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向手工说再见》是一本由阿木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80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018-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向手工说再见》读后感(一):手工艺
看了《不向手工说再见》,让我忆起了童年,爸爸是个木工,会装修房屋也会打制家具,小时侯院子里每天都会传来电锯的“哧哧”声和铁锤的敲打声,家里的凳子、床、柜子都是爸爸自己打制的,纯实木既结实又实用。木工是个辛苦的活,要能吃苦钻研,还要做工细致,除了尺寸要精准外,还要熟练绳墨画线和使用刨子、电锯等。
巜不向手工说再见》作者阿木,本名张箫杨,80后自由作者。曾经的广告人,后转向古代诗学研究。喜爱手工艺,长期关注手工艺者的生存状况,曾在杂志、报纸等媒体发表多篇记录传统文化与手工艺的文章。
手工艺以手工劳动进行制作的,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工艺美术。而制作的手工艺品,是工艺师由自然材料纯手工或借助工具制作而成,手工艺品实用、美观,具有艺术性和创新性,能传达文化内涵,富有装饰性、功能性和传统性。的传统手工艺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手工艺的分类方法不一,按历史范畴分类有:原始社会手工艺、现代手工艺;按社会属性关系分类有:宫廷手工艺、民间手工艺、手工艺等;按产品分类有:雕塑手工艺、印染手工艺、织锦手工艺、陶瓷手工艺、刺绣手工艺等。 手工艺的应用很广泛,小到家居装饰,大到城市公共设施,以及星级酒店的艺术品和旅游产品的等,可以说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它。
《不向手工说再见》读后感(二):手工有着自己独特之处
《不向手工说再见》是知名作家阿木的一本采访记录作品,看到书名,联想到期间的含义,就不难理解这是一本介绍手工制作的书籍,手工制作者也就是所谓的手艺人,在生活中人们经常谈论的就是学一门手艺,所谓艺不压身,可是大家常说的手艺其实和这个手工艺人不是一回事,所谓学一门手艺,其实就是学一门技能,可并不一定就是手工制作,其实手工就是用人工来制作,因此不能批量生产,所以在一段时间内,甚至是一个贬义词,代表生产效率低下,而且质量也难以保证,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手工制作本身就具有限性,不可能大批量生产,而且每次的质量都会有所不同,在加上手工者本身的能力和敬业态度也是千差万别,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也就再所难免了。凡事有利就有弊,人们现在开始厌倦流水线生产的毫无特色的物品,反而开始对于手工品开始感兴趣了。
本书的作者阿木,本名张箫杨,是一位八十年代后自由作者。作者的经历丰富,曾经作过广告人,后转向古代诗学研究。但是作者一直比较喜爱手工艺,设身处地的接触手工艺人,长期关注手工艺者的生存状况,曾在杂志、报纸等媒体发表多篇记录传统文化与手工艺的文章。而本书就是作者通过对于二十多名手工艺人的采访记录而成,里面介绍的非常详细,由此可见作者对于手工的热爱。
在文章的开始,作者首先介绍了本书的成因,也就是通过和一个朋友的探询之后,开始决定记录手工,这个存在已久,却又被大家忽视的行业,这里面有作者对于手工的热爱,作者也是通过对于手工的 漫漫了解,开始加深印象,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就像作者自己说的那样,刚开始的时候,对于手工没有什么太深的 感触,只是单纯的喜爱,所以只要是手工作品,就会非常喜欢,甚至是一些不太成熟的手工人,他们还不具备成熟的技能,他们的作品还不能达到要求,可是因为是手工的,就会被盲从,崇拜,其实这也是新人的一个弊端,而通过不断的了解,认识,作者对于手工的认知加深,才有了更深的见解。而这样的手工艺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手工艺人,才是人们所说的具有匠人精神的艺人。
作者通过几个不同的手工行业开始向读者讲述,手工艺人的生活和工作,而这些手工作品,很多是和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作者不但详细周全的介绍了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而且还配有很多制作的图片,有助于读者的认知了解,而且作者还把这个手工品的历史渊源也是娓娓到来,不但让读者看到了工艺品,而且对于历史文化也有了深刻的认识。譬如作者首先讲述的古琴,这就是典型的手工艺品,用机器能做吗,能做,可是做出来的效果,就不如手工制作的有感觉,而且经过手工打磨制作的别有一番韵味,作者不仅详细的记录了制作过程,而且配有图片,看到匠人们认真的制作过程,也是一种享受,在后面,作者还对于古琴制作以及历史文化,详细的叙述,并且介绍了多种不同的琴类,让大家了解更多。
《不向手工说再见》是一本非常好的记录图书,在这个机械化的时代,手工已经被绝大分替代,可是,手工还是具有他自己独特之处,这是机器无法替代的,也是人们喜欢手工品的原因。
《不向手工说再见》读后感(三):匠心
“这副鞍子可不可以卖给我?大概多少钱?”“啊——不卖的,这是今生最后一副了。老了,做不动了。”“没人跟您学手艺吗?”“这个时代?难咯!年轻人学这个做什么?”上面这段对话发生在作家三毛写的一篇名为《不向手工说再见》的散文当中。
三毛在一家工匠店相中了一条皮革制的马鞍,她想向店的老主人买下来,老人不肯,三毛好说歹说,希望老人能收她为徒,最终老人没有收三毛为徒,却将那条鞍子免费送给了三毛,老人没有细说缘由,只是淡淡回了三毛一句:“在这种时代,还有你这么爱手工的人,就算交个朋友吧!钱!算什么鬼东西,呸!”
三毛写的这篇散文寥寥不过千字,我却始终忘不了老人说的那番话以及黄昏时分的长墙角下,穿着黑衣的老人坐在店铺门口,拿着手中结实的麻线,用手在带子间穿针引线……这种专注总会让我想到一个词:“工匠精神”。
不否认机器的发明创作给现代人生活带来的高效与便利,可如若机器的生产挤走了手工制作的一席之地,那将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
我们不该脱离实际谈手艺,手艺之于生活一样,就平均地分散在我们的世界里。世间包罗万象,手工之于生活的形态也是万千姿态。一本书,可以作还原与记录,却不足以定义所有的手工生态,但它们的存在总归是一种媒介,让更多人关注到工艺制品与它的手艺人。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有关手工故事的生活类书籍,书名与三毛的那篇散文同名,就叫《不向手工说再见》。和三毛讲自己的经历不同,同名读本取材当下,作者阿木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客观记录了“二十四象”手工故事。全书一共分为章节,每章节讲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在谈受访者与手工的不解之缘。
自己动手做出来的东西,可以冠名为“手艺”,但不是每个手艺人都配得上它的高级词汇——匠人。书中展现的那么一群人,他们有的是斫琴师、有的是裁缝、有的是理发师、有的是印刷匠……不变的是他们已经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工作了将近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三十年,这期间可能也会对从事的行业有所质疑,但无一例外,他们都坚持了下来,并且愿意干一辈子,因为热爱,因为在不管热闹还是萧条的大环境下,他们固守的初心永在。
手艺人与他的手工制品,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中间的传承与创新,是我们值得思考的内容。遥想两百年的京剧,在大清盛世是何等繁荣的景象,即使是年前的民国,名旦也是国民热烈追捧的对象,一如当今影视行业的明星。随着新的,京剧渐渐走向没落,在上世纪80、90年代的年轻群体当中,许多人甚至连京剧是何物都不清楚。虽然如今人们又把视线转移到传统文化上来了,但是相比曾今的空前盛况,如今的关注度可以说是杯水车薪。
《不向手工说再见》里提到一位制作京剧戏服的张老师,她手中保存的最古老的戏服有多年的历史了,她说规矩的戏服应该是真丝手绣,但现在好多戏服都是机器绣出来的,表面看不出太大瑕疵,但站在台上的效果可差的太多了。张老师还说:“过去宫廷的手绣,是一根线劈十一次绣,现在的机绣,至多是一根线劈三次……过去绣的蝴蝶从远处看像在飞翔,是真的绣活了,如今呢,已经很少能见到绣成那样的了。”不得不说,机器完全替代手工,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倒退。
人是很容易消散在尘世中的,但一架古琴、一件戏服、一块手表、一支钢笔、甚至是一张纸,如果有人倾注了心血精心去做,有喜欢的人去悉心打理,是可以传承千年的,而这些手工制品的背后,展现的是匠人对待工具的态度。
-THE END-
《不向手工说再见》读后感(四):一生做好一件事情的浪漫
“工匠精神”近几年已经被宣传的越来越多,甚至于烂俗,纯手工就是工匠精神?这完全是两个概念,真正的工匠精神并不是一年两年的玩票,不是三分钟的热度,而是那种哪怕穷尽一生不减痴狂的执着。其实手工是一个泛泛的层面,并不限于现在宣传的种种“热门”工艺,而是来自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为爱人编织的一件毛衣是手工,给父母理得日常发型是手工,为自己泡一杯好茶是手工……一个碗,一口锅,一朵花,哪怕仅仅是一张纸,都是手工的体现,手工又何尝不是我们对于生活的一种态度呢。手工渗透在生活中的每一处,现代科技日益发达,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可以用机器来完成,人工智能也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中来,与此同时,越来越多传统手工艺却日渐凋零,还好,有这本《不向手工说再见》的及时出现,让手工成为一种传承,敬重这种用一生去做好一件事情的执着,不向手工说再见。
《不向手工说再见》这本书,通过二十四个故事,分别讲述了八个方面的手工,这二十四个故事,带我们看到了各行各业手工艺人的生活,发生在他们身上的耐人寻味的事情,还有从他们对于手工的执着所显现出来的思考和探索。手工艺人并不是像我们看到的自在光鲜,每一个作品器物的问世,都经过了反复的雕琢和岁月的沉淀。好的手工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一年两年,到十年二十年,甚至走完这一生,来做好这一件事情,想来不也是一件而浪漫的事情吗?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古琴是有温度的,它从历史的长河中走来,带着朝代的更替,时代的变迁,给世代长久的陪伴。因此,古琴的传承更需要“专一”,才不枉它这风雨相随的几千年。或许在现代大多数人看来,古琴就是高山流水阳春白雪般的存在,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缺一不可,可它独有的高雅气质和悠扬琴声,却让无数人为之神往。琴位列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也不无道理。古琴的文化源远流长,它的存在,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象征,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生活态度。
晚知书画真有益,郤悔岁月来无多
汉字的诞生,承载了太多的情感与故事,正是汉字,记录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精髓。从民风民俗,到文学经典,通过汉字的记载,展现于后人眼前,让文化得到传承,让文明得以发展。而在造纸术又是我们的发明之一,从手工造纸逐步演变到现代化的机器制造,越来越方便快速的科技发展,却也没有让我们丢弃传统手工业的流传。
的书法艺术是独一无二的,更是我们文化的艺术之瑰宝。每一次执笔书写,仿佛与古人谈心,和先人互通情意。一直毛笔、一张宣纸,或是肆意狂草,或是工笔花鸟,文化的传承总是带着一种不由自主的感情,那是与生俱来的,与我们文化的一脉相承息息相关。这种对于书画的欣赏和喜爱,是一种铭刻于骨血的基因。
《不向手工说再见》可以说是一良心之作,作者阿木经过了历时一年的寻访和思考,把对手工艺的喜爱,和对手工艺者的关注,通过这二十四个故事记录了下来。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这些手工艺者的现状,也看到了这本书的态度。深层次的挖掘和访问,让读者更加了解这些手工艺的相关知识,图文并茂的方式更是带来视觉的直接感受,读完这本书,只觉得心存感激,感激这些手工艺人的执着才得以让传统得到传承,感激阿木的关注和描写,让更多的人了解真正的手工艺。
《不向手工说再见》读后感(五):手工——艺术与生活里的匠心
近几年来,“匠心”这个词语经常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我们常常说,一个手艺人,一定要有匠心,不论是《我在故宫修文物》这样的纪录片还是《非凡匠心》这样的综艺节目,都为我们传递着那些爱手工的人,有手艺的人,他们的匠心。而《不向手工说再见》这本书,则是将艺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让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去慢慢体会手工、手艺、艺术、生活之间的快乐与共鸣。
书的作者是阿木,一个喜爱手工艺的八零后自由作家,他长期关注手工艺者的生存状况,经常在报纸杂志上发表一些记录传统文化与手工艺的文章,在这本书中,他选取了八种不同的手工物什,即:古琴、京剧行头、书法、修理钢笔/钟表、理发、制衣、印刷/印染、茶艺等等。阿木一边向我们介绍着这些手工艺,一边向我们讲述着关于这些手工艺、这些手艺人背后的故事。
印刷在这些手艺里,最贴近生活的,大概就是理发了,现在的人,谁没进过几次理发店呢?然而在很多地方,已经找不到那些古老的理发店了,城市里更多的是美发沙龙,里面有穿着白衬衫窄腿裤的凯文,也有一边做头发一边推销你办卡的托尼,而在书里,这门手艺返璞归真,理发师林浩说:“每天做该做的事,回归到平淡,普普通通生活,踏踏实实工作,这就是生命的意义。”三千烦恼丝,在这位理发师这里,或许已不是烦恼,而是专注认真的工作,他会经常练手法、更新器具,让每一位来这里的客人感到理发是一种享受。
茶艺作为文艺青年,喝茶、听琴也是我的爱好。我并不太懂茶道,在男友的熏陶下爱上了广东的功夫茶,有时是单枞,有时是普洱,喝的不过是一种心情,然而,一杯茶的形成,到底要多少工序呢?跟着阿木的文字,我也仿佛去了一次苏州,清明前的碧螺春,一片一片的芽尖,从种茶到采茶再到炒茶,一步一步控着时间控着火候,制成盒子里一点点的茶叶。评茶、选茶、泡茶、饮茶,这一切都是学问,关微就是一个教授茶艺的老师,将所有领悟到的关于茶的文化和手艺教授给别人。
而古琴也是一门高雅的艺术,如何制琴,才能将古琴的风韵展示出来,如何弹奏,才能让琴声更加悠扬动人,如何修道,才能做到与琴合一,这些,都是琴师毕生的追求……
古琴生活是我们自己的,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只要将一门手艺做精做细,那你就一定会是一个成功的人。愿我们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