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夸》是一本由沈熹微著作,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浮夸》读后感(一):我喜欢
应当说这本书还是相对文艺的,不算是大众口味。推荐不推荐这东西没什么用,大分人口味不同,我只讲点自己的感受吧。
看长篇我没太多耐心,加上年纪大了哈记性不好,看着看着前面全丢光了,所以尤喜欢买这种短篇集。
沈熹微老师?童鞋?姐姐?妹妹?总之你们懂的,她的文字很细腻,行文流畅,当然最打动人的当然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诚与良善。最喜欢树洞那篇,看了很多遍。都说文如其人,能写出这种诚意的文字,我想,作者除了是一个好作者外应当是一个好人。
《浮夸》读后感(二):曾经为接近你而作出的努力,终于让我抵达另一处风景。
时光怎样 散落口袋
回忆惹尘埃
画面 断断续续 晦涩难猜
被假象覆盖
这场戏 我被谁 推向未知舞台
主演 还略带期待
这桥段 迷住了美梦中一场彩排
时间突然变黑白
是不是你笑了
或只是迷雾中幽幽期待
听潮声澎湃
看海岸青苔
等不到刹那花开已颓败
青春望断了年华
细雨打碎了琵琶
揭开了 恋爱的迷沙
真相破碎吗
若是结逃避
就 肆意去演吧
说再见 腔调优雅
谁说这不是笑话吗
不需回答
怎么有舞台 让我演
绝世名伶啊
——————这只是我为陈奕迅《浮夸》写的一段国语歌词。
《浮夸》读后感(三):私人感受:怀旧的味道
如果没感觉错的话,沈熹微笔下有安妮宝贝后期的影子。也算明了,自己不是爱看安妮宝贝,而是就是喜欢看那种范儿的。错了就是错过了,再见也是枉然。走来走去,离开归来,有的只是自己。在繁闹中尤为明显。想起自己要明年,或者今年就可能去的大都市,想起自己毅然放弃的岁月静好的生活,看着沈熹微笔下的女子,突然感到了一种怅然。
爱上的男子,爱上的第一个人不是你,刻骨铭心,甚至试图追随者她的脚步而去的疯狂不属于你。贝小湖,有的是他的漫长琐碎的一生,却不是一开始的纯真。或许,自己心里从来就未曾真正的释怀过,才会喜欢这样的故事吧。喜欢最后的妥协,喜欢不停止的怀念,喜欢萦绕的寂寞,喜欢一遍一遍的提醒自己,你只有你自己。
字里行间有熟悉的感觉,不觉就有了怀旧的味道。
《浮夸》读后感(四):评《浮夸》
这本《浮夸》由沈熹微所著,这里没有哗众取宠的复杂情节,没有空洞华丽的词汇,只有都市男女深情的怅惘和纯真的沧桑。作者用一颗沉寂在繁杂世事之后的老灵魂,以及一支蘸满尘埃与叹息的笔,写尽这个世界的情事冷暖。有人形容这些文字,“看过之后像情谊如烛火,吹碰可伤可灭,明知虚妄危险,还是让人忍不住靠近取暖。是被一只手轻轻抚过,是一些能够抚慰内心的故事。”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天堂的模样,有创伤,有缺陷,有遗憾,独独没有完美,所以即便情谊如烛火,吹碰可伤可灭,明知虚妄危险,还是让人忍不住靠近取暖。《浮夸》适合文学爱好者阅读。再好再坏,我常常对自己说,一切都会过去。这是最为残酷,又最为温情的真理。
《浮夸》读后感(五):每人眼中不同的浮夸
最先了解“浮夸”这个词,是源于陈奕迅的一首歌曲,后来查字典,知道浮夸的意思是虚夸,不切实。
不曾想过有人会用这样的词句来做书名,但是现在想想,就只有沈熹微能这样。这词给人的感受是在虚无的世界里面,一种茫然飘逸的安心。
沈熹微自序中说道,书中的十八篇文字都是自己细心挑选出来的,看后果然如此。这些曾经让你我着迷的文字又展现在了我们面前,但是这一次是以全新的面貌——沈熹微第一成书作品《浮夸》。
十八段故事,让人感受了十八段不同的爱情过往,也感受到作者对人生与爱情的真实表达。在书的最后,作者讲述到自己,也表现出了对未来的憧憬:“黑暗是无边际的,沉睡着深不可测的绝望。然而正是那绝望之中对前路的巨大未知,像一束从头顶直落下来的暮光,锐不可当地穿过了我紧闭的眼睛。总希望仍有下一站。”我也希望,在下一站能再见到你,见到你的作品。
《浮夸》中你能否找到与你内心相像的爱情诉求?那是青涩的?沉闷的?欢快的?还是让人不愿割舍的?我想每个看《浮夸》的人,眼中都会有不一样的浮夸吧?
泪水掩饰不住欣喜,愤怒也遮挡不住焦虑。我们就这样安安静静,一起欣赏属于我们每人不同的《浮夸》世界吧!
《浮夸》读后感(六):每人眼中不同的浮夸
最先了解“浮夸”这个词,是源于陈奕迅的一首歌曲,后来查字典,知道浮夸的意思是虚夸,不切实。
不曾想过有人会用这样的词句来做书名,但是现在想想,就只有沈熹微能这样。这词给人的感受是在虚无的世界里面,一种茫然飘逸的安心。
沈熹微自序中说道,书中的十八篇文字都是自己细心挑选出来的,看后果然如此。这些曾经让你我着迷的文字又展现在了我们面前,但是这一次是以全新的面貌——沈熹微第一成书作品《浮夸》。
十八段故事,让人感受了十八段不同的爱情过往,也感受到作者对人生与爱情的真实表达。在书的最后,作者讲述到自己,也表现出了对未来的憧憬:“黑暗是无边际的,沉睡着深不可测的绝望。然而正是那绝望之中对前路的巨大未知,像一束从头顶直落下来的暮光,锐不可当地穿过了我紧闭的眼睛。总希望仍有下一站。”我也希望,在下一站能再见到你,见到你的作品。
《浮夸》中你能否找到与你内心相像的爱情诉求?那是青涩的?沉闷的?欢快的?还是让人不愿割舍的?我想每个看《浮夸》的人,眼中都会有不一样的浮夸吧?
泪水掩饰不住欣喜,愤怒也遮挡不住焦虑。我们就这样安安静静,一起欣赏属于我们每人不同的《浮夸》世界吧!
《浮夸》读后感(七):同你的灵魂交谈
周末拿到了新买的沈熹微的作品,用两天时间慢慢品读。其实作为她的忠实粉丝,很多作品都是有所接触的,就连自序也在之前前看过。但是不得不说,看书的感觉同浏览博客或者翻阅杂志是不一样的,看书给我更多的是思考时间,让我能全心地投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如同与作者的灵魂在对话。
书中是十八段故事,每段都是难以释怀的过往。我没有经历的,我身边人似曾相识的,我只能读到并想象的…….这些故事可以把人拖入一个漩涡,让你爬不起折腾得不行,却在一切都想顺其自然时找到了那道遗忘在角落的出口。
沈熹微的文字给人最多的感觉是真诚,她真诚又诚恳地讲述着她想表达的故事,平静沉稳,让人与她慢慢地呼吸。平时看她的博客或者微博就能感觉到她的为人,含蓄不张扬,谦逊不做作,温和不虚假,这就是她,一个有着众多圈内好友支持,但还在默默书仅写属于她风格作品的作者。她的身体被很多朋友牵挂,她的坚韧也被很多人佩服,我想正因为她那坚强的灵魂才能有了这些撩人心弦的文字。可是为什么有时候透过那些文字,我又能看到你小小的绝望呢?是负气生命的不公,还是看淡了命运的过往?不过我就是喜欢这样的沈熹微,这样的你,有人把你比作版的自己一,我不能完全认可,因为你比他更有特色,那种来自灵魂世界的不同风格,淡然的,平静的,不温不火的宣泄,是只属于作者对生活、对时代的宣泄与呐喊。
我想今后不管我在哪里都会支持你的,加油,沈熹微!!!
《浮夸》读后感(八):沉默是我们与命运对峙的姿势
quot;即便情谊如烛火
吹碰可伤可灭
明知虚妄危险
仍想靠近取暖"
quot;对人生从怀疑到坦然,对爱情,从不信,到懂得去接受它的残酷,亦敢于领略它的甜美。承诺的确是虚妄的事,同时又是世界上最有效的镇痛剂,愿意沉溺于幻觉的人,那么在同样的时光里,会获得比旁人更为丰富满足的体会。"
书中的文字总能贴切又矫情的描绘出某些我们想说的话语。很温柔,却很有力。“人生的美好与残酷,所谓值得记忆的人、事与时光,不过尔尔,其余的,不是为了准备便是为了。“
”爱本身是一件矫情的事,身在其中,一边自我嘲笑,一边顾自沉溺,明知危险,确实不得不飞坠毁灭。”
“当爱情需要附加证明时,是否说明本身的投入程度就有所欠缺?
爱怎能让人费心劳力?
对于爱情我没有战斗经验,我不知应当如何为自己拼搏争取,也全然不懂苦苦争取到意义。”
恩,大致是如此吧。之类的细致心思便可足以打动我某个角落的心。回过头来,发现事事都有了时过境迁的意思,只好顺遂各自无关的命运。哑然失笑,那次,那年,那场命运。轻描淡些的从眼前簌簌奔流过去,阙如洪荒之势,溃毁一切。也许有一天,我可以很平静的原谅,你对我所有过多忽视和漫不经心。
是啊,有些事情,该是时间让他过去了
不辩白、不诉求、不纠缠,不痛哭。沉默是我们与命运对峙的姿势。只要风再起来到时候,你还在身边,与我共对长夜灯火。
《浮夸》读后感(九):自序
收录在这本书里的小说,写于2006年底到2010年之间,筛选的时候我很为难,改了再改,又改。里面有一些故人,一些往事,有一些对人生与爱情的真实表达,当然,还有文字的变化。在不短的书写过程中,我从伪装,到试着将自己袒露,少年时曾经苛刻于文字修饰,越到后来,越是完全放弃牵强的构思,全然臣服于内心的诉求,深觉生活才是最好的文本。
这些故事是一件件并不华丽的外衣,包裹着逐渐成熟的灵魂。倘若你留心,就能看到她的变化。
对人生从怀疑到坦然。对爱情,从不信,到懂得去接受它的残酷,亦敢于领略它的甜美。承诺的确是虚妄的事,同时又是世界上最有效的镇痛剂,愿意耽溺幻觉的人,那么在同样的时光里面,会获得比旁人更为丰满富足的体会。
最后总是平静的,平静中有些苍凉,苍凉中有再起暗涌的意思。它没有完结,一如我们的生活仍在行进。所以我并不特别对其说珍重,写完便放手,如人生路途因缘际会。
时至今日,我依旧无法与人谈论写作,我说我的全都在文字里。无奈文字偏偏又是那样贫瘠。有个女孩对我说:写是你的事,谈论是他人的事。我想她是对的。属于我的,只有写这一件。这过程粗暴蛮横,只与自己发生冲突,所有的撞击和妥协都在沉默中完成。
我在夜里因为一个情节辗转难眠,也因为几句话写到呕心沥血全身发疼。很久之后,文字之于我全然变成一场被选中的命运,前途未卜,丝毫不在我掌控范围。只是每当有人告诉我,他们在阅读过后内心仿佛被手拂过得到安慰,我便快乐,这意味着寻找与契合的完成,书写者与阅读者那么多,何其有幸,我们能够辨认彼此。
《浮夸》读后感(十):有重量的爱情小说
物质时代我们并不缺少迷恋语词的作品,奈何沉溺技术而忘却根本,小说们显得像过分漂亮的塑料制品,鲜艳却无分量。《浮夸》来自沈熹微,一位年轻女作家,但在优美细腻和聪明敏感之外,她是游走于生死边缘的病人,你可以发现她的故事中有属于自己的坚硬内核,对于时间,人生,爱情的反。除了分享中觉得她最动人的后记里外,她还在前言里说过,“我在夜里因为一个情节辗转难眠,也因为几句话写到呕心沥血全身发疼。”这种沉甸甸的重量可以在字里行间体味一二——
比如十八个故事与城市的风格各异;
比如情节跌宕起伏:《路过蜻蜓》中残缺家庭长大的佩珊同青梅竹马的沈迟分手:“你没有体会过与梦想擦肩而过,却又失而复得的快乐。你没有不能实现的梦想,所以你不能理解我”。沈迟说,我不能实现的梦想就是你。
比如描写沉郁细腻、不落俗套:“爱一个人就是这样的,就像是六月行船,你坐在渗进船舱的水里,水偶尔冰凉,偶尔滚烫,你知道很危险,可是你坐着,只要看着桅杆上绑了爱人的手帕,那就是一面旗帜…”
比如将平凡事物写出新意;“人生是一次粗糙的旅行,我以为时间并没有急缓,无论怎样过,钟摆的频率都始终相同,无非一时六十分,一分六十秒。而我们也这样,在六十与六十之间渐行渐老。”
比如洞悉人心,在某个瞬间击中你:“不辩白、不诉求、不纠缠,不痛哭。沉默是我们与命运对峙的姿势。只要风再起来到时候,你还在身边,与我共对长夜灯火。”
有人以《围城》作比,谈及《浮夸》幼稚,我却偏爱这青涩;有人说她遣词造句矫揉造作,记得作文班一个女老师曾经对我很用心的作说:“要留白,不能处处都是高楼大厦,读者会疲惫”,失落的同时很懂熹微这种对词句的尊重和毫无保留的精雕细琢、煞费苦心。
是的,书写和阅读者之间也讲契合与缘分,本以为散文就够动人了,小说更是惊喜,我甚至能想象在昆明静养时窗外高原的天湛蓝,阳光眩目,桌前瘦小的她能在故事中扮演强大的上帝,将一个个时空打碎再拼接,一遍遍剖析自我细腻如丝的感悟,从而呈现出来。宛如一个人独自穿越黑暗悠长的隧道,这条路没有尽头。于是不禁再次写下这些或许言不及义的感受,以示喜悦,以示庄重,以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