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懂一点行为心理学》是一本由匠英一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每天懂一点行为心理学》读后感(一):仔细斟酌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
“每天懂一点”系列所阅读的第一本书,个人认为适合对心理学比较感兴趣的读者,比如现在的我~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便可以大致了解人的性格和心态,对人际交往和日常沟通有一些指导作用吧~比较喜欢彩页和插图,很形象易懂~
《每天懂一点行为心理学》读后感(二):轻松浅阅读,却很有营养。
看起来像是一本教心理的书,但读起来有很轻松,像是看漫画一样。里面都是日程中亲身经历的小李子,很好运用和理解。很喜欢“每天懂一点”这个系列,又能学点心理方面的小知识,又放松。插图有的还很搞笑、易懂。
《每天懂一点行为心理学》读后感(三):反者道之动
最近在品读道德经,所以再看这本书时颇有感触。
不停点头的,是内心不以为然。拼命点头哈腰如日本人的,恰恰相反其心里充满了反感。女人在你面前吃得多,说明不把你当回事。挠头,说明害羞给你看。以手托腮作拒人千里之状,是渴望你的安抚。走到你座位找你的领导,说明内心自信。左为上,坐在领导左边的说明他把左脸给你看,内心是相信你的。妆化的浓的,恰恰相反很纯情。把二朗腿掂起,作轻松状,实际内心很紧张……
人是会装的动物,所以反着听别人说话,反着看别人行为。
对已,也是这样。
《每天懂一点行为心理学》读后感(四):发出许多“原来是这样亚。”
总提一句:这是本好书。 首先,内容很充实丰富,没有注水。读来很有营养。然后,解析很有条理而且易懂,让人思路清晰。最后,漫画的设计真的不错,让人记忆深刻。 很难得读畅销书时,我能发出读心理学教材才有的感叹:“原来是这样亚”。我一直认为我们之所以要遵循孔子的教诲“三人行,必有我师”,是因为有很多牛人可以看到我们看不到的,听到我们听不到的,想到我们想不到的。通过阅读牛人的思想结晶,我们可以接触到我们没有接触到的。从而成长为一个更好的人。这本书让我看到好多我以前看不到的东西。真好。
《每天懂一点行为心理学》读后感(五):《每天懂一点行为心理学》读后感
如何更好的理解他人?如何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人们日常的行为模式背后,隐藏着怎么样的心理?这些行为又体现了一个人什么样的性格?通过阅读此书,我认为行为心理学在这几个问题上面,能够对我们提供比较多的帮助。
作为一门科学,心理学是建立在一系列的试验和假设之基础上的。所以这本书中介绍的内容,有很多是由心理学家通过观察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模式化行为,分析其特点和共性而总结出的一些结论。作者通过一个个生活中的具体场景,以一种先提出问题,然后逐步剖析引出答案的富有启发意义的方式把它们表述给读者,让人受益匪浅。除了以场景导入心理学原理的做法,本书还有另外一个优点,就是它在每一篇的末尾,都通过一幅插图对本篇的要点进行了总结,非常便于理解和记忆,看来作者确实匠心独具。
行为心理学中,有很大一分内容是在研究人的肢体语言,特别是无意中表露出来的那分由潜意识引起的动作。相对于可以有意识去控制的语言,心理学家认为这些无意行为代表了人的潜意识,所以更加真实地展现了当事人的心理,也更加可信。虽然书中很多结论我是相对比较认同的,然而正如一些心理试验所展示给我们的情况,一些结论对于70%~80%的人是适用的,同时也依然存在那20%~30%的例外,所以也有很多不能一概而论的情况。
最后要提醒大家的是,心理学是术,不是道,要注意在正确的地方去使用它;用得不好的话,反而害人害己。
《每天懂一点行为心理学》读后感(六):《每天懂一点行为心理学》读书笔记
·对镜子中的自己异常关注
理由:①在意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②因为想给别人留下好印象。③得到别人好的评价,可以确认自己的存在价值,获得安心感。
·先坐靠边座位的理由
私人空间:人会在无意识中以自己为中心确立一块领地。当有人闯入自己的私人空间时,不管是谁都会感到强烈的不快,并提高警惕。
性格外向、的人,私人空间比较小;性格中排他性比较强的人,私人空间的范围相对较大。
性格中带有暴力倾向的人,私人空间的范围一般是普通人的两倍。
·惯把发票揉成团的人精神压力较大
转移行为:人会在精神压力积累到极限或大爆发之前,寻找某种方式来缓解内心的焦虑。
找到适当的方式确实有助于消解精神压力。
·一摸方向盘就性格突变的人
产生了“人车合一”的错觉,私人空间会相应扩大。当他人闯入自己的私人空间时,在肾上腺素的刺激下,人会变的具有攻击性。
·在自动扶梯上还要自己上楼梯的人
理由:①想按照自己的步调前进→总是优先考虑自己的感受→自我中心。②总想领先于他人→在自动扶梯上,超越别人使自己获得优越感→竞争意识强。
·“先来一杯啤酒”的理由
喝啤酒是一种寻求感的行为。
·用雨伞进行高尔夫挥杆练的大叔们
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行为。
逃避: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不安、痛苦等,采取回避的态度,转而把精力倾注到其他不相关的领域中。
人的心分为直接受欲望驱使的“本能自我”和遵守社会规则和规律的“理性的自我”,而这两个自我都受“自我意识”的控制。只有当自我意识能够很好地调节本能和理性的时候,人才能安定的度过每一天的生活。但是,本能和理性的平衡常会出现被打乱的情况,而逃避就是想找回平衡的一种心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