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啡小沫
如果你喜欢啡小沫,可以把我置顶或星标哦~
作者 | 啡小沫
来源 | 啡小沫()
转载联系授权()
01
我们应该都听过一个去电影院看电影损失了金钱的故事。
倘若你是丢了口袋里本来打算吃饭的60块,那你大概率还是会花60块去买张电影票看电影。而倘若你是丢了60块的电影票,或者是丢了口袋里本来打算买电影票的60块,那你可能就要犹豫了,结果很可能是你没有去看这场电影。
60块和60块没有任何区别。
有区别的是,在我们的心里,它们归属于不同的账户。
买电影票的60块丢了,我们今天娱乐账户里的钱,就已经花掉了,所以没钱再买张电影票了;而吃饭的60块掉了,娱乐账户的60块还在,自然可以心安理得观影。
02
心理账户的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由芝加哥大学的行为科学教授理查德·塞勒提出的。
因为心理账户的存在,个体决策往往会违背经济学规律。因为这些年行为经济学的快速发展,心理账户这个概念也越来越多被提及。
今天想来聊聊,我们知道了这个概念,其实可以在生活中,充分运用它,为我们服务。
1. 让客户知道你工作的隐形价值
我从前创业做建筑设计平台。困扰我们很久的一件事是,无法向客户传达设计的价值。
客户愿意为实体的商品付费,比如买个马桶,买块砖。却完全没有为设计,这种智力劳动付费的意识。或者说,没有这个账户。
在客户的理解中,为设计付的钱,就是去买几张图纸。因此,我们经常会遇到客户惊呼:“买你几张图纸,这么贵?”
那怎么办呢?
最近,我听刘润老师的课,他讲的一个装修的例子,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刘润老师说,你要让客户觉得,你的装修方案帮助他下了4、5平米的面积。因此,这是在买房的账户里帮他了钱,而不是在装修的账户里多花了钱。这样他就会十分动心。
这个简单的例子,让我突然想到,我们平台上之前有几位跟客户沟通特别好的设计师,都是能从客户角度出发,让客户用他已有的心理账户,来理解设计费的。
比如,做餐馆设计的,可以通过空间的合理规划,帮餐馆老板提升坪效。
比如,城市小户型,本来住一家5口很促,结果通过设计,还搞出个衣帽间,弄出个儿童游戏区,房子买大了10平方的感觉。一平方8万,多花5万设计费,直接了80万买房钱。值!太值!
类似的,还有整理师。
这是个新兴职业。很多人虽然家里一团乱麻,虽然自己没时间没精力说实话也没能力搞得整整齐齐,但是也不愿意花钱请人来整理。还是一样原因,没这个心理账户嘛。
我朋友圈有整理师,我就曾看见过他们的宣传文案,出发点也是帮客户节空间,让客户意识到我们买几万一平的房,不是为了堆垃圾的。
我朋友圈一姐,经常用整理师的服务,我也看到过她好几次晒整理前后的图片,知道整理师所言不虚。
服务有价值,也得有技巧的安利。新事物想让客户接受,硬刚是不行的。
当然,不同的客户,心理账户也各不相同。
比如当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客户,愿意为设计、为审美体验付费了。生存满足了,便更关注自己的情感体验。这也是消费升级的底层逻辑。
他们甚至有单独的设计费账户,小到能接受日常商品外观升级的溢价,大到能接受为空间变美付费。
洞察客户心理账户,得与时俱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 让自己的决策更理性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
有人平日里吃俭用,午饭点外卖不超过20块,还要四处找券,但是买个2万块的奢侈品包包,却下手稳准狠。少买个包,吃多少顿外卖啊!
有的家庭去菜场买菜,必要讲价,这白菜能不能便宜1块啊,这土豆能不能把零头2毛钱抹掉啊?然而买起4、5百万的房子来,却没有花足时间做功课,要么时机把握不对,要么没有任何签单技巧,也不知道中介费有一定的空间,里外里多花出去好几十万。
这也是因为,外卖和奢侈品,白菜和房子,并不在同一个心理账户。
但终究都是我们自己钱包出去的钱,我们当主动克服心理账户让我们做出的非理性决策。
不同的进账渠道,也会影响我们的决策。
比如辛苦打卡上班赚了5000块,和副业赚到5000块,和中奖得了5000块,都会进入不同的心理账户。
所以当一个人中了彩票,他更有可能进行奢侈消费,买买买快速返贫。
副业或者兼职入账,也会被当成“额外的钱”,我就有朋友说,她搞了副业,看似多赚了钱,存下的却更少了。
反了一下,副业赚的钱全被她归入了享乐账户,且因为感觉自己太辛苦需要奖励,还要再乘个系数花出去……
03
除了金钱有很多账户,时间在我们心里,也是有分门别类的账户的。
我不喜欢运动。学、工作计划我能执行地井井有条,运动计划却总是被我一拖再拖。
此外,我自小身体不好,每年都要跑很多次医院。这个月重感冒了,下个月咳嗽咳成肺炎了,再下个月牙又蛀了。
我后来分析自己的心理活动,之所以运动计划被我不断拖延,是因为我是没有给运动这件事开单独的心理账户的。我总觉得它在占用我的工作时间。于是,我转换了思路。运动能强身健体,减少我每年跑医院的时间,其实是在间接给我工作时间的账户充值啊!
这么想之后,我坚持运动就有了更强的动力。
除了金钱、时间,桩桩件件事情,在心里也都是有各自的小房间的。
樊登曾分享过一个例子。他儿子嘟嘟,很爱上学。因为他们帮助嘟嘟建立的认知是,去上学是去探索世界。嘟嘟就会觉得,去上学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啊。
而很多家长,都会告诉孩子,上学很苦很苦,但是你必须要吃这个苦,坚持到18岁就解放了。所以很多孩子,考上大学后开始放纵,工作之后再也不愿意学。
同样是上学、读书、考试,有的人,把它放在了探索世界、享受生活的账户里,有的人把它放在了吃苦的账户里。
比尔·盖茨有一次来,一次要会见很多人,处理很多重要的事情。他让人把不同的事情安排在了不同的房间。他下了电梯,进一间房间,见一波人处理一件事情,出来稍微休息整理思路,再进下一间。
不同的事情,在我们大脑中占据不同的分区。而当它们在现实的物理空间也有对应的分隔,会去我们重新整理思路的过程,使我们的思考清晰流畅很多。
这个技巧我们自己在工作的时候也可以使用。
我自己在卧室床边的书桌工作,就不如在客的电脑桌工作高效。我如今把家里的工作区域,也有意进行了切割。写稿我会用客电脑桌,读严肃书籍在客沙发,读跟工作无关的娱乐书籍在阳台单人沙发,其他新的探索性工作在卧室书桌。
划分空间后,我人待在对应空间,大脑都会很快进入相应工作状态,心里上非常轻松,也就不容易有拖延症。
巧用心里分区,能让我们工作更高效、生活更美好。希望对你也有帮助。
花絮:啡小沫阳台休闲区一角,
祝你工作生活愉快~
-END-
你的转发
是对小沫最大的支持
也许你还想读这些,点击阅读:
小沫置业 |舍不得喝20块奶茶的我,又买了一套房…
硬核福利| 这样买股票,一年能不少钱
小沫观点 | 神了,这个“笨”人,用10万狂赚2.5个亿…
专业测评| 未来5年,哪种职业最适合你?丨职业性格评估
欢迎添加『啡小沫』个人微信号
围观小沫朋友圈
作者:啡小沫,985硕士
前互联网平台联合创始人,首席市场官,
多个财经/职场平台特邀作者,定居北京。
公众号:啡小沫() 知乎:啡小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