半杯茶】之41 《败血》一个硅谷创业公司的秘密与谎言

  提到硅谷创业,我们常常听到的是成功的例子,财富被不断地创造,神话被不断地传扬。这本书写的却是硅谷的一个传奇般的丑闻。

  2003年,伊丽莎白.赫尔姆斯(Elizabeth Holmes) 是斯坦福大学的一名本科生,课余在名教授Robertson的实验室帮忙。当年发生在亚洲的SARS疫情给了她启发,她利用一个假期里的五天时间不吃不喝写出了一个专利。这个专利是想通过贴在胳膊上的一个小小的膏药一样的东西,时时取样、化验使用者的血液,只要一点点血,就可以有效监视使用者健康状况。这个做法如果成功将是医药行业的一个巨大的创新。在人脉广泛的Robertson教授的支持下,伊丽莎白退学,创建了自己的公司,取名Theranos。

  只取少量的血液就能化验出人的健康状况,是医生界的老大难问题。公司创建之初,被很多人看好。但她的这个专利,实在与科技现实差距太大,她领导下的科研怎么也解决不了遇到的难题。但与一般的创业者不同,伊丽莎白在创业之初就显露出不惜撒谎、欺骗也要达到目的的精神。

  2006年,她带队去欧洲,想通过演示,获取大药厂Novartis的订单。这个时候她的公司已经放弃了贴在胳膊上膏药的想法,而是转向发展一种小体积的测试仪。当他们到达欧洲以后,怎么也不能把样机的测试调好。情急之下,他们请在硅谷的总传给了他们一份伪造的测试结果,并在第二天的演示中使用。当这个做法被伊丽莎白的CFO发现并向她提出不可以这样做的时候,她毫不留情地马上解雇了这位诚实的CFO。

  这样的事情不止一次地发生。2007年,另外两位公司主管由于对伊丽莎白做法的不满从而向董事会控告。有名的风险投资人、董事会Don Lucas 本来已经决定不再让她担任CEO,但令人费解的是,几个小时之后,伊丽莎白竟然说服了董事会,改变了主意,让她继续担任总裁。大权在握,她很快就先后解雇了这两位不愿同流合污的主管。

  伊丽莎白出生在美国的一位文职官员的家庭,从小就显示出与众不同的雄心。上高中时,她去史丹福大学的一个暑期中文班上学并在到旅行的时候遇到了桑尼(Ramesh “Sunny” Balwani)。桑尼在英特网泡沫时期参加了一个软件公司,没想到公司被以天价收购,虽然不久后收购他们的公司就垮台了,但他自己却得到了一笔横财。这次旅行中伊丽莎白被别的学生欺负,桑尼挺身而出帮助了她。在伊丽莎白眼里,桑尼不但仗义直言,而且是成功的创业者。不久,这两位相差二十多岁的人就搬到了一起住。到2008,2009 年的时候,桑尼,这位从来没有公司管理经验的人已经是Theranos的实际经营者,在公司里呼风唤雨,稍有不顺眼的人,马上解雇,特别是那些挑战他撒谎的人。

  在没有实际性的科研突破的情况下,伊丽莎白让公司的技术人员改装在市场上买到的别人生产的仪器,再使用这些仪器化验血样,而对外却宣称是自己的发明创造,是使用新的仪器测量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Theranos为了欺骗客户,只要求客户采集少量的血液,他们再把样品冲淡后,拿去在改装后的仪器上化验。这样的结果就常常产生很大的误差,而他们所承诺的几十样的血液化验结果也往往因为结果太差,或是根本做不了而拖着不能给用户。这样的做法在公司里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很多的员工对他们的这种做法不满,提出种种的抗议。这些人不是被找借口解雇,就是自己不愿同流合污而辞职。这其中包括血液测试实验室艾伦(Allan Beam) 和曾任美国国务卿的乔治舒尔茨的孙子,泰勒(Tyler Shultz) 。

  在公司员工不断离职,公司科研不能产生预想结果,危机四伏的时候,伊丽莎白却通过不断包装自己的形象,把自己比作新的乔布斯而四处招摇撞骗,使公司的估值不断飙升。她故意压低嗓音说话,总是穿着跟乔布斯一样的黑色的套头衫,每次采访的时候故意瞪大眼睛,坚持不眨眼,从而给人一种威严、震撼的感觉。她的身价时达到60亿美元。

  这个故事说来也是非常狗血。伊丽莎白小时候的邻居里,有一位福兹先生(Richard Fuisz)。伊丽莎白的母亲和福兹先生的妻子是好朋友。福兹自己是个医生,靠搞医疗器材的发明创造发了财。当他偶尔听妻子说伊丽莎白也是在做医疗器械的发明时,竟然因为伊丽莎白没有向他请教而怒火冲天。他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伊丽莎白的发明里面有一个环节还没有被申请专利,于是马上自己抢先申请了这个专利。这就引起了伊丽莎白和福兹先生之间的不可调和的冲突。伊丽莎白雇用美国的有名律师David Boies,控告福兹剽窃,为了达到效果竟把他的儿子也以莫须有的罪名牵扯进来。福兹虽然有钱,但终究搞不过一个在硅谷如日中天的公司和美国最有名的律师。David Boies 这位曾经代表美国总统竞选人戈尔在法院打官司的律师穷追猛打,一定要把这一家人打垮为止。与此同时,伊丽莎白的知名度也不断提升。终于,密苏里州的一位病理学家Adam Clapper 在读了《纽约客》的一篇报道之后疑心窦起,觉得这报道说的太玄乎。他在自己的博客里提到了他的这个疑问。福兹的儿子看到了这个博客。也是在这个时候,福兹注意到,一位Theranos的实验室在Linkedin 上查看了他自己的信息。这位正是因不满伊丽莎白和桑尼造假而辞职的艾伦(Allan Beam)。这几个人联系上之后,艾伦对福兹说,咱们都是医生,都宣示过,决不能给病人带来伤害(美国医学界广泛引用的稀波克拉底宣言中有不能伤害病人的内容,常常被医生们当作自己职业操守的准则)。他们商量后,觉得这个丑闻一定要揭开 ,于是由病理学家Clapper 出面,找到了有名的《华尔街日报》记者卡瑞如(John Carreyrou)。

  而卡瑞如正是这本书的作者。

  卡瑞如不愧为名记者,接手之后,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了各种证人,包括前雇员和使用了Theranos服务却看出测试结果不对头的医生和客户。从2月初到10月,Theranos一方面不断通过它的律师团给《华尔街日报》施压,一方面又拒绝让记者采访伊丽莎白。同时雇用私人保安公司对证人,通过律师发信恐吓证人。伊丽莎白利用自己的知名度竟然找到了华尔街日报的老板默多克(对,邓文迪前夫)想让他施压,取消调查(这听起来有点儿熟),不过老默不错,拒绝干涉。卡瑞如在经过大半年的调查后,于2015年10月15日在《华尔街日报》上登出那篇有名的调查文章:"A Prized Starup’s Struggles”。Theranos丑闻被公之于众。

  在这个不多见的事件中,有许多人坚持自己的道德底线,不肯同流合污。比如伊丽莎白曾经说服美国当时担任美军司令司令的马蒂斯将军(现在的美国国防长),让他下令把她的产品用在阿富汗战场。军中的一位军医官舒梅科(LTC Shoemaker)冒险给挡了回去。泰勒.舒尔茨和另一位年轻人Erika Cheung不顾各种压力、威胁,包括老舒尔茨的从中作梗、Theranos的恐吓,坚持说出真相。亚利桑那州医生尼可.桑旦妮坚持为自己的病人向Theranos讨公道。《华尔街日报》编辑几次面对美国大名鼎鼎的David Boies律师,不畏恐吓,坚持新闻自由的原则。这与Theranos董事会中的重量级人物(基辛格,舒尔茨,马蒂斯等)一再坚持为Theranos 背书相比,让人感慨,可歌可泣。

  十几年前我读过一本书,叫《Conspiracy of Fools》,讲的是安然(Eron)公司欺骗、垮台的事。今天读了这本书,似曾相识,觉得这个故事也是个conspiracy of fools (疯子的阴谋)。

  这本书5月份刚刚发行。2018年6月15日,美国联邦检察院正式起诉伊丽莎白和桑尼。同一天,伊丽莎白不再担任Theranos CEO,但还是董事会。如果被定罪,他们将面临20年刑期和25万美元罚款。

  推荐这本书。

  高嵩 6.24.2018

  《Bad Blood》读后感(五):创业警钟:从价值90亿美金的“假”公司学点啥

  失败故事,能给我们更多思考;潮水褪去,才知道谁在

文 / 寸进社-潘伟涛

2003年,斯坦福大学女生 Elizabeth Holmes 退学创办 Theranos,致力于研发一款小体积的血液测试仪,让病人只需抽取一点点指尖血,即可进行 240 项血液测试,获得专业的化验报告。如果成功的话,将为医药行业带来巨大变革,价值不可估量。但理想与现实总是有差距的,在研发过程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少得可怜的血液样本与化验结果的准确性之间,存在着无可调和的矛盾。雄心勃勃的 Elizabeth 为了达到目的,不惜撒谎,搞起了伪研发。

  通过不断“包装”,Theranos 2014 年底被评为仅次于特斯拉的“改变世界的创业公司”,估值高达90亿美金。Elizabeth 也被福布斯杂志评选为全球最年轻的女性亿万富翁,时代杂志2015年最具影响力100人,身价高达60亿美金。包括前国务卿舒尔茨、“的老朋友”基辛格、富国银行前 CEO、孟山都前 CEO 等都曾是董事会成员,传媒大亨默多克、前世界首富 Carlos Slim、著名投资公司 DFJ(德丰杰)创始人 Tim Drapper 、甲骨文创始人 Larry Ellison 等,都是其投资人。其中正是默多克投资的1.25亿美金,使 Theranos 估值达到了90亿美金。而 DFJ 则是百度、分众传媒、Hotm网友l、特斯拉等公司的投资人,现在还是百度的最大股东,Tim Drapper 还因在 Hotm网友l 早期时提的一个建议,被营销界奉为“增长黑客”的鼻祖。

  耀眼的光环并不能掩盖暗藏的危机,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华尔街日报》记者 John Carreyrou 深入调整,顶着来自 Theranos 的巨大压力,最终于2015年10月15日在《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捅破了这个巨大的肥皂泡。2018年5月,Carreyrou 出版了《Bad Blood》,还原了更多的细节。

  最近读完《Bad Blood》,Theranos 的这纪实故事,精彩得像是精心编制的电影剧本。回味之余,更多是深深的思考,把一些体会写下来,以飨寸进社读者。

一、创始人的自我包装

  越是早期的公司,创始人的自我包装就越重要,一个看起来“靠谱”的创业者,不管是在吸引人才,还是在面对投资人、合作伙伴时,都会有莫大的好处。Elizabeth 的自我包装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梦想和情怀

  讲一个好故事,把自己的梦想和情怀融入其中,引起共鸣,这是创始人自我包装的起点。传统的血液检测,要去医院抽血,有些检测还要抽不少的血。Elizabeth 每次讲创业故事,都会从自己害怕抽血用的大针头开始,“我无所畏惧,除了针头”。她还眼含热泪地说,如果以前有这样的产品,就能挽救她因癌早逝的叔叔。

  在一个巨大的市场里做颠覆性的创新,又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这种故事结构,很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Theranos 合作公司的一位高管,就是因为自己老公常年受癌症折磨,对抽血化验的痛苦深有体会,才被 Elizabeth 深深打动,极力推动与 Theranos 的合作。想起我妻子在怀孕期间,有一次抽血化验居然被抽了4管血,当时真是心疼得不能行,如果有 Theranos 这样的技术,多花几倍的钱也是乐意的。

  2. 外表和气场

  有了梦想和情怀,还要从外表和气场上看起来像是能实现这个梦想的人。Elizabeth 处处模仿乔布斯,一样的牛仔裤、黑色套头衫,甚至在产品、会议室的命名上,也是苹果风格。谈话时故意压低声音,出行时的私人飞机和成队的保镖,再加上斯坦福辍学、女性创业者、即将改变世界的血液检测技术等标签,谁能怀疑她就是下一个乔布斯?

  外表容易模仿,所以国内会有雷布斯、贾布斯、周布斯、罗布斯……牛仔裤、黑色套头衫仿佛成了创业者的标配。要想超越形似,达到神似,还需要在气场上进行修练。不要觉得这不重要,要想得到员工的追随,合作伙伴的认可,投资人和媒体追捧,你必须得是一个“靠谱”的人,而且要看起来真的“像”是一个“靠谱”的人,而气场,会让你更“像”。

二、公司的自我包装

  相对创始人的自我包装来说,公司的自我包装更重要。公司的品牌形象并不是高大上的官网和 Slogan,而是当别人想到你的公司时,脑海里马上浮现出来的那句话。

  1. 给自己一个显要的标签

  定位理论的流行,使得很多公司都会做自我定位。定位重要的不是自己要做什么不做什么,而是在别人心智中的形象,别人以为你是做什么的,做的怎么样。你得把你做的事进行包装,植入到别人的心智里,让别人想起你时,马上想到你的公司是个什么形象。Theranos 把自己包装成了仅次于特斯拉的“改变世界的创业公司”,未来的 Apple,甚至要超越 Apple。

  2. 给自己来点神秘感

  严苛的保密协议,专业的保安队伍,创始人的代号、保镖、私人飞机,团队之间的信息阻隔,等等,让人觉得 Theranos 这家公司都有点神经质。企业的品牌包装,不是一味的宣传,还要有神秘感,哪些都方该露,哪些地方不能露,就像超短裙一样,有点神秘感,才会有想像空间,才会在曝光的时候获得放大效应。

  3. 不断升级的信任背书

  很多人都会震惊于 Theranos 豪华的董事会和投资人名单,像舒尔茨、基辛格、默多克、Carlos Slim、Tim Drapper、Larry Ellison 这样的人,每一个都是普通创业者想都不敢想的,却纷纷跳入 Theranos 的彀中,为其提供极好的信任背书。我们总是觉得资源不够,可又几人天生就是一把好牌的呢?无非是够到一个小资源,借这个再去够更大的资源罢了。自己的盘子不够大时,大的资源不会看上你,看上你了你也接不住。做大盘子,踩着小资源去够大资源,手里的牌会越来越好。

三、公司文化和管理

  读《Bad Blood》的过程中,一度怀疑作者对 Theranos 有极大的偏见。怎么可能会有哪家公司的管理烂到这种地步?这样的公司是怎么活了10多年的?作者没有给出答案,但从“偏见”中,也有一些别的体会。

  1. 糟糕的文化导致人才流失

  Theranos 的两位老板都很多疑,对员工不尊重、不信任,甚至经常以辞退相威胁。不少能力很强的人,当初费了很大心思招进来,有的被辞退,有的主动离开。Theranos 的情况比较极端,但因企业文化导致的人才流失,在很多企业都很常见。公司发展过程中,越是能力强的人,对糟糕文化的容易度越低,他们也容易找到新工作而离职。很多公司发展到后来,只有苦劳没有功能的平庸者靠熬时间爬上了高位,形成更烂的企业文化。能力强的人,很难为了保住工作而忍辱负重;平庸者看起来对公司很忠诚,但却不能创造太多价值。

  2. 作恶,一旦开始就无法停止

  Theranos 最初也想做好产品,只是在遇到困难时临时作个小假应急,当靠小假画的饼越画越大,就不得不全盘作假了。创业公司里,没有什么事是容易做的,没有什么钱是容易赚的,所谓的“捷径”,可能就是通向地狱的不归路。撒一次谎,后来需要一连串的谎去圆前面的谎;作一次恶,尝到作恶的甜头,后面就会不断作更大的恶、更多的恶去追逐更大的利益。Theranos 的故事,足够让创业者引以为戒,不要等到末日审判的时候,再悔不当初。

  3. 对技术/专业要心存敬畏

  创始人或高管不懂技术、不专业,这很正常,但对技术和专业不敬畏、不重视,还自以为是,一意孤行,就容易滋生天真的想法和无理的要求。专业人员与领导之间的矛盾也多来源于此,专业人员觉得领导狗屁不懂、瞎指挥,领导觉得专业人员懒惰、推诿、不听话,互相看不顺眼。既然在这个领域里做,专业知识就是必需的,除了自己努力学之外,要多听从专业人员的意见,不要用职权去压制。承认自己的不足,对技术和专业心存敬畏,多问多听多想,才有利于作出正确的决策。

四、大咖的悲剧

  人人都是大咖,看面对的人是谁,再小的 CEO,在公司内也是大咖;再不济的主妇,在家里也是大咖。蜘蛛侠的经典台词:“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大咖自带光环,在光环的照耀下,容易自以为或被认为一贯正确,这是大咖的悲剧。

  1. FoMO 驱使下的一意孤行

  在 FoMO(Fear of missing out,害怕错过)心理状态的驱使下,人们做出了很多错误的决策,这是人的本性。大咖的 FoMO 心理更强,因为他们的机会成本比普通人更高。Theranos 把自己包装的越漂亮,合作伙伴和投资人的 FoMO 心理就越强,所以会有人在自已公司内“力排众议”,无论如何也要搭上 Theranos 这班车,最后却身败名裂。不过,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思考一下怎样利用 FoMO 心理,在对外合作、人才招聘、获取投资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另外的好处。

  2. 抓大放小,忽视细节

  像舒尔茨这样的政治家,不但乐于为 Theranos 站台,甚至在自己的亲孙子揭露 Theranos 的黑幕时,不惜与亲孙子决裂,也要死保 Theranos。这并非是一时糊涂,而是基于自己的理性判断,认为 Theranos 是没有问题的,所谓的问题都是小问题。大咖们惯于抓大放小,从层面进行思考,只要上没问题,大方向是对的,其它的都是可以解决的。实际上,“大”和“小”的判断很关键,自己主观认为的“小”可能并不“小”,很多公司的失败,都是源自所谓的“小”。

  3. 权威的边界

  舒尔茨、默多克、Tim Drapper 、Larry Ellison 这些人,在各自的领域都是大咖,被奉为权威。我们经常看到在一些“权威”在各种会议论坛上侃侃而谈,不管是不是自己真正懂的领域,都敢品头论足,指点江山,而听众们也如痴如醉,深信不疑。作为“权威”自己,要认识到权威是有边界的,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要心存敬畏,不要轻易为人背书,自毁英名。对于大众来说,也要认识到“权威”的边界,不要盲目崇拜。

五、良知和正义

  Theranos 的故事,是个典型的反面教材,让人感到压抑。但一些员工、医生,还有调查记者等人,表现出的良知和正义,也让我们看到些许人性的光辉。我们不期望能成为圣人,但也不想成为坏人,心存良知,外圆内方。

  1. 员工的良知

  分精英员工在发现 Theranos 存在道德问题时,先与领导沟通,沟通无效就走人,不作恶,不助恶,保持了自己的良知和底线。确实一些公司是有“恶”的,当个人的与公司的有冲突时,是保护饭碗,还是保护内心的纯净?不要觉得自己只是一个打工的,只是奉命行事,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而已。想一下,自己做的事情,是否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客户,是否敢非常骄傲地给孩子讲?

  2. 媒体的良知

  在《Bad Blood》这本书中,作者 John Carreyrou 详细披露了自己对 Theranos 的调查过程,从中不难感受到其调查的严谨性和面临的巨大压力。自己是华尔街日报的记者,华尔街日报的大老板是默多克,默多克是 Theranos 的投资人。一篇报道而已,不写,对自己没啥损失,写了,对自己会有什么后果?换位思考一下,我真的不觉得自己能够像他一样勇敢。

  3. 大咖的良知

  给默多克点赞,就 Theranos 这件事来说,无条件点赞。自己投资了 1.25 亿美元的公司,被自己旗下的报纸爆料,不仅不阻拦,还在 Holmes 请求他介入时,表示信任自己的编辑。要知道文章一旦发表,默多克损失的可不止是钱,更是自己的脸面。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就能阻止事情的发生,各位不妨也换位思考一下,你会怎么做?

小结

  真实的创业故事,尤其是失败故事,能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思考和收获。Theranos 的故事,每天都在以不同的版本上演着,在潮水褪去之前,不知道谁在。辍学的不一定都是天才,穿黑色套头衫的也不一定都是乔布斯,且行且珍惜。

  . 《Bad Blood》已经被电影公司买下版权,大表姐 Jennifer Lawrence 将扮演 Elizabeth Holmes,俩人长得还真有点像呢,期待吧。

  本文为寸进社原创文章,转发请注明出处。欢迎有深度思考、独立思考精神的小伙伴,搜索寸进社关注,日有寸进,得寸进尺!

标签:Blood 读后感 10篇 Blood读后感 Blood10篇 读后感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