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慢的是活着》是一本由乔叶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0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慢的是活着》读后感(一):生命中最简单的力量
每周一书之《最慢的是活着》
真心好看的书。作者以祖母为主线,生活、岁月、母性,以及前代的私密与今生的怀想。最最打动人心的不是高超的技巧,而是那平平稳稳静静流淌的情感。引用作者乔叶的话说活着这件原本最快的事,也因此,变成了最慢。生命将因此而更加简约、博大、丰美、深邃和慈悲。
《最慢的是活着》读后感(二):看的老泪纵横!
作者描写的奶奶性格鲜明,奶奶几十年生活经验说的一些话超过了哲学家的深度,奶奶也受尽苦难只有命硬着活着。我没有这样的奶奶或外婆,我的外婆我没见过,我的奶奶我基本上没有交流。我的奶奶没有鲜明的性格,只是话特别多,一说起来就没有停歇,但我从来没有认真听过。我的奶奶的儿子们都在外地打工,但寂寞的心跟作者描述的奶奶应该一模一样吧,于是看的我老泪纵横!
《最慢的是活着》读后感(三):阿嬷
很真的一本书。所以从头读到尾,脑海里都是我的阿嬷。阿嬷胖胖的身体,阿嬷的圆圆的挂着皱纹,阿嬷小小的眼睛,阿嬷细细的声音,阿嬷裹了一半没有变成金莲的脚。
我不知道这期间花去了多少时间,等到我真正懂得体谅阿嬷并对阿嬷温柔的时候,我失去她了。
很真的一本书。
《最慢的是活着》读后感(四):《最慢的是活着》乔叶
《最慢的是活着》乔叶
从名字看以为是本散文,书上介绍是小说,读了才知道是一中篇的集子,我很少看中篇,市面上也很少买中篇,中篇很难成为一本书,要和别人或者自己的其他作品挤到一本书里,可是放到一起就要比较出个高低上下来,最好的一篇肯定会放到最前面,越往后就越提不起气。书名叫“最慢的是活着”,里面最精彩的当然也是这一篇。第二篇“打火机”挺棒的,第三篇“那是我写的情书”也不错,可是却感觉是在走楼梯,而且是下楼,一点不如一点,越往后越像赠品。越往后看得越快,是前面的过精彩,让后面的期待变成了失望吧。
书是图书馆的,读完了,忘不了的还是第一篇“最慢是活着”,如果把这篇单独拿出来配上点照片或者插图,出一个小本,好像五四时候的小书,我肯定会买一本珍藏,可惜和后面的放到一起我就打不起买的兴致了。为什么这篇这么能拨动我的心呢?其实还是因为真实,虽然说是小说,可是想想世界上真正打动我们的小说有哪个不是因为其中的真实。这篇小说,虽然里面会有虚构但是我却是当成散文来读的。
一本书名字很重要,最慢是活着,虽然我们总说一转眼那么多年过去了,可是想一想那么多年又的确漫长啊!一年一年,孩子变成了青年,青年变成了中年,中年变成了老年。人的外貌在变,心也在变。也许只有到了中年才能够体会和理解老年的那种心态吧。
《最慢的是活着》读后感(五):细水长流
——活着这件原本最快的事,也因此,变成了最慢。生命将因此而更加简约、博大、丰美、深邃和慈悲。
作者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个祖母的一生,她对于生活的态度,对于后辈的深沉的爱。我越来越发现,真正有力量的文字大抵都是平淡却值得回味的。读毕全文,我发现自己用书签夹在五段文字间,它们在不经意间触及了我的心。
“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奶奶对父亲这个独子的感觉,我想只有一个字最恰当:怕。从怀着他开始,她就怕。生下来,她怕。是个男孩,他更怕。祖父走了,她独自拉扯着他,自然是怕。女儿夭折之后,她尤其怕。他上学,她怕。他娶妻生子,她怕。他每天上班下班,她怕。——他在她身边时,她怕自己养不好他。他不在她身边时,她怕整个世界亏待他。
父亲是个孝子,无论她说什么,他都俯首帖耳。表面上是他怕她,但事实上,就是她怕他。
没办法,爱极了,就是怕。 ”
就是这六个字,爱极了,就是怕。
“哪个正常的老人都不会喜欢着住。——这真是一个残酷的事,是儿女们为了均等自己的责任而做出的最自私最恶劣的事。哪儿都不像是自己的家。到哪家都是在串亲戚。 ”
“能容纳你无条件撒娇的那个人,就是你生命里最重要的人。”
这句话说得真好。因为下意识地知道那个人会包容你的一切,所以才敢安心地放纵自己的任性。
”只有懂事的人才能看到别人的懂事。活到一定的年纪,懂事便成了第一重要的事。“
“世上的事就是这样,想糊涂的人糊涂不了,想聪明的人难得聪明。”
所以聪明人要学会难得糊涂。
”多年之后,我才明白……“这是作者用得很频繁的句子,看来有些事的确得随着时间推移,岁月洗礼才能了解。文中的落下泪来,我想就是对这份深沉的爱有所了解了吧。
世上最细水长流的感情,是亲情。
《最慢的是活着》读后感(六):我的奶奶
晚上吃完饭洗好碗拖好地着Kindle一口气看完这本书,好久没有这样激荡而充沛的情绪,眼角含着泪 也情不自禁想起我的奶奶
我是家里的老幺,又是男孩儿,自幼就得了奶奶的喜爱跟她一起睡,有什么好吃的她也会给我留着。那时候老太太可精神,留着一个纹丝不乱的抓髻,整个人收拾得利利落落的
跟她那些邋遢的儿子们可大不一样
奶奶也算是大家闺秀,她有七个姊妹 还有个中途夭折的弟弟,家里是当地有名的地主(也就是这出身让我爸耿耿于怀),爷爷当年是跟一起拉杆子起义的军 后来兵溃如山倒退到常德时遇到正在念师范的奶奶惊为天人 虽然他那时已经有了妻室
但还是把奶奶给娶了
后来就跟书本的故事差不多,奶奶也是生育了四个子女,丈夫很早过世,一生孀居
也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03年大伯出车祸去世 奶奶被人搀扶着颤巍巍走到灵堂撕心裂肺地嚎了一声“我地儿啊” 平日的端庄发髻乱成一团泪水糊了一脸;没人笑话人看到的,就是一个在哀悼死去儿子的绝望的母亲。
“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奶奶对于父亲这个独子的感觉,我想只有这个字最恰当:怕。从怀着他开始,她就怕。生下来,她怕。是个男孩,她更怕。祖父走了,她独自拉扯着他,自然是怕。女儿夭折之后,她尤其怕。他上学,她怕。他娶妻生子,她怕。他每天上班下班,她怕。——他在她身边时,她怕自己养不好他。他不在她身边时,她怕整个世界亏待他。
父亲是个孝子,无论她说什么,他都俯首帖耳。表面上是他怕她,但事实上,就是她怕他。
没办法。爱极了,就是怕。
从父亲住院到他去世,没有一个人告诉奶奶真相。她也不提出去看,始终不提。我们从医院回来,她也不问。一个字儿都不问。我们主动向她报喜不报忧,她也只是静静地听着,最多只答应一声:“噢。”到后来她的话越来越少,越来越少。父亲的遗体回家,在我们的哭声中,她始终躲着,不敢出来。等到入殓的时候,她才猛然掀开了西里间的门帘,把身子掷到了地上,叫了一声:“我的小胜啊——”
这么多天都没有说话,可她的嗓子哑了。”
哦对,书里也说了“一直以为,父亲,母亲,祖母这样隆重的称谓是更适用于逝者的。所以,当我特别想他们的时候,我就在心里称呼他们:爸爸,妈妈,奶奶。一如他们生前”
后来奶奶在我念高三那年不小心摔了一跤,卧床三月后去世
每周末放半天假我都会回乡下老家看她 亲眼看到她从一个精神矍铄的老太太像片飘落的叶子一样迅速憔悴下去
那时候年少轻狂的我内心早就被成绩狂跌的沮丧所充满,没多余的地儿去感受悲伤
在等待老人终去的那漫长时光中 那煎熬啃噬着心脏甚至暗暗期望:
“既然是折磨 那么就请快点结束吧”
“奶奶正在死去,这事对外人来说不过是一个应酬。——其实,对我们这些至亲来说,又何尝不是应酬?更长的,更痛的,更认真的应酬。应酬完毕,我们还要各就各位,继续各自的事。
就是这样。
祖母正在死去,我们在她熬煎痛苦的时候等着她死去。我甚至怀疑自己是否曾经恶毒地暗暗期盼她早些死去。在污秽、疼痛和绝望中,她知道死亡已经挽住了她的左手,正在缓缓地将她拥抱。对此,她和我们——她的所谓的亲人,都无能为力。她已经没有未来的人生,她必须得独自面对这无尽的永恒的黑暗。而目睹着她如此挣扎,时日走过,我们却连持久的伤悲和纯粹的留恋都无法做到。我们能做到的,就是等待她的最终离去和死亡的最终来临。这对我们彼此都是一种折磨。既然是折磨,那么就请快点儿结束吧。”
到现在,我仍然为那时候的无知和不耐烦惭愧不已
我经常梦见你,奶奶。
----------------附:书中其他摘抄---------------
“‘我没养好儿子,儿子走到了我前边儿,白发人送黑发人,老败兴。他不在了,我还在。儿子死了,当娘的还到人跟前举头竖脸,我没那心劲儿。’她硬硬地说着。哭了。我也哭了。我擦干泪,看见泪水流在她皱纹交错的脸上,如雨落在旱地里。这是我第一次那么仔细地看着她哭。我想找块毛巾给她擦擦泪,却始终没有动。即使手边有毛巾,我想我也做不出来。我和她之间,从没有这么柔软的表达。如果做了,对彼此也许都是一种惊吓。”
“你守寡太多年了。”我犹豫片刻,一句话终于破口而出,“男女之间的事情,你早就不懂了。”
静了片刻,我听见她轻轻地笑了一声。
“没男人,是守寡。”她语调清凉,“有了不能指靠的男人,也是守寡。”
“怎么寡?”我坐起来。
“心寡。”她说。
我怔住。
“奶奶,我的亲人,请你原谅我。你要死了,我还是需要挣钱。你要死了,我吃饭还吃得那么香甜。你要死了,我还喜欢看路边盛开的野花。你要死了,我还想和男人。你要死了,我还是要喝汇源果汁嗑洽洽瓜子拥有并感受着所有美妙的生之乐趣。
这是我的强韧,也是我的无耻。
请你原谅我。请你,请你一定原谅我。因为,我也必在将来死去。因为,你也曾生活得那么强韧,和无耻。”
《最慢的是活着》读后感(七):《最慢的是活着》这篇真好看
集子,同名的中篇小说《最慢的是活着》是第一篇,河南故事,离家的孙女成年后,以第一人称回忆自己与家乡奶奶间的故事,以老少两代女性之间时代和个性冲突开始,以时间和成长带来的谅解终,讲人生况味。这篇好看。老实。不是好小说,但是很多好故事,令人起呜呜之叹。
至于后面那些恋爱故事就没劲了。有些作家就是不太有城市感的。写丈夫婚外恋下妻子的不舍、挽留努力、自我克制,“她每天早晨还是给他做黄澄澄的小米粥”,太简单了,情绪与行为和设置之间其实缺乏真正内在的构造性关系。假如情节是二狗爬了翠花的墙结果二狗嫂子特伤心,也能写这个小米粥的细节,它是搬到哪个环境中去都说的通的那种情绪与行为,那么,其实也就不需要写了,这种细节是读者自己可以想见、能自动补上的(即使没有过婚姻生活的人也总看过好莱坞电影)。除了与设置无关以外,这种细节本身也嫌太通俗。举个例子的话,写人物在母亲的葬礼上哭了或没哭,这两种处理表面上区别很大,其实没什么区别,都挺通俗的,读者一堆联想都已经在那儿了,譬如悲伤,悔恨,无语,沟通失败,自己不成器,无依无靠,最伤心的时候反而没有泪,为钱而哭,家园不再,厌烦仪式但仪式有超乎人理性的力量使葬礼如同受洗,死亡居然是没意思的应酬这让人落泪(或者不落),一生居然只有这一刻做了一名者,等等。假如“哭了”的后面和旁边不跟上其他有意义的细节,给“哭了”赋予独特意义,让它不是一个熟烂的符号,那真的就不要去写这人是哭了还是没哭了。那就是两行无用的字而已。
如果一个语言和表达够好的作者,对社会问题不太有分析和发言能力,但他很懂人生况味,也擅长、有惯去积累这个层面上的材料(故事、谚语、个人的行动、个人的困境和限),那大概能做到的最好程度就是《最慢的是活着》了——当然也得态度老实,不然前面那些优点也就白搭。
人生况味当然是历史性的。但是懂况味的作者也可以不懂历史、不具备分析能力。写作者的洞察常是从生活经验,切身体验来的,类似于一种感知,亲切、有力,但作者未必能看清人生感与事件之间的历史性关系,也就是说,是viscerally understands rather than intellectually knows. 这种情况下容易有的毛病是,把人生感写得太具普遍性了,换题材也不换药,某村子重男轻女的的老太太和公务员婚外恋都是一个调调的况味,差异只在生活细节这种无关紧要、过分直白、缺乏纵深的表面差异上,譬如人物是看宋唱歌,还是看《嘉人》杂志。这就像写一个上海人喜欢吃甜的——写这个能有什么意义?仅仅是向读者强调,哎这个上海人他是个上海人。理解人的范畴不改变,对范畴的印象也不改变。那就是无用的废话了,废话都有些是有用的。
(卡佛也是仅写一种况味、一种人生感、一种人物、一种情绪,我怀疑他也谈不上有什么历史观。但是他实际上也只写一种题材,所以问题不大。只要在故事和结构上不自我重复,就可以了。而且,幸好他恰好是略派海明威写法,因此不会犯上面那种“上海人喜欢吃甜的”故作聪明、调戏读者智力的错误,也就无论如何都不会写得坏。最怕的是写的又笨又自作聪明,那就庸俗了。)
那么,为什么这篇《最慢的是活着》居然会好看?我觉得首先是因为题材的选择适宜,正适合作者的限和洞见。因为人终究还是人。虽然麦金泰尔讲的那种让有其意义、给行动以指引的coherent narrative今天大概不存在了,但是其骨架还在博物馆里和家里的碗柜里,再新鲜的人,其理解生活所依赖的基本范畴,其记忆,也总不能完全格式化的。所以,只要懂况味的作者挑选的题材是关于人们想象中比较传统、“典型“人的,就总能通过压缩历史差异、通过为刻板印象增加生动细节引起读者的共鸣。这种情况下,我觉得需要注意的是哲学与美学的和谐,这篇中朴实、近乎于鸡汤的生活生命哲学,与它朴实的小说形式相搭配;假如是比较有新意的叙述语言、精巧的小说结构,反而会让读者格外感到观与哲学的老旧了(我觉得有一些当代作家的问题就在于此,思考能力没有跟上小说形式的创新,所以前者的弱点反而分外明显,还不如写的老土一点)。因此,《最慢的是活着》真实、感人、生动、有魅力、还能让人掩卷深思一会儿。
其次,是视角选择让世界观的限成为较合理的问题,而不再是缺陷,顺便还了情节设计的事。《最慢的是活着》的主要人物是一位杨庄的老太太,叙述者是家人,第一人称叙事,孙女讲奶奶。叙事是两代女性的相互谅解,通过孙女在成长过程中对奶奶的理解串起老人的一生。这个角度很巧妙(虽然未必是自觉的巧妙),把作者自己具有的世界观限变成了情节的一分,只要提及这种限就算是对它作出了动作。也就是说,走南闯北的孙女这种叙述者看奶奶,很自然地有今人看前人的刻板印象,作者只要讲出印象的一点变化,情节就动起来了。这种外人观看传统的视角,甚至比进村处理案件的警察、走访村庄的记者、下乡采风的艺术家、短期轮岗的基层官员那些观察者视角还要偷懒——后面这些总还有实际的事件需要小说家给出一个结果,根据事件展开人物的逻辑,不能就把事件扔在那儿,而《最慢的是活着》里青年人写老年人,奶奶八十三岁时的死就自然地给故事划上句号。当然,这种视角也让它像散文多过小说(乔叶是散文出身,不知道她会不会写所谓“像小说的小说”)。
即便作品可以因恰当的主题和视角而动人,刻板印象仍然是刻板印象,树典型的写作仍然是树典型的写作,再增加细节都还是令印象更刻板。在这个意义上,像《最慢的是活着》这样的小说,和十七年文学没有实质性差别,恐怕还少了十七年文学形塑社会的高尚野心。很多所谓“接地气”的作品接的是陈腐的地气而已,既接陈腐的观念,作者又在对阅读事件的期待中去对接读者陈腐的想象。那就很像依着盖洛普观众舆情调查数据的指导,出产的那种应和式的作品了。
也因此,主角实际上就是个写得异常精美生动的典型,无非是为语言(或者说字儿,杂志页码)跑了回龙套——这小说的致命弱点也正在于,奶奶这个人物永远停留在解放前的心理状态和逻辑状态上,此后她的行为随时代而调整,但行为背后的动机和观念毫无改变。乔叶描写孙女在成长过程中对奶奶的看法产生了变化,但表面的变遮掩住了背后的不变。奶奶这人物是被冻住了,作品里的人受命运的摆弄,作为人物的她受作者的摆弄;你当然可以说带着随机应变的随波逐流,那是一种命运观和人生观,可以说它就是一种味儿(事实上它是和味儿有关,和过日子与活着有关,那也是这篇作品好看、表面上有说服力的原因),但是,人和时代不可能没有关系,人过的不是静止的日子(尤其是20世纪的人),没有不牵连着蒙的寂寞,披金缕玉衣的死人都防范不了时代的塑造。人物的观再结实也不能毫无改变。说轻浮点儿,毫无改变的是结石,说严肃点儿,没有弹性、纠结、时间维度的不叫,叫进不了现实的道德教条主义。
一个人,自觉不自觉地写点儿什么,都是在介入历史。所以不仅是很难的事情,而且是必须得很小心的事。所谓感人的作品,有时候骗人,有时候坑人。那就还不如吓人了。
Lydia Davis最喜欢用来形容自己写作风格(包括翻译风格)的词是careful,她主要是在谈语言运用。我觉得,总体态度必须得是这样,谨慎小心地把写作当作行动来对待,即使是克制地理解为一项对自己心灵的行动。
————————
哦对了,一个具体情节疏漏是,奶奶的两个孙子在故事里的年纪让他们在后半段叙述里一定都该有孩子了。在奶奶生病时,大孙子已经过了40岁,二孙子是35岁(我算的!仔细画了时间轴!)。或者假如没有孩子,或只有女孩子,依奶奶这个人物的性格逻辑一定会特别焦虑,奶奶毕竟是个重男轻女、非得给老李家留根的人物。那就怎么着都该处理一下这个问题。现在只写了奶奶和孙媳妇的关系,在两个孙子家轮住什么的。那作者应该解释清楚重孙子的事情,至少提一句,不然就不合理了。也涉及到奶奶晚年的关心、她到底放心还是不放心死、她在她自己的世界观里算不算“好死”的问题。最后这个问题,是叙述者和作者都该关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