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所未闻读后感精选

闻所未闻读后感精选

  《闻所未闻》是一本由[比] 阿梅丽·诺冬著作,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18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闻所未闻》精选点评:

  ●一个逃离的故事

  ●清丽

  ●不到一天时间看完了。觉得挺让人回味的。

  ●诺冬一直在跳出故事情节的常规篱笆,这本书就很有体现,但每个天马行空的想法都在为主旨服务,这本可能因为和她本身的经历有关,结尾还是比较温情的,总体也很感人,美中不足是对于主角们的心理过渡给读者留下太多想象空间。

  ●轻快 想要做一下瑞士火锅啦

  ●她的这类小说有种梦幻感,从独断,冬之旅,都是这种情绪.

  ●一段逃之夭夭的感情,温柔,友谊,浪漫

  ●好多细节好多琐碎 我实在是喜欢不起来……

  ●神了阿梅丽

  ●已购。读过的第三本诺冬的小说,自传性很强,因此也远不如《杀手保健》和《午后四点》带来的奇妙感。虽然比利时女主一直说日本是自己最喜欢的,但是无处不带着疏离、隔阂的态度来看待日本人,即便和日本男人男主恋爱,也丝毫没有融入的意识。。。最后,始乱终弃。。。

  《闻所未闻》读后感(一):仅仅是文化差异吗

  这是比利时女作家阿梅丽.诺冬自传色彩很浓的小说。自《午后四点》,我就迷上了这个不按常理出牌、却充满智慧和灵感的女作家。这回她用自己的真名演绎了一个自由活泼的欧洲女孩,在日本被日本文化吸引,与日本男性相恋,却又不能忍受日本整肃的传统,最终逃离日本的故事.

  在小说中,你会跟随作者,从一个异国恋爱故事的跳板跳到探索日本文化这块跳板上,从而会产生一种独特的个人体验和出其不意的思考,就像作品中最引人入胜的那一段:去攀登冰天雪地的富士山,结果带来的是最惊险刺激的快乐和思考。整作品时时会让我赞叹:诺冬,你为什么总能描绘得如此恰到好处呢?

  《闻所未闻》读后感(二):再见,日本情人

  法国媒体总说:“葡萄季会延迟,诺冬从不迟到。”比利时女人诺冬从日本返回欧洲之后以一年一本的速度出版了多本描写日本生活的畅销书。法国人热情地追捧她:买她的书,给她颁奖。但与法国人热爱的另一个写异国恋出名的杜拉斯不同,诺冬在《闻所未闻》中写到那个开着白色奔驰的日本情人时,完全没有杜拉斯式的哀伤与自怜,而是充满了欢快不羁和幽默嘲讽。

  诺冬与之间的爱情,更像是日本和欧洲两种文化互相示好的结果:他喜欢像欧洲人一样把“爱”挂在嘴边,而她则喜欢用日文中更模棱两可的“合意”。两人因为文化差异而觉得新鲜有趣,最终又因为同样的原因各奔东西。她实在是一个太叛逆太热爱自由的欧洲女孩了,完全不可能适应日本女性献身家庭与制度的主流生活。当他们一起爬富士山时,她一个人在前面飞奔;后来她又独自跑去登另一座雪山,裸体在雪地里撒尿,差点死在山上;因为备受日本公司刻板制度的折磨,她也不是没有考虑过,如果和结婚会把自己从这一切中拯救出来,但她还是无法下定决心;当她糊里糊涂因为一个语法错误答应求婚时,为了摆脱这一切,诺冬偷偷买了一张单程机票,怀着巨大的喜悦而不是,逃回了比利时,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

  两个不同时代的文艺女青年,对爱情与自由之间的分歧有着不同的取向,也因此写出了完全不同风格的异国恋文本。杜拉斯呓语般写出“他依然爱她,他根本不能不爱她,他将爱她到死”这样的句子时,诺冬则洒脱地写到:“我和像武士一样友好地拥抱,这比愚蠢的爱情故事要美丽多少,高贵多少啊!”

  (刊于《申江服务导报》)

  《闻所未闻》读后感(三):夜读随笔

  Amélie Nothomb 的《闻所未闻》,法文名《Ni d'Eve ni d'Adam》,意思为既不是夏娃也不是亚当,不知道为什么被译成了《闻所未闻》;一个比利时姑娘,遇上了一个东京富二代,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催生的爱情,充满了惊愕、跳线、匪夷所思。。。

  不过更有趣的还是比利时姑娘眼中的日本人吧——“这是一个日本艺术家,我有意忘了他的名字。我觉得他的画讨厌极了,但观众们仍对他的画毕恭毕敬,表现出他们典型的巨大耐心。。。我很难相信这个差不多五十五岁的男子也是日本人,他是那么的可憎。许多人前来向他祝贺,甚至向他买一两幅贵得不得了的画。”从这些口气轻狂的文字里,你甚至可以想象出一连串完整的场景:三三两两个头矮小但腰背笔挺的日本人恭恭敬敬地站在野兽派、抽象派、不知什么派画家的画作前,地、十分严肃地欣赏那些杂乱的线条狂野的着色。有时候我觉得我这辈子都不可能理解除写实派以外所有其他流派画作的精髓——也许他们都是的精神分裂者;同样,我想我下辈子都不可能在裸体的大卫像面前呼吸急促几欲昏死,科学家称之为“被极致的艺术震撼而引发的欣赏性眩晕”——如果我办不到这事儿的话,严谨古板的日本人可以做到么?

  蔡国强谈到自己早期在日本的创作生涯,曾说过在东京想要打入艺术圈很困难,他就走到磐城、广岛、福冈等较为偏远的城市去发展,得到了许多日本普通民众的支持,他们不仅贡献人力也贡献财力,参与布展、参观展览、买下艺术品。这似乎已成为日本日常生活中的一分,看画展、看艺术展、看双年展、看书展,就像去街口超市买柴米油盐一样不可或缺;日文小说里,主妇操持着仅有六席大的房间依旧井井有条,买鲷鱼的返程还不忘带张巴赫的《弥撒曲》;屋中一定要有鲜花,如果墙上的画卷是清雅的山水就不好再搭配色彩明快的家具,最好以古朴稚拙为主。。。也许对日本人来说,艺术欣赏已在一茶一饭、一树一花中,不管他们是否具备欣赏的资质,对艺术的倾慕自然会让他们走近作品,不论何种风格,不论何种意义。

  微博上有一幅照片拍的是一位寺院里正在养护庭院的老太太——“小寺青苔虽美好,实际上要人工将苔间杂草一一镊掉,绣花儿似的,要大耐心。老太太腰上系一圆形铜盘,中空有孔,内放蚊香,室外干活驱蚊虫用,看上去很古风。照片拍回细看才发现,老太太一身撞色,查古色本,黄叫栌色,紫叫江户紫,老太太才是枯山水上好风景啊。”我把照片再细细一看,回想起曾经草草瞧过的古色本,每一道颜色都典雅至极,穿在这老太太身上,终于明白风韵是从何而来。

  ——关于寺院老太太的照片,可以去日记看哦。

  《闻所未闻》读后感(四):不是所有的爱情,都梦寐完美

  阿梅丽.诺冬,也许读者并不熟悉她,但她对我们却丝毫不陌生。她是位出生在日本,小时候曾随当外交官的父亲辗转、缅甸、孟加拉国和美国的比利时女作家。她的人生中不断谱写着迁徙与漂泊的奇妙乐章,白晰的肌肤内包藏着一颗对东方文明无限迷恋的心,所以,她戏称自己是“无国界作家”。

  《闻所未闻》是诺冬的又一本私小说,讲述了她与日本男子,由师生发展成恋人的故事。私小说是一种日本小说流派,广义地解释就以第一人称叙述,集中描述个人心理活动和身边琐事。反映诺冬在日本生活的私小说在她的作品中所占比例不少。《管子的玄思》写她在日本童年时怎么把日子过成稀奇古怪的样子,而2000年获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的《诚惶诚恐》,是有关她大学毕业后回“故乡”日本打工的故事,在本书中也有提及。

  由于诺冬的童年经历,使她在不同文化熏陶下,形成鬼灵精怪的理解能力与思维方式,奇思妙想不断地穿透她的文字,聚合成一个又一个趣味横生的故事,她的小说永远超乎读者想象,阅读时请不要预料结。小说《闻所未闻》的第一句话,学日语最好的办法是教法语。你瞧,这就是诺冬的思维方式,超越设定,最好混搭。但她的日本情结,又冥冥之中注定了与日本男人的情感纠葛好似计算机里的程序,自动检索,自动执行。所以,当爱情走来时,她想迎上去拥抱,又想插上翅膀逃掉。

  与其说书中阿梅丽爱上日本男人,不如说她爱上日本文化。交往过程中,东西方文化的撞击,在爱的名义下,让她品味到东方式的爱情盛宴。未婚夫的爱是神秘的,柔软的,不擅表白的,诺冬的爱是坚硬的成分却多于柔软,挑战未来胜于暗自等待。这是他们爱情宿命不可逾越的鸿沟。在与亲朋好友的交往中,她更显得格格不入,每次聚会对于他们美好爱情的未来都是一场无情的审判。她在文中也不失时机地表示对这个劣根的憎恶之意,这种直白大概也是她白皮肌肤所包裹不住的。一场来得正是时候的台风,阿梅丽与过了三天与世隔绝的温柔日子,让阿梅丽完全意识到这不是她想要的生活。在独自攀越雪峰,经受生死考验的过程中,阿梅丽重新审视了她的爱情。

  就像《闻所未闻》的封面,纱帛的白色窗帘旁,摆放着两只日本传统木屐,并不紧紧相靠,而是留出少许空间,共同向远方张望。距离产生美,爱情的至理名言。阿梅丽的爱情不要长相厢守,是怕靠得太近,那种对合二为一关系的惧怕,让她选择毫无预示地逃回了比利时,的爱空无所依。她的籍口是,因为他身上没有缺点,所以我才那么爱他。也正因为他没有缺点,我对他才没有爱情。用诺冬的话来说,这是标准的液态答案,在流动中追寻结果。不是所有的爱情,都梦寐完美。

  《闻所未闻》读后感(五):自由之神,我最珍贵的朋友。

  早晨在图书馆背完单词,就顺便拿出这本《闻所未闻》读了起来。竟一口气读完了,其实篇幅也不长,才九万多字。之前并不了解阿丽梅·诺顿,没读过她的任何小说。只是在逛99书城的独家好书栏目时偶然发现,感觉封面很有feel,就加进了购物单。

  这是本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书的前半分写的很平淡,抒发的是作者个人对日本国的迷恋与美好回忆。至于其中的爱情,也许是真实的回忆,所以才会写得如此迷恋与不舍。只是叫我读来总觉得有几分做作与YY之嫌。

  不过其中对日本国文化,尤其是礼节的描写倒是向我证实了一点,那些关于日本国重礼教轻妇女的谈论并非无稽之谈。因为不迷日剧,也难得小清新,所以对此了解甚少。而从身边人那里听到的大多是,女子结婚后一般会辞去工作在家做全职太太,如果让女人出去工作就是男人无能的表现。另外,日本人工作时很严谨,毫无风趣幽默可言,近似智能机器状态,但一下班,他们玩的都是一些变态且低俗的娱乐活动,这也许是长期压抑加上家庭的负担重的结果。所以很多妇女甚至建议自己的丈夫出去找女人和乐子。

  如此的生活状态在我看来总有点非正常,不知道日本人性格里是不是有点走极端的因子。事情总要做到极致,是有它的好处,比如这次的大地震,若没有这样严谨的态度,此剧可能会如某国一样惨烈。但如果想处处做到完美,美感也会失去其多样性。

  最近正准备读《菊与刀》,因为摸不透那个译本最好,正好编译出了本英文版。于是就不畏艰难的买了原版。这对一个考研英语都不过线的人来说,绝对是个挑战!前天睡觉前翻了几页,work very hard and care very much about obligation...等字眼足以写明日本国传统文化之根深蒂固,影响之久远。想想不得不佩服,人家技术如此发达,文化却也能独树一帜,依旧坚挺。

  以上当然不是重点,书中真正能打动我并促使我此刻坐在这里回味这个故事的亮点在于对自由与独立精神的执念。

  当故事中出现了求婚情节时,一切都在顺着心意在进行,满足感不言而喻。“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是我所能想到的。

  爱情很美好,任何人都可以享受。可婚姻与为人父母的责任,大概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的。起码我是那个无福消受的人。婚姻是围城,关于这一点从未怀疑过。既然选择了婚姻,那自由并会被打上折扣。当然也有人会提倡“式关系”,大致就像萨特与伏波娃那样。可又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如此幸运地找到对的人。

  书中的阿梅丽决然地选择了离开,即使对方是不不错的选择。心痛是肯定的,毕竟离开就意味着他们之间一切的可能性的破灭。于是这关于的记忆会被打上旧爱的印记,成为日后凄美的回忆。只怪她看得太明白,婚后的鸟笼生活无疑会剥夺去她那最珍贵的财富——自由。而跨出这一步,展现在面前的是更加广阔的天地。

标签:闻所未闻 读后感 精选 闻所未闻读后感 闻所未闻精选 读后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