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契诺之歌》是一本由[德]赫尔曼·黑塞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254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1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堤契诺之歌》读后感(一):字即是画,书就是歌
以前不知道黑塞还是画家,看了这本书,对黑塞有了更深的了解,当然了解之余,就是佩服。
原来他除了文字外,画也这样好。
正是因为他画家的视角,所以文字也充满了色彩。读这样的文字,不可以快,不可以用逻辑思考,而应该慢、用想像,读一段,闭上眼,在脑海里浮现出他所描摹的景象,如在眼前。
这本书,我读了很久,放在枕边,临睡前翻几页,然后睡去。失眠的时候反而不想读,似乎是觉得,这样的书,就应该和好睡眠、美梦相关,失眠时读,反而是辜负。
这本书,其实也难以读完,因为文字上的记述是可以终结的,但是对堤契诺这个地方,却不够。书的合适用法,应该是带着前往堤契诺,也许那个地方,已经今非昔比,但是,拿着书信步走走,走累了,随处坐下,翻开书,读上几页,也是异样的美好吧?
有些地方,因人而知名,比如堤契诺,在黑塞充满深情的描写中,这块土地,已经变得不一样了,在自然中,更添加了人文的丰富色彩和情感。黑塞创造了一个独有的地方,一片精神的家园,他的,也是读者的。
《堤契诺之歌》读后感(二):很普通的观后感
3.8分 我是差不多读了100页之后渐入正轨。 不知道黑塞散文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写起的,但很明显感到全书自1926年以后的文章愈加具有散文的随性,思想丰富,较之以前的更成熟。诗的话我喜欢前期的诗更多一点。 黑塞散文阅读让我感觉时间过得飞快,困惑(இдஇ;)
全书的文笔细腻可爱,嬉笑怒骂,到头来倒是作者的形象跃然纸上。翻译的话,嗯…看得出来挺用心,句子的优美程度绝对绝对上乘,优点大于缺点。 散文内容在1926年以后从热情洋溢的夏天变为敏感阴郁的秋天,但不管怎样,总是能感到黑塞努力地在不同日子里发见不一样的东西,用画画读书回忆和拾掇屋子来充实自己的乐天精神,安步当车,我想这可能是田园牧歌主义者所共通的技能吧。通过《对比》一文看出黑塞是一个理性的乐观主义者。
quot;是的亲爱的先生,生活艰难,并不容易。到您看,夜晚一杯葡萄酒,周日享受欢愉及音乐,就能弥补一切了。"
我想我和黑塞唯一共同点可能是讨厌寒冷的冬天,但是霪雨霏霏的日子对我始终是一种精神,沉溺于无终止的自冾,无限的忧郁感伤,借以精神意志反而更加专注了,这可能是一种取悲情怀吧。我是在悲观主义的黑石上屁股都坐烂了的人。这本书在我读来不同寻常,从未通过一本书去了解一个理性乐观的人的生活,现实中大多数人都乐观的没有头脑,乐观的看不出区别。 这本书对我最大的作用是感受到作者洋溢在堤契诺村庄的乐天情怀,告诉我们在无限重复的单调平淡日子里,有树有花有蓝天有清风这些我们平素视若无睹的大自然的本真。"大自然之中没有所谓单调无聊这回事,全都是都市人发明的。"回归自然
最后奉上绿原译(生与死)我感觉融入了所有田园诗人不管是黑塞还是陶渊明所都持有的情操: 我不与人争 胜负均不值 我爱大自然 艺术在其次 且以生命之火烘我手 火一熄 我起身就走
201803291932
《堤契诺之歌》读后感(三):《诗人黄昏所见》
高三那年3月市质检的语文阅读题,就选自其中的一篇,叫《诗人黄昏所见》。它让那份试卷上其他所有的文字都黯淡了。
“南方七月,火红的太阳西沉。”……诗人黄昏所见,一对漫步小路的情侣,还有一个小女孩,孤单寂静地,在渐浓的暮色里,从情侣面前反复跑过来,又折回去。
中,她小小的身影独自在白色的小路上舞着。她的舞是尊崇之舞,那童稚的舞蹈是对未来,对爱情的歌颂与祈祷。她严肃专注地跳完祭舞,飘来又飘去,最后消失在漆黑的花园中。
“我们令她着迷,”恋爱中的女人说,“她感受到了爱情”。
男人不发一言。他想:也许小女孩在舞蹈中所享受的爱情,比日后她将经历的爱情更为美好完整。也许我们已经体验了我俩爱情中最深刻美好的章节,接下来的只是平淡而乏味。
这是整篇文章里最动人的段落。一个场景,三个人,各自的内心。对小女孩儿来说,这一对情侣代表神秘的、美丽的、长大后的另一种生活;被歆羡的大女孩儿不知道,她的爱人其实并未和她站在同一世界;而男人仿佛预言家,预见了他们三人的将来。这个当者兼旁观者啊,在这个时刻他什么也不能说。
此时相望不相闻。这里边微妙曲折的意蕴好迷人。仿佛跳着舞的小女孩的就是童年的自己,仿佛在童年的某一个黄昏也曾见过一对散步的情侣。“小女孩在舞蹈中所享受的爱情,比日后她将经历的爱情更为美好完整”,——巴乌斯托夫斯基的《夜行的驿车》里,安徒生说:“只有在想象中,爱情才能永世不灭,才能永远环绕着灿烂夺目的诗的光轮。看来,我幻想中的爱情比现实中所体验的要美得多。”
何止爱情,或许很多事情都是如此!那时我们都是那个暮色中的小女孩,她起舞,因为她还不能爱。
怎么会有这样的作者?都让他写出来了。
等到了大学里,找到了这本书,发现作为阅读题的是摘编版。就是说,删节了一些。
一直以为在那个辗转难眠的夜里,历尽沧桑的男人下定决心要学会珍惜,这样就不会重蹈覆辙。可是原文前面还有一段:“……但无论如何,终须一别。今日我仍可心甘情愿地别离,往后恐怕必须在绝望下分手。这样的割舍,于今是赢来的胜利,但却并不光荣,因此我不得不今天就放弃这段爱情,不得不在今夜分手。”
这一段,试卷上删去了。所以那时的我们看到的也不是真相。小女孩在黄昏看见的一对璧人令她模糊感知到对爱情和未来的向往,正如我们对外面世界和未来人生的所有向往都来自一些辉煌瑰丽的片段构成的表象。而当初所向往的某些事物就像这个真实的结,我们以为的花好月圆,是由于远方被屏障遮蔽,是因为音乐、电影和诗歌,这些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东西。于是我们满怀憧憬进入生活,却发现高于生活的分,离现实那么遥远。
……
……
《堤契诺之歌》读后感(四):“北极冰海与尼罗河”
“
在极深禅定之中,人可以除灭时间并同时经历所有过去、现在与未来,于是一切皆善,一切完美,一切即梵。
我通过我的灵魂与肉体得知,我之堕落乃为必需,我必然经历贪欲,我必然去追逐财富,体验恶心,陷于绝望的深渊,并由此学会去抵御它们;学会热爱这个世界,不再以某欲愿与臆想出来的世界、某种虚构的完善的幻象来与之比拟;学会接受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热爱它,以归属于它而心存欣喜。
世界上所有的川流,最后总会汇集在一起,北极冰海与尼罗河终会一起转为潮湿的云。这古又美丽的平衡,平添此刻的神圣之感;对于像我这样的游子而言,每一条都是回家的路。
如今,我已不再如痴如醉,也不再想将远方的美丽及自己的快乐和所爱的人分享。我的心已不再是春天;我的心,已是夏天。异乡对于我的呼唤不同于以往,它在心中回荡的声音,也较以往沉静。我不再雀跃地将帽子抛向空中,也不再欢唱。但我微笑。我不是以唇微笑,而是用心灵、用眼睛、用每寸肌肤微笑。现在,面对着香气袭人的土地,我比当年首次邂逅时更优雅、更内敛、更深刻、更洗练,也更心存感激。如今的我,比以前更融入这南国的一切;而它也为我娓娓诉说更丰富、更详尽的故事。我的思念,不会再为朦胧的远方增添梦幻的色彩。我的眼光满足于所见的事物;因为学会了看,从此世界变美了。
我希望自己就这样或躺或坐地融于自然之中,任手指间蔓生着草丛,发间绽放着阿尔卑斯玫瑰。且让我的膝成为丘陵,让身上躺着葡萄园、屋舍与教堂。如此,我将躺卧千年,天空、湖水尽在我微闭的眼帘间。
然而,我的生命正是缺乏重心,因而在一连串的极端之间摇摆、晃荡,一会儿渴望安定的家,一会儿渴望漂泊;忽而希冀寂寞与修道院,忽而渴望爱情与人群;曾收集无数书画,却又一一送出;曾纵情放浪,但又转为禁欲修行;曾信仰生命、崇尚生命为一切之本,但又看穿所谓生命,不过是为了满足享受而存在罢了。
无法达成的目标才是我的目标,迂回曲折的路才是我想走的路,而每次的歇息,总是带来新的向往。等走过更多迂回曲折的路,等无数的美梦成真后,我才会感觉失望,才会明白其中的意义。
月行中天,好像上紧发条的挂钟指针般匆忙;一旦钟忽然故障了,指针便像长跑健将一样,疯狂地绕着钟面飞奔。人生苦短,我们却费尽思量,无所不用其极地筹划生命,让生命更为复杂。仅有的好时光,仅有的温暖夏日与夏夜,我们当尽情享受。玫瑰花及紫藤已开开落落了两回;向日渐短,每个树林、每片叶子都带着惆怅,轻叹着美景易逝。晚风徐徐,拂过窗前树梢,月光洒落在屋内的红色石板上。故乡有人别来无恙?你们手中握着的是玫瑰或是弹?你们是否依然安好?你们写给我的,是友善的信,亦或是谩骂我的文章?亲爱的朋友们,一切悉听尊便,但无论如何,请切记:人生苦短。
我像游戏一般地重复着这种过程,一而再、再而三地烤热自己后,又冰凉自己,乐此不疲。这种游戏反映了生命中的一切热情、痛苦与刺激,反映了一切奔波与歇息、狂热与冷淡、与低潮。
如果对世界不抱太大的希望,反而安静仔细地观察它,总是会有些收获的,这是受世间宠爱的成功人士所不知道的;观察是至上的艺术,是一种精致、有益且有趣的艺术。
”
黑塞文字似水流涡旋,三两水花,不疾不徐,节约克制,沉静安详。
遇之而心存欣喜,着实。
悉达多本是自传,但以小说体出版--大抵黑塞本人也不善张扬,内敛且不动声色;至于堤契诺之歌--我只感到这本书在发着光--那么宁静清冽的,心满意足的,秋日的光。
如此棒的人类,当然要手贱查查生辰什么的。
看完轻叹一口气,默默爬回亚马逊,细数遗漏,一一收之。
《堤契诺之歌》读后感(五):传奇
对于后工业化时代荒原的我们而言,堤契诺山村的净土或许会消失,但是经冬不灭的,是我们对生活的虔诚态度和对自然的信仰。如开头诗歌中所言,“林叶落尽,世界变化万千”。但纵然有千般改变,但我们生命内在的人格与信仰不变。黑塞和他笔下的堤契诺将成为全人类人文精神的象征,作为传奇,继续流传。
林叶落尽
世界变化万千
枝叶交错
展现前所未有的稀疏
——黑塞《堤契诺之冬》
1916年9月,黑塞邂逅了生命的堤契诺。瑞士南麓的田园由此成为了他一生的信仰。散文集《堤契诺之歌》以真挚自然的文风,清新优美的笔触,展现了一幅贺拉斯时代文明的水彩画。这个关于人文与故园的文本,温柔生动,见解平实中透着一丝不属于二十世纪的澄澈,既是对工业化资本主义社会的解构,亦是二十世纪的知识分子对人类共同精神困惑的人文关怀。
一、生命的怀疑与思考
1914年,一战爆发,整个西方知识界对现代文明产生了怀疑。对斯宾格勒而言,这个年代象征着西方没落的开始,对黑塞而言,则是无尽痛苦的起点。
他写道:“我再度看到自己同一直和平相处得好好的世界发生了矛盾。一切似乎又沦于失败,我又变得孤独和痛苦。”(《我的传略》)
一个德国知识分子在这个极端年代开始了来自生命深处的惶惑:他所热爱的究竟是“政治的德国”,抑或是“语言文学的德国”?他在内心的拷问中辗转反侧,不知何去何从。
1917年秋天黑塞所创作的《德米安》中的少年辛克莱,其中就存在着黑塞的自我。尤瑟纳尔认为,作家所创作的人物,本质上是研究自我的产物。我们或许可以推测,辛克莱在两难人生间的彷徨与迷茫,正是来到堤契诺前黑塞心理的纪实,小说中的德米安正是堤契诺的具象化人格。
1919年,当黑塞结束了伯尔尼的工作,他选择来到堤契诺。“这是山南的第一个村子。在此,正式展开我热爱的流浪生涯。”(P9)一个外在的空间似乎总能激发个体对自我的精神苑囿和思考,进而化为创作的灵感。夸西莫多回到故乡西西里岛的阿格里琴托,数周内挥就几十首诗篇和评论,“生活的道路,赋予我诗与歌”。列维·斯特劳斯来到巴西土著落,短短几天内记下了半本笔记,“我看到文明的气息慢慢分泌,从查尔迪的乌尔直到现代,路经帝国时代的罗马”。同样,黑塞一生大分重要作品都创作于瑞士南麓的堤契诺时期,如《流浪者之歌》(1922)、《荒原狼》(1927)等。或许每一个作家都需要一个独特写作的场域来激发自我的自考,以有形的空间绵延到无形的广宇。
二、诗与画中的寻找
莱辛于《拉奥孔》中从三重维度上探讨了诗与画的界限,但他同时也提出了富有包孕性的顷刻的艺术规律。“绘画,应该选择孕育最丰富的那一顷刻。诗,所选择的那一种特征应该能使人看到那一物体的最生动的感性形象。”
如果我们把这一理论广义化,文学与艺术,如果能够把握“孕育最丰富的那一顷刻”之间,便有相通的可能。确乎如此。马拉美的《牧神的午后》与德彪西的同名交响乐;雨果的《悲惨世界》与德拉克罗瓦的《自由引导》;维庸的《美丽的制盔女》与罗丹的同名雕塑;安德烈和妻子的自画像与勃朗宁的《安德烈,裁缝之子》等。艺术与文学的交汇贯通在大师的创作中成为了可能。
被湖光山色环绕的黑塞,写作之余开始尝试画下山林间的优美景色,也由是不足为奇。《克林格梭尔的最后夏天》中,他描述了自己成为画家的:“我在炎炎夏日走过村庄及栗树林,坐在行军椅上,试着以水彩保留那红艳的魔幻。温暖的夏夜,我敞开窗户及大门,坐在克林格梭尔皇宫内,直到深夜,以歌谣的词句来歌颂前所未闻的夏日。”
创作之余,黑塞常会在山村中前行,或漫步于山间,或前往教堂礼拜。变幻莫测的山林一年随四时变迁会呈现不同的景色。他的画笔似乎总能捕捉到莱辛的“那一顷刻”,文字也似色彩点染过一般,如九月澄空般清新。本书中,展现了山间以红石砌成的露台,一片浓绿中,露台仿若丝绒布上的红色宝石,闪着晶莹的光芒;描绘了玫瑰色的浅滩,和镶着白边的蔚蓝湖泊;更有澄蓝、金黄、平和与温柔的夏日。清新而纯美的笔触,更如同施蒂弗特和艾兴多夫再现,给人了以无限的震撼与感动。
三、解构与建构
列维纳斯在《从存在到存在者》中认为睡眠是对一个提供避难所的基础的投降。以列维纳斯的睡眠定义,我们或可认为,一个对精神上的避难所的投降构成了作家的书写。
“如果一株植物被折断,那么它会赶紧结出种子,因为这正是它生存的意义。所以,当生活敏锐度受到伤害时,我会抽身回到工作,回到思考及艺术,因为那是我生命及存在的目的。”不难看出,黑塞对现实的反向书写本质上是源于个人与时代的悲剧。但与隐秘派不同的是,夸西莫多正向解构了伦巴第为代表的工业城市,黑塞则于古文明中前行,实现了反向解构。
一个夏日的傍晚,黑塞从沙尔瓦托山的卡罗纳出发,前往圣母教堂。他沿途所见的是以手工经营的小型田园,他感叹道,“如果罗马尼亚、美国、加拿大或加州的农人看到,他们想必要耻笑一番,同时更激起很大的优越感。”(P60)
这种古朴而原始的农作方式《忧郁的热带》中也有提及,如果书中那本用过时酿酒方法酿造的兰姆酒是列维斯特劳斯精神上对原始的皈依,那么本书中以手收割的牧草、未经修筑的河道,随兴种植的森林不啻为黑塞的远古沃土。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德国,极端主义出现,军国主义和复仇情绪盛行,在那个“技术与金钱的时代,战争与贪欲的时代”,他目睹圣母教堂中工业入侵的痕迹,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痛苦和惶惑:“这个古老的世界终将落幕,不久,机器将战胜双手,金钱将战胜道德,理性经济将战胜田园之乐,没有人知道究竟谁对谁错。”
从当今的视角来看待他在20世纪初的感叹,依旧惊讶于他的前瞻性和精准性:半个世纪后的后工业化时代,怀特在《风暴眼》中所展现的资产阶级家庭,正是一幅金钱战胜道德的具象画。德波《景观世界》中对景观称霸的批判,本质上是黑塞的思考在情景主义国际下的新演绎。
但如果将浪漫主义简单地理解为对物质文明的憎恶,那仅仅只是狭隘的思考。真正的浪漫主义所反对的,是精神的匮乏和平庸,对丰富心灵的无知。
“我们明白,我们讨厌的不是铁路与汽车、金钱与理性,我们讨厌的是遗忘上帝,是心灵的浅薄。我们更明白,真正的生命、真正的真理凌驾于对立的概念之上,如金钱与信仰、机械与心灵、理性与虔诚。”(P61)
黑塞消解了一个社会,又重新建构起一个社会。他的浪漫精神,不是夏多布里昂式的消极与逃避,而是源自欧洲中世纪的骑士精神,表现出一种真正的、有温度的人文主义。正如籍里柯《梅杜萨之筏》中展现对人类命运的思考,真正的浪漫主义是与人相连,关怀每一个人内心的逡巡和困惑。
黑塞所做的,是缓解困扰西方知识界的精神危机,为人类共同的精神困境寻找出路。而他在堤契诺的原始生活中找到了真正的出路:“生活里没有匆忙,没有烦忧,因为这种生活的基石是虔诚,是对土地、水、空气、四 季、植物、动物活力的信仰。”(P186)
他顿悟了生命的终极意义:只有当个体对生活永远保持一种虔诚与信仰,对自然抱着温柔而真诚的态度,才能真正在生命的舞台上纵横捭阖。无论何等灾难,都无法动摇心中信仰的基石。唯有找到自我的路,人才能真正获得精神的纯净。
最后,请允许我用黑塞散文《鸟》的最后为本篇书评的结尾。“有朝一日,优美的物种会遭捕杀,人们将重金悬赏它的头颅和皮毛,不久以后,它的存在便成为传奇,而传奇将插上羽翼,继续飞翔。”对于后工业化时代荒原的我们而言,堤契诺山村的净土或许会消失,但是经冬不灭的,是我们对生活的虔诚态度和对自然的信仰。如开头诗歌中所言,“林叶落尽,世界变化万千”。但纵然有千般改变,但我们生命内在的人格与信仰不变。黑塞和他笔下的堤契诺将成为全人类人文精神的象征,作为传奇,继续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