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奔怒海》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投奔怒海》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投奔怒海》是一由许鞍华执导,林子祥 / 缪骞人 / 马斯晨主演的一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投奔怒海》观后感(一):如有雷同,纯属人性

  电影里面有个情节:受不了高压统治的人们纷纷买路出逃,船刚离开岸,军就出现了,机扫射,没留一个活口,然后就有士兵上船抢钱。这个画面100%雷同地出现在09年上映的《黑皮书》里。我不敢揣测是否存在抄袭,但是我相信,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期,人性大抵是一样的。

  《投奔怒海》观后感(二):《投奔怒海》这也许是许鞍华最给力的电影全程在湛江赤坎老街拍摄,此片至今还是越南第一

  《投奔怒海》这也许是许鞍华最给力的电影全程在湛江赤坎老街拍摄,当时湛江当甚至出动公安和队协助拍摄。有人觉得难以理解,其实很简单在拍摄这个电影的1982年中越刚刚打完仗关系不好,另外越南难民问题已经开始困扰,已经了三年的广东在某些程度上也呈现了的态度。此片至今还是越南第一

  《投奔怒海》观后感(三):大时代结尾处的神作

  《投奔怒海》,神作。监制夏梦,编剧邱刚健。全取景于内地。1982年上映。有一个梦境般的法国式长镜头开场。音乐的反常运用,非常轻快的调子,消解了沉重的内容给人的心理压力。不知其出处是否来自日本电影,黑泽明说过在重要的伤感场景里用轻松的音乐。猝不及防的结尾很香港。港片惯用的灰色结。

  2014/10

  《投奔怒海》观后感(四):泥普萨过海 肉包子打狼

  日本记者采访共产越南

  寻真相 拜见酷刑大观园

  走后门拉关系行善积德

  倾囊尽出自身难保

  政治黑幕批判

  战后残破 颓废官僚 排雷集中营 舆论镇压 黑市保护

  角色、煽情为主 情节多较仓促松散

  演技参差 稍夸张 血腥不少

  道具场景较丰富写实

  7 C6 T5

  《投奔怒海》观后感(五):只想说一个场景

  酒吧的夫人说“今天我们吃牛排”!太爱这种难遇莫求的场景。牛排从法国领事馆通过特殊渠道搞来,红酒是私藏的1968好年份,夫人是阮的红颜知己,酒杯被这位40岁年纪却依然有着14岁身体的美艳女人用裙裾揩拭过,她要随着祖明去新奥尔良开的酒吧里做妈妈生做到70岁呢,而这个日中混血的女人的处女之夜仍旧是给了人。朦胧电灯光,慢慢转起的老唱片,小半杯johnnie walker,知心好友的密谈,的无言相伴,充满重压的现实被远远摒在这屋外的里,身置其中,令人痴醉。

  《投奔怒海》观后感(六):一些镜头语言

  1.芥川和琴娘逛菜市的时候遇到抓壮丁,琴娘带芥川去拍摄的“好角度”,从一楼上到二楼,从二楼上到三楼,果然找到了拍摄的绝佳角度。

  2.芥川和祖明第一次见在鸡场,芥川在画面左边,祖明和阿乐在右边;第二次见阮家,芥川和祖明分别出现在两个镜头;第三次见在巷口,出现在一个镜头;第四次见在监牢,近景镜头,两人在狭光下面对面几乎紧贴着。

  3.芥川受祖明委托第一次去酒吧找夫人的时候,两人在吧台前相对而坐,中间隔着量杯;第二次去是因为对琴娘的变化的苦闷,两人在吧台前相对而站,中间隔了酒瓶;第三次去是找她夫人帮忙卖掉单反联系偷渡,两人不仅隔着酒,还隔着吧台。

  《投奔怒海》观后感(七):人之火,怒之海。

  新浪潮之代表。许鞍华的现实主义不是插刀子,而是以悲悯之心包裹和浸润人们。 i.取景于海南。 ii.决与小孩子们的欢呼雀跃。 iii.“1968,好年份。” iv.祖明藏在伤口里的金条和死时不能瞑目。 v.缪骞人丝绸长裙擦酒杯。对于夫人这一人物,有一词刻薄得滴血,“三姓家奴”。

  vi.“我们去新奥尔良开酒吧,做妈妈桑做到七十岁。”

  vii.“如果我十八岁结婚,我都可以做你爸爸了!”

  viii.琴娘母亲自决时的利落跳切。 ix.最后的人之火。怒之海。 x.据说片子上映时口碑与票房俱佳。这才是应该的。这才是电影。

  《投奔怒海》观后感(八):扭曲事实的政治影射片

  这电影是一意识形态的工具。许鞍华女士充当了一个电影界自由斗士。斗士们批判高压政治,将所有底层人的贫穷、悲惨的原因全归罪于制度。但许导为何不深入揭示一下:为什么新经济区有如此多?越共难道仅仅只是和军作战?别忘了,军背后还有法国佬美国佬做靠山呢。对这些西方殖民者影片中没有一点点控诉,哪怕是轻微的批评。恰恰相反,二战才结束二十年,一个日本人倒成了主持公道的角色。实在是可笑之极!不过这一点考虑到许导的日本身世也可以理解。子不嫌母丑,如果许导拍出一歌颂日本军国主义大赞大东亚共荣圈的电影来我一点都不奇怪。好了,就模仿好莱坞的悲情手法来说,这电影学得非常不错,就一种对社会批判的深度而言,本片纯属弱智电影!

  《投奔怒海》观后感(九):说实话,看完挺失望的……

  虽说这片子据说是香港电影双周刊评选20世纪香港最佳100影片的第五名,还在当年创下票房奇迹,但这绝不是一经得起推敲和时间检验的片子。

  不论是情节、摄影、还是剪辑,完全看不到什么经典之处,要说人物,片面化、脸谱化。只有有关阮的片段我比较喜欢:法式咖啡里,伴着小云雀的《玫瑰色人生》讲“夫人”的人生;夕阳下、河畔边,讲自己四十不惑:依旧喜欢吃法餐、说法语、谁法国女人,“越南的革|||命成功了,我自己内心的革|||命失败了”;最后的晚餐时,抱着日本记者说“你是个艺术家,所有的艺术家都是我的”,“我们才是真正的”。

  《投奔怒海》观后感(十):五味杂陈的凄凉

  许鞍华新浪潮时期的代表作,非常写实的风格,但是如果说不是映射政治,真是缺乏说服力……

  电影讲述了被越共解放的越南,主人公的视角交给了来自日本的一名记者,这首先是有些东方弱势心态的,显然编剧没有自信让这个角色交由香港记者的身份,而是交给了当时迅速崛起的亚洲日本……

  其次,越南的一切都是作者臆想的,隐喻的含义很浓,因为同是刚解放的,而当时的刚刚经历,所以即便不是明写,也是暗喻……

  电影讲述的是人性的丑恶,在一个畸形社会下,普世价值是荡然无存的,即便生存都已经很难兑现,许鞍华用了写实主义的风格,这秉承了意大利风格。然而,许鞍华是人本的,很多过于残酷的画面都经过了处理,她依然相信在丑恶的现实下,人性中残存着美好……

  最终付出了许多人名与代价后,姐弟登上了离开越南的船舶,投奔怒海,然而未来未知,这种苍凉是五味杂陈的,远非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或许这种感受,正是80年代港人心态……

标签:投奔 怒海 好看 经典 观后感 10篇 投奔怒海 投奔好看 投奔经典 投奔观后感 怒海好看 怒海经典 怒海观后感 怒海10篇 好看经典 好看观后感 好看10篇 经典观后感 经典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