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蒂格鲁大日子》的读后感10篇

《派蒂格鲁大日子》的读后感10篇

  《派蒂格鲁大日子》是一本由[英]温妮弗瑞德·沃森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派蒂格鲁大日子》读后感(一):唱反调会有神马后果?

  本书的一片好评中,我只打了3星。原本看到目录和豆瓣的高分,以为会是个很有张力的故事,但现实让我失望了,情节中没有多少戏剧冲突,一切都很平顺,大结像个童话。

  看评论有人说,本书跟《傲慢与偏见》讲的是一个道理,但实在是没有《傲慢与偏见》那样自然。傲慢与偏见中的故事让我觉得“这一切都是可能的”,本书只让我觉得是一篇都市传奇,充斥着“不可信”。

  比如我很难相信,能和3个男人周旋了颇有一段时间的拉福斯会手足无措地求助一个陌生人。拉福斯明明应付3个男人快要崩溃,在杜伯里眼中竟然仍是可以求助的有头脑的对象。最后女主角碰到真命天子几乎是一见钟情的过程跟末流言情小说已经区别不大了。

  前两节,女主角帮拉福斯接连摆脱两个男人的情节很饱满,但后面帮杜伯里跟男朋友复合就不够给力了,再往后我居然有种虎头蛇尾的感觉,一般小说都是在最后,但本书感觉就在前半分,后面越来越脱力,迈克尔PK尼克那一段大失所望。

  当然,也许是我欣赏水平不足。

  《派蒂格鲁大日子》读后感(二):聪明女子派蒂格鲁❤

  派蒂格鲁是个老姑娘。没有家庭,没有孩子,没有房子,整天为工作而奔波劳累。派蒂格鲁出生在一个严肃严谨的家庭里。她不会化妆,不会打扮,整日素面朝天。这是她的家庭所要求的。

  派蒂格鲁又渴望的生活。她过着贫穷的生活,但是每个星期会去电影院观看时髦电影。她羡慕电影里那些纸醉金迷。她渴望一个有情趣的生活。

  派蒂格鲁到一份家庭教师的工作,但是阴差阳错的遇到了拉福斯。拉福斯正陷于困境当中。派蒂格鲁轻松巧妙的帮助了她。同时也看见了拉福斯三个男朋友。就是这样,派蒂格鲁融入到了拉福斯生活中,她认识了拉福斯三个男朋友,并且用自己的见解和经验给拉福斯选择“佳婿”。在宴会中,她也认识了迷人的乔先生,派蒂格鲁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也许她的前半生并不如意,贫穷、潦倒一直困扰束缚着她。但是,派蒂格鲁并没有失去生活的乐趣。她是一位聪明的、见解独到,有时候甚至是言辞犀利的老姑娘。

  派蒂格鲁是个聪明的女子。在贫穷的日子里,没有失掉自己的乐趣。同样,融入到上层生活中,保持着一颗清明的心。

  她最后还是幸福的。

  我们每个女子都应该如派蒂格鲁一样,保持清醒的头脑,用一颗善良向上的心,开心过每一天。做一个聪明的女子。

  《派蒂格鲁大日子》读后感(三):一本让你微笑的书

  这是一本多么轻松的小说啊。古板,苦闷,胆怯的老姑娘派蒂格鲁阴差阳错的面试了一份工作,巧遇拉福斯,并在一天内奇迹般的变身为特别,聪明,勇气的吉尼维尔,成了姑娘们的救星,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读起来,很自然的就跟着派蒂格鲁一起体验了一把命运的奇妙。就是这么轻松,或许这也是这个故事在那个抑郁的年代让人们不能忘怀的原因吧。这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这么戏剧,不是么?

  这里是几段我喜欢的对人物的描写,就是这么简单,就是这么形象。

  关于派蒂格鲁:“走在人行道上,派蒂格鲁微微打了个冷噤。这是个阴郁寒冷,雾气弥漫的十一月天,空气中斜拽着蒙蒙雨丝。。。。行人们踩着砕急的步子,尽可能快一点逃离这压抑的气氛。派蒂格鲁亦跟着进入人流。她是个面貌僵硬的中年妇女,中等身高,因为营养不良而显得形销骨立,她神色怯懦,如果有谁在意,就会发现她的眼底流泻着明显的恐惧。”

  关于拉福斯: “眼前这位尤物简直太美了,叫她立即回想漆银幕上的丽人。只见她一头金色卷发,云波滚涌,散漫瀑洒在脸上”。 “她的面孔被热流沁出一层淡淡粉晕。水汽拂乱了她的头发,形成小巧打卷儿的发束,垂直脸边”

  关于尼克:“那是一副优雅柔和,灵动自如的身板。他肤色黝黑,面容生动;他拥有男人中罕见的完美五官与风仪。一双明亮锐利的紫蓝色眼睛;优美而冷峻的嘴唇上有一小圈黑髯,使他看起来老练世故,并散发着一丝他特有的,吸引人的微妙颓废。他的神情里有中猎食者般的东西:那是他个性中叫人着迷,难以自拔之处”

  关于杜伯里: “这位女士年轻,苗条,叫人过目不忘。他脸的皮肤呈浓奶白色,除了那一抿红唇的俏皮弧线,丝毫不掺驳杂色斑发似墨漆,梳成中分,颈收了一圈精致的发髻。头上斜搭了一顶小巧女帽,想大多数电影明星那般,又浓又髦,派蒂格鲁看得入迷。”

  关于迈克尔: “他个子很高,身着晚装......他体格强壮,脸廓坚毅,斗士一般的下颌,目光犀利,面蓄风雷。他是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的化身,一个酷似克拉克 盖博的男人”

  《派蒂格鲁大日子》读后感(四):一女人的心灵史

  意闲翻译的《派蒂格鲁大日子》是本可爱的小书,篇幅短到一个的旅程可以轻松看完,却像一枚橄榄,可以回味。作者是善于螺狮壳里做道场的高手,把所有的戏剧冲突在一天中统统展现,在这该书问世的年代,写法非常新颖。看完后才发现,原来《24小时》的编剧祖述的是温妮弗瑞德·沃森

  一般认为这本书是个灰姑娘的故事,派蒂格鲁是个貌不出众的中年女吊丝,在二战前夕西方挣扎在深重的经济危机中时,尽管小心翼翼,饭碗还是再三被雇主打破,至于嫁个殷实好人家更是想也不敢想了。如果认为那时人人都不好过就错了,彼得·德鲁克回忆那时节的欧洲和美国,一个有才华的年青人不太难找个收入优厚的工作。后生有无限的可能所以可畏,一个年过四十需要为自己外貌负责的中年女人还有机会翻盘吗?就在故事发生的这一天,命运突然给她打开了一个富丽堂皇的大门,过了一夜,一切都改变了。如果说灰姑娘改变命运,还有仙女给她一身好衣衫,让她扮白富美。派蒂格鲁得到的只是职业介绍所给她的一个地址而已,她没有灰姑娘的迷人脸蛋和精致小脚,有的仅仅是死地求生的勇气和看电影得到的人生阅历。我开始很奇怪拉福斯为什么给予陌生的派蒂格鲁那么多的善意,如果拉福斯冷漠的拒绝了派蒂格鲁求职,后面的一切都不会发生了。不过看到拉福斯深陷多重感情纠葛,危机即将爆发,抓住一个救命稻草也不算离奇。派蒂格鲁支走缠人的菲尔、赶走凶恶多疑的尼克令胸大无脑的拉福斯彻底信服,信任让恓惶的派蒂格鲁有了点月下老人、爱情仙女的感觉了,随后她帮拉福斯和朋友们重点鸳鸯谱,顺便钓到了如意郎君。派蒂格鲁很聪明,但天下落魄的聪明人多了,她的勇气更可取,把武松的话改改,有一分勇气就有一分成就,十分勇气就有十分成就。派蒂格鲁,原名Pettigrew,拆开看是petty grew。中外小说里,在名字里面打埋伏的很常见,给刻薄的人取名叫Mr.Lynch,狂叫屠娇娇,这本书说的是主角从卑微中成长的故事。一夜被王子相中的灰姑娘和一朝脱颖而出的毛遂没有这么细腻复杂瞻前顾后的心路,这是一个女人的心灵史

  很多翻译作品往往令人遗憾,有的像林少华版《挪威的森林》那样喧宾夺主,更多的是文字完全无个性,用的是我们语文课本中学的俗滥不堪的汉语,这本书翻译的相当妥帖,既不用俗语又非常克制,可想而知费了不少心血。我看到非常美的句子就想看看原文是不是也这样精彩,有一译成分稍多,也觉得很好。其中有一段"Miss Pettigrew gasped. The creature was so lovely she called to mind immediately beauties of the screen. Her golden, curly h网友r, tumbled untidily about her face. Sleep was still heavy in her eyes, blue as gentians. The lovely rose of youth flushed her cheeks. “各位懂英语的同学们可以各显神通翻译一下(我声明,我不懂,我缴)。

  《派蒂格鲁大日子》读后感(五):野百合也有春天

  也许读者永远也不会理解,如《派蒂格鲁大日子》(下文简称《大日子》)这样一本书何以能够在销声匿迹超过半个世纪后,再版时依然获得那么多读者的青睐。甚至连英国当地的媒体也无法解释这样的现象,因此《卫报》只能称本书为“不能解释的跨世纪文化现象”。而在《大日子》这种“现象级”的成功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呢?

  故事常见到颇有些俗气的地步:年过四旬却依旧单身、性格古板古板、落拓贫穷的派蒂格鲁无疑是生活中的失败者。在一次应聘中她结识了属于上流社会的拉斯福和杜伯里,两人对她无条件的信任让派蒂格鲁也找到了自信,派蒂格鲁用自己的智慧和热情帮助她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归宿以后,也出乎意料地取得了属于自己的成功,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这种以小人物成功为主体的故事极为常见,绝大多数的武侠小说、奇幻小说、RPG游戏、励志电影都惯使用这个路数。不论你如何诟病这样没有新意、流于平庸、缺乏想象力,但是类似的题材依然能够盛行并非没有原因,而这也正好解释了《大日子》一书在时隔六十二年再版后为什么能取得销售上的奇迹。

  文学作品能否成功还在于读者,而能够满足于读者内心中的诉求,实现读者愿景的作品往往更加容易成功。灰姑娘、丑小鸭的故事既是非常美好的童话又充满了励志性,才会在全世界范围内家喻户晓。《大日子》中所叙述的故事就非常好地实现了很多读者那种麻雀变凤凰、咸鱼翻生的愿望。小说人物实现了很多读者的梦想,因此也让阅读的人能够能容易地融入到故事中去。

  派蒂格鲁人物形象用现在的眼观看称得上“剩女”,而“剩女”在现如今的社会是一个非常尖锐和突出的问题。近几年扎堆出现的文学作品、诸如《爱情呼叫转移II》的影视作品、诸如《大龄文艺女青年之歌》的音乐作品,代表着各个领域都开始在关注“剩女”这一问题。虽然我无从得知英国的情况,但我相信类似问题肯定是同样存在的。在一本出版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小说能够看到当代社会的问题,这不得不感叹好的文学作品在不同的时代都能够读出有价值的东西。

  除了故事本身的内容之外,作家对于那个时代的描摹可谓淋漓尽致,一种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气息跃然纸上。作家所描绘的这种英伦风情与同时代美国的摩登风格,大上海的风情有很多相似之处,却又有着英国独特的贵族气质。在阅读这小说的时候,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伦敦的繁华景象似乎就浮现在我的眼前,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读者来说,能读到如此原汁原味的描写实在是一种福分。

  另外作家在叙述故事的时候也非常有节奏感。本书其实可以看做是《派蒂格鲁一生中的二十四个小时》,严格的说颇有一种记流水账的感觉,但是温妮弗瑞德•沃森却用自己独到的写作功力让这个故事看起来扣人心弦,紧张、精彩还不是趣味。这让读者时而惊艳于派蒂格鲁机智,时而为书中人物的情感所动容,时而有因为一些峰回路转的情节露出会心的微笑。

  《派蒂格鲁大日子》一书无论是在故事情节、写作手法、人物塑造上都没有太多非凡的地方,但却如同书中派蒂格鲁一样取得了令人惊讶的成功。丑女翻身的故事+剩女问题+复古的英伦风情,旧瓶装新酒之后的六十年陈酿,多少有愈品愈醇香的意味,丑小鸭总会变成天鹅,灰姑娘也将遇见王子,野百合自然拥有自己的春天。

  《派蒂格鲁大日子》读后感(六):四十出头的灰姑娘传奇

  据说《派蒂格鲁大日子》在异邦红了又红,这本写于二战前的轻快小说在初版七十年后再度掀起人们的阅读热望,也许和二〇〇八年的同名英伦电影的推动不无关系。此书的中译本面世,多少靠了译者意闲的引进热忱。正如意闲在译后记中评价英版的装帧以及内容本身:“如此明艳、如此女人味⋯⋯这是一本令人相当愉快的书。”

  故事本身不复杂,类似于灰姑娘的近代演绎。派蒂格鲁是个纤瘦黯淡的中年女子,瘦是由于长期营养不良,黯淡则因为贫穷和畏缩。她在伦敦阴寒的十一月早晨敲开拉福斯家的大门,为的是应征幼儿家庭教师的职位。拉和派可谓截然相反的两极,她年轻、明艳、快活。这位金发并不像她的美貌所昭示的“无脑”,事实上,拉有她的小小心计,周旋于三个男人之间。菲尔允诺在一出电影中给她角色,遂成为床上宾;尼克供养拉福斯,并以自己的男性魅力死死吃定她;又有一位迈克尔,曾向她提出婚约,并因性格火爆冲撞警察而被拘押。

  即便以现代的眼光来看,拉也很难算作道德的楷模。更不用说透过派这位副牧师之女的眼,当她坐在拉福斯家中,目睹一幕幕毫不避讳的亲热镜头,“她纯洁的灵魂狂乱地回避着。”就好像爱丽丝掉进了树洞,以为常的生活规则突然都失去了效用。派发现自己置身于由名利、感情、女人的小小计算和若干真情混淆而成的漩涡之中。她顺水推舟,为拉及时赶走菲尔,又制止了尼克留宿的打算——只因她看出尼克的英俊背后是毋庸置疑的冷酷,拉对他的倾心无异于自毁。你方唱罢我登场,拉闺蜜杜伯里及其男友接连出现,派在陌生的环境中呈现出难以置信的演技:一会儿是严肃的诤友,维护拉利益;一会儿又是语重心长的老大姐,帮杜挽回负气绝交的男友。开美容院的杜伯里把她打扮起来,的觥筹交错间,她恍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伦敦的仙度瑞拉。

  派灰姑娘身份是双重的,对外,她是拉闺蜜;对拉,她是从天而降的善心人。可只有她自己知道,等她说出自己是来应聘的,可怜的家庭教师身份就将打回原形。灰姑娘的故事少不了王子,这本书中也有一个。做女性内衣生意的乔富足又英俊,他足够老,和派属于同一代人,也足够聪明,懂得欣赏她的头脑。更重要的是,她的生涩让情场老手的他饶有兴趣。作为七十年后的读者,我把乔的出现当成作者的善意,更愿意细品对话和心理构成的小机锋。例如杜坦白自己的发家史:“我勾引了老板⋯⋯可惜他跟不上我的不字。他得到一块不错的墓碑,我则得到了美容院。”类似的有趣段子比比皆是,更不用说派一会儿上天一会儿下地的心理体验,构成轻快的峰回路转。

  作者温妮弗瑞德沃森一生只写了六本小说,尔后专心生活。她的写作更多为了自娱,考虑到作者的时代,这本书相当前卫,类似于变体的生存指南,“女人要如何抓住幸福”。沃森以圆熟的技巧构筑奇迹的一天,派走进拉家,孑然一身的,心灵和胃同样荒芜,到一天结束,她有了乔的爱情和拉友谊,并将在迈克尔和拉生活中占有稳固的一席之地。也许是考虑到派职业归宿,电影的中译名改成了直白的《明星助理》。有个出版业的朋友评价这本书:名字真拗口,不如就叫明星助理!当我带笑读至掩卷,忍不住暗自认同:这,确确实实是派大日子。她哪里是明星助理,她本人才是那颗乍然闪耀的星。贫穷却不失幽默,柔弱又不失勇气,严肃的同时悄然坦言:“我看了太多的美国电影”。她懂得欣赏生活,擅于看透人心,于是借着作者的妙笔,她得到了幸福和安稳。即便跨入网络时代,童话一样能打动人,尤其当童话的主角年过四十、面有菜色,借着某种代偿心理,读者如我,是多么喜欢看到这样的一位灰姑娘。

  《派蒂格鲁大日子》读后感(七):钓到如意郎君

  转帖毛尖刊登在《新民周刊》上的文章

  《派蒂格鲁大日子》是1938年的英国产品,小说作者温妮弗瑞德·沃森的写作生涯是英式女性拿起笔的标本:家境殷实,有份闲职,看过的小说不能叫人满意,自己动手喽。不过,当标本,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得有一个会鼓励人的姐姐。简·奥斯汀有一个这样的姐姐,弗吉尼亚·伍尔夫有一个这样的姐姐,温妮弗瑞德也有一个。

  温妮弗瑞德甚至更运气些,姐姐鼓励她,姐夫也鼓励她,后来她结婚,丈夫还鼓励她,那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沃森写作环境实在是太好了!

  这个好环境,看完《派蒂格鲁大日子》就明白了。小说是典型的灰姑娘故事,七十年后还能让好莱坞看中拍成《明星助理》,也是因为姑娘足够灰,结尾足够好。

  派蒂格鲁人到中年,赤贫,不美,流落二战前的伦敦街头,因为临时的一份保姆工作走进了美丽的拉福斯家。小说发生在一天时间里,上帝在那一天看到了她,她不仅帮着拉福斯认清真爱,帮着拉福斯朋友找回真爱,最后还以顺手牵羊的气概解决了自己的剩女问题,找的男人好到让整个故事成了童话。

  也许就是因为立志爱情童话,小说写得俏皮有趣无拘无束,作者本人虽然从来没有涉足过,也从来没有和明星歌星打过交道,但是凭着乐观的想象,乒乒乓乓一天搞定三对男女的终身大事,所以,《派蒂格鲁大日子》这种书,真可以当作圣诞礼品来派送。一个底层英国剩女还能钓到金龟婿,咱们白领还慌什么慌!

  好莱坞的《明星助理》,基本就是按这个圣诞礼品思路来拍摄,2008年的美国,跟二战前的英国一样,需要童话爱情来取暖。不过,也是因为这种灰姑娘的老调重谈,而《明星助理》在电影品质上,还根本没法跟另一个高龄灰姑娘片《刺猬的优雅》相比,所以这个电影一出场,就淹没在芸芸众片中。

  但是,《派蒂格鲁大日子》不会淹没,甚至,随着岁月流逝,这个小说的前瞻性还能更加彰显。在我看来,它时隔大半个世纪还能保持阅读的品质,不是因为派蒂格鲁的好命,而是因为拉斯福和派蒂格鲁的彼此镶嵌。

  拉福斯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明星助理》中,她基本被塑造成一个小梦露,虽然最后她放弃梦想跟着一个爱她的小歌手离场,但是,从派蒂格鲁踏进她家门的那一刹那开始,我们就不断看到,拉福斯用她的意识形态慢慢“腐蚀”了派蒂格鲁。作为一个牧师家庭出身的家庭教师,派蒂格鲁在开始的时候,甚至见不得拉福斯当着她的面跟情人亲吻,更是从来没有允许过自己说句“该死的”,但是,拉福斯春风化雨安慰了这个中年妇女,“该死的”和“见鬼”早就不属于道德范畴内的禁忌了。

  接下来,拉福斯向派蒂格鲁全面敞开心扉,而被这种史无前例的信任命中,派蒂格鲁“见鬼”般地焕然一新,不仅仅是帮助,简直是代替拉福斯周旋在三个男人中间。派蒂格鲁周旋得那么快乐,明火执仗地撒谎,大义凛然地表现,为了掩饰拉福斯肉身交易后的破绽,更是果断地拿起别人的屁股抽起来。而当一切搞定,要从花花世界退场的时候,派蒂格鲁简直想死!这个时候,派蒂格鲁已经是拉福斯魂灵附身,美丽的身体和勇敢的头脑如果合体,那是谁呢?

  我想到了《蒂凡尼早餐》中的赫莉。说明一下,这个《蒂凡尼早餐》和好莱坞电影一点关系没有,虽然奥黛丽·赫本的确美得就是蒂凡尼本身,但是,楚门卡波特笔下的赫莉才能永垂文学史,因为她勃勃的欲望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新人”,她生活的才堪比我们的浪漫主义战士。而这个赫莉在文学史上的出生年月,要比派蒂格鲁晚二十年。

  凭着这个二十年,派蒂格鲁可以再红二十年。当然,与此同时,卡波特诲人不倦的蒂凡尼梦想也照出了沃森三十年代保守。小说以一句“钓到如意郎君”结尾,愉快够愉快,终究是对派蒂格鲁和拉福斯才能的双双阉割。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派蒂格鲁绝对不是奥斯汀谱系下的人物,因为奥斯汀笔下的婚姻是迈向自由,但派蒂格鲁不是。

  不过,圣诞快来了,还有什么比派蒂格鲁也能钓到金龟婿更鼓舞人心呢!

  《派蒂格鲁大日子》读后感(八):老现代丛林漫游记

  一个凄风苦雨的冬日早晨,年届四十、单身失业的派蒂格鲁摁响了拉福斯家的门铃,由此卷进了一系列改变她人生并使其剩女命途大翻身的事件之中。这类灰姑娘的故事于我们并不陌生,但作者温妮弗瑞德•沃森写于1938年的《派蒂格鲁大日子》却很“前卫”,充满一种浓郁的现实生活气息。

  小说开头,进得门后的派目睹一场进行中的偷情和即将到来的戏,混乱中一脚踏了好几条船的拉请求派支招斡旋。小说在几次“门铃”中不停转换人物和情景,从危机到解决再到危机,剧中人应接不暇,也让情节以一种教人喘不过气来的节奏跳跃发展。小说极少出现的几次停顿只是为了让派、拉以及随后而来的杜统一口径,而往往未及她们统一完口径或是吐露一番心曲,危机又再次初露端倪。连续不断的意外事件使得小说始终紧绷于一种戏剧性的张力中,浪漫主义的绮思、多愁善感的吟叹无暇登场,除去派见缝插针的生计考量与道德自疚,整小说呈现的灵动与流畅使得这个表现“伤风败俗”(当年出版商的评语)的题材别具一种优雅与喜感。

  沃森探讨的是当时生活中出现的诸多不道德现象(即使在今天也很惊人),并且敏锐地捕捉到女性对其生活发生大变化的期望。彼时英国早已不具维多利亚时代的政治与经济气候,但道德上的惯性作用依然绵延至20世纪30年代。而快速发展的经济生活与相对迟滞的道德令像派这样深具传统教养的女性无所适从。小说开头,拉居室“并非良家妇女”的派头使她的道德警铃大作,又使其深感诱惑与舒适。可以讲,派一脚踏进拉家的大门就像掉进了蜘蛛洞:要么彻底缩回道德的老巢,要么从根本上,“堕落”。

  在作者笔下,“堕落”何其美妙,它既是情感上的需要,也为理性所折服。派为男女动辄示爱的亲吻与调情好不害臊,却感到这种“爱心大批发”不失为一种“极端窝心”的可人之举;的靡靡之音是为“戒律所唾弃的罪孽之途”,可它实在要比对影自怜的“孤独的美德”惬意得多;混乱的性关系固然可憎,但它较之“男人要有爵位,或者什么头衔,或者诸如此类的东西”,否则死也不嫁的剩女哲学靠谱得多……这些议论在在指向旧道德的虚伪,后者要求人们牺牲自我价值来维持它的存在。跟历史上最著名的那只老苹果一样,“堕落”邪恶,却开了不谙世事之人的窍,派形象正于此中丰满起来。以三番五次的“门铃”为例,她之卷入一系列事件只是一场突发的误会,开始的被动使其念兹在兹的“门铃”具有一种维系“水晶鞋”魔法的妙用,她解除危机的动力则多少来自恐惧、困厄和紧迫;而汲取了勇气与信心的派将四十不惑的人生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彼时“门铃”在她意味着“奇迹与冒险”,虽危险但迷人,能将之从死水一潭的日常生活中解救出来。

  小说大量使用戏仿手法,如上文提到的舞台剧式的布、“堕落”与“门铃”的隐喻,其内容则更像是古希腊神话的翻版。在神话中,英雄为创建伟业四处打怪寻宝,历时弥久,其运道来自天神的佑助与女仙的祈祷,收获是地上的王国或天上的乐园,而结无不是悲剧。派在现代丛林的冒险不过24小时,为的是求职(否则就要被房东扫地出门),战场则只辗转于拉闺室与,她的好运则来自瞎打误撞的“哑谜”与总是神奇地伴随左右的醇酒,战斗说不上轰轰烈烈倒也惊心动魄,并以钓得金龟婿完美收官。这一喜剧套路及其结暗示作者对女性人生归宿的态度,“一间自己的房间”(伍尔夫语)固然可喜,铿锵玫瑰终究还是应该回归家庭中呵。而派汲汲于将置之灭迹而后快,又使整小说脱离日后《在路上》和《猜火车》那种极端颓废的调子。派故事发生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黄金岁月,虽不无大萧条的阴影,其调侃与温情绝不可与冷战背景下的阴冷与孤绝同日而语。

  有趣的是,作者对其笔下逸出社会规范的男男女女并不十分了解,“我不认识任何一个像派蒂格鲁那样的人。一切都出自我的虚构,我这辈子从未去过,更别说认识什么吸的人了”,因而我们可以推定作者就如同她笔下的派一样,人生阅历很大程度上来自多年的悉心洞察,以及爱情电影和“伊赛尔•玛丽•戴尔等通俗浪漫小说家”们的创作。而她在细节上对这些我们通常贬为流俗平庸的电影与小说的戏谑与摹仿(比如的声色光景,女性对霸气男人欲拒还迎的爱慕心理,等等),不但以喷涌而出的想象力方式弥补了作家生活经验之不足,亦使小说透出一种令人忍俊不禁的黑色幽默,让本来容易落入俗套的小说勾起我们不可遏止的阅读欲望。

  《派蒂格鲁大日子》读后感(九):野百合也有春天(不好意思,和减肥的书评重名了。。。囧)

  文/陈嫣婧 刊于《上海壹周》2012-05-14

  陈丹青曾在一个题目为《民国的历史与现实》的演讲中提到:现在的很多东西都不是新东西,它们都早已在历史上反复出现过。由此我联想到现在关于女性择偶和婚姻的诸多问题,看来也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我们,我指的是女性,比从前的女人更自由吗?更智慧吗?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吗?不见得,但也可以说从来就不少。英国女作家温妮弗瑞德•沃森所著的《派蒂格鲁大日子》或许可以提供你一些可参照的事实。

  该书代序的作者马汀说:“沃森女士小说的共同主题,在于让女性拥有第二次机会,让她们适应变,走向新生。”于是在小说中她写了一个穷困孤独的中年女人在一夜之间不仅有机会寻访到上流社会的生活,并迅速觅得了自己的真爱,当然是和一个有钱有地位的好男人。女人的梦是千古不变的,无非舒适的物质,适量的虚荣和合适的男人,而这最后一点又往往决定了前面两点。即便是当下,觅得金龟婿仍然是使女性生存得更好的最大机会。让女人走出绝境,走向新生,最快的方法就是给她一个好男人,在这一点上,沃森女士作为一个女人也是很明白的。她认为,写女人自己的故事,就不必拐弯抹角假清高了,直捣中心吧。

  沃森女士(或派蒂格鲁)崇尚真爱,相信并依赖感情,同时她又不遗余力地自动帮你配齐获得真爱的一切所需,包括你我都知道的很俗气很现实的那些东西。但她不同于肥皂剧,她没有那么裸,她会用她好看到让你眼花缭乱的情节来使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自然而然。让成年人相信一个童话故事是需要才华的,而这种才华只有优秀的小说家才具备,都说好的故事就是要让你觉得是真的,而沃森则是让你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怀疑那是假的,即便所有人都很清醒那是假的,你也会自觉意识到这层清醒是不必要的臭裹脚布。

  故事在24小时之内发生,派蒂格鲁通过职业介绍所认识了拉福斯,这是个美丽风流的女演员,她和男人间混乱不堪的生活让派蒂格鲁瞠目结舌,但拉福斯对她的信任又让她狠不下心来拒绝,于是只能把她的淑女教育,她强烈的道德观搁置一边,担任起了拉福斯的个人助理。结当然是大团圆,拉福斯认识到了自己的真爱,两人双宿双飞,派蒂格鲁也在无意中被一个有魅力的上流男士相中,找了自己的归宿。

  据说这书刚上市时,评论界普遍认为沃森女士写的是伤风败俗的故事。其实书中并没有性描写,有的只是派蒂格鲁强烈道德观的迅速倒塌,这在改编电影《明星助理》里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派蒂格鲁是个“老古董“,保守派,她屡次失业是因为往往看不惯雇主家中那些不够体面的行为,比如酗酒什么的。她本该对拉福斯这样放荡的交际花兼二流女演员嗤之以鼻,这心态好比再穷的知识分子对待满身铜臭味的商人。那为什么她的道德感会被迅速被打败并在十几分钟之内就快活地接受了这份差事?首先当然是她穷,穷是最不能被饶恕的,你都快没饭吃了,还能挑三拣四的吗?猎奇刺激加自信心爆棚也是肯定的,被一个貌美如花的女孩儿这样不加防备地信任着,只要不是铁石心肠动恻隐之心也在所难免。此外更有对物质生活的向往和窥视欲,派蒂格鲁家道中落基本没过过什么好日子,我自己享用不上,摸摸从行吧?

  其实,人的道德感是很虚弱的,女人尤是,沃森女士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你家教再好也抵不上饥寒交迫,抵不上虚荣心,即便你自我修养极高,视物质如草芥,被人信赖时的满足感,你抵挡得住吗?也因为撕破了这层道德感,派蒂格鲁反而能够看到那类她本不屑一顾的人最真实的生活状态,了解她们的内心。到最后,混乱也好也罢,拉福斯行为已经在派蒂格鲁心中被解释,被谅解了。知识分子(我暂且将派蒂格鲁列入其中)最讨人喜欢的一点就是她想不通的时候是什么都想不通,迂腐得像猪头,可她一旦理解了豁然了,她也能表现出心态思维和伸缩度极佳的一面。而在沃森女士看来,古板的派蒂格鲁一旦消失,她便会瞬间变得十分可爱,可爱的女人自然能找到好男人,更何况,这还是个又解风情又懂爱情的女人呢?

  我一直觉得,写女人是很难的,特别那些不太有个性的“大路”女人。张爱玲笔下的女人都太有个性,不是沃森写的那。而《派蒂格鲁大日子》之所以能成功,也许就在于它的“伤风败俗”,让派蒂格鲁瞬间有了个性。有了人性,就有了人情味,也就有了喜感。读这个故事是很欢乐的,其中两种人尤其欢乐:一类是和派蒂格鲁一样,没什么男人缘,又憧憬着自己未来的女性;另一类,是什么都经历过了,有了自己的男人和家庭,时常会回过头来想想的女人。因为她们之间隔着一个中间带,这个地带,大概就是所有女人的真理吧。

  刊出时更名为《“老古董”也有大日子》

  《派蒂格鲁大日子》读后感(十):振奋人心的剩女翻身记

  所有人的生活其实一直都是平淡无奇的,突然,有一天,那个天下人渴望出现在自己身上的,改变命运的决定性转折点就那么出现了,而且,这个转折不仅彻底改变了原来的人生路径,还让人从此踏上了康庄大道。这是一个人人都会做或者经常做的白日梦,这也就是各种男女版本的《灰姑娘》和《风月俏佳人》、《诺丁山》等等出现和不断被改版的原因。

  派蒂格鲁,未婚,没有男友,快给赶出出租的屋子,很想做家庭教师,却往往被当做幼儿保姆以及女仆,战战兢兢地生活在社会边缘的四十岁的女人,她就是这样的一个幸运儿,她幸运地得到了那一天,那命运的天平倾斜了的一天。这便是温妮弗瑞德·沃森写的《派蒂格鲁大日子》。

  四十岁的未婚女子,派蒂格鲁是女作家笔下家教严格家道衰落的淑女,规范的生活要求,使得在生活里按照规则出牌的她,步步艰辛,随时受人欺凌,生活里,这个原本已经成为可有可无的生活在角落里的女子,虽然胆怯却并不曾颓丧,艰辛经历不仅使得她明了人情世故,懂得真爱的价值,还让她在“穷开心”地每周看电影里品味着大众明星艺术的同时还会阅读流行小说,在各种消遣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和对生活的达观。

  于是,当她走近了那个“不按规则出牌”、居然拥有三个情人、生活乱得一团糟的女子拉福斯时,她的淑女教养,和她那被美国女作家玛格丽泰·密西尔曾在她的名作《飘》中指出的,规矩人家女子对风尘女子都怀有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之下,引发出来的激烈冲突,也引发了她因被需要而激发了很强大的能力,她提供了在含辛茹苦的生活里得到人生智慧,更重要的是她发挥了她身上依然保有的传统的少有的侠气,以女人对一个依赖自己的女人的侠义之气。于是,她毅然出手帮助拉福斯和杜伯里选择最适合她们的归宿,同时,也不经意地为自己赢得了属于自己的归宿。

  因此,这一天,实际上不仅仅是派蒂格鲁的大日子,也是杜伯里大日子,同样,还是拉福斯大日子。说来让人莞尔,这也是属于我的一个大日子,一个当我刚武断地认为在我读过作品的英国女作家中阿加莎·克里斯蒂是唯一个具有大智慧的女子时,我突然发现了沃森,并以最快的速度异常开心地就将沃森划入了“大智慧女子”这个范畴的大日子。

  有趣的是,当我第一遍阅读时,是紧紧跟随女作家的脚步,亦步亦趋,看着派蒂格鲁一笑一颦地如何戏剧化改变自己和他人的命运,享受这样美妙的故事设计,令我不忍释卷,一气呵成地读完;而当我第二遍阅读的时候,我开始放慢速度去欣赏这个从未经历类似生活和从未实际接触类似人物的作者,欣赏她那英伦式的幽默,发现这个打字员出身并拥有足够多透彻的文字创造力的女作家,其实在敲打那些她转眼就忘记的键盘之余,早已经具有了极其深邃的人生智慧;最后,当我开始整理从中得到的快乐,准备写来给好友分享的时候,我忽然发现,在海上这个异常闷湿的深秋阴雨“倒黄梅天”里,这本我所欣赏的,不仅仅给我休闲放松,还让我得到幽默享受的书,更是一本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里,早已经放在了我今天的剩女朋友们面前的励志杰作。

  因为,在本书里,命运天平的倾斜并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派蒂格鲁自己一直不断努力,一直不断帮助他人的结果。

  作为当年曾被定位“伤风败俗”的这本书,的确在当时是违反了社会规则的,因为女作家提到的作为明星的拉福斯和作为美容院老板的杜伯里,不仅是当时盛年华末的剩女,而且她们身边出现的那吸毒的尼克、殴警的迈克尔、卖女人紧身胸衣发家的乔等等,也都不符合当时的规范,其实,也多多少少有些不完全符合我们今天的规范,如拉福斯这样靠同男人同枕而被捧红的女子,如杜伯里这样靠嫁给老男人而起家的女子,以及书中行走在,黑夜当做白天,十点还在床上的这些男人们,至今也都还是社会的晦暗面,也并不是为现在社会所认同和推崇的。

  然而,就在这样身处“旧规则”里的派蒂格鲁却发现了她们对自己居然无条件信赖,极大地激发了她的乐观心,同时,也促使她给了这两个女子更大的包容和帮助,这虽看似女作家的神来之笔,但细细推敲又顺理成章的:生活乱得一团糟的拉福斯在将一直勇于直面自己的问题、勇于硬着头皮解决自己问题、勇于自己养活自己的派蒂格鲁当做“救命稻草”求助的同时,便已经赢得了派蒂格鲁信赖和保护,而后者则并凭此信赖和保护欲帮助了“违反她淑女规范”的两个女子,这种人与人之间看似脆弱实则急切和稳定的需要,完全出于本能,沃森写来设计巧妙,并且游刃有余,轻松自然,不仅为同时代更为今天的人们接受并大为赞赏,这样的达观包容,并不带偏见,沃森实在堪称女作家中的个中翘楚。

  同时,当沃森在描写派蒂格鲁命运改变时,对拉福斯和杜伯里来说,也暗藏了人生道路转折点——以前她们靠男人养活自己,而今,依赖勇敢智慧的派蒂格鲁“运筹帷幄”和“临时发挥”,最后又回归到成为爱自己的男人养活的女子,富贵男抱得心爱美人归,美人嫁得多金有情郎,皆大欢喜。这一切的改变里,其实是从“违反旧规则”到“回归旧规则”的过程,也是人类社会到现在依然不曾改变“喜剧”爱好。果然是应了英国《卫报》在它再版时评论它是“不能解释的跨世纪文化现象”。

  当然,这样跨世纪的故事结很快乐,读者很满足,剩女们都找到了归宿,最重要的是,派蒂格鲁是独立运用自己的智慧赢得了自己未来的幸福。从此,王子与公主开始了幸福的生活。

  当掩上了书,当微笑渐渐淡去,当思考渐渐到来,当回归小说的背景,那个上世纪的大萧条背景里,那些艰难讨生活的女子,那些尝试改变自己命运,尝试独立生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尝试获得真爱的女子,一丝开篇里生活艰辛的阴霾隐隐涌上心头。

  虽然沃森从头到尾做足了各种喜剧效果,从职业介绍所主管错误地将征招女仆的拉福斯当做找幼儿家庭教师开始,到最后拉福斯发现这个错误而调侃派蒂格鲁,里面贯穿了很多喜剧意象,很多如“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的幽默欢乐,也正因为“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也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女人,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旧规则的淑女才能找到真爱么?

  这时候,平素那些评论小说“限性”的苗头才会淡淡显露,然而,为何总是这样的方式才能获得大团圆的结呢?为何这样“限性”的喜剧结果才能满足我们呢?为何其他剩女们最后依然赢得所谓真爱的方式是依靠那个其实穷困潦倒却又坚韧的大龄剩女呢?慢慢再打开书,欣赏上世纪三十年代作者幽默文字的同时,再看看那些线条幽默的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配画,或许,答案就在“限性”里。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或许,限性才能让一切自然发生。或许,这才是一本真正适合剩女们的翻身记。或许,笑过了,休闲了,快乐了,一切也能水到渠成了。

  【原文地址】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2996523&Key=4280878&BlogID=150117&PostID=36564152

标签:派蒂 格鲁 日子 读后感 10篇 派蒂格鲁 派蒂 派蒂日子 派蒂读后感 格鲁 格鲁日子 格鲁读后感 格鲁10篇 日子 读后感 10篇 日子读后感 日子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