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一起去跳海》是一本由【芬兰】亚托•帕西里纳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当我们一起去跳海》读后感(一):近日又闻富士康跳楼
近日又有富士康跳楼新闻,令人再次扼腕叹息。想跳楼或关心跳楼的人有本新书《当我们一起去跳海》值得一看,自杀率比高的欧洲人是怎样面对自杀的,他们不仅要自杀,而且要约定集体自杀,自杀得“壮观”“艺术”。结果出人意料,绝对超出你的想象!
《当我们一起去跳海》读后感(二):传闻正在死去
传说他们正在死去。这群找死的人是浪漫主义者,死前还要横跨欧罗巴,以这般心态寻求终极,无外乎两种情况:一是极具视觉美学意味的消寂,二是禅意盎然的彻悟与重生。好比这些天里某某死去活来,日子里最精彩的只是他如何奔向这不可逆转的未来,看官且欣赏途中绚烂与宁静。关于《当我们一起去跳海》
《当我们一起去跳海》读后感(三):走出自杀的阴影
韩国明星自杀,富士康跳楼自杀,大学生自杀,中小学生自杀......
欧亚高自杀率,怎样面对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这本《当我们一起去跳海》会让很多人受益,尤其是那些不堪重压的年轻人,不要走张国荣、顾城、王小波、海子、三毛的老路,而是走出自我,走出自杀的阴影。
《当我们一起去跳海》读后感(四):我们都有想不开的时候……
每个人都有想不开的时候,想逃离一切,跟滚滚红尘说再见,跟以往的纷纷扰扰做个了断,从此与风月无关。
《当我们去跳海》这本书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共同心理,饶有风趣的营造了一个一群绝望的人结伴去找死的故事。
故事绝对有趣,译笔稍有欠缺。
想想这么个有趣的故事,如果是用老舍的笔调来讲述,效果应该更好。
尽管如此,还是非常值得一读的好书。
给生命一个底线,知道可以如此堕落,然后坚定地学会忍耐。
《当我们一起去跳海》读后感(五):一群找死的人
起初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我就特别好奇,还有人说这书不和谐呢。等终于看了这本《当我们一起去跳海》,觉得还是不错的,封面挺好,广告语很喜欢——即使遇上最绝望的困境,也不一定是最后的终点。
一群生无可恋的人聚在一起密谋集体自杀,抱着必死的决心,在找死的旅途中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如果情节更幽默点就好了,冷幽默总是特别吸引我的。
《当我们一起去跳海》读后感(六):其实,并不是自杀
古往今来,世界各地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的案例比比皆是,数不胜数。屈原、海明威、三毛、张国荣……做出这种选择的人,大都拥有一颗脆弱得不堪一击的心灵,而这个找死队伍里的人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他们唯一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一次集体找死之旅重新激发了这群芬兰人对生活的爱。
毫无疑问,亚托•帕西里纳是智慧的,他用一充满黑色幽默的《当我们一起去跳海》告诉我们,即使心灵已经千疮百孔,即使陷入最糟糕的困境,也不一定是最后的终点。下一个转角,或许正在不远处,等待你的到来。
《当我们一起去跳海》读后感(七):行走在生命边缘的人
行走在生命边缘的人,他的眼光、他的体验、他的领悟就会与众不同。记得国外不少作品写过死去又活回来的真实案例,也有此类作品出版,大都冠以濒死体验之类的书名。
那些书应该属于社科类的案例分析或回忆录,而这本书是一本小说,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更富于戏剧性和张力。当你面对困境而不知所措时,请你看看这本书,读完你就知道你那点所谓的困境,在他们面前只是小菜一碟。回头望去,还有很多的人值得留恋,还有很多的事没来得及去做。活着,又是多么的美好!
《当我们一起去跳海》读后感(八):向为我们指明方向的先驱者致敬
看到这本书一个月前,我等红灯的时候突然蹦出了一个点子:为是么不拍一个叫“自杀俱乐”的轻喜剧呢?结果一个月后就发现计划泡汤了——人家已经有人这么想了——在我之前……于是乎本人便买了一本看看,看看这个和我有着相同想法的作者是怎么写的。
其实故事并不复杂,一群要自杀的人决定集体行动,并在自杀前线疯玩一圈。其实故事的想法真的不错,但一切都过于牵强。
我们都有想跳海的时候,世界上每天都有人自杀,可每个人的死都没有改变任何现状。这一群人中活下来的,也只是因为一段时间快乐的旅行让他们暂时忘记了痛苦,所以,很抱歉,如果这本书有后传,他们,还会去死。
自杀是我们所忌讳的一个话题,没有一个学生敢在自己的考试作文里体只言片语,即使他们被考试压得真的想从教学楼顶上跳下来。自杀的学生以为自己的死可以改变这个可悲的教育制度,但是,我们都知道,这不可能!每年那么多人自杀,可是,一切照旧。很少有人愿意吧自己的自杀倾向告诉别人,他们怕别人认为自己有心理疾病,于是,他们只能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绕啊绕,怎么也绕不出来,这是最可怕的。
小说里的主人公们在自杀前享受了人生最快乐的时光,可现实中多少人都是在黯然神伤中默默地死去了:这个世界令他们绝望,也许还会有所留恋,但永远的结束可能才能换来解脱。
“向为我们指明方向的先驱者致敬。”
《当我们一起去跳海》读后感(九):一定要非死不可吗?
7月5日新闻报道,称刘雪华丈夫邓育昆坠楼身亡,目前原因不明。《韩国导报》7月3日称,5名韩国人相约当日上午集体跳汉江自杀。今年稍早韩国体育主持人在家自杀,加上去年崔真实等好几位韩国明星自杀,似乎韩国超过自杀文化盛行的日本,成为亚洲自杀大国。
去年富士康连续跳楼事件成为自杀的大话题,有人分析经济不景气、人际关系复杂以及精神抑郁都是造成自杀事件频发的原因,不管是人的原因,还是社会的原因,都有必要“自杀关怀日”,关怀在城市高压生活下的人们的心灵。
原来人有句老话叫“好死不如赖活着”,活得坚韧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最优秀的品质,几乎也是与人勤劳、勇敢、智慧并称的美德,细究下来,人“赖活着”是因为害怕死亡,“死”意味着失去一切,我们没有信仰依托,当要失去寄托身心的物质、情感时,想想那是多么可怕啊!人圆融,伸缩性大,很少会走投无路到去死(不过这种情况现在也在改变了),日本人顽固,动不动就切腹自杀,韩国人喜欢揪住一个缺点不放,社会宽容度低,欧洲人(特别是芬兰人)精神孤独,容易患抑郁症。死生事大,既然生不由己,那么选择死不死,怎么死,自己可以做主吧。
所以,雷罗南总裁就这么决定了。所以,“当我们一起去跳海”就这么发生了。
就像那5个相约跳汉江的韩国人一样,把原本是个体行为的自杀变成集体行动——33个人,乘一辆豪华旅游车,冲进挪威北岬的冰冷大海中,《当我们一起去跳海》,故事开始。
集体玩自杀,是这群人的最终目的。就像三个组织人登广告邀请“自杀同好”的邀请词:不准谈快乐的事,不准说活着真好,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想死”。一个人去死太痛苦,也许没有那么大勇气,但把想死的人集中在一起时,自杀的决心就增强百倍,同时痛苦也被分担了。幸而作者亚托•帕西里纳是用充满幽默喜感的笔调来写这么严肃的事,甚至正经中带着嘲弄,怜悯里带着讽刺的口吻,把让他们决定去死的人生难题一一叙述开来,是不是到了非死不可的程度?在游历了美好的风光后,是不是最后还要一起跳海?很明显,亚托•帕西里纳在嘲讽这些想死的人,自杀不是勇气,只是愚蠢的冲动。
当然作者也没有说教“生命其实比大家想象的要美好”,找死旅程中发生的很多意外暗示了生命里很多的变数,很多的未知,该如何把握,就要看个人的心态和观念了,过于执著,当然会走进死胡同。自杀的人啊你伤不起,但是自杀的人,你一定要非死不可吗?
《当我们一起去跳海》读后感(十):最严重的,也不过如此而已
最严重的,也不过如此而已
——关于《当我们一起去跳海》
卧斧(台湾著名作家)
1993年,日本书市出现一本引发轩然的作品。
这本书隔年出版的繁体中文译本,没过多久就遭禁下架;日文原版也在吵吵嚷嚷数年后,于1997年被列入有害图书名单并限制贩售。虽然书的内容大致以学理角度切入、就事论事地分析,但讨论主题敏感,引发的反对与支持意见当中,论点几乎没有交集:反对者认为该书内容违背道德标准,并应对后续引发的事件负责,支持者则认为该书以科学角度提供分析,并未教唆读者亲身尝试——就像有人买了本食谱,但他可以一辈子不照食谱内容做菜一样呀,何罪之有?
这就是鹤见济的《完全自杀手册》。
人命实在是个奇妙的玩意儿:常听得明明是小事一桩,像是着凉感冒或者被利器划出小伤口,但没多久却引发一连串问题,莫名其妙就没救了;也有大病小病从未间断、加上抽烟喝酒种种不良惯却硬是活过平均年龄甚至长命百岁。鹤见济在《完全自杀手册》的后记里写道:“我不是在阐述‘大家都来自杀吧!’这样无聊的事,想活的话就要活得自在,想死的话也要死得自在,生命应该就是这么回事。”毕竟人生的开始都是不由自主的,如果能够自己选择结束的时间,似乎还算有点自我的主张。
所以雷罗南总裁就这么决定了。
不止一次破产、身体状况不佳、孩子都已成年远离、妻子对自己的任何计划都没啥兴致,雷罗南总裁决定要自我了断。为了不造成家人的困扰,他藏了把,来到一个弃置的农舍,却发现农舍里有个站在木桩上的军人,正在把脑袋套进尼龙绳圈里。雷罗南出声制止,反倒吓得军人失去平衡,让绳结提早勒住了脖子;待他七手八脚地救下军人、喘息平静之后,这位名为坎裴南的上校与总裁正式相互介绍,而在雷罗南出示的同时,坎裴南上校才发现,原来自己不是唯一一个想自杀的人。
《当我们一起去跳海》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雷罗南和坎裴南这回没能死成,怀着相见恨晚的知己情怀,掏心掏肺畅快悠闲地聊了一阵,认为既然有相同想法者众,要成功又不见得简单——人生很难事事如意,自杀失败当然也就情有可原;两人于是同意:不如将有志于此者集合起来,一方面劝服留恋生命的人重新面对人生,另一方面则可以组织一心向死者齐步朝终点前进。
从某个角度审视,《当我们一起去跳海》是个充满黑色幽默的故事。
一群认为生无可恋的家伙,打算聚在一起享受人生的最后时光,共同走完最后一程,轰轰烈烈地结束生命——作者亚托·帕西里纳(Arto Paasilinna)以正经中带着嘲弄、怜悯里掺着讽刺的口吻,叙述了这些人各自的遭遇,让他们决定结束生命的大小问题,以及聚在一起之后共同遭遇的状况。不过人多口杂、有不同意见就有冲突与妥协,更何况带头的两人曾经挑战自杀但铩羽而归,这伙人能否战胜此等衰运、顺利达成目标?结果如何,委实难料。
换个角度,就会发现这个故事具备了“公路电影(Road Movie)”的特质。
“公路电影”大多是以“一个或数个角色、因故跳上旅程”为主要架构,记述主角们的追求、心境的转换,以及旅途中与其他人物发生互动的各种经验。而《当我们一起去跳海》明明是集合寻死的群体,却糊里糊涂(但顺理成章)地经历了从北欧到西欧各国的特殊风光,体验了不同的风土民情。更有趣的是,到了故事的末尾,“公路电影”中可能出现的几种结,在《当我们一起去跳海》里头,也全都一一出现。
除此之外,以找死队伍为主轴辐射发展的支线,也全都带着一种荒唐的喜感。反正要死了,所以好像什么都可以试试,但因为什么都可以试试,反倒撞击出更多可能;而看在心境不同的其他人眼中,这些可能也就有种荒谬、突兀、不可思议的成分。加上某个角色不大光彩的过去、某个角色意外入伙的原因、警政当对于群可疑分子引发种种事端的注意,甚至是外交事务国际纷争的疑云,都与这趟寻死之旅搅在一起,旅程的目标本应黑暗沉重,却因此变得热闹欢快起来。
鹤见济认为,“自杀是相当积极的行为”。
这句话出现在《完全自杀手册》的前言里,鹤见济提及“持续的相同事物步调缓慢地反复出现”及“充满无力感,存不存在都无所谓”两个因素,会让人失去“真正活着的真实感”,走到这个地步、决定替人生写上休止符的话,或许不是一种消极的决定。有趣的是,当帕西里纳笔下的这群芬兰佬决定进行这个“相当积极的行为”后,鹤见济提及的两个主因,反倒面临意外的挑战。
所幸,《当我们一起去跳海》中并未替任何一种立场宣教。
帕西里纳没有宣扬“大家应该自己结束生命”的厌世意图,也没有大谈“生命其实比大家想象的要美好啊”的粉饰太平;透过这个吵吵嚷嚷的找死故事,帕西里纳讲的其实是生命里的诸多变因与数不尽的可能。能够自己决定终点何在、如何达到,自然不是坏事;不过在那之前的旅程,还埋伏着许多未知。
其实,每段人生的终点全都相同。
《当我们一起去跳海》正是一场浓缩的人间喜剧:既然终将一死,所以如何观察、品味、体验与对抗结来临前的种种情境,才是每段人生独一无二的残酷与美好。就开开心心地启程吧,反正终点在那儿,最严重的,也不过如此而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