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主义读后感10篇

三民主义读后感10篇

  《三民主义》是一本由孙中山著作,长安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64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民主义》读后感(一):一本人必看的书

  “尚未成功,同时仍需努力”是国父孙中山对者的勉励。孙先生一生致力于的解放事业和经济文化发展,三民主义成为了资产阶级者的信仰,无数仁人志士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为的解放事业。

  《三民主义》读后感(二):三民主义

  孙中山并不反对共产主义,相反,认为共产主义即民生主义,但他并不主张通过马克思倡导的方式,即阶级斗争来实现共产主义,阶级斗争只能解决分配问题,并不能解决贫穷问题,所以主张借用外力发展实业先解决贫穷问题。

  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但的权力必须能够得到监督,他认为西方的太过弱小,有权无能,西方之所以没有建立起一个有能力的是因为资本主义过度发达,主要生产资料掌握在个人手里这一事实,但的状况有所不同。

  美国那样的联邦制度并不适合,美国恰恰是做不到完全统一才不得以用联邦制来维持形式上的统一,美国的强大是因为统一而不是因为分邦。而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

  工业催生共产主义思潮。

  《三民主义》读后感(三):三民主义吾所宗

  主义:没有对本的认同和崇拜,便不能在世界上生存。主义是世界主义的基础。主义若不巩固,世界主义也不能发达。不建立对本的自信而一味拥抱世界,实在是舍本逐末,终将自取灭亡。是以外人对我虽善,若故土不振,仍不免受人小觑。

  走到崩溃的边缘,是内外武力经济交困的结果。新青年们对外国的知识趋之若鹜,实在是不知道这些东西本旧有的。 不知本的过去,无以图本的未来。

  要恢复的地位,一要恢复固有的道德,二要恢复固有的知识。三要恢复固有的能力,四要学外国的长处。

  民权主义:政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民权的作用,便是要维持人类的生存。生存就两件大事:保和养。保就是,养就是觅食。因此上古洪荒时代与兽斗是政治,上古原始社会与天斗是政治,嗣后君权时代与人斗,也是政治。

  外国人批评人不懂自由。实在是在君权时代受压迫小,除了纳粮外与官吏几乎没有关系,因此自由已经实行,便无强调的必要,如同空气无处不在,却又不容易知道其存在。欧洲封建君权发达到了极点,所以要争自由,这于他们有切肤的感受。因此外国人一面批评人不懂自由,又批评人一盘散沙,就很矛盾。自由的结果,才会是一盘散沙。

  为争自由,就是主义。为倡政治平等,就是民权主义。为四万万人谋幸福,就是博爱,就是民生主义。

  因人生而地位不同,造就帝王公侯伯子男民的差别,这是不平等。圣贤才智平庸愚劣 在社会上地位相同,这是假平等。起始初点地位平等,后来各人根据天赋的聪明才力,自己去早就,因为各人的聪明才力有天赋的不同,所以造就的结果当然不同,造就既不同,自然不能有平等。像这么讲来,才是真平等的道理。

  权能分开:治权和政权。治权归,政权归。治权有五:行政、立法、 司法、考试、监察。西方本有前三权,我国政治传统有后二权。考试权可以弥补选举有口才无实才的人的不足。政权有四: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有治权五,各权任以专人,就是一台精密的机器;有政权四,两推两拉,两对事两对人,便能驾驭这台机器。

  民生主义:民生就是的生活。

  马克思详究人类数千年历史,说人类行为都是由物质的境遇所决定的,故人类文明史,是随物质境遇的变迁史。而其实马克思以物质为历史的重心是不对的,社会问题才是历史的重心;而社会问题中又以生存问题为重心,那才是合理。

  照马克思的观察,过去的历史是阶级斗争史,有阶级战争,社会才有进化,阶级战争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这是以阶级战争为因,社会进化为果。而其实社会上大多数的经济利益之所以要调和的原因,就是因为要解决人类的生存问题。因为要生存,人类社会才会有不停止的进化。所以人类求生存才是社会进化的原因。 阶级战争不是社会进化的原因,而是社会当进化的时候,所发生的一种病症。这种病症的原因,是人类不能生存;因为人类不能生存,所以这种病症的结果,便起战争。因此马克思只看到社会进化的毛病,没看到社会进化的原理。可说马克思是一个社会病理学家,不能说是一个社会生理学家。

  马克思说资本家的盈余价值,都是从工人劳动中剥夺来的,把一切生产的功劳,完全归之于工人的劳动,而忽略社会上其他各种有用分子的劳动。以纺纱织布而论,我们便想到布和纱的原料,因而推及棉花。因而推及农业问题。因而推及农学家、农机家、化肥家。有了棉花,要送到工厂;工厂纺出纱和布,要到各地市场去卖,自然想到运输的轮船火车。火车轮船用钢铁木材建造,因而想到采矿冶金家和木料种植家。贩卖各地,又有商人从中出力。直至纱和布卖到消费者手中,才算产生了盈余价值。因此怎能能够说专以纱厂布厂的工人的劳动便能生产出盈余价值呢?因此所有工业的盈余价值,不专是工厂工人的劳动成果;凡是社会上的各种有用分子,无论直接间接,生产消费,都有多少贡献。

  《三民主义》读后感(四):恢复:建构的努力——孙中山的主义理论小结

  这是一篇没写完的作业……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倡导的纲领,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之三原则反映了孙中山代表的资产阶级身负的三重任务,反映了清末资产阶级的三重性质。这与当时的族群关系、国际关系、阶级关系,以及社会性质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

  怀着解放的目标的孙中山站在现实土地上,他首先面对的是一个跨越多元文化、众多族群(ethnicity)的广域帝国。在这里,两百年以来,满洲人能运用政治传统,同时维持其独特之认同是统治方式成功的保证。 包含引介自和内亚的两种不同的政治秩序的皇权成为超越各之上的、普世性的统治者,以普世性合法化体系中的多重身份降临文化、政治上明显区别的区域,维持着少数统治及帝国的多元政治。当全球化体系对清朝的影响加大,帝国调用既有的统治和处置手段、机制和资源,却不再一如既往如地卓有成效反而危机丛生时,人很快遇到了一个再度提出身份困惑的契机。困惑来源于,发现自己卷入世界体系,但清朝获得了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权,而它的落后和行将失败在此过程中愈渐暴露。被时代潮流淘汰的危险愈发紧迫,敏锐的进步人士开始效仿西方(nation-state)的典范,力图重塑自己的身份。由此引出了一个困扰多时的问题——如何从清帝国中创造一个。

  改良派人士在戊戌变法失败后,着眼点转至上述问题。梁启超在“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中痛惜的主义“犹未胚胎”,反“国族”在时间序列上的落后。 改良派起到了唤起关注的作用,但其摇摆两端、模糊不清的立场使他们很快让位给主张明确的、发展了的并进一步理论化的汉族主义者。在同盟会、南社等政组织或社团成员的构想中,必须推翻这个非汉王朝,使汉族从清朝统治中解放出来。这场有两个方向上的意义:其一,对于身份困境的重新发现本身蕴涵了连接历史与现实的因素(这也是他们与改良派相比所具的优势),主义者接起了明季和他们所处的时代,并由此勾勒出汉族的谱系;其二,更现实的是,建立是进一步实行民主的前提。一个崭新而又有资格担负传统的从旧王朝躯体中脱胎出来。

  二、

  孙中山在主义篇章中重点讨论了以下内容:

  1. 国族(nation)

  孙中山主张的是汉,即以汉族建构为“国族”的。历史资源制约了知识精英的思考和路径选择。作为清帝国内人数占绝对多数的族群,且已具备许多现成的共同性、丰富可利用的历史文化资源、可藉以比附的传统思想等,模仿西方主义话语对汉族历史的重新阐发工作不算困难。当然还由于条件限制,这些知识分子、社会活动家只能做到对汉族有必要了解。孙中山在书中运用大量类比,论述汉族身为国族的一贯性,努力贯通传统和现实。

  2. 疆域问题与异质性(heterogeneity)

  汉族唤醒了自身作为共同体的自我意识,宇宙中的天下秩序坍缩为了现世的、有界的,由中心向四周流泻而形成有等级的流动领域固定在了经验观察的边界(empirical boundary)上。汉族主义运动成功推翻了外族统治,但对清朝征服遗留的疆域的领土争议使这场运动始终伴随着内在矛盾。 逻辑的后果是,汉族既然独立,其界限应该等于汉地,即本(China Proper);然而不放弃内陆亚洲分的主张最终取得了主导。孙中山在“主义”这一章里为支持这个更广大的范围提出了论据,他的方法是用历代(汉族王朝)强盛时期的最大疆域来包络清朝疆域。除此之外,另一个问题是如何叙述理想疆界内的其他。为此,在理论的发展中,汉族隐至幕后,而请“五族共和”的“”登上台前。不过请出“”只是概念的微调,原来的主线并未被替换,其他与汉族融为一国族,组合的方式是汉化。实践中表现在后来国民继承孙中山说法,强调其他与汉族的同一性,淡化异质性,并以同一性为依凭进行国族构建工程。

  3. 人口增长

  进化论

  反对马尔萨斯《人口理论》

  [美]歐立德:《滿洲之道》,第3頁(Elliott, The Manchu Wa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p. 3)。

  沈松喬:《我以我血薦軒轅——黃帝神話與晚清的國族建構》,載《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二十八期,1997年12月。

  [美]J. A. 米沃爾德:《嘉峪關外:1759—1864年的經濟、和清帝國》,賈建飛譯,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編譯組刊印,2004年,第15頁。

  《三民主义》读后感(五):谨以旧篇《孙中山是谁—国父诞辰150》,铭此国魂,兼纪151诞辰

  孙中山是谁?——国父诞辰150

  【别鹤著,2015年初稿,2016年修订,版权已有,引用时请完整注明,分享必谢抄袭必究】

  ————————————正文————————————

  余致力国民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共同奋斗。现在尚未成功,凡我,务须依照余所着《方略》、《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於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瞩。

  ——国父遗嘱

  甲申年,西伯利亚通古斯铁蹄南下,华夏儿女沦陷到五千年史无前例的奴化残杀中,死者血中卧,活者血中爬,不做奴隶的人们站起来,在扬州战斗,在茅麓山战斗,在台湾孤岛战斗,在洪门战斗,在太平天国战斗,在兰芳战斗,与剃发易服战斗,与百年战斗,与扬州十日战斗,与嘉定三屠战斗,与军机处战斗,与宁古塔战斗,与四库全书战斗,与康乾百年饥荒战斗,与迁海禁关战斗,与跑马圈地战斗,与禁火器禁科技二十人聚会即斩战斗,与宁予外贼不予家奴的割地赔款战斗,但他们全战败。

  “予生则兮,死则大明”,张苍水战败,虽败犹荣!

  “数点梅花亡国恨,二分明月故臣心”,史可法战败,虽败犹荣!

  “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阎应元战败,虽败犹荣!

  “我所爱之祖国兮,夕阳犹是兮江山已非,我所爱之生父兮,燕山之东兮燕山之西兮,胡茄呜呜胡不归,我所爱之慈母兮,泉州城上兮乌南飞,泉州城下兮麋鹿追随,儿身未死兮儿心不违”,郑成功战败,虽败犹荣!

  “今幸天道好还,有复兴之理,人心思治,胡虏有必灭之徵,胡罪贯盈,皇天震怒,创建义旗,扫除妖孽,廓清中夏,恭行天罚,言乎远,言乎迩,孰无左袒之心,或为官,或为民,当急扬徽之志”,洪秀全战败,虽败犹荣!

  “吾愿华人勿复梦梦,谬引以为同类也,覆其首都以号召天下,虽役其身于清廷从事维新,而其心实未尝须臾忘,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三户亡秦缘敌忾,功成犁扫两昆仑”,谭嗣同战败,虽败犹荣!

  ——他们全战败,只因他们没有孙中山。

  ——他们虽败犹荣,所以他们复活为孙中山。

  辛亥年,一介书生,白手起家,千难万险,九死一生,从八旗的奴役中,从列强的围剿中,从汉奸的明中,从奴才的暗箭中,从迂腐的横刀中,从变节的斜刺中,从一盘散沙的绝望中,从身死名灭的恐惧中,从十三岁穿鞋的赤贫神州中,从环绕地球足足五圈的长征中,他唤起以卵击石的勇气,凝聚纵横捭阖的智慧,指明拨乱反正的道路,坚信继往开来的凯旋。中山聚土变峰峦,农民醒了,商人醒了,工人醒了,知识分子醒了,所有不做奴隶的人们再次醒了,他们聚为上百,上千,上万,十万,百万,千万,万万,四万万,追随他的脚步万众一心,万死不辞,万折东流,万古不灭,终于霹雳一声,天青地白,驱除鞑虏,恢复!

  所以我们才会理解,为什么黄花岗的青年们,转眼黄花看发处,为嘱西风,暂把香笼住,待酿满枝清艳露,和风吹上无情墓,回首羊城三月暮,血肉纷飞,气直吞狂虏。

  所以我们才会懂得,为什么武昌花园山聚会的志士,纲领是寻孙逸仙期与一致,武昌新军将士的誓词,是奉共主孙文,武昌三烈士的临刑口号是孙中山万岁,未死万岁。

  所以我们才会顿悟,为什么清末所有力量,都认同“有孙逸仙,而始可为”,都发现“孙逸仙者,近今谈之初祖,实行之北辰”,以至于“热烈之志士,时时有一中山先生印相,盘旋牢结于脑海,几欲破浪走海外以从之,不能得,则如醉如痴,甚至发狂”,为什么宫崎滔天在辛亥光复的南京伏地大哭,恨此生不是人。

  所以我们才会明白,为什么战友陆皓东在惨绝人寰的酷刑下“务求惊醒黄魂,光复汉族,但我可杀,继我而起者不可尽杀”,在陆皓东们亲手设计、林觉民们热血染红的青天白日下,三百年东亚病夫面对领先一个世纪的钢铁倭寇,为什么竟能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在淞沪战斗,在武汉战斗,在长沙战斗,在滇缅战斗,在桂柳战斗,全战斗,不息战斗,直到他亲自手抄的礼运大同篇以战胜国的雄姿,尊放于共同缔造的联合国。

  所以我们才会悔恨,为什么听任腌臜小人日复一日对他的造谣污蔑和下流攻击,为什么连未能一夜之间恢复汉服竟也苛求于他,而那些曾经误会他的豪杰们,黄兴去世前气若游丝的四个月,毅然回国与之重新并肩,段祺瑞晚年拒不投日,拜谒于中山陵前,章太炎在祭孙公文里追悼“欲招其魂,天地寥廓!吊以生刍,忠信犹薄!!廞公之功,庶其合莫!!!”,而所有派,所有政权,也无一例外宣布是他最忠实的继承人。

  所以我们才会释然,为什么这个致力于国民凡四十年,尽瘁国事不治家产,为了国民的重生而倾家荡产毁家纾难的凡人,死在北上议和、南北即将统一、开国民之际的人生顶峰,并在身后获得了世界史上空前的70万人奔赴守灵、近百万挽联,全国326条以他命名的道路,和全球75座以他命名的公园,以及在寒冷的南极,也有他名字辉耀的中山站,他为牺牲了自己的全,也永远赢得了的一切。

  所以我们才会欣慰,为什么包办婚姻离仍济养的卢慕贞,红颜知心舍己为之的陈粹芬,婚龄合法坦然相嫁的大月薰,慕之一生爱之一世的,对这个颠沛流离却气担天下的伟丈夫,心不离而身不弃,让的英雄在命运苍凉的铁幕里,终究享受了青春的和煦与幸福。

  所以我们不会惊讶,为什么连他的敌人北洋军阀,也在社稷坛以国父名义公祭,而越南潘佩珠、印尼哈达与苏加诺、缅甸吴欧德马、日本宫崎滔天、印度巴塔查尔亚、韩国申圭植、泰国帕侬荣,以及马来西亚一干人等,20世纪初期亚洲各国的,都奉他为旗帜,以华夏之三民为各自复国的本原。

  首先,因为他驱除鞑虏,恢复。

  “驱除鞑虏。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长驱入关,灭我,据我,迫我汉人为其奴隶,我汉人为亡国之民者二百六十年於斯!满洲穷凶极恶,今巳贯盈,义师所指,覆彼,还我主权!”

  “恢复。者,人之,之政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的。敢有为石敬瑭吴三桂之所为者,天下共击之! ”

  他做到的,是历史上最为艰苦卓绝的一次绝境复国,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他超越了挺身犬戎尊王攘夷的管仲,超越了天子守国门的赵武灵王,超越了挞伐匈奴封狼居胥的汉武卫青霍去病,超越了仗剑六夷的冉闵,超越了气吞万里的刘裕,超越了夺斥鲜卑的杨坚,超越了壮志含笑的岳飞,超越了丹心汗青的文天祥,超越了龙飞九五的刘福通,超越了驱逐蒙元的明太祖朱元璋,超越了半世英雄的洪天王。黄帝以来所有英雄里,只有从汉朝覆灭后的七代内忧外患、隋末百傀混战群胡并吞的旷古黑夜中孤军奋战,最终扫灭十虏、海清河晏、四维重张、八荒如砥、全逆袭复兴的唐太宗李世民,能够唯一与之并论。

  而在英雄的意义之外,他更是超越了唐太宗李世民,让中山陵成为黄帝陵之后又一座神圣的人类图腾,因为他建立民国,开创共和。

  “建立民国。今者由平民以民,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权成之,制定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他从黄帝尧舜上古三代,找到了政治文明的真正原型——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共和政体,从自耕农文明的乡约自治漫长传统中,找到了世袭皇权未能束缚、从未断绝,却被元清游猎奴隶制铁蹄摧毁,因而重新勃发之时更加强硬的主权在民原型,并发现了主权应在贤能不在世袭,皇权世袭的不当延续最终导致神州陆沉,这一与命运休戚与共的民权主义,他以惊人的远见与魄力,还原了民权、五权宪法,并导演出军政、训政、三阶段这个唯一既能以强制强,又能执雌持下的存亡绝续、万世不易的剧本,从此皇冠落地,国民升起。

  这使他不仅成为炎黄子孙的复国之父,也成为这片土地上所有之父,更使他超越了西方有史以来绝大分英雄与民士。

  推翻鞑虏,为终结所有的囚牢枷锁,他是汉人的摩西,摩西出埃及越四十年而未达应许之地,但他四十年如一日终建共和,他超越了摩西。

  历次护法,每次胜利他都辞职散兵,薄天子而不为,甘做平民,更从反清开始,举世目为洪水猛兽,却挥若浮云,如耶稣背负起犹太人强加的十字架,他积劳成疾,病卒于南北议和的终站。在新旧约全书的语境里,有万王之王称号的耶稣拒绝了魔鬼的许国,而他更为不易,在华夏的语境里,为的重生与国民的新生,拒绝自己为王为神。

  他是成功的华莱士,是东亚病夫的凯末尔,是没有蓄奴的华盛顿,是金九之于韩国,甘地之于印度,本古里安之于以色列,是玻利瓦尔以小搏大的兴奋奇迹与圣马丁高风亮节的午夜先觉,同样,他也是现代的佛陀和琐罗亚斯德,因为他找到了遏制阶级垄断和阶级斗争的唯一起源。从左右极端中,他走出了普遍私有制的民生主义道路,并提供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精髓,更将这一切擎画为20世纪的实业计划蓝图,是30年代开始的国民经济运动、延续到下半叶的工业化乃至、台湾经国之治的真正总设计师。

  “平均地权。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为国民所共享。肇造社会的,俾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敢有垄断以制国民之生命者,与众弃之!”

  因为他从华夏数千年发展与各国普遍规律中,归纳出了三民主义,其起源,便是黄帝“世界文明,唯有我先”的民生主义。从他一生最爱题词的礼运大同篇,才能理解他的魂之所系,也才能理解20世纪后来几难抵挡的曲折中,唯有他才能以温和左派,遏制拒绝土改的极端右派,并控制在他之前就已渗入的苏俄势力,以汉本位的右派遏制后来一度泛滥成灾的外来教条的极端左派,让良性左右兼容与南北统一,甚至日本海权派因他而遏制陆权势力,而一战各国漠视他化兵为工的远见,也终酿二战的鹬蚌相持渔翁得利。

  在他人山人海的陵墓回望历史长河,我们似能发现一条清晰的脉络。

  在人类母权尚未绝迹之时,首先是东方的轩辕黄帝,缔造了礼运大同篇的民生社会,之后是恺撒征服了西方世界的奴隶制万邦,将为没有奴隶制的博爱之世,却猝然离世,这是经济真理。

  因出身世袭,王权垄断帝制兴起,大道既隐,万类霜天相竞,游牧渔猎入侵自耕农社会,父权被迫成为保护国民剩余权利的武器,人们就近形成一个个主权共同体,这就是主义,唐太宗李世民集汉高文武之三功为一,在罗马覆灭和五胡乱华的寰球黑暗里,率华夏汉人惊天崛起,成为人类独强的神族光源,之后,东方沉沦于元清,东学西渐,拿破仑以长剑镌刻世界的民法典,托起人类的自由,这是文明美情。

  由于世袭权力长期霸占,德才不配位,导致社会契约的主权成果被内专制葬送于外来铁蹄,君主制、封建制和农奴制如病毒一样扩散于各国仅剩的光明,所以内选贤与能,外主权伸张,成为万千江海的潮流所向,林肯战胜了强制劳役对的分裂与颠覆,以其殉难真正统一缔造了共和制的,世界走向民权平等的纪元,而这本来是在晚明无君思潮,和摆脱满清独立南洋、先于美国宪法十年的兰芳就已缔造,但被鞑虏腰斩于血泊的政治善法。而将这一进程重新光大,并还原其属于华夏的独有光荣,以其大道之行的雄浑力量,走出西方世界因游猎奴隶制起源,而难以避免的左右陷阱者,便是国父孙文中山先生。

  尤为可贵的是,他告诫我们,博爱对应民生,自由对应,平等对应民权,三者决不可错误对应,否则必违本质,酿成祸患,后世亦一一应验。

  时至今日,历代遥望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皆意气风发之赞,如后世祭文:“天命圣智,率其雄杰,补其裂,纫其绝,续其歇,益其竭,东西南北,张再造之乾坤,春夏秋冬,皎重新之日月。”

  然而,后人追悼国父孙中山先生,却难免多了几分悲壮,即使辛亥功成的顶点亦道:“艰难险阻兮,不变初心。风外志士兮,闻风响应。洒纯洁之热血兮,为正义之奋争。精诚所感,霹雳一声。卒致满清推翻,共和告成。生民拯于涂炭兮,汉物复其尊荣。”

  因为后人尚未理解——孙中山是谁?

  孙中山说,前代为英雄,辛亥开创的是国民。

  英雄者,英雄、民生英雄,然尚未形成民权之英雄。

  国民者,民权民生之,故国民不再将自己应该担负的责任推给英雄,而需国民作为一个整体自己负责,这是我们觉得比起李世民的风发,孙中山却显得悲壮,也更难理解他为何要与权力过不去的原因,这种别扭不适,也正是“尚未成功,仍需努力”的真正奥秘。

  然而,这恰恰是孙中山的终极之处,得超越时代,得不可思议,得无法再用英雄二字全概括,他是具备所有人仰望的高度,却不愿成为的人,这样的人,唯有称为圣哲。唯孙逸仙者,堪称20世纪之圣雄。

  血瀑尸山,煎华胄,怒涛如沸。

  掀赤地,撼年三百,朔风垂泪。

  王帝祸国沉恨水,唐宗千载独无愧。

  叩黄陵,何处再公心,拔民坠?

  超东海,书圣轨。凝万剑,劈豚尾。

  辟青天重见,敝屐尊位。

  寂寂黄花撑密雨,星沉燕市烛躬瘁。

  盘古化,奴隶奋全球,搏魑魅!

  这样,我们便能回答这个根本问题:孙中山是谁?是华夏成长中的国民,是每一个国人与“中山”这座山峰的接近过程,是我们最后的心跳最终能听到的长安号角,是每一个大写的人屹立于昆仑之巅,迎接着日月来朝。

  生为民有,死作国魂。国魂从未负国人,国人必不负国魂。

  (谨借此篇,孙中山先生诞辰151)

标签:三民主义 读后感 10篇 三民主义读后感 三民主义10篇 读后感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