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精神》经典读后感10篇

《历史精神》经典读后感10篇

  《历史精神》是一本由钱穆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精神》读后感(一):无题

  这书有异于你平时接触的历史观念,例如封建一词,我们常说封建,但到底何为封建,我们却很少认真解析。皇帝集权吗?但实际上历史大分的时间中皇帝只是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并没有绝对的权力,皇帝的权力是受到法律和丞相的约束的。 关于经济这一方面的讲解,士这个字的解释超出了我们平时的理解,士和农之间的转换的讲法,农民通过读书教育当上士,士又只能买土地,不允许去从事其他的经济活动,士的子女不争气,家庭破落又沦为农。虽然说暗地里一直有官商结合,但实际上法律是禁止士商之间勾结的。 这本书给我印象较深的是外倾型和内倾型,道德体系这三个词,所谓外倾型,是钱穆先生给西方文化下的定义,说的是追求外在的表现,是将自己一切的精力和智慧在外面的物质上。但是物质有穷时,空间有尽时,也就是外在的物质终究会陷入停滞的阶段,钱穆先生大胆的预测,我们今天也见到了结果的正确。 所谓内倾型和道德体系,是钱穆先生给文化和人的信仰的定义。所谓内倾型,是指人皆可以为尧舜,是指每个人都是性本善的坯子,是可以通过不断修养达到圣人的文化。道德体系,是人奉承的道德体系,是信仰人是可以通过精神来达到不朽,是古人说三不朽。的道德体系不单是儒家的理论,而是所有文化的理论,这些理论就相当于外国的宗教,通过这些类似于宗教的约束,人才可以达到自己心中认同的天下大同的境界。 这本书中钱穆先生说了很多预测,比较有趣的预测是钱穆先生说必须依靠自己的文化才能达到振兴,而不是靠外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我想这句话现在是毫无疑问的肯定的。钱穆先生还有一个预测,要真正的复兴,必须振兴西地区,所以他建议首都建在长安,通过首都的鲸吸作用将人才吸引到西,达成东西平衡,虽然现在首都在北京,但如今西大的政策毫无疑问证明了钱穆先生的高见。 我很荣幸接触了这本书,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但记载历史的人未必客观,你必须学会自己判断,才能接触历史的乐趣。历史逃离不开政治,政治不会有太多真相,所谓的真相大白不存在于政治中,关于历史,无论是谁说的,谁记载的,不经过自己思考的都是待定。尽孟子说,信书不如无书,不外如此

  《历史精神》读后感(二):从教育和道德看国人的信仰缺失

  花了一周的时间,我慢慢地把这本书读完了,感触良多。这本书虽然写于民国时期,其中对社会问题的分析也都是针对当时,但读过之后,我想说这书中的提及的问题时至今日仍存在着,而且其问题之弊也更加凸显。我虽没有很深的历史积淀,但也对历史充满敬畏,以往我学过的历史好似都在说过去的事,而在这本书中告诉我们“所过者化,所存者神”。我们之所以研究历史,不过是想以史为镜,但终究照进的还是现世社会。

  这本书比起我之前读过的历史显得更加学术,作者从理论上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历史之所以绵延两千年而不断,根源便是一代代继承下来的传统与精神,然而国人却将近代的没落归咎于的历史传统,这是错误的。因此,钱老先生从政治、经济、国防、教育、地理与人物以及道德精神六个方面,以史为据,引导现世(民国)的。在这六个方面,我比较了解,同时也给我感触最多的是教育和道德精神。

  教育,想必是一个和中及其重要的一件事,想要兴国兴邦,教育是根基之一。但是从民国开始至今,我们已经离历史上的传统教育越来越远了。在历史上,一向看重“人文精神”,“道德教育”,讲求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时的人们相信“人皆可为尧舜”,只要足够贤能必会得到他人的敬爱,而他人的敬爱才是人生之不朽。但是近代因受西方影响严重,大家早已抛弃了孔孟之道,转而去追求科学知识。然而,科学知识固然重要,但我们却因此而丢掉了数千年的精神信仰——圣贤之道。我虽不知民国时期的教育是如何的,但是现今社会,从小学直到大学,我们学的是知识,求的是技能。而圣贤之道不过变成了语文课本上几句需要背诵的文言,成了考场上需要填补的答案,又有几人能真正地理解、继承、信仰呢?高晓松曾在电视节目里说:“大学应是国之根本,大学生应该胸怀天下”。但现在更多的大学生一心只想自身的成功,而早已忘了我们的先人给青年人立下的终极目标“治国平天下”,可见教育精神的匮乏。用钱老先生的话说:一,一社会,必须有一共同信仰、共同敬重的“道”,而此道又必是整个人生的“道”,既不偏政治,也不是偏在人生中某一分的。

  道德精神,即是历史精神。在我看来这种道德精神和教育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时也有着因果关系。以前,西方人信仰宗教,人信仰道德;而现在,西方人还是信仰宗教,但人还信仰道德吗?其实,我们的传统还在,我们的精神还在,我们的孔孟之言,我们的道德都还在,但是正如书中所说:今天我们似乎太过重视了物质方面的一切,认为知识即系权利,认为知识与权利胜过了一切,其实知识只是生命使用的工具,权利也是生命使用的工具。所以,我认为我们只是忘了,但这种精神还在我们的血液里,我们要唤醒它,加强它,发扬它,信仰它,然而这必然是教育的任务。

  《历史精神》读后感(三):从历史而来的智慧

  钱穆先生的《历史精神》一书,虽然薄薄一本,是讲稿整理而成,但每篇讲稿都主题鲜明,论证有序,学识通古今中外,观点鲜明,读来有醍醐灌顶之感。

  什么是历史?

  虽然初中高中时学历史,却只是学了历史知识,从未对历史有宏观上的理解,甚至难以确切地说出“历史”究竟指什么。历史事件与发生事件逐渐在记忆中模糊,留下了什么?

  钱穆先生书中提到,历史即是人生。历史是全的人生,就是全人生的经验。而历史分为历史本身、历史材料和我们所需的历史精神。历史不仅是保存了已有的经验,而实际是要观察了解全的人生,来求得意义与价值,流传后世以做参考指导。

  我才发觉自己一直以为历史就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但历史却是全体人类的人生,保存下来的经验可以作为当下的指导。这种宏观开阔的视野将历史和人生联系,让人觉得历史和我们是有很大关系的,知晓当下和未来都离不开历史。这引起了我对历史的兴趣。

  历史上的时间

  钱穆先生对于历史上的时间的论述,更是让人觉得从未想到过。历史远从过去,透过现在,直达将来。历史上的时间,有着绵延性和凝然常在的特殊性。前一段时间既未过去,后一段时间又早来到。研究历史事件,要根据过去、了解现在、还要知晓将来。而人的生命也是如此,从过去透过现在直到未来。人文中的时间有生命,从过去穿现在到将来,一以贯之,这一生命、力量叫人生。这样的人生才叫历史。历史也就是把握生命的学问、认识生命的学问。

  看到这样的观点,让我觉得更要宽容。每个人都有着过去,过去的自己形成了现在的自己,每个人当下的抉择都源自过去,我们并不了解别人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因此对别人的选择要更加宽容与接纳。有时候人总是会带入自己的想法来评判别人,但是若真的让自己去成为别人、经历他人的过往,也有可能做出同样的选择。

  同时也对自己更加宽容与接纳,这和荣格的心理学思想不谋而合,“对于普通人来说,一生最重要的功课就是要接受自己”。不接纳自己、逃避问题是很多心理问题的来源。真正的接纳自己才会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当接纳自己所有的缺点的时候,自然就你能接纳别人的缺点。正如《周易》中的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顺其自然,修心接纳万物。可是真正的接纳哪有那么容易,也需要慢慢来接纳。

  持续更新的力量

  “人生文化意义和价值所在,就是在永恒中,有日新万变;日新万变中,认识其永恒持续的精神。”历史生命和文化生命都有两个特征——变化和持续。到个人的人生上,也是变化和持续共存。孔子说:“贤哉回也,吾见其进,未见其止。”颜渊每日进步,没有停下来。人无完人,若是每日进步,不断完善自己,终将遇见更好的自己。正是书中所说“苟日新,日日新,日新其德,作新民”。

  每个人都好像一个操作系统,需要不断更新迭代,若是一直保持现状,很快就会落后被替代。每日进步一点点,日积月累也会是很大的长进了。可其实很多人成年后就没有再成长过了。每日长进一点点,日日新,作新民,这是阅读此书的一个收获。

  钱穆先生将历史、人生、文化融合比较来看,将历史与每个人的生命结合,从历史中汲取生命的智慧,让历史“活”起来。同时将历史与文化联系,历史文化都是人文精神的表现,让历史变得温情鲜活。这本书让我见识到我认识之外的历史观念,并引发了我对历史的兴趣。

  历史即人生,人生也是历史。历史和人生都是从过去透过现在直达将来。历史文化都在持续和变化。把握现在,因为这与未来息息相关,不断更新完善,日日新,作新民。

  《历史精神》读后感(四):建立正确的式务实的史学研究方法

  “人自己团结成一个,创造成一个,五千年到今天了,请问!若我们不了解过去的五千年,又何能了解今天的。” 这是钱穆在书中的第一讲《史学精神和史学方法》中的质问。”

  我们要复兴文明,首先要了解过去的文明,这是复,是兴的基础,那如何复的方法,就是我们如何去学研究历史的问题。因此我把钱穆的《历史精神》作为钱穆系列开篇的根本原因。书中的第一讲就是《史学精神和史学方法》,其后的内容都是以上方法的具体运用的案例。因此本书不仅可以提供我们具体的历史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式务实的史学研究方法。由此本导读分为六个分,分别是:1.书中文章的背景介绍及历史知识;2.的《史学精神和史学方法》详解;3.书中的知识点;4.质疑;5.延伸阅读;6.作业。

  1.书中文章的背景介绍及历史知识

  本书分为两个分。第一分是钱穆于一九五一年春在台北应“国防”高级军官组之特约讲演的录音整理,共分七次,每次两小时,为七讲。分别为:第一讲史学精神和史学方法、第二讲历史上的政治、第三讲历史上的经济、第四讲历史上的国防、第五讲历史上的教育、第六讲历史上的地理与人物、第七讲历史上的道德精神。

  由此,我们得到三个重要历史知识。第一个可以窥视国民是如何培训其高级军官的,对国军将领而言,他们的理论“老祖宗”是谁?是我传统文明,这是国民一直自视为我华夏正统的证据。第二个也很重要,就是1951年时期的国军高级军官的文化修养还是很高的,不然是没有能力听懂钱穆这位国学大师的讲演的,尽管其已经通俗化,但毕竟需要相当的古今中外之文化根基。第三个是国民对其高级军官的培训不全在武事上,也重视文修,这正是“出将入相”文武兼修的传统,军事的目的不是夺权打天下,而是捍卫我文明的骨血。我们今天的读者也因此有幸在60多年之后,可以再次续上这些华夏先民的智慧和精神。

  钱穆在演讲的前言里说到:“记得在四十四、五年前,我尚为一小孩子,那时便常听人说快灭亡了,…… 恰巧在那时,我读到了一篇文章,就是梁任公先生的《不亡论》。他认为是决不会亡国的。我读了这篇文章,无异如在黑暗中见到了一线光明,刺激我,鼓励我,还有前途,还有将来,我们人的人生还有其意义和价值。但我在那时一般的悲观空气弥漫面之下,还不能真切相信梁先生的话。…… 到今回想,这四十年的,也实在依然是黑暗混乱,内忧外患,使人悲观。但对梁先生“不亡”这四个字,开始在我只是一希望,随后却变成了信仰。

  我认为不仅不会亡,甚至我坚信我们的,还有其更光明的前途。证据何在呢?我敢说,我这一个判断,固然是挟着爱、爱的情感的成分,然而并不是纯情感的,乃是经过我长期理智的检讨,而确实有其客观的证据的。这证据便是已往的历史。 ”

  由此,我们可以获得另一个历史知识:显然,对于民国及其高级军官而言,民国的失败意味着的灭亡,因为他们自认为文明的正统,而对岸则是西方苏俄共产之附庸。国民并没有把在的失败仅仅作为是派主义相争的失败,而是传统文明在战争之后,第二次面对另一个西方主义的失败。所以,钱穆在这里强调的不是民国的存亡,而是的存亡。这是民国败退台湾后最核心的精神支柱:他们必须为文明的生存而坚持。这股复国的精神,才真正支持了弹丸小岛上千万华夏遗民的奋发图强而成为上世纪国际瞩目的明星。而今天的台湾在各方面的沦丧,正是这股“复国志气”的消亡。那些不愿意做人的台湾人实在不懂得:台湾的精神不是台湾人的精神,而是我的在天下将亡之际强韧的复国豪情。而台湾上世纪的奇迹正是这股豪情的充分爆发。台湾的未来究竟在哪里?就在于重新认识到文明的精神,在于重新做回我的大国民。

  第二分是附录,收录了钱穆另外四篇相关演讲,分别是:一、文化与人,这是钱先生在一九六三年七月十一日“国防研究院”的演讲,刊载于“国防研究院”《中西文化论集》上;二、从中西历史看盛衰兴亡,是他在一九六三年八月十五日“国防研究院”演讲,刊载于“国防研究院”《中西文化论集》;三、历史精神,是他于一一年十二月给《月刊》四卷二期的专稿;四是晚明诸儒之学术及其精神,是他于民国三十二年重庆政高级训练班讲演,刊载于是年六月《训练团团刊》一八三期。

  《中西文化论集》这种看来应该是文化办的刊物却是“国防研究院”来办了,可见在民国的理念里,最大的国防就是文明的存亡,救国保国首先是救文明和保文明。另外,如《晚明诸儒之学术及其精神》这种学术性极强的讲演居然是在1943年卫国战争期间对政高干的培训,可见当时民国对其干素质要求的内容,正是遵循了文明的传统。

  2.的《史学精神和史学方法》详解

  这一分我重点讲解书中的第一讲《史学精神和史学方法》为大家以后的历史学做个铺垫。

  阅读全文请关注“文明之道”书院微信公众号 taoyun2017

  《历史精神》读后感(五):为国为人:从过去透过现在直达未来

  这本书中我最喜爱章节为以下五章,也是较为容易理解的章节:

  第一讲 史学精神和史学方法

  第二讲 历史上的政治

  第三讲 历史上的经济

  第四讲 历史上的国防

  第五讲 历史上的教育

  原因:《历史精神》是1951年钱穆先生在台北“国防”特约演讲的集合本。出于演讲的通俗性、宏观性考虑,于“历史事实,未能多所援据”,且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时代变化,落在纸上之后,有些内容难免给人考据不详、主观论断的感觉,尤其是关于人“道德”、“精神”的分。

  但是关于史学精神和方法、的政治、经济、国防、教育五篇,结构清晰、逻辑严密,且更多的结合了史实与现实,可以帮读者抽丝剥茧,更轻松地了解近代以来马克思、黑格尔、斯宾格勒等哲学家思想的得与失,读罢之后引人深思、令人叹服。同时,也让一个作为人的我,从历史层面,对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骄傲与自信。

  对这几讲的观后感,也会慢慢更新,希望能对与我一样初涉钱穆先生书籍的人有所启发。

  第一讲 史学精神和史学方法

  1.“历史”的重要性。

  个人的历史是重要的。人不可能没有过往,一个人如果“失忆”了,便不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甚至会忘记谁是朋友、谁是敌人;喜欢红颜色还是蓝颜色;该哭还是该笑,最终变成一个凭直觉行动的动物。

  正如对人一样,与也不能没有历史。因为历史是一门“从过去透过现在直达未来”的学问——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是过去发生之事的结果。现在发生之事,又将是未来之事的原因。的千年积淀,可以为我们了解现在、发现未来,提供丰富的素材。

  那些不重视历史的往往会“短视”。忘记历史与的容易沉溺于计较眼下的利益与得失——谁给我好处,就与谁结盟。谁让我不舒服我就刀兵相向。最多也只能做世界舞台上耀眼一刹那的“暴发户”。

  2.对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内“时髦”哲学观点的批判

  钱穆先生在这一章中提出了对马克思、黑格尔、斯宾格勒等人的思想的质疑,正是因为他们的思想缺乏对历史的考据。一是,他们希望直接使用哲学来解释历史;二是希望通过从一个或几个抽象所得的哲学来概括世界的历史,这些都是不严谨的做法。

  以马克思为例,他认为“历史必然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又到’资本’主义社会,最后是’共产’主义社会”。但是他从没到过,了解过的也只是清朝这段历史的简短缩影。他立足西方世界得出的哲学思想何以全然指导,或者其他他从没了解国的和如何发展呢?

  其次,马克思对社会形态的推论忽略了历史的延续性。历史随着时间延绵发展,但是马克思却将人类社会的形态发展戛然而止于“共产主义”社会。那么共产主义之后世界是不是就不再有社会问题?人类社会是不是就不再发展?很显然,社会的发展无法一劳永逸的,人类必须从动态的、连续地历史中找到未来要走的路。而不能仅凭逻辑推理。

  所以作为一个人,我们有必要了解历史,了解五千多年的岁月练就了我们怎样的特性、念;塑造了我们什么样的社会形态、经济形态;以及给我们留下了怎样需要悉心解决、小心防范的问题。今天我们提出的要走有“特色”的道路,强调“”本身的特性,就是立足历史,从自身出发的重要表现。

  3.一个小结

  上面讲到了历史对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历史往往被我们忽略,甚至当成“故纸堆”、“推翻一切”的对象。这可能由两大原因导致——一是经济决定论。将经济好坏当成评判政治、文化等其他方面的唯一标准。经济搞得好的,就一切都对;经济搞不好的,就一切都需要推翻;二是实用主义。只认可那些能够拿来就用的知识、技能;缺少对历史进行抽丝剥茧,然后为我所用的内化能力。

  上面两个观念都容易让我们觉得历史“没用”或者“没法用”。但我还是认为,凡是对人生意义有所追求、希望能“认识自己”,并“认识世界”的人,还是应该读一读历史。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很多脱离本国实际,一味强国看齐,却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失败例子,让自己更加理智;可以在历史的风云诡谲中,看到人性的共通点,让自己更能洞察人心,识别身边的奸猾诡计;更可以从起起伏伏却坚韧不拔的经历中获得身为一个人应有的自信与荣耀~

  .s.迷妹啰啰嗦嗦的后话

  这第一讲开篇,钱穆先生首先指出历史的重要性;其次从历史的角度,对被奉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自己的“冷思考”,对我来说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不是指钱穆对了,马克思错了。而是提醒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其次在向他人借鉴学时,要保持独立的思考能力,对怎么学、学什么有清楚的判断。

  近来看到了西方的很多问题,比如经济衰退、次贷危机、恐怖主义……足以说明,经济的强大可能是具有偶然性和暂时性的,一切向“钱”看,没法给自己铺出一条康庄大道。唯有先了解自己,才能够发现自己的真正需要。

  另外,明白了历史的重要性之后,就更应该学会尊重和理解世界上不同的与文化。记得我一个朋友曾经感慨“以前在,觉得就是世界;后来到美国留学,又觉得美国就是世界;再后来游历了更多之后,发现世界才是世界”——世界是丰富多元的,没有哪个的念能够完完全全地“普及全球”、“适应一切”。因此不对他人的文化和历史稍作了解,就对他人的事情大发评论,是一件很不严谨的事情。

标签:历史 精神 经典 读后感 10篇 历史精神 历史经典 历史读后感 历史10篇 精神经典 精神读后感 精神10篇 经典读后感 经典10篇 读后感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