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我是谁读后感精选10篇

忘了我是谁读后感精选10篇

  《忘了我是谁》是一本由蔡怡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忘了我是谁》读后感(一):“忘了我是谁,谁还记得我呢?”

  推荐一本书吧,《忘了我是谁》,算是作者记录与父亲之间回忆的书。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

  父母去,人生只剩下归途。

  忘了我是谁,谁还记得我。

  豆瓣上看到很多人推荐这本书,9.4分的评价,加上封面的话语。让我很好奇,这本书讲了些什么。

  通读全文,可以感受到作者,身为子女对父亲深切的爱意。

  面对失智逐渐忘却了自己的父亲,“我”竭尽心力了解失忆,失智的他。这段经历,点点滴滴,作者用说故事的方式描绘出来,穿插着过往时光的美好,使读者在读故事的同时,轻易感受到温馨。

  我想这本书能打9.4的高分,固然有作者的笔力雄健缘故,更有她对父亲的感情深厚,文笔间轻易让我们感受到的缘故吧。

  蔡怡的先生学画,描摹印度女子,老爸焦虑的跟照料他的女人说:“小心呐,你老公在画外面的女人。”丈人本来欣赏女婿,至此换了称谓,变成了“那画画的”;大哥美国归来,与父亲吃饭,知道他喜欢吃小笼包,又怕咬食汤汁烫嘴,拿筷子戳了包子几个洞散热,父亲生气了:“你是谁,为什么给我破包子?”;与女儿返冈山,飞行平稳,犹如还在停机场,父亲看着机舱外凝止的远天:“这飞机完全不动,怎么办?”挣扎着要“换飞机”飞;父亲常回他的少年时期,蔡怡搀扶服侍时,他质疑女儿:“你这女人,干嘛喊我爸爸?”等等。

  失智的父亲就像一个小孩一样,这是一个轮回。

  小的时候,父母亲照顾我们。

  长大了,我们照顾,年老体弱的父母亲。

  有时候,自己会在想,等我年纪大了,我最重要的亲人都离我而去,生活的意义在哪。

  一想到,至亲至爱离我而去,就感到一阵恐慌。

  终有一天,世上所有人都会忘了我是谁。

  这本书作者给了我一些建议吧。

  我们终将与深爱的人告别,但陪伴的时光永不褪色。

  珍惜在一起的过程吧

  《忘了我是谁》读后感(二):活着,就是为了爱,为了情,为了生命的体验

  这本书的主题是写亲情,实际是写更广阔的生命。作者一家三代人的生命图景,从父亲当年因何携母亲移民台湾,到自己的儿子在美国出生、读书、工作。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命运,但是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命运轨迹上努力的活着,守护自己该守护的,珍惜自己能珍惜的。

  父亲虽然失智了,忘记了很多人和事,但是却带给女儿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这个世界可能是他从不曾遗忘的。女儿是一个很孝顺体贴的女儿,心思智巧,能够理解父亲的愿望,尽量照顾逐渐失智迷失自我的父亲让他开心,有时虽然辛苦,但是在照顾父亲的过程中,她收获更多的东西。

  作者兄妹三人,没想到最后照料父亲的只有她一个人,亲戚朋友参加完母亲的丧礼都各自回到原来的位置,没有一个人过来问问老父亲以后该怎么处理,这件事让女儿看到人间的凄凉,发出:母亲去世了,这个家就散了的感叹。文中对兄弟的一处描写,虽然可能写的一段真实的片段,却让人很难忘怀。有一次父亲的小儿子来看望父亲,父亲希望他留下来住一晚,很自豪地把他带到卧室,指着自己的大床说有大床给他睡,儿子说自己要抽烟不方便,父亲说阳台可以给他抽。还有红酒他可以喝。 我看到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极力挽留,可能他长久住在女儿家中,也想念儿子。好不容易儿子来看望自己,希望能和儿子多待上一段时间。可是儿子以不方便为由,还是走了。当儿子下个月再来看父亲的时候,女儿对父亲说你小儿子来看望你了。父亲却对女儿说:你胡说,明明是你家邀请的客人。这时,父亲完全已经忘记了儿子。对于儿子来说能不会遗憾?读来感动到流泪,不禁会放下书(擦擦眼泪),想一想自己的过去,有没有对父母留下遗憾?

  蔡怡通过平实的笔,给我们平凡展现了生活的生活片段。一帧帧画面,如流动的生命图像,丰富而博大,三代人的生活,三代人的命运,三代人的思想观念,统统都能看的到。所以,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她的父母可以映照到我的父母身上,她自己的生活经历就像自己这代人(70、80后)身上,她的儿子则像我们的下一代。具有深刻的现实映照性。所以,虽然蔡怡的名字不为读者熟悉,还是得到了这么多读者的认可和喜爱。就是因为本书的感情真挚,大家能够找到共鸣。有的读者说这本书比龙应台写的失智的母亲还要好。

  生命无常,在我们能把握住的时光里,尽力去给予曾经深爱我们的人,人活着要有责任和担当,如果连自己的父母、爱人、亲子都照顾 不好,处理不好和他们的关系,让亲情冷漠,那活着得是多凄凉。生命的意义有时候真不是只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爱,为了情,为了生命本身的体验。

  《忘了我是谁》读后感(三):没有爱,哪来的诗?

  说一个身边的真事,我曾在朋友的手机上看过她另一个朋友的抖音视频,视频里的女孩子看着只有二十来岁的样子,暂且叫她小A吧,看着视频里的她跟着欢快的音乐一只手做着灵动欢快的手势,一只手拉着躺在床上无法动弹的妈妈,这看起来无比的温馨和幸福。但是听了朋友讲述的故事却百味杂陈,那个瘫痪了的妈妈曾经有三个孩子,都是男孩,大的正是视频里小A的丈夫,她如今也有四十来岁了,生了两个儿子,也都长大成年了。听到这里不止惊叹于年龄似乎没有给她留下任何痕迹,更感叹于她那像少女般的心态,回想我妈妈四十来岁的可不是这般模样的。又是化妆又是对着抖音学叫,小A曾经在北京工作,而且据说当时还混得很不错,可是因为丈夫吸毒而死,丈夫的弟弟也因为被朋友恶意杀害,另外一个弟弟也因故去世,孤苦寡母的她在这种情况下却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她得以谋生的工作,从北京跑到广东来照顾瘫倒在床的妈妈。

  她是做美甲生意的,我有幸见过她一面,坐在那里一个多小时,非常细心帮我把平淡如水的指甲脱胎换骨,仅仅只需50元,那天很多的顾客来,但都因为小A在帮我弄,他们不得已要另约时间,做美甲不同做教育培训,一个人可以对着数十个人,一个人的精力只能帮一个人弄。而且还必须是个能说会道的职业,不然这一个多小时未免也太过无聊和尴尬,从她的话语中,我能很深刻的感受到,她对服侍婆婆的辛劳,以及对远在北京亲人的思念。我当时在想这样的生活如何支撑,换做是我,恐怕早已被压垮了。我很想问她,为什么愿意离开自己的亲人,跑到这么远的地方来照顾婆婆,但我不敢,因为这未免太不近人情了些。

  看了蔡怡的《忘了我是谁》,我想我对人生的定义太过狭隘,太过利益化了,我总觉得小A的行为是自我利益的牺牲,她舍弃掉的是属于她自己的诗和远方,她选择了和婆婆在一起生活的苟且。但蔡怡告诉我的是人到这世间一生就是来受苦的,然而支撑着我们坚强地走过这一生的便是“爱”了,没有爱哪来的诗,父亲伴了她前半辈子的生活,父亲给她描绘了七彩的生活,可是终有一天颜色会在他的记忆里逐渐褪色直至暗淡,但是女儿能做的便是好好的守护着,给父亲重新描画新的色彩。如果说照顾老人就是在消耗自己的人生,那么作为父母的他们又何尝不是如此,我曾经在朋友圈看过这么一个问题:

  如果现在有100万,你们是选择先买套房子给自己在城市立足之地,还是拿着这个钱全球旅游,看看外面精彩世界,还是生个孩子?

  选择旅游的大有人在,有30%的人选择了买房,没有一个选择生孩子。这个数据虽然未必可靠,但生孩子会牵绊个人享受人生那是一定的,多少父母的梦想都停滞于——等孩子再长大一点。

  生老病死,养老这个话题,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这其中的滋味有那么难以对他人言说,面对不肯扶老的人,我们会谴责,因为这违背人伦违背孝义。虽然大家都明白子欲养而亲不待,但在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人,父母和子女的爱有的时候并没有蔡怡和他父亲那般的深厚,很多的家庭虽然会出于天地人伦而赡养父母,但未必能够给到爱,他们会嫌弃老人的随地大小便,说话口吐白沫,肢体不协调给他们造成了无尽的烦恼。如同小A这般的儿媳更是世间少有,除了爱,我想不到任何东西可以成为她的支撑点。蔡怡在照顾父亲的无尽烦琐之余,是父亲哪怕痴呆了,依然会因为女婿画了“别的女人”,而小心翼翼的提醒女儿,就像每一个父亲都视每一个男人如洪水猛兽般要处心积虑的拐带自己的女儿,这种情感是那么的憨厚可爱。就像我的外婆,就算老年痴呆了,也依然忘不了妈妈小时的淘气事,也因为她的痴呆,大家猜从她的衣柜里翻出每年为子女购买的保险,直到她痴呆的那两年才中断,在远方的妈妈接到舅舅的电话时眼眶湿润,无论多远,外婆始终没有放下对于子女的关心,而远嫁的女儿,却无法亲侍在前,生活就是这般的苦与难,爱与憾的交融。

  另外想问个问题:如果没有万,你是选择先努力工作买房,还是穷游走天下,还是工作稳定成家生子?

  《忘了我是谁》读后感(四):忘了我是谁

  《忘了我是谁》是一感人至深的亲情散文,第一辑围绕老迈失智的父亲及患有躁郁症的母亲,表现失智父亲在逐渐遗忘的时空长河里,迷失自我,孤立无助的心境。展现女儿是如何一步步走进他的世界,安抚他的焦躁、孤独,让他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安然度过。这一辑既是她对双亲的缅怀与,也是自身对人生路程的回顾与体悟。第二辑更多的写爱人、孩子、父母、公婆,如数家珍,为了和珍藏。

  文字清新简白,真挚朴实。说是“照养”只见其一,说是记写“亲情”不过其二,是生命临镜下对生、老、病、死地勇敢面对。生命要有爱相伴,珍惜每一次相逢。

忘了我是谁

  蔡怡

  我对音乐的初体验来自母亲。模糊记忆里,母亲睡在我和哥哥中间,一面唱歌,一面哄我们午睡,但她唱的不是儿歌,是第一配声电影“野草闲花”的主题曲《万里寻兄词》:“从军武,少小离家乡,念双亲,重返空凄凉,家成灰,亲墓长青草,我的妹,流浪他方……”

  阮玲玉唱红这首歌,母亲年轻时就学会了。但我猜她是跨海来台再也不能返乡后,才真正品出了歌中背井离乡的伤痛,所以急切地解释给少不更事的小儿女听,让我和哥哥每次午睡,都红了眼眶。

  小学一年级,我被音乐老师挑中,唱她自编的音乐剧“家猫流浪记”。我演被主人宠爱的家猫,因羡慕野猫的自由,逃家出走,历险归来后,才知家的可贵。

  此音乐剧后来在镇上的天主堂演出。我身穿白猫戏服,又唱、又说、又舞,面对台下黑压压的观众,一点也不怯场。

  演出完毕,在后台看到骑单车来接我的父亲。我本想撒娇问,第一次登台怎么全家没有一人来观看? 但看着父亲那张灰扑扑的脸,我闭上嘴,只紧紧揽住他的腰,把脸贴着他的后背,在一片漆黑夜路中,体会他的温暖。

  中学时,母亲床上躺着,父亲里外忙着,而我,在滞闷的空气与繁重的功课下压着。进入合唱团唱女高音,是生活中唯一可喘气的窗口。唱“渔翁乐陶然,驾小船”,我觅得内心深处之宁静;听“香雾迷雾,祥云掩拥”,我觉身处虚无飘渺间;而“流浪者之歌”,更让我迷惘的灵魂得以出走……

  虽然家里经济捉襟见肘,但母亲让我初二开始学钢琴,圆她从小没能实现的梦。想到她从父亲薄薄的薪水袋中,抽出钞票缴学费,我心中沉重的感恩只能传达给黑白琴键。尤其遗憾家中没有钢琴,《少女的祈祷》从来没有献给母亲,而都献给琴室的隔音墙。

  离家到台北念大学,我找到自己的文学天空,将歌曲、音乐都抛诸脑后。直到大三的圣诞夜,在小型舞会里,踩着“最后的华尔兹”(The Last Waltz),结识心中的白马王子,倘佯于醉月湖边,谱出属于我们的“Love Story”。但没多久,情郎搭上“I’m Leaving on a Jetplane”的飞机,飞出我的视线,在“Never Can Say Goodbye”的哀伤里,煎熬着被大海隔开的两年空白。感恩两人的坚持,我们终于在教堂红毯上合唱“The Wedding”。

  人生的重大里程,如结婚生子、成家立业,我都在举目无亲的异乡寂寞完成。彷彿一株被连根拔起的树木,先忍受被撕裂的痛,再重新入土,重新栽植。而歌唱很快地出现在重新架构的新生活里。

  一群中文学校家长合唱团,我们在全英文的环境唱来自家乡的歌。高山青,涧水蓝,在淡淡的三月天里,我们望春风,唱阳关三叠。一叠又一叠,唱断天涯,还以为可以疗愈“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悲凉。

  去国十六年,我回到台湾,在职场里奋斗另外十六年。过多的责任压扁生活中每道空隙,歌声只能回旋梦里。待离开职场,为严重失智的父亲重拾歌本,重启歌喉,我已是年逾半百之人。父亲退化成当年被推到长辈前演唱儿歌的我。于是我们每天在颠倒歌中唱着、唱着,分不清谁是父、谁是子。最后,写在我们歌谱上的,就只剩下伊—伊—呀—呀—了。

  重返合唱团,再唱《长恨歌》,我心中已没有了迷惘,也不再徬徨,走过真正的甜酸苦辣,高低起伏,现在的我,倚在菊花台边,只想轻轻地唱:“忘了我是谁,忘了我是—谁—”啊。

  《忘了我是谁》读后感(五):夕阳会西下 人会有归途

  人的一生漫长又短暂。每个人从呱呱坠地开始就已经踏上了归程,就是这走向归程的旅途被称为人生。人生之路看起来遥遥无期,实际上不过短短几十载。如果父母尚在,人生还有来处,如果父母已去,人生便只剩下归路。所以人生最悲情的事情莫过于子欲孝而亲不在。

  最近拜读了蔡怡的《忘了我是谁》,这是一本记录了她和失智父亲间的点点滴滴的回忆散文集锦。 蔡怡是现代知名散文家,台大中文系毕业后留学美国,获教育硕士、博士学位,在美国生活十六年。回台北后,担任《联合报》缤纷版与《人间福报》专栏作者。著有《缤纷岁月》《烤神仙》等。

作者 蔡怡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忘了我是谁》分为两大分,在前面的分“说不完的冬话里,”蔡怡着重记录了与逐渐失智的父亲间温馨点滴。父亲原是一名出色的老师,但是年老时患了老年痴呆症兼阿尔茨海默症,曾经鲜活的生命都变成了空白。开始时还能依稀记得一些片段,到了后来便什么也不记得了。

  原本丰富多彩、历经磨难的人生,到老却如同一盘被抹去磁粉的空白磁带,虽然还在不停转动,却再也播不出之前的声音了。

  父亲忘了每次女儿回乡探亲自己都会亲自下厨做给女儿吃的蛤蜊。当女儿和母亲聊到明日准备买些蛤蜊做汤时,父亲却问什么是蛤蜊?说他这辈子都没见过蛤蜊,也没吃过蛤蜊。

  彼时的父亲还只是记忆缺损,所以当他扔掉了女儿给他申请的失踪老人协寻中心发放的“爱心手链”,他保留着自己的自尊。

  历经战乱的父亲在记忆时断时续的过程中,有时还会穿越时空,将小时候的情景和成年后的融合在一起,编成一个自己的故事,讲给女儿听。而女儿却是一个忠实的听众。

  为了能够更好的照顾失智的父亲,走进失智父亲的心里。作者将自己和父亲角色互换,身份颠倒,把父亲当成了自己幼年的儿子照顾,和他一起说"数来宝“儿歌,说颠倒歌”说胡话,胡说话“儿歌。

  失智的父亲不认识大儿子、小儿子,认为大儿子是别人家,小儿子是客人,女婿是那个画画的,但是却记得女儿。因为女婿画的一幅油彩画,他悄悄提醒女儿,那个画画的画了外面的女人。虽然失智,但是亲情在父亲的心里还未完全消失。

  直至父亲完全失忆,连女儿也不再记得。他对女儿说:,谢谢你、,请送我回家。

  蔡怡用自然记录的方式记下一幕幕与父亲相处的情景,不带任何修饰,不加任何渲染。然而这一幕幕就像电影的镜头切换一样,却深深的震撼人心,令读者的情绪无法平复,忍不住潸然泪下,又忍不住嘴角上扬。有对父亲的惋惜怜悯,有对女儿的崇拜欣赏,有对他们之间的小互动会心一笑。

  后半分“忘了我是谁,” 是作者对更多的亲人的和珍藏。有关于对儿子小时候的歉疚和长大后的释然。小时候,儿子因出生在美国,上学时总是觉得孤独,因为周围都是白皮肤的。但是长大后儿子已能自如适应环境更迭变换。也有关于公婆的慈爱,和爱人间几十年相敬如宾的恩爱,以及和姨娘、姑姑间的少数几次的记忆等等。

  本书的前半分既是作者对父母的缅怀和追思,同时也是作者对自身人生之路的回顾。因为每个人能记住父母的分必是自己参与的分。所以回忆与回顾就像两条搅在一起的绳索,又像两条平行的线条,看起来没有交集,实际上分不出彼此。

  而后半分更多的写当父母故去时,自己也就步入老年了。在人生的归程中,方能体验双亲当时的心情。而急于去完成,或者说免补父母当时留下的遗憾。无论是亲情、爱情、友情都不留遗憾。同时也是给自己生命的增添色彩,留下更多可以回忆的东西。

  在这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旅程里,如果没有什么值得记忆的东西,那么我们的人生可能就像一片没有生命的沙漠一样,满目苍凉和荒芜。

  而最值得记忆的当属情感,这里有亲情、爱情、友情、恩情等等。当我们渐渐老去,只剩下回忆的时候,自然希望自己的回忆能够丰富多彩,希望自己回忆的都是自己愿意回忆的。拥有这种幸运的人必然拥有一颗善良豁达的心,因为上天都会眷顾拥有这样气质的人。

  我们都会有老去的一天,只希望在我们回望人生过往时,内心能一片平和,无愧于父母的养育之恩,无悔于子女的抚养之情。

标签:忘了 我是 读后感 精选 10篇 忘了我是 忘了读后感 忘了精选 忘了10篇 我是读后感 我是精选 我是10篇 读后感精选 读后感10篇 精选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