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尔伽美什》读后感10篇

《吉尔伽美什》读后感10篇

  《吉尔伽美什》是一本由辽宁出版社著作,28.00元出版的311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吉尔伽美什》读后感(一):对删减者的痛斥

  吉尔伽美什,人类的第一史诗,基本可以分为几个阶段,鱼肉乡里,战胜强敌,,打败怪兽,好友死亡,寻访长生,等。楔形文字能够翻译成现代文字,已经相当不易。里面遗失很多,但是很多内容还是发人深。只是译者删去些内容,我就想问问,谁给你的权利,讲几千年的史诗删除。对文化的不尊重还要到什么时候?

  《吉尔伽美什》读后感(二):巴比伦文学《吉尔伽美什》

  (1)残酷统治暴行

  (2)开始是一个残酷的统治者,后来又被塑造成为民除害的英雄。

  (3)起初是把自己的天资用来残暴统治,遭到群众的反对和厌弃。

  (4)后来把才智用来为居民造福时,他的生命闪烁者光彩。

  (5)后期为民建立功勋的思想。

  (6)阶级社会、上层与奴隶

  (7)谴责女性水性杨花和阴毒狠辣

  《吉尔伽美什》读后感(三):泥板上的故事

  一块出土于尼尼微的泥板,随着大英博物馆其他100件藏品漂洋过海,来到上海博物馆。这块泥板附近还有“万王之王”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这小泥板上记载的故事,丝毫不逊于“功业盖世,强者折服”的功绩,因为上面密密麻麻的楔形文字上,记载这中东地区的大洪水故事,比《圣经·创世纪》还要早;同时也是已知的最早的英雄史诗《吉尔伽美什》的一分。

  于是我借来一本看看。封面上的吉尔伽美什雕像留着大胡子,身材魁梧得如同熊,风格和亚述的武士像可以说一脉相承(甚至可能影响了希腊人,因为一副画上的希腊武士也留着那种大胡子)。

  吉尔伽美什曾是残暴的半人半神君王,与“野人”恩启都交战后,两人结为至交,一同击败了树林里的怪物芬巴巴和天牛;因得罪了天神,恩启都去了死神的领地;吉尔伽美什悲痛之余,踏上了求问生命意义的旅程。

  翻译本身也如同跋涉,是集合了无数研究者的智慧才能成书的。中译者赵乐甡先生以日译本为底本,结合英译本和其他译本综合而成。翻译时缺乏足够的资料,何况有遇上外环境动荡。其他语言的版本也不容易。19世纪中期才破译了亚述文字,1872年,英国人乔治·史密斯偶然发现记载大洪水的泥板,才逐渐有人翻译整个故事。但是资料还是欠缺。史诗以泥板为单位记载,本身残缺也很多,因此看到的史诗的片段有些就是空缺,或者根据上下文或其他资料补充。(就不提恩启都和神妓发生的故事被中译者删去了)也就是说,正文多半是损坏的,如同见证了亚述学家的考据。

  史诗大概做于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比《荷马史诗》还要久远,因此有种“原型”的感觉。比如吉尔伽美什大战森林里的怪物和天神造的神牛,就有些像贝奥武甫大战龙和蛇的雏形;“三分之二是神,三分之一是人”又让我想起希腊神话中诸多英雄人物都是半神(似乎主要是宙斯的孩子)。尽管地理上相隔甚远,但是文明总有共通之处。大概是古人认为英雄人物身上流着强大的神的血统(“君权神授”论也来自于此),代表人类的英雄会对抗来自自然的威胁,为了人类于神的意志相对抗——远在波利尼西亚的毛伊也是如此。吉尔伽美什和恩启都的情感,有人认为是文学的发迹,似乎有些现代观念附会之嫌,首先古代未必如今日一般敏感,其次其中也能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强者、力量的崇拜。大洪水泥板深深震撼了之前的观念,这段记载几乎和挪亚方舟一致,造船,登船的人和动物,甚至也是乌鸦、鸽子这些鸟儿去查看洪水是否结束——如果自己熟悉的故事其实源自另一种看似陌生的文化呢?证明各文明间存在联系,“我们的全球文化确实是一脉相承的。”(大卫·达姆罗什)

  “吉尔伽美什呦,你要流浪到哪里? 你所探求的生命将无处寻觅”,这是半神对生命意义的探求。他踏上漫漫征途,却认识到自己在神面前的渺小,苦心寻到的仙草也被蛇叼走(又是蛇!),只能慨叹命运的无常,选择及时行乐。就如《圣经》所言,“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先前的丰功伟绩也渐渐归于伤感,也足见创作的水准了。

  阅读最大的障碍还是大量的残缺,行文磕绊,也变得晦涩;不熟悉两河流域的神明,也很难认识到诗文中的典故。

  曾经创造出辉煌文明的两河流域,多年来却饱受战火侵袭,还有恐怖分子肆意毁坏文物,确实是文明的悲剧。

  《吉尔伽美什》读后感(四):擅自删节、莫名其妙的道德批判、照搬英文文献,本书是在测试读者的底线

  为什么辽宁出版社居然会在2015年出版这样一本书,这恐怕是一个迷。今后我大概会对辽宁出版社的书敬而远之,读下来觉得它的态度太过敷衍,根本感觉不到对读者的尊重。

  吉尔伽美什史诗一共也就12块石板,经历了两千多年的侵蚀,留存下来的连贯词句已经不多了,大分段落的翻译靠猜,而在此基础之上,译者居然还自作主张,删去了不少段落,理由大概是害怕青少年看到“”的文字描写走上歪路。为了让大家对这段文字描写的程度有公允的判断,我在wiki的参考文献里找到了被删节段落的英文版,引述并翻译如下:

  hamhat unclutched her bosom, exposed her sex, and he took in her voluptuousness. She was not restr网友ned, but took his energy. She spread out her robe and he lay upon her, she performed for the primitive the task of womankind. His lust groaned over her; for six days and seven nights Enkidu stayed aroused, and had intercourse with the harlot until he was sated with her charms.

  沙米特(神妓)展开她的胸,释放出她的性感,他(恩启都)领略到了她的风情, 她并不矜持地带走他的精力, 她展开了她的长袍,而他躺在她身上, 她履行了女人原始的义务, 他在她身上渴望地; 六日七夜,恩启都一直保持亢奋的情绪, 与, 直到他满足于她的魅力,

  各位认为这段话非常不堪吗?我想即使是青少年看到这段话,也未必会有什么反应。如果说1980年第一次翻译的时候风头紧,作者认为这样的文字留在书里会给自己找麻烦,那出版社起码应该在2015年的第四版重新加入被删节的分。而且我不得不再次提醒各位,目前能读的吉尔伽美什史诗是残片,而这样的描写恰好有三段十分完整,从长度上看,差不多占完整分的相当比例。更何况这本书本来就不是给小朋友看的,否则也不会附录上百页的英文,这点我后面再谈。

  另一个就是译者不懈余力地在他能够插嘴的所有地方提醒读者,说这篇史诗充斥着“反动说教”,充斥着祭祀集团故意营造的宗教氛围。值得一提的是,译者对于巴比伦文化了解得并不多,他是一个日文翻译家,这本中译本史诗,也是从日译本转译得来的,既然对于那个古老的文明了解得不多,凭什么认为存在一个祭祀集团在刻意营造宗教氛围?人类历史上的宗教氛围从来都不是祭祀营造出来的,源自于人类面对自然的恐惧和不解,人们依靠对神的想象来试图阐明反常的事物。祭祀或许可能和宗教信仰同时出现,但作为一个阶层是在什么时候还说不好,也许当时压根没有这个阶层。圣经旧约里记载,犹太人的一支,利末人,称为犹太教的祭祀阶层,是出埃及以后的事情了。

  即使是按照马克思的理论来评价,也不能得出吉尔伽美什史诗是“反动说教”的结论,因为我们评判历史的时候要结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作为人类文明最早的文字记录之一的吉尔伽美什史诗,怎么说也不可能是“反动”的,而应该是先进的,史诗的出现是人类的祖先向前迈进的步。如果以当前的水平的认识去评判历史人物,无疑会得出所有古代伟人都是不懂唯物辩证法的愚者的结论,实在荒谬。何况宗教也未必就是科技发展的阻力。

  如果说上述问题可以解释为历史遗留问题,是因为1980年的政治形势迫使作者那样写,尚情有可原。那么,2015版照搬大段英文的“西方研究成果”,附在中文译本后面,简直不可原谅。这本书本身也就短短311页,英文内容居然占据了155页!有一个瞬间我竟怀疑自己是不是买了一个中英对照版,期待看到该书下一次出版时,可以看到中文、英文、德文、日文、拉丁文、俄文等多种语言的内容,索性凑出一本百万字的著作出来骗钱好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出版商的行为和态度完全是在测试读者的心理底线,强烈不建议大家买这本书!如果大家对于吉尔伽美什史诗真的感兴趣,可以浏览以下网页阅读全文:

  http://www.ancienttexts.org/library/mesopotamian/gilgamesh

  用谷歌浏览器自带的翻译功能应该就可以得到不错的效果,未必比这本书翻译得差。

  《吉尔伽美什》读后感(五):最早的城市规划:《吉尔伽美什史诗》中的早期城市乌鲁克

《吉尔伽美什史诗》第十一块泥板,大英博物馆藏,发掘于亚述巴尼拔图书馆遗址

  城市作为人类最的发明之一,在诞生之初是什么模样?我们对于早期城市的认知,可能来自于一个遗址、一片废墟、一些断壁残垣;或是史官的文字记录、历史学家的系统性爬梳;另外,更有意思的来源是——文学作品中的描述。

  《吉尔伽美什史诗》(以下简称《史诗》)是美索不达米亚最古老的史诗,由苏美尔人和巴比伦人口头流传,最终以楔形文字成文书写于12块泥板之上。(出土的各种语版数量很大,发掘于亚述巴尼拔图书馆的“12块泥板”包含规模最大的原文,是整史诗全文的基础。)这史诗不仅是一想象力奇崛、感染力强大的文学作品,其中对于两河流域早期城市乌鲁克的描写,给读者展现了在考古领域无法完整获得的生动信息。

  A square mile is city, a square mile date-grove, a square mile is

  clay-pit, half a square mile the temple of Ishtar:

  three square miles and a half is Uruk's expanse.

  一平方英里是城区,一平方英里椰枣林,一平方英里是

  粘土坑,半平方英里伊什妲尔神庙:

  三又半平方英里构成了广阔的乌鲁克城。

英文译文引自企鹅经典2000年出版,AndrewR. George教授所著的The Epic of Gilgamesh: A new translation,该译文直接译自楔形文字阿卡德语;中文译文由笔者翻译。

  乌鲁克遗址于19世纪中期被发现,西方考古学家认为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座城市。尽管没有直接证据,学者大多认为吉尔伽美什确有其人。在苏美尔王表中,他是公元前2600年左右乌鲁克的国王。《史诗》中描写了乌鲁克城的基本组成分:城区、椰枣林、粘土坑、神庙——是一个综合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特定空间。这看上去不就是最早的城市规划吗?

乌鲁克遗址

神庙

  让我们先从乌鲁克城的权力中心“伊什妲尔神庙”(temple of Ishtar)说起。美国著名城市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认为:“人类最早的礼仪性汇聚地点,即各方人口朝觐的目标,就是城市发展最初的胚胎。”城市诞生于大河流域,原因基本有二:一是有大河的地方可以发展农业,从而养育更多人口,产生剩余粮食、剩余劳动力;二是有大河的地方必定有洪水泛滥的危险,需要人们集体协作去“治理水患”。这两件事情组合在一起,人类第一次被划分为统治阶级(垄断粮食分配、领导水患治理)和被统治阶级。然而,只有实际需求而没有精神层面的凝聚力,是无法让人们从原本封闭但却很稳定的村落生活中走出来的。

  宗教是把人们集中到城市中来的根本原因。如果没有宗教,没有人类对象征着自然力的神明的祭祀与抗争,治水、建城这些需要动员大量人力的集体性活动,是很难仅仅通过统治-被统治的阶级关系来实现的。城市与城市诞生之前所有类型人类聚集地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它的目的在于侍奉神明,从而在神明的庇护下获得更美好的生活。

伊什妲尔神庙残存的前,加喜特时代(约公元前1500年),德国佩加蒙博物馆藏

  早期城市中最重要的建筑物是宫殿(统治者居住)和神庙(侍奉神明的场所),两者或距离很近,或像《史诗》中描述的那样合二为一。神庙是乌鲁克的权力中心,无怪乎“神妓”要带恩启都到阿努居住的神庙里去找吉尔伽美什。乌鲁克城信仰两河多神教,崇拜的主神是阿努和他的女儿伊什妲尔(又名伊南娜,是战争、爱情与丰饶之神)。从《史诗》中可以看出,乌鲁克为他们建造的神庙是城市中最豪华的建筑。不仅如此,神庙的建造具有永久性追求的特点,建造者希望它能够流芳百世,永远庇护这座城市。

  draw near to Eanna, seat of Ishtar the goddess,

  that no later king could ever copy!

  到伊南娜神庙,伊什妲尔女神的住所看看,

  后世哪一位国王也无法复制它!

  人类和神明的关系错综复杂。英雄人物,同时作为统治者的吉尔伽美什具有“神性”,而且和神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史诗》中说,他"三分之二是神,三分之一是人"。但就因为这“三分之一是人”,造就了他和神最大的区别:神是可以永生的。《史诗》的第十一块泥板描写了吉尔伽美什试图去寻找“不死”的方法(获得和神一样永生的权利),最终得到了灵药而又被蛇所窃取,从而与永生无缘。我们在后来古希腊《荷马史诗》中看到,不论多么强大的“人”,最后的命运都是死亡。而可以永生的神明则拥有的权力,他们用各种方式来让人生、让人死、让人幸福、让人受苦。

  另一方面,神明和人一样具有善与恶的“人性”。他们时而给人类制造麻烦,时而又帮助他们解除困境,神明内以及他们同人类之间,一样会为了各自的利益和喜好而争斗、妥协。人类将自然“拟神化”,侍奉神明的同时也经常同他们作斗争。比如第六块泥板的内容,就是吉尔伽美什因伊什妲尔的水性杨花和喜怒无常,而拒绝了女神的求爱,引发了女神的愤怒并让“天牛”去攻击他和恩启都,最终后者获胜——这象征着人对于战胜自然力的一种信心。

美索不达米亚浮雕,吉尔伽美什和“天牛”作战,布鲁塞尔皇家艺术与历史博物馆藏

  住在神庙中的吉尔伽美什,权力来自于神,但他赢得爱戴的原因恰恰是他与神对抗、与宿命对抗的“英雄事迹”。《史诗》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当英雄吉尔伽美什失去了挚友恩启都、失去了永生的机会,回到由他自己所创立和的城市,他依然为了这座的城市而由衷地感到骄傲——这是人类对于自己拥有创造“文明”能力的一种自豪感。单个的人永远也成为不了神,死亡是宿命。但是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却是可以通过其所创造的“文明”而延续下去,“文明”最集中的代表就是“城市”。

  有趣的是,4000多年后的今天,城市与神明的关系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城市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神明”,城市变成了“地球村”的神庙。人们像崇拜神明一样地崇拜着城市,人们所能想象到的可以向神明索取的东西,几乎都被城市所拥有;人们亦以为他们想要的东西,都可以在城市中得到。人类是靠“想象”而获得生命存续动力的一种社会性动物,乌鲁克人是这样,当代人也是一样。

椰枣林

  椰枣是中东地区的重要农作物,《史诗》中“椰枣林”(date-grove)是农业和村庄组织形态的象征。3.5平方英里的城市有1平方英里是农业用地,显然,乌鲁克城当时是“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城市和村庄的关系并不像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那样“分裂”。

椰枣林

  当我们试图去寻找城市能够被实实在在辨认出来的源头时,就不可避免地追溯到了大约一万两千年前,新石器时代到来前夕,在美索不达米亚黎凡特地区出现的小村庄。那些被考古学家发掘出来的早期村庄遗址,标志着人类十几、二十万年(以智人出现为起始时间)以狩猎和采集为生、到处游动的生存状态发生了变化,而开始尝试“定居”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随着新石器时代的到来,“农耕”被发明以后,大范围在地球各个角落流行。依靠土地获得粮食,从而永久性的定居在一个地方,这对于人类来说是一次脱胎换骨的。英国人类学家罗宾·邓巴认为,新石器时代“重点在于‘定居’,而不是‘新石器’”。

  发明了农业、学会了盖房子、制造和使用新的工具,这些新石器时代出现的新现象,比起“定居”来说,都只是小小的成就。“定居”给人类带来的是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剧变,自此以后,人类所要解决的真正难题是:共同生活在一个规模庞大、空间密集的社区中所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和社会矛盾。若非因为“定居”的蔓延,村庄的产生和脱胎于村庄的城市文明的出现都是不可能发生的。

  城市和村庄的关系,首先表现为前者对后者生产和技术方式的继承。村庄最大的物质生活特点,是各种各样的“容器”的发明和使用。“容器”最重要的功能是“未雨绸缪”,有了容器,人类才可能在今天为明天做打算,比如把丰年的余粮储存在“粮仓”用于应付歉收时的粮食短缺。村庄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容器,用以储存水和食物的瓶、罐、瓮、钵,用以储存集体物资需要的谷仓、水池,还有用以储存人本身的房屋等等,甚至村庄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容器。城市出现以后,容器功能更加强大,成为刘易斯·芒福德所说的“一个容纳容器的巨型容器。”一方面,城市作为巨型容器,本身就脱胎于村庄的容器功能;另一方面城市所容纳的各种更先进的容器——粮库、银行、武器库、图书馆、商店等等——无非是村庄那些朴素、初级容器的高级版变体,本质上都是用于储存物质资料和容纳人的活动。

  除了物质层面的继承,城市依靠宗教凝聚力而成为“人类大型协作共同体”的运作机制,也并非从天而降,亦是在村庄阶段已经慢慢孕育。除了农业,新石器时代的村庄中还发生了一场对人类社会影响深远的“宗教”。在“狩猎—采集”阶段,人类的宗教形式只有“萨满宗教”,它是一种小范围内可以进行宗教活动的个体直接体验型宗教,通过音乐、舞蹈在一块空地上就可以举行仪式,在人的身上产生迷幻效果,从而释放心理压力。而“定居”后,“教义宗教”出现了,它与“萨满宗教”的区别在于,人类可以通过代理人——神职人员——来间接与神交流,并且这种仪式性的活动空间从空地挪到了“神庙”中。

  “教义宗教”的出现简单说是因为人口密度的增大和人对神明需求的增多。本来五六个人每个月围着火堆转圈跳舞,就能被神明所安抚;现在五六十个,甚至五六百个人需要同时得到安抚,还想让神明帮忙一起沟渠、运河,手拉手一起转圈的形式就显得很难组织和操作了。于是,宗教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专门的神职人员来“替代”普通教众与神明直接对话,而普通教众只需要每个礼拜到神庙去,“聆听”神职人员所传达的来自神明的信息就可以了。宗教活动的强度变小了——萨满式的宗教活动通常真的可以致幻——但是频率提高了。更为关键的是,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到宗教活动中来。从此,人类彻底突破了血缘关系的限制,通过共同信奉一样的“教义”,分享同一个世界观,从而扩大群体合作的范围。“教义宗教”是城市之所以能够从村庄中脱胎而出所依赖的社会心理基础,它让城市作为“人类大型协作共同体”成为可能。

  伊什妲尔神庙一定在乌鲁克城建城之前就出现在“乌鲁克村”里了,尽管当时的样子没有后来重建的那么宏伟。城市是围绕着神庙而慢慢扩张起来的,椰枣林作为村庄和农业的象征,并不是被后来的“规划”放到了神庙的边上,它们本来就是连着的。这种“自然长成”的城市组成分,关系着城市生活的物质和精神根基。

  我们现在所想要捡拾的“一体化”,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盲目丢弃的传统。人类对村庄熟人社会所提供的道德和情感纽带的依赖,并不能被城市文明的发展所取代。即便生活在物质生活极大丰盛的城市中,人们依然会不断努力地去形成各种各样的熟人组织和社团,本质上是试图在疏离的城市生活中重建村庄民风淳朴、邻里互助的社会关系,从而找到归属感和安全感。

粘土坑与城墙

  早期城市不一定都有城墙,但是城墙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非常普遍(与该处的地理和气候环境有关),以至于城市的创立者常常就等同于城墙的者。根据考古资料,吉尔伽美什并不是乌鲁克城城墙的者(至少不是最早的)。乌鲁克城的考古地质分层为18层,而城墙始建于乌鲁克III期,即杰姆德·那瑟时代(公元前3100–2900年),长9公里。史诗是一种将时空高度浓缩的文学形式,好几代人,甚至成百上千年发生的事儿都可以浓缩在一个人身上,所以吉尔伽美什被描绘成为乌鲁克城墙的者,甚至乌鲁克城的创立者都不足为奇。

  Climb Uruk's wall and walk back and forth!

  urvey its foundations,examine the brickwork!

  Were its bricks not fired in an oven?

  Did the Seven Sages not lay its foundations?

  登上乌鲁克的城墙来回走走!

  察察那基石,验验那砌砖!

  砖难道不是烈火所炼?

  基石难道不是七位圣贤所奠?

  粘土坑是用于提取粘土的采石场或者矿山,通常用于制造陶器和砖。乌鲁克城拥有1平方英里的粘土坑,说明当时的陶器制造和烧砖已经是规模化的生产了。陶器作为一种容器,是城市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器皿,而砖的规模化生产是用于建筑的建造。在《史诗》中我们看到,城市劳动力烧制大量的砖,来乌鲁克城墙。在当时,一般用的砖并不是烧制的,而是从河道取出淤泥后用芦苇绑定放在太阳下烤干而成,工艺简单但不耐用。乌鲁克城墙建造所使用的烧制砖对技术有更高的要求,成品更加经久耐用,建造出来的城墙让统治者和臣民都倍感自豪。

  《史诗》第一块泥板上说吉尔伽美什修筑了乌鲁克的城墙,英文译本中的“环城”以“rampart”表示,“rampart”的意思是“a high wide wall of stone or earthwith a path on the top, built around a castle, town, etc. to defend it”——材料为石材或泥土,顶有道路,修筑于城堡周围或城镇周围,功能是防御。

米底与周边关系示意图,Perry-Castañe da Library of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在希罗多德的《历史》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同城墙的起源有关系的事件:亚述人统治了亚细亚500多年后,臣民掀起暴动,其中的米底人在代奥凯斯的领导下成功建立了自己的。米底人当时散居在村庄里,没有权力,雄心勃勃的代奥凯斯通过扮演一个诚实而正直的乡村纠纷仲裁者的角色,赢得了的信任而被推举为国王。取得统治权以后,他首先要求为他修建一座宫殿,并建立国王卫队,就建造了一座宏伟坚固的宫殿。而后,代奥凯斯进而要求米底人为他修建一座单独的大城市,要求离开以前居住的小城镇,搬到新建的城市居住。于是,在宫殿的周围,人们建造起了一圈套着一圈的城墙,共有七圈,最外面城墙长约8英里。

  这个故事是统治者从村庄正义的主持者转变为城市之王的历史过程浓缩。在故事里,城墙的首先是为了保护统治者本人,而防范的对象是其统治下的——亚述的颠覆让代奥凯斯深谙内暴乱的可怕。虽然这个故事要晚于《吉尔伽美什史诗》很多年,发生在古希腊的城邦时代,但其关于城墙起源的线索却具有很普遍的意义。城墙的防御功能是双重性的,对内防止暴乱和对外抵御侵略都很重要。代奥凯斯宫殿外的内城墙显然是用于保护自己的,而最外面的城墙是抵抗敌人入侵的第一道屏障。我国东汉《吴越春秋》中亦有类似说法:“鲧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此城廓之始也。”

  He built the rampart of Uruk-the-Sheepfold,

  of holy Eanna, the sacred storehouse.

  他建造了乌鲁克城的城墙,

  神圣的储备仓库,伊南娜神庙的围墙。

  从《史诗》的文本本身看,似乎两种类型的城墙都是存在的。伊什妲尔神庙外的城墙除了保护在内居住的吉尔伽美什,还要保护里面的粮食(神庙早期是粮食仓库,以便统治者掌握粮食分配的权力)。《史诗》中对城墙的双重作用亦有所暗指。第一块泥板的内容讲述了吉尔伽美什与之间非常紧张的关系,对他的残暴和无休止的劳动力征用十分不满。他们向神明抱怨,于是神明创造了在力量上可以同吉尔伽美什抗衡,然而性格淳朴而仁慈的英雄恩启都。恩启都和吉尔伽美什,其实是被统治者对于统治者的一个想象化成的两个个体,他们希望统治者对外作战像吉尔伽美什那样残酷不留情,对内统治则像恩启都那样宽容仁慈。如果没有恩启都的出现,可想而知暴动已经迫在眉睫。第三至六块泥板,讲述吉尔伽美什和恩启都讨伐森林怪兽芬巴巴,最终赢得胜利并取得了物资资源(杉树)的故事,这应当是乌鲁克同其他城市之间发生过的一场战争的文学化描述。

乌鲁克城的地理位置,当时的幼发拉底河西南岸

  从公元前2900年开始,苏美尔城邦进入一个“诸国争霸”的时代。所有苏美尔人都敬奉相同的神灵,但每个城市分别有自己的保护神。为了争夺水源和有利的商业点,城市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原本村庄模式下,发展没有那么迅速,不同村庄的生活模式和生产力水平相差无几。人类一旦进入了城市文明阶段,物质生产力和社会组织水平都开始迅速发展,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开始产生并加剧。城市要发展壮大,或通过贸易,或通过战争掠夺。战争的最大好处是:统治者可以借由战争,将内矛盾转化为同其他统治集团的外矛盾。吉尔伽美什打败芬巴巴凯旋后,重新赢得了的拥戴和政权的稳固,可见战争之于统治者的重要性。柏拉图在《法律篇》中说:“每座城市与其它城市都是处于自然的战争状态。”在城市常规化战争时代,城墙抵御外敌的作用逐渐变得非常重要。所以,城墙是否规模宏大和坚固代表了一座城市的综合实力,成为一座城市的象征。

  城市之间的战争,后续演变为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从城市诞生之初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直到核武器的发明为人类带来了核威慑之下的“和平”。于是城墙终于可以卸下防备,成为纯观赏性的历史遗址。但是,“掠夺”依然无处不在,只不过方式从军事直接打击变为了经济、文化的渗透。

结语

  《吉尔伽美什史诗》中描写的乌鲁克的城市形态,提供了关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早期城市“起源”的诸多线索。从神庙在城市中的地位、城市与村庄的关系、城墙之于城市的重要性这几点可以看出,早期城市是在“自然长成”与“统治者规划”两个因素同时作用下发展而来的。再看城市后续的发展,好的“城市规划”,无非也就是能够在这两者之间取得平衡。除了本文所提及的城市规划角度外,《史诗》中关于早期城市的描写,还涉及到了权力制度、行业划分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隐藏在优美诗句中的有趣资料,在4000多年后的今天看来,依然闪着金子般的光彩。

  (本文首发于澎湃新闻·市政)

标签:吉尔 伽美 读后感 10篇 吉尔伽美 吉尔读后感 吉尔10篇 伽美读后感 伽美10篇 读后感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