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台湾人在大年的投资笔记》是一本由刘坤灵著作,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台湾人在大年的投资笔记》读后感(一):刚拿到手,随便翻了一下
说实话,略微有点失望,当然也和我个人的期望有关。最希望看的是书中从227页开始的那分投资案例的剖析,可是这分却一笔带过,花费了大量的篇幅进行一些说教。看来这本书不太适合我。当然或许我应该再仔细翻翻?
《一个台湾人在大年的投资笔记》读后感(二):不推荐!
在微博上看到推荐这本书,于是就在当当网购了,两天看完,结果大为失望。我认为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就是在书名上,内容真的不是一般的差,废话堆而且第一天我是很认真的看的,从中发现作者的金融基础比较差,估计他本人都没有经过系统的金融知识的学。因此,不推荐读这类的书。
《一个台湾人在大年的投资笔记》读后感(三):磨铁黑天鹅出品
在图书馆借这书的时候,我竟然看到同一版次的这书竟然有两个颜色截然不同的书脊。磨铁真是V5,很厚一本书,书的感觉,成本控制做得不错。书名起得很好,封面也很抓眼,所以就上当了。聊宏观经济的一本书吧,都是站在VC的高度在思考问题。
92的“马尔科姆·葛拉威尔”内地译为“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120409晚1306
《一个台湾人在大年的投资笔记》读后感(四):财经书籍的封面杀手
关于这本书本想看一下书中作者的投资经验,结果看到的是一个风投的科普读物,如果想从书中找到老百姓的投资之道是会失望的,唯一给人热血沸腾的第一印象就是这本书得书名,就像av中的封面杀手。如果你是富豪或许这本书有用,但是富豪一般都形成了自己的投资风格和渠道。因此此书无论是对老百姓还是富豪来说都是鸡肋!对于有经验的aver来说,都应该不会轻易的被封面杀手骗到.
《一个台湾人在大年的投资笔记》读后感(五):商界幕后人员随想录
作者是圆滑的,主张的观点都隐藏在他人的话语当中;同时作者足够博学,无数的引用和比喻当中包涵真知。
连锁行业要做到的标准化稳定质量,开店要考虑一站式购足带给顾客便利性,对于初学者来讲,都是不错的建议。
然而全书来讲,内容组织得不是很好,读来逻辑性不佳;文字多有冗余,章节最店后往往留于空泛,口号式的语气让我觉得有赶功之嫌。
总得来说,是本开卷有益的书,创业者读的话,要再增加点霸气才行!
《一个台湾人在大年的投资笔记》读后感(六):款款道来的投资常识
在微博上见过蔡文胜、查立等人推荐这本书,就一时冲动在当当网买了一本。按说我一月光族,和风投八竿子都打不着,可就是被名人效应了一把。
作者刘坤灵是顶尖风投大师,在书中对快餐业、IT、服装业、零售等很多行业的利弊、关键点作了分析。但我觉得这些都是表面的,更深层次能进到我意识里的,是作者那种不徐不疾的气质,他的字典里肯定没有”急功近利“四个字。看书时,只能感觉到平和,而非铜臭。也许这才是做投资人的心态和成功秘诀。
作者把专业术语、投资案例和自己的人生领悟融合在一起,内容丰富可读性强。风投都是很忙的,这是一本厚厚的、聪明人的精彩故事。
《一个台湾人在大年的投资笔记》读后感(七):句句是心得,就是工作笔记,其实更适合有相关经历的阅读
此书有经过书商包装。这是首先必须指出的。
第二,别抱太高期望,投资笔记这四个字得先读进去了。因为是笔记,别指望这里面有投资行业的ABC,因为是笔记,也别认为这书的总体结构是有逻辑的。
但是,这是一本好书。句句是经典。能得出这样的结论的,得是你也有相类似的经历。就像你阅读波特的竞争,你可以完全不知所云,但一旦你像孩童时期背唐诗般先死记硬背了,再在实践中慢慢体会,就会明白个中真理。
一些我异常欣赏的句子:
电子商务就是先商务,后电子。
大分时间为观察者,市场低档的时候才是进入时机。
成长动力等于单店自然成长乘展店乘业务品种增加。
开店就要圈地。
观察产业第一步要理解产业价值链。
太多了,很散吧。
总之,这是好书,初期乍看非常难度,都是结论性的字句,时不时还让人觉得有煽动之嫌,但是,逐字逐句读了才发现,每个句子都值得仔细体会,能不能领会个中妙处,就看你有没有感同身受了。阅读难度挺大,逻辑性是不强的了。
《一个台湾人在大年的投资笔记》读后感(八):负五星的一本书
好久没有网购到这么烂的书了!!!坑爹的32块钱!!!坑爹的2个小时!!!!还我时间!!!!一定不要上当!!!!!!!!!!!!!!!!!!!!!!!!!!!
1.本书不叫笔记,叫语录。整本书下来,我把第一分看完了,没有一篇文章不是140字的微薄体合起来写的,根本没有什么逻辑!!!!!!而且很多语言让人觉得这个是做安利出身的,充满了煽动。一点分析,数据和观察都没有。请出版社自动改名叫《一个台湾人在做投资的微薄》。
2. 记得有人搞笑说,的投行最喜欢的标题就是风宜长物放眼看。在需要实事求是的文章里面卖弄个点点文学修养,OK。但是在一本需要实事求是的书里面从第一页到278页都在卖弄你自己的读了多少文学书,用了多少煽动性的文学词语,而没有基础的逻辑和分析。麻烦请你把书籍分类为非虚构类文学作品分类下面,麻烦您请去鲁豫有约煽情,请去艺术人生洒泪。而不要浪费真心想读投资下面书籍的人的时间。
3.作者在前言中说,他不把自己3000页PPT写成书,他都遗憾。想问下,如果这里面每一篇文章都是您的一个PPT的合体么?如果是,请问您的演讲也是如此毫无逻辑和关联的类似闲聊的么?如果是,下次万一领导安排我去听您演讲,可一定要安排在下午啊,方便我午睡。反正啥时候睡醒了都是不同的话题。
最后一句,网购有风险~~下手需谨慎。
《一个台湾人在大年的投资笔记》读后感(九):看这书,开始我想让作者去死;看第二次,我想去死
还记得我刚刚买来的时候,特别特别的激动啊,下班的路上忍不住的看看了,结果知道吗?我当时就想把这书给卓越退回去,什么啊,一小段一小段的,而且趣味性又不强,垃圾!垃圾!还收了老娘20块大洋,真没天理了。当时就只看了5分钟,我就疯了。
第二天,我把书又给背上了,准备放公司里给AMAZON退回去,结果路上又堵车了,于是我真的是.真的是当时那个手贱啊!!把书又给翻开了。这次可能心情平静了,才发现这是本好书,绝对的好书,有超强珍藏价值的好书。
1、本书文化功底深厚,请静心细品。
因为做HR的原因,很多时候用人领导面试的时候,他们常会说一点,这人浮躁。让我无奈,现在全都浮躁,谁不浮躁!我们看书的时候,总是希望对于知识能立刻领悟,马上见效。好比,这是个投资类的书,你就是马上学会投资,成了大师了,收钱收到手软了。
我问你,你在看这书之前,想买这书之前,你敢说,一点这样的想法都没有吗?
但是,我明确说,从这本书,我看到的更多的不是这个人的投资技术多高,运势多好,多好。这也不是这本书讲得多么天花乱坠,这个作者只是在讲思路。
2、与其说是方法,不如说是大纲,是书单。
更多的时候,你在书里看到的是一小段,一小段的话;看得出,这又是个做领导的,明白的告诉你了,什么叫说一半,留一半。
这个书里很多的东东,他没讲细,我可以明说。同样,我也可以告诉大家,你要是希望索罗斯或巴菲特给你讲细,那基本上也是在做白日梦。但是这个作者给了大家一个思路,
请注意是思路!
以我本人为例来说,我想学管理,想学投资,[可能将来也成不了什么大师级的人物,但好象与我学的欲望没什么根本性冲突]。但是我不知道怎么学,我知道要看书,要去听讲座,可是我不知道听什么,讲什么,或者说我根本就不知道找什么!
但是请大家注意,这本书给了一套思路。
特别第三分怎么做个投资家,这里作者象大学老师一样,给我们布置了一份特别的作业,他给出来要看的东东,要学的东东,相信他自己一定是对这些知识深有感触才提供给了我们,这是最让我感动的,很多人都想一蹴而就,立竿见影。但是这些知识这些深度看问题的认识真不是一天二天的事。
就只其中一人的大前研一先生,日本知名的咨询大师,单是他的书,我还没读完,要把这么多人的思想来融会贯通,根本不是件容易的事。
3、找到不足,偶要努力
本书第一、二章,是作者的投资一个理念的东东,建议大家把这里的东东,读开,读大,不要只是限于他所给你的东东。好比说,你看到他在25PAGE有讲要大家发现机会,名字是衣食住行玩,寻找新事业的机会,里面分开讲了几个分。这里,大家可以读出除了作者在讲的各行业的投资价值分,大家有没有想过,作者为什么对各行业都明白,这么说好了,我就是让你来写这五业的内容,你为什么写不出来,[除个别神人外]。反正我写不出来,就是写出来,也没有这个深度,请大家注意,其实这就是差距了。
本书里处处都是这种,你能感觉到的不足,你能感觉到自己的问题
所以当你知道自己的目标,找不到自己的方法,找不到思路的时候,用这本书当做一个读书纲要,
然后你读完之后,再来对比作者的思路,就能找到不足了。
《一个台湾人在大年的投资笔记》读后感(十):读书笔记:一个台湾人在大年的投资笔记
此刻经济发展的重心从出口全力转向发展“内需市场”,市场决胜负的关键在谁掌握产品、服务、品牌、通路和营销核心,完备或具备超强的某项便有机会突破重围,成为举足轻重的大企业。
“产品定位”(Positioning)、“规格”(Requirement)和“系统架构”(Architect)是电子产业工程设计环境里的薄弱环节。本地的工程师通常缺少通过分析问题来定义所需求的产品的经验,也缺少主动意识和耐心,只会选择注重眼前利益的快捷方式,因为他们太聪明了。所以目前也只能分工合作,技术中最难的分在美国完成,在境内展开可测性及可生产的设计。
记住成功互联网有三个P,第一是“产品中心”(ProductCentric),第二是“入口”(Portal),第三是“平台”(Platform)。阿里巴巴、京
东商城和携程是产品中心,新浪和百度是入口,腾讯是平台,常不可兼得,能集两者或三者之大成就是的超级大赢家。
“互联网股”的迷思有三个:一是技术进入障碍有限,二是产品差异化太低,三是品牌忠诚度不高。
--产业观察
人一生两大主轴:生活和工作。工作占据了生命范围,工作是学的重头戏和经济的基本支撑。工作通常选择在一个公司的环境中。许多公司在今日商业世界里完成了一个产业结构,而产业结构具有供应链上下游分工合作的内涵,除了观察结构外,同时还要理解产业走向和未来发展,以期未雨绸缪,抓住下一波产业发展机遇。
观察产业第一步要理解“产业价值链”,首先做产业领域的定义。你可以试着找出一个你熟知的产业定义并作分析研究,拆解以理清其产业上下游整体结构,把上下左右弄清楚,采用波特的五力模型分析信息,再依竞合关系及攸关利润分配的议价权力去理解,透彻地分拆组合再重新还原全貌之后,就会进入仿若“见山又是山”的境界,大范围和细都会看得格外分明透彻,自然对产业发展及竞争态势充分掌握。
在产业链上“垂直领域”里的机会仍然很多,视你对关键价值的判断和理解,掐住咽喉的位置,如同闸门一般,不开闸放水,下面就没有水。“单独零售商”转变成“供应链的组织者”一事,就是吻合上述思维的市场现象,可以获取丰厚利润。架构内需市场的“消费、连锁、品牌和服务”此支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转型重点体现于城市化,旨在缩小城市差距,在东是城市化的延续,完善金融服务体系;而中西则是城市化进程,拉近差距。同时另一方面,因为工业化发展之后是经济的轻型化,须“去工业化”,所以下一个新兴产业,服务业必然是首选,带动消费升级,服务业十分重视用户体验与营运人才。这里面包含了许多扶持的政策。
由此推论出内需产业加服务业就是强烈的下一波主流产业:B2C(BusinesstoConsumer),企业要对上消费者。不努力去了解消费者的企业将无法立足于市场之中。
:思考,提供帮助企业对接消费者的服务如何??
---连锁行业及消费
连锁的概念是能成功“复制”单店,以发挥价值的杠杆效应。连锁服务业要尽快地摸索出经营的门道,也就是能凭借“管理能力输出,并产生利润”,意思是连锁服务业模拟计算及证明“单店的盈利能力”后,即可复制到新店,然后就能快速产生连锁效应。
“加盟手册”是管理加盟店的主要作业守则,要完善连锁店的作业细节,并且内化所有管理和服务的内涵,才能协助维护品牌一致性。
连锁业要产生巨大的爆发力,要记住成长动力的公式:成长动力=单店自然成长×展店×业务品种增加。这个公式是营收增长率的组成分子,单店有其自然的增长率,而公司展店和业务品种的增加则有年度预算和计划的基础,无法胡诌乱凑而得。
包括顾客消费心理活动过程与特征,顾客消费需求与动机,顾客购买决策,顾客购买行为分析,社会环境对顾客消费心理的影响,顾客群体的消费心理与行为,消费流行与消费俗,商品设计、商品命名、品牌、商标、包装、价格、商业广告、购物环境以及销售服务等方面对顾客消费心理的影响。
“消费感染力”是消费者的感受和知觉受到刺激,而后在情绪和情感层面产生复杂的变化,最终呈现出高度的热情洋溢,散射出活泼奔放的力量,这股强烈的感染力一而十、十而百地在人群中迅速散开。“消费感染力”可以进一步带来“消费感动力”,奠定口碑传销的基础。
消费市场显然具有“流行的本质”,这个本质是善变,“时尚”由特定少数人引领和策动,点燃起“流行”的火苗,普罗大众于是跟随、推崇和仿效,而后蔚然成风。善变和策划是流行与否的观察要项,预知和掌握变的方向是一种可培养的能力,策划是策动的全盘计划能力,两者汇集后,沛然莫可御之。
---和日本的问题
的问题:许多产业的同构性太高,服务业的很多商品雷同,没有特色,也没有氛围,一种亲切的态度或店主想要传达给顾客的一种语言和情绪。
日本的大型公司当道以及社会风气不利于日本年轻人的创业氛围,创新需要新的思维方法和决断力,而大公司中新产品失败后往往找不到人负责。同时日本人认为日本市场已经够大,完全不理球市场的需求和规格,很多科技产品采用的都是封闭式系统,再有就是人口老龄化的冲击。
---商业研究是进行商业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评估,以诱发商业的规模运作。
台湾科技大学教授卢希鹏将知识分为几种:记忆的知识(律师,会计师的专业知识),人脉的知识(实践而来),流程的知识(传授或工程设计而来),创造的知识(科学原理与创新,来源书籍和头脑风暴)。
平台(Platform)进而建立生态系统(Eco-system)
想象一张“战国图”,标明市场状况及其分布,找出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缝隙和缺块(Void),设想时间轴上向前推三年五载后,是谁导入新模式或改变游戏规则,满足了缺块成为了赢家。
台湾大学光电所张荣森教授开设了一门课,学生和老师一起申请了90多项专利,这门课叫做“催眠与创意”。
“天命所示,热情所致,人群所盼,此三者任得其一者皆为大业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