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经典读后感10篇

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经典读后感10篇

  《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是一本由(墨)卡洛斯·富恩特斯著作,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40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读后感(一):弥留之际到出生

  从弥留之际写到出生,阿尔特米奥·克罗斯的视角、全知全能的审视判定视角、历史作为观察者本身的视角,最后一同呜咽着死去,留下了声讨,反讽,怜悯。

  一个行将就木之人躺在床上回想他的一生,面对电影般不断飘过的场景和由此引向无数条回忆之路,仿若踏上不停自转的螺旋梯。阿尔特米奥·克罗斯,骁勇、委屈又发泄不彻底的一生,像一册收录了纷杂繁复相片的相簿。死去的儿子,初恋,妻子,短暂的,年轻的情人,背叛的女儿,,战争,诱惑,议会,财富,垄断,回忆,荣光,和......一生中可能看到的一次星光、几次月亮。他的死连着墨西哥人的出生,而墨西哥人的出生中包含且预示的、血脉、战争、认同、人性、权利等等生之因素将会带来更多的死亡。

  富恩特斯孤身站在金字塔的顶端,他是一个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他就是墨西哥,就是鹰和蛇,就是一个依靠凝视着自己去塑造上帝的人。

  《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读后感(二):睡梦中的一丝吟唱

  拉美文学大爆炸的四位主将有两位都拿了诺贝尔文学奖。可是公认另外两位完全不输于他们。其中,较早引进国内的墨西哥大家卡洛斯·富恩特斯,反而成了四人中最不知名的一位。

  1962年,34岁的卡洛斯发表了《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本书也成为其代表作,和拉美文学大爆炸展开的标志。

  好几章的开头都是这样:

  我醒过来了……

  雷希娜长长的眼睛半开半闭……

  当她从失眠中醒过来……

  回忆总是和梦境相连,所以故事恍惚得不够真切。我们只看到战前、战后的片断,一个队伍里的孤儿,一个需要爱情的军官。年轻的对爱充满了向往的克罗斯,和忽近忽退的游击战格格不入。他对恋人的渴望和依恋,即将随着战争的深入而淡化,即将随着时光的消逝而转化,还即将随着财富和经历而异化……而此时的他并不知道,他仍然以最大的深情去爱,用不断的需索和付出来感受爱、体验爱。这就是为什么到他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的时候,还能愉快带想起自己的一生,有过爱的滋润的一生,这就是幸福。

  “睡梦像是多少世纪的蜘蛛网上最细微的一条丝”,即将带我们进入生命的终点站。所有的隐秘形象的主人,都将和梦一起远去。只有相爱本身,留存在这世界,痛苦的、甜蜜的、不幸夭折的、苦尽甘来的爱。伴随疲倦中快乐的回忆,在天地间随风飘荡,反复吟唱……

  (99试读)

  《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读后感(三):一本文体兼顾实验与通俗的好小说!!!

  作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爆炸”的形式引起世界文坛关注的四位拉美作家之一,卡洛斯•富恩特斯发表于1962年的《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描述了一个墨西哥时期上尉的发迹史,将其在墨西哥后成为暴富人物的一生做了典型的刻画!!

  本人读后最感兴趣的是小说的文体!

  作者小说的结构采取了类似倒叙的形式,却又非简单地、平铺直叙地按照时间的流逝展开叙述,而是将主人翁不同的人生阶段交替予以叙述,每个章节都有一个具体的年月来表征故事内容的阶段,可是又非绝对地在叙述那个年代的故事,常常是过去与现在同时存在!

  具体来说,故事始于主人翁阿尔特米奥·克罗斯濒死于医院的病床之上,由其断断续续的回忆来引领小说的进展,最后竟然结束于主人翁的出生的时刻与濒死前的手术时刻!!如此的结构安排还真是别具匠心啊!!

  此外,作者在叙述故事时,尽管都是以主人翁阿尔特米奥·克罗斯的视角来展开,但是分别用第一、第二、第三人称进行!虽然如此的结构与视角让人读起来或许有断续之感,却产生了强烈的结构张力,让读者有充分的“离间效果”,时不时可以跳脱出来,审视主人翁进而观照墨西哥的历史,乃至人类历史!!

  再则,作者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出位,类似于叠词的重复句子在某些描述主人翁神智混乱似醒非睡状态的章节里面比比皆是,而且在描写聚会场景时,作者干脆将众多人的交谈不加标明出处地同时列出,一个又一个不知道出自何人却又可以根据短句的内容依稀判断出其主人的短句子竟然占了四页左右!!构成了一种杂乱却真实的特定场景氛围!!

  上面所说的诸方面都使读者感到小说的实验性,但是许多章节的文体却又是非常通俗的小说笔法,如此完成了一本文体兼顾实验与通俗的好小说!!!

  《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读后感(四):被放大的死亡

  看这死亡之作,有种提前预见死亡的惊恐。阿尔特米奥·克罗斯,行将死亡,在生命垂危的那些还有少许意识和隐约动作里,阿尔特米奥·克罗斯却回忆了自己满满当当的一生。把这样一个瞬时动作的死亡,延长为一个令人难受又无可回避的难堪。

  看这小说,总让我想起另一有点乏闷却又异常让人深的法国电影《潜水钟与蝴蝶》。在这影片里,法国《ELLE》总编辑让—多米尼克·鲍比,一日突然中风并昏迷了20多天,醒来后,发现自己已经丧失了所有的运动功能,能动的只有左眼皮。他用自己的左眼皮,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完成了这用生命写就的作品《潜水钟与蝴蝶》。电影中,镜头模拟瘫痪病人的视角、在方寸之地里展现生命的一角。这种视角很有新意,但也很让人难受。小说《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有同样的效果。

  克罗斯林鲜活的回忆和病床上的不能动弹形成鲜明的对照。双线交织,墨西哥半个世纪的历史,与个人在其间的沉浮故事结合在一起,形成独属历史的洪荒岁月。个人的变故总与时代的关节点有关,在战场上幸存,在墨西哥中发财致富,然后又在妻儿的守护中,被迫放下一切,直面死亡的冷漠。克罗斯想看病房陪守的女儿的脸,可是她总是眼前竖着份报纸,让人看不到脸的模样;克罗斯想动,却动不了;克罗斯透不过气来,克罗斯听得到来来往往的说话,却也都无力回应。他在病床上内心辗转反复,思绪混乱,那些过往如潮水般纷乱涌来,就像这个故事,无数的碎片交错,却最终在这样一个放大的等死的时间差时拼结完整,并播演完毕。

  小说有着黄梁一梦的讽刺,绞尽脑汁钻营苟苟,靠着政治发财,靠着投机成为权势的话语者时,死亡的来临,让一切看似一场人生的笑话。行将就木,意识濒留之际,记忆深刻的却还是他唯一的真爱,最珍贵最隐蔽于心的回忆。在生的喜悦和死亡的灰败中,克罗斯走过全场,也给我们留下死亡之于人生真实含义的反思。

  《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读后感(五):读后茫然

  从承载的信息量来说,这小说似乎难当“长篇”。我在阅读的时候时不时会想到《务虚笔记》。至于邱华栋《碰撞》则把拉美文学对八零以来的作家的影响搞得有点绝对化。意识流,非线性叙述,文本结构,这都是对文体的解读,过于书面化而没有考虑写作乃至写作者本身。采用什么方式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并不一定得列出教科书似的提纲。写作不是学来的,它是人的气质,也是一个地域的气质,选择怎么写取决于一个成熟作家的自觉,是很自然的事情。这不应该像看书法一样,动辄说:这一笔是王羲之那一笔是王献之,如果你笔笔都是别人的字,那还要你写?复印机或者写作软件就能胜任,更不用说网友。

  写作一旦缺乏了个性特征,要你的大脑和勤劳的小手又有何用。

  这作品不像长篇的另一个原因是靠细节取胜,整作品到了一九一五年十月二十二日章节方柳暗花明,而结尾则更是别出机杼,从写作的角度而言的确当得起杰作二字。如此少的人物、事件串联起如此厚的一本书而不让人有匮乏感,这是不容易的。

  阿尔特米奥·克罗斯身上寄托着一个,这是因为富恩特斯的立足点高的缘故。有书评对这本书描述了很多时髦的词语,又是“吊诡”又是“史诗”的,我估计评论这只是满足于炫耀自己的存储,这其实是大而无当的。这小说称不上史诗,也只有小文艺才会觉得“吊诡”而不是如“春风十里”那么熨帖。

  只是阿尔特米奥·克罗斯终究不是历史过程的开创者和终结者,他是寄身其中的投机者,所谓时代的弄潮儿。他的出生不是创世,而是来自欲望;他的死亡也不是末日,而是他人的新生。

  在对待生命问题上,这作品也并不是完全那么墨西哥,而是纵横了作家的生命体验。从对血肉之躯的无奈到对往昔时光的追挽,一切记忆倒流回出生的夜晚。以死亡开始以新生结束,这说明他并没有“死”。甚至他的儿子是否在西班牙留下了他的后代书中并未交代,但这也是可能的。这是一个苦难的过程,因为苦难而穷奢极欲,因为苦难而去剥夺他人的幸福。巨鳄已死,它的卵还在,随时准备着破壳而出。一个新的克劳斯或者其他名字的孩子,会再次孤单地出现在深夜里的山岗上。

  人性中恶的力量,超乎你的想象。

  《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读后感(六):[大家来读书]面对死亡

  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有这么一段话: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精力,都奉献给了人世间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段话曾经激励着许多人,而他的存在与《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这本书似乎也存在一定的关联。

  《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仅仅从题目当中便为我们揭示了文章的核心内容:谁?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什么事情?逝世了,记录了他在弥留之际的一些想法。

  有的时候觉得死亡是那么的接近,秒钟一刻不停地往前走着,齿轮转动所发出的声音,嘀嗒,嘀嗒的声音就是死亡一步一步接近的脚步声,可是,这样对死亡的恐惧相较于阿尔特米奥·克罗斯所面对的还是九年一毛,是微不足道,是小巫见大巫,死亡对阿尔特米奥·克罗斯而言,却是近在咫尺的一步,死亡掐住了他的咽喉,虽然他的意识清晰,可是他的身体却动弹不得,只能那样独自一人面对死亡。

  文章以主人翁阿尔特米奥·克罗斯的视觉来进行,穿插着第一人称,第二人称以及第三人称的叙述,整个文章显得无比的真实,似乎就是那样真实地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亦或者是发生世界的某一个不知名的角落里悄悄的发生着。

  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他似乎称不上一个专情的男人,但事实又是,在他的一生中,他一直深爱着一个女孩,一个他永远也忘不掉的女孩,一个一直存活在他的记忆当中,直到死亡才终结的女孩,那个曾被他深深伤害过的女孩——雷希娜。雷希娜一直贯穿着阿尔特米奥·克罗斯的生活,即使岁月流逝,他看穿了生活的本质,看穿了假,丑,恶,却看不透代表真,善,美的爱情,与雷希娜的爱情,他这一辈子当中唯一经历过的爱情,他一生最为珍贵的回忆。

  卡洛斯.富恩特斯,墨西哥小说家,佳作不断,是拉美文坛的领军人物,并与略萨、科塔萨尔、马尔克斯并成为“拉美文学主将”。

  我想作者写《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不仅仅是在叙述阿尔特米奥·克罗斯的一生,更多则是通过阿尔特米奥·克罗斯的经历来反映墨西哥社会的一个变动与更迭,就如曹雪芹的《红楼梦》,通过一个大的家族的兴衰来反映封建社会的变动,这两本书在某种意义上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我们不得不去称赞作者的独具匠心。

  《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读后感(七):野心与理想

  精明强干的弃儿阿尔特米奥•克罗斯因参加墨西哥(1910-1917)在战后逐渐营造出一个庞大的资本帝国,但唯一的儿子却在西班牙内战中为理想献身。他富可敌国,一生中的幸福仍极为短暂,稍纵即逝。最后陪伴他的妻子恨他,也唆使女儿恨他。他的死是一种孤独的、了无牵挂的死,与他意外的、没人期待的出生恰成对照。

  作为故事的主角,阿尔特米奥•克罗斯其实并不让读者讨厌。他的贪生怕死、忘恩负义、强取和见风使舵实际是他做人的原则,即抓住一切可资利用的机会。人们可以批判他的原则,但也会佩服他的魄力和勇气。他的是非可以用“生逢乱世”加以解释,一个乱世枭雄的故事当然不乏趣味。

  这本小说从他的弥留写到出生,中间各章是跳跃式回忆人生中重要的转折和一些短暂的幸福。每章都用日期做标题,把它们分开来读,就是独立的短篇小说加一识流独白。这些如梦似醒、似梦非醒的意识流独白,准确地勾划出人在弥留之际的思维形式。虽然有点晦涩,但是读完之后就能明白其中每句话都有所指。它们的作用就像沙坑里的沙,使那些跳跃的回忆顺利着陆。

  故事的情节也有一个巧妙的复调式设计:野心家克罗斯的命运和他岳父的命运如出一辙,都有一个为理想主义献出生命的独子,最后只能眼看着自己赚下的家业落入新的野心家之手(克罗斯的外孙女与秘书巴迪亚的儿子订婚)。小说的批判力量也在于它准确地描述出理想主义者和野心家之间的价值颠倒,野心家总是最后的胜者——这句话只要反过来说在现实必有所指。其实这本书对现实的批判非常直接,不是讽喻性的。龚萨洛•贝尔纳尔(克罗斯的内兄)在死牢里那段愤慨的发言直指墨西哥后来就任墨西哥总统(1917-1920)的卡兰萨。

  墨西哥只是本书特别的背景,它的主题还是反思阿尔特米奥•克罗斯这位野心家的生平。他念念不忘的不是他的产业,而是他生命中的四个女人:初恋、妻子、情人和包养情人。这些人出现在他生命中的不同阶段,非常奇妙地诠释了野心家生活的全意义,既有力量又极其虚无。只有女人才使他品尝到人生的滋味,但也只有一种滋味,那就是孤独。

  作者卡洛斯•富恩特斯和巴尔伽斯•略萨、胡利奥•利塔萨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并称拉美文学大爆炸四主将,此书也是大爆炸的第一本书。在此之前,他还写过《最明净的地》,也是以墨西哥为题材的作品。墨西哥(一场半吊子的土改运动)对拉美文学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它促使拉美文学摆脱了欧洲传统,成为一种新颖的独立的文学体系。被马尔克斯津津乐道的《佩德罗•巴拉莫》(作者胡安•鲁尔福)也是黑西哥的产物。

  阿尔特米奥•克罗斯和佩德罗•巴拉莫都是墨西哥中的枭雄,卡洛斯•富恩特斯(1928-)和胡安•鲁尔福(1918-1986)的区别是一个出身上层一个来自底层。他们都没经历过那次,他们以自己的经验和想像力揭示墨西哥的真相。前者的眼光更广阔更宏大,后者则更深刻更细致。在写作上的他们也有相似之处:都有一个神通广大叙事者,灵活运用各种人称,时而是一个冷静地心理探索者,时而是一个隐蔽的全景;时而等于角色本身,时而无声无息已与角色分离,有一种非常奇异的幽灵般的感觉,与拉美文学中魔幻色彩极为契合。

  《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读后感(八):阿尔特米奥.克罗斯是谁?

  在《阿尔特米奥.克罗斯》的结尾有这样一段话:……我从前是他,今后就是你……我在玻璃的深处,在镜子后面,在你和他的深处、下方、上方听着…..“手术刀”……他们把你打开了……, 这段貌似只有出现在小说开头才能抓住读者引人入胜的句子,恰恰显现在小说终结处。就像本书作者卡洛斯.富恩特斯的自述:我理解了托马斯.曼的这些话,很多年后在写小说《阿尔特米奥.克罗斯》时,我把“我”、“你”和“我们”这三个人称合在了一起。此书被认为是一富恩特斯 “最为全面、最为完美、成就最为显著的小说。

  合上此书,阅读感受很独特,仿若追随已久的影视剧,刚刚看罢大结般落寞,不仅意犹未尽,而且回味无穷。阿尔特米奥死了,他轰轰烈烈、跌宕起伏、堪称传奇的一生终究落幕。他的死仿佛是一种重生。他的故事以梦开始,又以梦终结。梦久了,就变成了真实;过于真实,偏偏又像梦。这就是富恩特斯作品的绝妙所在。

  墨西哥小说家卡洛斯.富恩特斯,他生恰逢时,拥有一个好国度、一个好时代和一个好职业,所有的“好”成就了他在世界文坛的影响地位。他生于1928年,旨在建立资产阶级民主的墨西哥大刚刚结束,不同时期的作家对此题材小说的创作兴趣一直延续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于1953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伴着六十年代爆发的“拉美文学大爆炸”,他的写作也随之成熟起来,佳作不断,一跃成为拉美文坛的领军人物,并与略萨、科塔萨尔、马尔克斯并成为“拉美文学主将”。本书即是他享誉世界的作品之一。

  小说讲述了一位名叫“阿尔特米奥.克罗斯”的政商通吃的巨富,倒卧在病榻上,在半梦半醒之间,回忆着他传奇的一生。他的经历也恰好反映墨西哥大时期国内的动荡战乱与后资产阶级时期社会变迁。

  提到墨西哥,就不能不提在生活劳作在这片土地上的印第安人,白人贪婪地夺取土著的财富,甚至不惜战争流血,克罗斯也是掠夺者中的一员。他通过各种手段攫取金钱和权力,其中包括与卡塔琳娜的婚姻、对曾经救助他逃命的印第安人的杀戮、让战争夺走唯一儿子洛伦索的生命。小说充满了对人性贪婪的讽刺与憎恶。剥离纸醉金迷的罪恶,在梦中仍有初恋的雷希娜,养育他长大的黑白混血奴隶卢内罗,为他的记忆留下一道纯洁良心的轨迹。

  他在弥留之即,往事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荣华富贵不能往生,最后一章即是小说画龙点睛之处。追溯1903年初出茅庐之时,他是个连真名真姓都没有的孩子。他怀念那个时代,也希翼时光倒流,让这个孩子摆脱地点和出身的宿命,去迎接一个新的命运。从前,他是个孩子;现在;他是个垂死的老人;今后,他要踏上新的人生征途。小说以卢罗斯的降生收尾,意味深长。

  近期,《百年孤独》在国内出版界掀起一波热浪,接着略萨的作品接连不断地再版,好像“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又流行回来了。“魔幻现实主义”作为拉丁美洲寻根文学的瑰宝,在富恩特斯的这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全书以无边的梦境为载体,看似荒诞不经,其中却包裹着事物本身的真实。小说中活到103岁的印第安老妪露迪维尼的言行举止更是为拉丁美洲的魔力添加了浓重的色彩。

  小说以年代时间为叙事顺序,重叙述事实,轻戏剧对话,大段的文字累读,形成了一道阅读的风景。马尔克斯说,西班牙语的对话让人觉得太刻意,不如通篇文字叙述来得直接顺意。值得一提的是,《阿尔特米奥.克罗斯》这本书的结构跳跃感让人读起来略显吃力。其实,这也是拉美文学的一种神秘。

  《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读后感(九):死亡很短,回忆很长

  合上书页好久,才终于能背出书名——《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一个拗口的名字。模糊而不确切的回忆里是黑白混血儿的舅父给他取了这个名字,取自一个更加模糊不曾出现的母亲。 阿尔特米奥·克罗斯动也不能动地躺在床上等死。七十一岁了,在硝烟战火中奇迹般地幸存下来,在金钱权势的争夺中摸爬滚打地成为百万富翁,曾经那样地爱过和渴望过,而现在在床上等待一种从未有过的安宁。死亡并不漫长,然而走向死亡的回忆是漫长的。 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临死前的回忆几乎就是一墨西哥二十世纪上半叶到中叶的历史。幼年时身边长者对侵略者的回忆,长大后加入到军战争的洪流中,后来参与战乱平息后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军由于欲而分裂成派别斗争,均分土地的口号叫喊着却很少真正实施,农民和土地永不停息的矛盾,这些对一个人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小事,而是改变着他的历史的洪流。 我不知道爱对于他算不算一个缺憾——阿尔特米奥·克罗斯曾经痛失爱人,而那个他一见钟情后来如愿娶得的女子却不爱他,还有那些相知过占有过的女人,那个彼此之间毫无情意的女儿,和死在异国他乡的儿子。他真正爱过的,要么是失去了,要么是得不到。这世界于他是不公平的吗?然而他毕竟曾经爱过,从他绿色的眼睛里也燃烧过爱情,与那个单纯的少女雷希娜,她为相恋一遍遍编织一个一见钟情的谎言来欺骗自己,“我发现了你”,而不是你发现了我。阿尔特米奥·克罗斯心中对她的爱使得他对生存下来抱着那么大的渴望,在战场上畏缩不前,在处决前不甘放弃。爱曾经给他那么多力量去成为一个英雄。而与他相伴一生的卡塔琳娜,由于误解带来的仇恨在被逼迫的婚姻中始终不愿对他的爱有一丝一毫的回报,以这种使他渴望她的爱却又得不到的方式进行着对谁都无益的复仇。直到老去在临死的床前,母女两人念着他的遗嘱,他感到她的手首次放在他的额头,这悄无声息的柔软又到底是一个女人的怜悯还是柔情?遗憾那么多,一个将死之人又能如何。 作者卡洛斯·富恩特斯在后封上有一段话,“ 托马斯·曼说过,一小说应该把许许多多的人类命运之线捡拾起来,汇集成只有一种想法的线。“我”、“你”和“我们”因为想象力的缺乏而干枯、分离了。我理解了曼的这些话,很多年后在写作小说《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时,我把这三个称合在了一起。 ”这正是这本书写作上的亮点:时间顺序不定的每一章都是由“他”、“我”、“你”这三个人称的叙述组成,初读时觉得杂乱无章毫无头绪,其实这种在回忆时以“他”的口吻置身事外,在现实中由“我”叙述真实体会,在想象中以“你”引起共鸣,反而给故事增添了味道,使故事的条理更加清晰。这是一种大胆而出彩的写作手法,让人觉得又迷惑又真实。 “我们骑着马渡过了河。”书中几乎每一章都出现了这句话。没有时间,没有地点,没有对象。这个想法漂来漂去,也许毫无意义,也许是一个行将就木之人在临死的边界上既渴望又恋恋不舍。在回忆中阿尔特米奥·克罗斯最后返璞归真,从何处来,又归何处去。 我一直很困惑,为什么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不对卡塔琳娜解释在同一个囚房里他活下来而卡塔琳娜的哥哥死去了的原因,也许说出来矛盾就会化解,会有希望得到卡塔琳娜的爱。可是,“他想避免这种回忆”。那些无人知晓的思念与热爱,无人知晓的黑夜,无人知晓的英雄行为与决的黎明景色,他把它们当做秘密收起来,把它们当做宝贝收起来,当做禁忌收起来。他不愿意在那时候开始追忆。他只愿意在身后成为英雄。 “回忆,就是获得了满足的愿望”。

  《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读后感(十):吊诡的“阿尔特米奥”

  刊于《上海壹周》2011年12月14日 文/陈嫣婧

  2009年,墨西哥作家卡洛斯•富恩特斯80岁了,他当之无愧地成为墨西哥最重要的作家,没有之一。墨西哥大张旗鼓地为他庆祝生辰,对他及他作品的宣传任务正以扫盲的力度和速度全面铺开,迅速遍及全国所有的中小学生。我们的老作家依然英俊、贵气,他幼年时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地位让他一生都看起来优雅非常。至今为止,当年与他一样被称为拉美“爆炸文学”主将的其中两位已相继摘得诺奖,公司还是不厌其烦地往他的名字上加筹码,收获着价值可观的赌金。够了,老富恩斯特的一生可谓完美,我甚至认为这种完美是对他早年所有预想的一次实践,是他34岁时完成的《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的正式排练。富恩特斯就是阿尔特米奥?我愿意相信,在这被精心构造的,却带着强烈墨西哥式的粗蛮味道的小说,这写于富恩斯特年轻时的拥有宏大叙事的作品,其实只是作者某些内心预感的事先演示,一种文字上的实现。

  富恩特斯写于1959年的长篇处女作《最明净的地区》被认为是他对墨西哥最深沉而感性的思考,据说是一次因国族歧视而不幸被甩的经历让他在多年游学海外之后,让精神回到了自己的土地。虽然我并不想粗暴武断地区划分拉美文学和欧美(北美)文学的异同,但富恩特斯及他的家族外交官的身份和常年的国外生活背景还是很直接地使他的作品被全面欧化了。至少,《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没不能逃离这个命运。当然,富恩特斯也在写拉美,写后墨西哥混乱的各种面(这和拉美的其他,和略萨笔下的秘鲁非常相像),但小说的内在叙事逻辑和种种写作技巧当然是欧美的。撇开那极其引人注目的语言和结构特征,作者对它们的用心同样让我联想到当时十分流行的欧洲先锋小说,单是主人公阿尔特米奥,就足以让人想到很多人的名字,如司汤达、海明威、萨特、格里耶等等。这是一典型的只能在存在主义、意识流与新小说大行其道的20世纪被写就的作品,虽然它同样无法逃脱统治西方意识几千年的古希腊精神。

  那么,阿尔特米奥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首先他是一个男人,作者对他作为一个男人的全方位描写不遗余力。他的一生粗浅地说,就是一个男人的奋斗史,鄙陋的童年,青年时为爱情而奋战,到了中年开始周旋于各种与事业有关的各股势力间,到了老年也毅然固守着自己的王国乐此不疲,直到死。但是故事是倒过来写的,小说从他的死亡写起,以编年体的方式片段“插播”了他一生几个比较重要的片段。作者对这些标志性年代和叙述者的安排颇具匠心,最后简洁而浓重地勾勒了他出生时的几个细节,果断收笔,结束全文。狄更斯式的叙事或人生观也许在富恩特斯看来已经过时了,现在的阿尔特米奥,可能从一出生就开始面对死亡的阴影,死亡是绕不开的环节,是最后的环节,也是起始的环节,更是中心。死亡让阿尔特米奥存在变得无限生动。

  以此为基础,作者实在在阿尔特米奥身上制造着某种撕扯的效果,整小说的安排很容易让人想到一个词:向死而生。作为男人的阿尔特米奥身上有着最原始的兽性,它化为一股戾气,或是一种暴力。但这时,他还没有想到,也无法预料到他的人生将是怎么回事儿。这股力,仅仅是在见证一个纯粹自然人的存在,简单粗暴的存在。小说中总是穿插着阿尔特米奥对自己身体的思考,特别是对某些身体器官和肉体知觉,如疼痛感的思考。这种思考本身就是在回应他体内的那股戾气,并且表达一种隐晦的想要回到自然人状态的愿望。但是,这并不能证明他作为社会人的单纯,立足于世间的他恰是复杂的,甚至有些臭名昭著。他运用起权势是那么娴熟自如,他的凶狠霸道,他的老谋深算,他的六亲不认和机关算尽无一不表现得正大光明,仿佛生来就是个枭雄的模样。

  吊诡的是,当阿尔特米奥把人的复杂性发挥到极致的时候,他体内的那股原始戾气也在发挥着作用,甚至也发挥到了极致。当他在病床上体验着生死临界点的一切时,他让秘书在播放的,却是他老奸巨猾地谋划诡计时的录音。书中每一个章节的末尾处,都是一段对临死时阿尔特米奥的描写,而这每一段,也都在同时书写着他身体与意念,存在感与权力欲望的种种悖论。我不禁要问,在阿尔特米奥,或人类整个的奋斗史里,到底什么才是最根本的驱动力?是作为自然人的那股力,还是作为社会人时,通过练就十八般武艺过关斩将从而运斤如风的那股力呢?这两股力有没有因果关系,能否彼此替换呢?

  只能说,文明与野蛮正在以一种你无法探究的方式进行着神秘而深奥的接洽,这类勾当的发生地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不论阿尔特米奥,还是墨西哥,不论是这个或那个人一生中的一些阶段,还是一个的某个历史进程,我们都能看到文明与野蛮,前进与倒退,斯文高雅与粗俗卑鄙齐头并进的怪诞面。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大赞富恩斯特,说他让自己在拉美文学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我想,这影子的内核应该就是他们共同的逃离者与面对者的角色,以及他们陷于种种危机却又飞速前进的吊诡现实吧。

标签:尔特 米奥 罗斯 之死 经典 读后感 10篇 尔特米奥 尔特罗斯 尔特之死 尔特经典 米奥罗斯 米奥之死 米奥经典 米奥读后感 罗斯之死 罗斯经典 罗斯读后感 罗斯10篇 之死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