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起源》是一本由利普斯著作,贵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373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010-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事物的起源》精选点评:
●一本原始生活的介绍书 | 比如妇女会社之类的都挺有意思的 | 作者作为人类学家应该深入过不少原始落 | 关于的叙述有不少错误 比如没有洪水故事 的皇帝是太阳的儿子...
●1982版的,译者还是下放劳动的时候翻译的。
●汪老走好
●按理说很好看,实际上读起来满满的地摊味儿,还是的
●人类学 木器时代 发达文化
●考古学啊!
●简明人类文化史,从生活的方方面面追寻源头。只是每每涉及的分数次出现错误,让人对全书的可信度表示担忧。
●翻翻看~~
●经济、社会是两大主要因素,现代社会,阶级、组织、意识形态已经无法管控整个社会群体。理性乐观派才是你想要的书。
●溯本求源,脉络严谨,条理分明,插图丰富,只是没有《趣味生活简史》来的有趣,这两本书极为有意思的达到了互补。
《事物的起源》读后感(一):简越手册
简越手册
目前,穿越小说在国内掀起了一波热潮,而且,这热潮还有愈演愈烈之势。最早且影响力最大的穿越小说《寻秦记》一般被当做穿越小说的起源,然而细究世界小说历史,十八世纪初出版的《鲁滨逊漂流记》可以就已经初具穿越小说的雏形了。
诚然,十八世纪的人们相对质朴,还编不出当代网络写手们关于某人睡觉雷劈撞车跳井就能穿越的故事,笛福讲述的所谓时间穿越是通过空间变换的方式实现的。鲁滨逊流落到与世隔绝的荒岛,被切断了与文明社会的联系,时间的意义不复存在——他面对的困境与穿越者全无二致。
在阅读手头这本精美的《事物的起源》时,我常常想如果鲁滨逊手头上能有这本书,那该能对他有多大的帮助。这本由德国利普斯教授创作于20世纪的文化人类学普及性读物,以人类最为措意的家和家具开始,征引大量志和考古学材料,探索各种生产活动、日用器具、社会制度和俗的起源,内容涉及远古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诸多方面,堪称一简明的远古文化史。全书短短十五章内容,却涵盖了亚非欧各大洲的居民们,衣食住行各方面的最原始的生活的面貌。书中穿插有许多照片和插图,使得原本就生动有趣的讲解更加直观。更难能可贵的是,利普斯教授没有满足于单纯介绍人类文化发展变化的历史——尽管单是这历史就够有趣了,他在讲述历史时加入了自己对于文明进化的思考,进一步提升了全书的深度和可读性。
无论是从全书内容的趣味性和科普性上来比较,还是从书的装帧设计印刷质量上来考量,《事物的起源》都可称得上是一本极为优秀(优秀是我在书评中较少用到的词语)的科普读物。无论你是否听过人类文化学这个学术味儿极强的名字,或者是否对这门生僻的学科感兴趣,我相信,当你翻开第一页后,一定会饶有趣味地继续读下去。
鉴于当今社会,无厘头穿越已成多大态势,虽然穿越大多会穿回我国古代或是与古代极为类似的未知王朝,但您也得防着万一不小心传到非洲原始落不是?带上这本《事物的起源》,北到因纽特人的营地,南到非洲热带丛林,咱全不怕!从酿酒,到盖房,啥也难不住咱!混个落首领或是大祭司轻轻松松!还犹豫什么?赶紧来一本!
《事物的起源》读后感(二):原始,应该是尊称
原始,应该是尊称
评《事物的起源》
说起原始,应该是什么?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生命在与自然抗争,人类起航文明的征程。原始,我们的起源;原始,我们的祖先;原始,这个被淡化甚至丑化的过去,应该是我们顶礼膜拜的尊称。《事物的起源》是一简明的人类文化史,是为了一般人对各种事物起源问题的强烈兴趣和好奇心所作。这是一次追本索源、返璞归真的,这是一次探索历史、挖掘现实的跋涉,这更是一次我们在祖先面前、聆听教诲的绝佳机会。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个人生的终极追问在这里不是哲学问题,而是历史问题,是生活中的现实。对于我们居住的家,我们所用的食物和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物品,在以前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在我们的文明社会缔结之前,人类之间是如何共同生活和交往的?他们心中追求的东西又是什么呢?这个看起来像是历史问题的疑问,解答起来又像故事一般的普通。以上种种疑问,可以在《事物的起源》得到一些解答;我们在得到解答的同时,还能得到一些启发:每件事物都有自己的故事,不管高低贵贱,不管大小多少。
如果你突然留意你周边熟悉的事物,然后认真地观察和探究,你就能得到一些不同寻常的认识;如果你留心感兴趣的事物,并追溯它的历史成因和成长,你同样会乐在其中。《事物的起源》也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快乐,从小事物到大社会,从轻松到愉快,再到严肃庄重,最后回归到人类生命终结的沉重,主题鲜明,内容有趣。从我们居住的住所,我们所用的锅碗瓢盆和桌床椅凳,到陆路交通、水路交通和手工业,人类的文明不断在智慧和知识中进步。从无书的教育,口耳相传保存人类的文明,到歌舞等娱乐活动,巫术和不可知的力量,原始的人类在文明的初期阶段用他们的智慧解读了自然和社会。至于对生命、自由和幸福的认识,原始人类的境界并不在现代人类之下,他们没有现代人类生活的丰富多彩,也没有当今社会的快节奏,但是他们拥有的是对生命的从容,对幸福的淡定。
如果不考虑作者对“白人”的吹捧和对“黑”的贬低,我觉得这是一本很不错的简明人类文明进化史。如果不考虑书中第100页的“第二种方法”写成“弟二种方法”,书中的文字编排和图案配套紧密相关,是一本非常不错的故事书。瑕不掩瑜,这本书还是很吸引人的。译者用一种客观的态度去看待作者的历史观,并且尽量具体地恢复对文明的正确认识,为本书增添了更多的光彩。
《事物的起源》读后感(三):快乐而有意义的书——评《事物的起源》
有些书,看的时候很有乐趣,但意义不大;有些书,看的时候很有意义,但乐趣不大。前者说白了就是娱乐,比如读小说,我相信大分人读小说的目的就是娱乐,而所谓“教育意义”即使有也只是副产品,当然,从功利角度考量,一本书所能承载的功能自然是越多越好。而那些“有意义”而没乐趣的书,却往往是不得不读的,比如课本和公文,读着头大,不读没头,于是只好硬着头皮来,来完也不白来,终归是“有用”。
而作为没有硬性指标的读者——比如不需要参加考试不需要看文件的读者——为了在业余时间打发时光或是充实自己而阅读的话,最大的幸事就是能够遇到一本既读起来很有趣味、又能够让你有很多收获的书。当然,作为一个经常淘书的人来说,这样的书偶尔就会遇到,比如今天要说的这本,由德国人利普斯撰写的《事物的起源》,就是一本读时愉快,读完有收获的书。
顾名思义,《事物的起源》,就是讲人类社会各种事物的源头,包括从生产到生活、从教育到死亡、从法律到迷信等各个方面,这也正应了它的副标题——《简明人类文化史》。在这书里,你可以看到世界各地各早期的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到成丁礼葬礼,小到一个小小的首饰,可谓面面俱到应有尽有。而且还配有精美的插图,让你不仅有一个抽象的概念,还有着具体的印象。书中都是罗列这些非常具体的东西,却没有口号式的说教,当然也不是白开水式的简单罗列素材,作者还是时有高明而新鲜的观点的,比如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顺序”,作者就反对人们一直持有的先狩猎再游牧最后农业的说法,而是明确地提出这些社会形态是并存的,并且给出一些实例,说明对于惯于采集的,你让他们耕种土地等待收获是不可能的,他们会把种子吃掉,并且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
然而相比这些理论性的东西,这本书里最好玩的还是那些具体的事物,比如那些小器具,它们的形状、用途和都非常值得研究,有很多东西是我们拥有诸多“高科技”的“现代人”都无法完成的。于是我们就会边读这本书边慨叹古人的智慧。而“古人”的智慧其实就是祖先们的智慧,正是他们那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才让我们人类能够存在于这个充满风险的地球,一代又一代地让生活越来越美好、方便和富足。
然而这也带来了一个讨论过很久的话题:和古人相比,我们现代人到底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且不说体能水平,即使是智力水平,我们到底是不是真的就比古人优秀?我觉得这是个问题。而这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是基于一个基本的假设——假设撤掉我们所有的科技产品,我们能不能像古人那样存活下来?各种文艺作品当中也讨论过这个问题,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电影《孤岛惊魂》,汤姆·汉克斯在孤岛上可以活下来,就已经被我们看作是英雄了。
读这本书另外一个思考就是我们对于各种“东西”的态度,古人认为万物皆有灵,其实这也不是没有道理,从飞禽走兽风雨雷电,到人类自己发明的各种器具,远古人想要生活下来,就离不开任何一件东西,所以他们就怀着感恩和敬畏的心理来看待这些东西。而我们今天呢,似乎对任何东西都不在意,既不感恩也不敬畏,反而是高高在上妄自尊大,对待事物的方式随随便便,从来不会想到这事物是祖先凭借一辈又一辈的智慧发明出来供我们享用的,也不会想到每一件事物都是地球上仅有的资源。相反,我们是不断的索取却不吝惜,不断的要求却不回报。于是,我们所拥有的东西就越来越多,而欲望却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也就越来越不快乐。
于是,我们就找一本讲述原始人生活的书,来体验一种原始的快乐。这是读书人的幸事,却是现代人的不幸了。
《事物的起源》读后感(四):原始社会好
这本《事物的起源》是德国人类学家利普斯编写的一简明人类史著作,作者称本书“为满足一般人对各种事物起源的强烈兴趣和好奇心而写”。说来也是,比如我虽非人类学者,但平日生活里也时常会好奇诸如各种器具是如何被发明的,以及钱币、文字之类的原始形态如何等问题。以往我们更趋向去历史中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而利普斯则给出了另一个路径:通过考察仍然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的落群体,以人类学的眼光辅以考古学的佐证,来对这些古代社会的活样本进行剖析,从而给出事物起源的普遍解读。这可说是令我眼前一亮。
在书中,利普斯以深入浅出、生动流畅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居家器物、狩猎农业、娱乐生活、经济政治制度、文字语言、社会俗各方面事物的源起。其目光遍及世界各个角落的落社会,并结合考古学发现,从而给出令人信服的人类文化解读。全书没有一般学术著作的艰深晦涩,而是坚持平易近人的文风,还附有大量手绘插图,生动直观,使普通读者也能够毫无障碍地进行阅读。这一点尤为难能可贵。因此虽然本书写于半个多世纪前,书中的一些观点可能因为新的考古学及人类学成果的出现而显得过时,但若论普及性和平易性,还真很难找出可以超越本书之作。因此,时至今日,我们仍可以读读此书以增长见识,开阔视野。
不过阅读时,令我颇感趣味的,却不仅是那些娓娓道来的人类学知识,而是本书写作的“旨趣”。对此,有人可能会说“文学作品有旨趣没错,一本科普学术类著作,应该是客观中立的,何来旨趣?”其实不然,只要你细读此书,就会发现作者绝不仅仅是在“客观叙述事物”,而是带着自己的倾向性。概括起来,这种旨趣就是“原始社会好”。纵观全书,你经常可以读到此类句子:若是原始现代社会都有的事物,便说“某件事物早在某某时期就已经出现,而非现代文明所赐”,或“原始制品的精美工艺和美观外表让现代社会的工业制成品相形见拙”;如果是现代社会有,原始社会尚无,则是“其实这一事物的的原理和原始社会中的某某并无区别,只是加上了电气装置而已”;要是情况反过来,那就更会说“这种高明的技术,现代的能工巧匠绞尽脑汁却仍然无法复制”。总之若是跟着作者的思路,你会得出这样的感觉:原始人聪明睿智,现代人愚蠢不堪;原始人坦诚友好,现代人尔虞我诈;原始社会和谐美好,现代社会你死我活……
当然,作为一个非崇古主义和大体认同进步论者,我必须说作者在赞美原始社会方面有些过了。不过我们也必须理解他也有自己的理由。利普斯所处的时代,正是纳粹上台,屠杀犹太人,二战爆发的时代。“现代社会”陷入了一场互相厮杀的浩劫之中。这让如利普斯等身临其境的知识分子深深体会到了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端,认识到现代人是多么肤浅自满,贪婪势利。这一切,都让他不由得对那些平等友爱,人人亲如兄弟的原始寄托了美好的感情。于是,便不难体会他为何在书里大唱“原始社会好”了。其实这种思潮对于我们一点不陌生,利普斯如果有机会读到庄子,一定会引为知己(也许他已经读过了)。因为早在几千年前,其就在《庄子·天地》中借老农之口说出“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提倡返璞归真,认为“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才是理想的社会状态。即使是主流的儒家,也一样高喊崇古口号,言必称尧舜禹汤,三皇五帝。归隐田园,渔樵耕读也一向被人视为理想的人生归宿。时至今日,这种田园情怀依然留存了下来。许多都市人厌烦了大都会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纷纷开始倡导回归自然。因此利普斯的情怀,其实我们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不过,虽然心向往之,但往往也就想想而已。毕竟现代社会的便利性不是那么容易放弃的。那些把丽江、西藏、普罗旺斯当做心中圣地的小资们,真要让他们在那种没水没电没网络的地方呆上十天半月,估计早就落荒而逃了。即使是利普斯本人,说了这么多原始社会的好,也没见他真跑去和非洲土著兄弟做邻居。对此,古人早已有诗嘲讽“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
但是,我们也不能就此认为利普斯们就是虚伪,言不由衷。其实对原始落的称赞,表达的是对现代社会弊病的不满。而我们必须承认后者是确实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现代人虽然获得了物质和技术的长足进步,但是在心灵方面,却未能有同等的提高,甚至比起那些“原始人”还有所退步,这是我们不得不警醒的。加之自诩“文明”,骄傲自满,将原始视为落后与失败的象征,这种充斥着自我优越感的思维模式在现代人中广为流传。利普斯对此给予了有力的驳斥,他指出世界各,无论处于哪个阶段,都对人类文明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应该予以平等的尊重。这种一视同仁的态度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原始社会是一面镜子,照见的是我们自己的不足。只有认识到这一点,现代社会才有继续前进的动力。
《事物的起源》读后感(五):面对万物起源,心眼明晰洞彻
“新考古学”的先声
《事物的起源:简明人类文化史》这样雄心勃勃的标题在学术发展更加严谨、更加进步的今天已经很难看到了,然后,知识的积累让我们更谨慎思考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消磨了我们探索的勇气。虽然写于半个多世纪之前,但德国人类学家利普斯对小到“碟子和叉子、椅子和化妆品、戒指和手镯、饮料和酒”,大到“社会保障,特别是含义不清的‘民主’问题”,巨细靡遗追根溯源的考察,让我们在激赏他的壮志雄心之余,也不由得对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各种事物的起源有了多多少少的认识。
利普斯对事物起源的研究,基本都使用了一种我们称之为“考古学”的方法,“以今证古,推己及人”———用世界上现存或人群中,未被现代工业技术所取代、传统的仍在使用的生活方式,去比拟那些古风时代,已经远离我们而去的生活与传统。虽然这种方法在被“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考古学家”路易斯·宾福德(宾福德今年4月上旬去世,在此谨表致敬)重新发掘出来之前,已经远离流行很长一段时间了,但在此之前,利普斯利用世界各地志与考古材料相互结合,通过描述,不刻意追求类型学类比解释的做法,或许称得上宾福德“新考古学”的先声。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译者汪宁生先生亦是国内著名考古学家,一生热爱考古事业,在“‘’期间”,“生活无聊,心情压抑”之际,“蛰伏于云南泸溪县农村一间破屋中继续翻译此书,聊以遣岁”,正是这本著作,伴随他度过了生命中的艰难岁月。换个角度来想,若是能对世界万物的起源打开明晰洞彻的心眼,纵使荒诞的社会戏剧、狂暴的集体无意识行为,也能追溯本源,在巨大的社会灾难面前,或许就多存了一眼理性的甘泉,能使人涤心,能使人明目。那么下面也让我们一道追寻利普斯的脚步,探索事物的起源。
如何追溯事物的起源
《礼记·王制》提到,“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皮衣,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这条古老的志记录至少包括了装饰艺术、食物、服饰、建筑技术、农作物种植等方面的观察与比较。
如果《礼记》时代的作者知道爱斯基摩人住在冰块筑成的“雪屋”当中,世界各地共享“湖居文化”的古代居民“在靠近湖岸或沼泽地带定居,导致出桩上房屋的建造……距地面1-3米或更高,建成一种和谐而宽敞的样式”,布里亚特人帐篷的炉灶中住着火的精灵,婆罗洲、波利尼西亚和密克罗尼西亚的志中,流行“火犁取火”,那么是不是能写出更加丰富的比较记录,并促发一些超越后来孟德斯鸠“环境决定论”———“地邑民居,必参相得也”———以外的思考呢。
话说回来,我们到底该如何追溯事物的起源?虽然利普斯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但通过他的叙述策略我们可以大抵推测:比较方法或许是不错的。如果我们能把世界上所有关于“生火”或“筑物”或“烹饪”的方法都集中在一起,那么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假设,这些生活方式中用到方法、技术最简单,工具最不复杂的那种,最可能接近原初“起源”的状态,当然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借助文献,用现存的简单技术来验证历史记录中的“只言片语”,把抽象的文字还原到一种相对具体的图景。
借用“史前人类”的视角
“1970年,长期致力水稻增产研究的袁隆平在海南发现一株天然野生稻,通过这株‘野稗型’野生稻对研究,培育出水稻三系杂交良种,使水稻产量提高了15%-20%.”袁隆平认为,野生稻是栽培稻的原始祖先。这一点得到利普斯的证实:“北美大湖地区收获经济的重要产品是野稻和野生燕麦。……齐佩瓦人和苏人之间发生的多次流血战争,就是为了争夺野生稻谷地”。那些生长在河流、湖泊和沼泽边缘近岸边大量的野生稻,养育了大量苏人和阿尔衮琴人。每当收获季节,人们驾着独木舟驶入天然湖泊收割稻谷,“妇女把青苗一捆一捆地扎起来,防止风吹损坏或为水禽所食,也使以后的收割易于进行。野稻成熟了,采集到独木舟中,用桨或长叉驶出野生稻谷地”。
我们心中的收割景象,都是农人们三五一组,在稻俯身挥舞镰刀的身影,却从来没有想到驾船去收获的情景。可今天水稻种植过程中仍然必不可少的“水褥”,几乎完全还原了其野生祖先在溪谷涧边,湿地湖泊中生长的原貌。那么从野生稻向人工种植的转变,又带来多少生活方式的改变呢?既然水中自有天生“良田”万顷,那么史前人类的“湖居文化”就变得易于理解,那些“刳木为舟,剡木为楫”的生活,以及水滨“干阑”式建筑的桩洞遗迹,就是与之相配的生活原型。
再回到“王制”的记载,其中提到了“被发文身不火食者”,提到了“羽毛穴居不粒食者”,却独独没有提到那些极有可能“楫舟水居的颗粒食者”———这会是“王制”记录者本身的生活方式吗?
不仅与舟楫相关的起源为我们所知,陆地交通工具也起源于欧亚内陆草原,“北所谓‘大车’用于长途旅行,在两轮之上安装着篷帆似的结构,使人联想起美洲开辟者的大篷车”,这同时也是蒙古草原上牧民的“房屋”与运输工具。这使我们想起著名的“多友鼎”的铭文,周厉王的将领“多友”曾在一次针对游牧人的攻击中,“孚(俘)戎车百乘一十又七乘”,这显然不是金文研究者理解的后来意义上的战车,而应作为一个更加复杂的“社会单位”来对待,因为车辆本身就是戎车主人的“房屋”与家庭。
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必然有与之相应的生态环境,并因此产生出一套完整的生活的“逻辑”结构,只是,我们更应该使用“史前人类”的视角,而非站在今天的立场。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切考古学,其实都应该是“考古学”。
回到知识的原点
“原始时代没有亚里士多德、伽利略、伏尔泰、爱迪生或贝尔,没有一个人能被承认或尊崇为最早的发明家。并非有人‘灵机一动’,就发明了第一把石斧、第一个编织的篮子、第一座风篱或第一件皮毛服装;所有这些发明形成一道链条,它是一代一代无名发明者逐步积累而锻造成的。”
今天美丽的瓷器,来自原始的制陶技术,通过世界各地不同地区制陶方法的展现,我们至少知道五种“初级”方式,其中最著名的当然还是“泥条盘筑”法,而陶轮的出现则是“具有性”的,并沿用至今。
同样,逝去的辉煌“青铜文明”留给我们无数精美绝伦的艺术瑰宝,“商代青铜器的制作,遵循着固定的艺术传统。这些青铜器在墓中埋藏了几千年,现出典雅的铜绿”。可是这些精美的器物是如何制造的,在欣赏之余,留给我们更多想念,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喀麦隆、尼日利亚和多哥落中常用的“蜡模铸造”技术,“先用蜡作出所要物件形象的模子,外面加上砖的粉末或石灰做的范,干后钻出通气孔和铸口,将范放在火上烧,使蜡融化掉毛,便可倒入金属溶液”。这便是青铜器制造的“失蜡法”。虽然青铜器早期多用“模铸法”制成,但随着“失蜡法”的传入,使得更复杂、更精细的铸造成为可能。而且时至今日,青铜雕像的铸造,仍然延续了这种古老技艺的原理。
此外,纺织技术的“经线”与“纬线”的基本原理,不但诞生了各种从最简单的“单杆织机”,到复杂的提花机,甚至电脑控制的纺织机,甚至连各种竹编、草编工艺,都来源于此。而在纺织技术出现之前,波利尼西亚的人们把“面包树、无花果树和桑树等韧皮……从树上剥下,浸泡使软,用特殊的棒或锤拍打成轻柔的纤维,最后做成质地上比纺织出来的还要好的产品”。同一原理还成为“造纸术”的源头。
这些事物的起源,应当还包括一个很漫长的名单,从教育到表演,从巫术到科学。每样东西都有自己的故事。一方面,考古学给了我们足够的研究方法,虽然利普斯只是把每样事物通过比较,还原到一种最简单的状态来寻找起源,虽然这种方法本身存在很大争议,但是那种将物质文化材料还原到生活结构中,用“史前人类”的视角来看待文化的方法,无疑是有启发意义的。
而另一方面,正如我们从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巫术、宗教与科学》一书的题目中得到的启发,作为宗教起源的巫术,同时也是“原始人”的“科学”,而且有时也改头换面,以“传统文化”或“先进思想”的形式,向我们兜售各种经不起推敲的“拼凑理论”。追溯事物的起源,剖析“理论”的内在逻辑,令虚妄无处藏身,或许利普斯先生留给我们最好的思想遗产。
版次:GB22 版名:南方阅读 社科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1-08-28
http://gcontent.oeeee.com/6/e0/6e007f295ed3142b/Blog/bd7/eee8e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