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集读后感10篇

地圖集读后感10篇

  《地圖集》是一本由董啟章 著 / 楊智恆 繪著作,聯經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260,页数:1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圖集》读后感(一):关于地图的一本漂亮的书

  ** 封面和整体装帧都很不错,很漂亮的一本书,里面配的素描插画也是 相当喜欢。

  ** 文字是考证香港的老地图,很多文字描述是很艰涩抽象的理论。不过我喜欢城市篇和街道篇。有些有意思的小典故。

  **读了以后觉得,香港始终还是香港人的香港。

  《地圖集》读后感(二):城市虚构史

  如何呈现一座城市的面貌?最平常的方式,是刻画它的历史、人口、经济、饮食,等等。《地图集》则用地图研究的方式,去描绘城市的街道、符号与记忆。这本书有许多的地图学理论,但却并不严肃,因为它原是一本不像小说的小说,在看似真实刻板的考据中,潜藏虚构与梦幻。例如,诗歌舞街取名自毛诗序,春园街的“春”不解作“春天”而解作“泉水”,“春花落“乃后之“青衣”,是非真假难以辨别。这是过去之书,也是未来之书。“虚构,是维多利亚城,乃至所有城市的本质;而城市的地图,亦必然是一自我扩充、修改、掩饰和推翻的小说。”由此观之,过去也是一种虚构;唯有人的想象,被自己认定为真实。

  《地圖集》读后感(三):对香港的了解要求很高

  因为我对香港既不怎么了解,也没什么兴趣,所以读起来觉得趣味了了。

  但是这本书的形式挺有意思,想象的城市、虚构的历史,同时又交错着一些和现实有关的分。如果是对香港了解很深的人应该觉得很好读。

  本身地图是一个很有趣儿的东西。古代的地图会把人文意义放的很重,比如欧洲中世纪的OT图,永远会把耶路撒冷画成世界的中心,还有地狱入口什么的,就跟真的似的。那些山脉啊河流啊,也会因为重要性不一样而大小不同……一直到了地理大发现,地图才变得有参考价值一点。

  山海经也是啊,上古的人煞有介事地说什么什么地方有个大人国,坐在海边削船,说的特别认真,用刀尔登的话说,就像现在的人说什么地方哪条路有个消费站,怎么走可以绕过去一样233。等到了什么徐霞客郦道元,就变得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把这些OT图,山海经,包括其他八八联合这本书一起看,还是有点儿意思的。

  《地圖集》读后感(四):关键词

  正如作者所言,小说家的想象和真实的重叠,大抵是最糟糕的事情。

  伪装的地理勘探自然科学的按图索骥法。

  作为建筑系来看,好奇的是建造和史料记载和符号图例的转换关系。可是阅读的过程中画面感很有限,总是点到即止,大概是作者吝于细节的细致叙述吧。

  志怪故事集,造币变白糖,四环九约的悲伤故事,很有粤剧的情长而教义的荒诞感。

  炎热的小岛两百年的传奇故事,最好看的还是针对地名的种种文字学者颇为张扬跋扈的望文生义。冰库和雪厂的来回盘旋,诗歌舞街,坚拿道。

  最好的结是把它作为旅行指南。尽管“街道的名字不但不能讓人追本溯源,反而告訴我們城市如何在無盡地膨脹的建設中不斷的自我解構“。

  《地圖集》读后感(五):筆記

  - 我記得以前應該買過這書的上一個版本, 即: 《地圖集: 一個想像的城市的考古學》, 大概是大學年間吧。當時讀了幾頁, 唸不下去, 書本後來也不知所縱了。

  - 最近這書, 與其它幾本從新結集, 鼓起'勇氣'重拾書藉, 讀來沒有了十年前的艱澀, 反而多了不少閱讀的樂趣, 想來也反映了自身的成長吧。

  - 看這書前, 一股腦的看了不少香港掌故的文字。 拿起這本將'掌故'、地圖等看似很'事實'、'中立'的資料撚來弄去的文學創作, 沒有變得'啼笑皆非', 反而為自己創造了重新思考的一些空間, 去想想所謂的'本土'、'文化'、'傳統'應該如何理解。

  - 這本書, 千萬不要把裏面的東東當做真實的資料, 反正世界上也沒甚麼真不真的文字。不過如你已看了一些關於香港的老掌故或近代史, 不少文字看來會好玩很多。

  - 文字寫於1997年。14年過去了, 對這城市、土地的思考, 不知怎麼在讀這書時卻覺得好像在原地踏步。也許是發覺自己的後知後覺吧。

  《地圖集》读后感(六):其实是一本花了时间看但不觉得非常不值的书

  作者的想法很棒,在不断地读图中努力挖掘和看见所谓香港的过去与未来。

  说起来“过去”确实看到的很多,尽管那些无从考证的伪引证和煞有其事的不断论证令人困惑——不过也恰恰是这种故弄姿态的喜感成为了阅读这本书快乐的源泉。

  前面的理论篇似乎都没被太多人提及,作者故意地把所有抽象的关于香港空间的观察与思考80%以上统统塞进了这个分,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分吧。有一些提及观察城市的角度还真的非常的具有启发性。

  后面的城市篇和街道篇,难免的,有时候还是会感到作者被自己的乡愁绕住但还是依然要屏住努力以一种跳脱文本的语言说下去——毕竟叙述的对象主体实在是,太具体了。

  前面有读过的豆油说这是一个解构了的文本,表示赞同。

  通篇下来若要用一个词来描述这本书的话,我会用“消解”。真实和虚幻的消解也好,过去与未来的消解也好,权力和权利的消解也好,情感与理智的消解也好……尽管它是一本地图集,作者也说边界在地图中是非常重要的元素,但所有的文字存在的意义似乎就是努力把事物之间的边界抹掉,最好所有的东西都融在一起。

  确实是个还蛮实验的做法,至于成不成功姑且留待各位读者自己评判吧。

  题外话一句,港人的东西,是否形式总是相当华丽,包括之前看刘以鬯也觉得虽然感觉很对,但形式大于内容。

  而且还能感受到中文背后的西式影响和它们带来的复杂情感和困惑(笑

  《地圖集》读后感(七):解放想像力

  迷糊、晦涩、闲趣、跳脱、豁然、想像、天马行空、共鸣~~~

  这是这本小书带给我的真实感受!

  读这本书,可能最为困扰我的是,名为地图集却没有一张地图辅以说明;但在阅读的过程中,似乎慢慢明白作者的意图,在后记中,作者心情的真诚流露中,似乎又验证了我的揣测,作者是否故意为之,并不想以具象的图集限制了各人的想像,“读来不像小说,但它的确是一小说……这本书只是游戏。”

  作者以一种写实与想像、虚构与考证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呈现一种新的阅读体验,超乎想象的不断冲击我的认知边界,引导我在无所可遐想的领域如此畅快的奔驰,这是不是以梦为马呢?

  作者在哲学、文学、考古学、历史学、地理学之间深入浅出的自由漫行,让我在阅读间慢慢明白副标题的含义——一个想象的城市的考古学!

  第一章的理论篇真的是拗口晦涩,让人觉得无中生有,但回味起来又意味深长。

  “在秩序内我们迷失,因为我们除了预先设计的道路,哪里也去不了,我走的,给你走的,并无两样,纵使我们不甘心,故意择走殊途,终究也是同归于尽,在那完全可以设想和理解的地貌上。”

  在青春的燃烧中,我们不管如何努力地跳脱一种秩序的约束,必然会跳进另一种人生秩序,成长是不是就是在这种不同秩序的跳脱中迎接我们各自缤纷的青春?

  第二、三章的城市篇、街道篇,丰富的城市小典故,以曼妙浪漫的文字赠与我们的想像以飞马驰骋。

  “如果你拿一八四O年代和一九九六年的维多利亚地图做比较,你必然会惊讶地发现,这个城市的虚构程度,可以媲美最天马星空的小说,而且,虚线还一直在发展,像个永远写不完的故事。虚构,是维多利亚城,乃是所有城市的本质。而城市的地图亦必然是一自我扩充、修改、掩饰和推翻的小说。”

  在我以往经历中,枯燥且大分时候缺乏严谨依据的()城市规划图,让作者描绘的如此唯妙浪漫,与经济诉求政治博弈似乎一点关系都没有了,但却又因人而异可以解读出不同含义。我想在这里是不能配以任何一张规划图或手绘图,都会扼杀对这小说的想像。

  第四章的符号篇,给作者及作者引领我的想像铺设了一个完美的着陆点,暂时结束这段旅程。

  致——跳脱的2014!

  《地圖集》读后感(八):非典型我城風情畫——Those unnatural re-collections

  (原刊24-10-2012蘋果日報)

  時代大變之際,古今都有文人以地方風物成書,既是紀錄、更是追憶:較遠的有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寫的是汴京,張岱在《陶庵夢憶》寫盡了明代的江南。現代,葉靈鳳的《香港方物志》在1950年代付印。董啟章則以「V城系列」為名單再添上一筆。

  「V城系列」共四書。當中《地圖集》、《夢華錄》、《繁勝錄》都曾在九十年代出版,這次由本土畫家重新設計及加進插圖。《博物誌》則是由曾在報紙上刊載,但未結集成書的故事組成。這批書以系列形式出現,輔以一篇總序及一些新寫的後記,使得董啟章那總體性的創作概念更顯完整、明晰。作者更特別寫了一篇短短的「V城系列出版說明」,交待當年創作時思考的問題,包括如何在小說的體裁中吸收非小說的元素以建構世界,也包括如何在香港不利創作的語境中,開發一種可持續的系列式寫作。可以說是文學對時代的一次總答辯。

  四書以辭典式條目為最基本結構。「V城系列」每一本都是由一堆詞組組成,一個詞組之下是一則短文章。這種寫法,加上作者刻意為之的敘述語調,使得《地圖集》、《繁勝錄》的故事看上去有著一種冷知識的質感。前者基本上儘是地誌學的專業詞彙或香港地名,後者則重覆出現「XX之城」作為題目。讀者像隨著紀錄片式的鏡頭,視線被引導著從我城上空緩緩滑行。然而,條目之下那些城市景觀其實是虛構出來的。董啟章調動了各種創作技法、知識甚至理論資源,創造出一個不存在的城市,讓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一直被懸擱在某個擬真的天空下。這是一場偽知識的敘述狂歡。

  例如旺角通菜街與西洋菜街便被他改寫為同一條街。在一段想像的歷史中,這條街在居民夏天種植通菜時被喚作通菜街,冬天種植西洋菜時則成了西洋菜街。雖然特意將通菜街和西洋菜街闢為兩條街道,嘗試解決郵政及登記混亂,但卻並未產生實際的改變:居民轉而每半年交替生活在兩條街上,雖要接受一段長時間才收到郵件的麻煩,「但他們依然保持農民樂天知命的樸實性格,對此並不抱怨。」

  《夢華錄》則是以微型小說虛構出一段物質史。九十九個條目便是九十九種的「潮物」、品牌或者流行符號:吊帶背心、Air Jordan、Birkenstock……《繁勝錄》的故事也有這一面向,如在「小食之城」的條目下,董啟章便不厭其煩地羅列了好幾百字香港小食的名字。董啟章在後記提到自己曾幻想自己有天會寫一沒有內文,只是以題目構成的小說。這是《繁勝錄》讓人看得過癮的其中一個原因。《博物誌》也是寫人與物的關係。當中雖有《夢華錄》內出現的人工物件,但更多是自然界的動植物。

  相比《地圖集》、《繁勝錄》那種論述式,或者夾敘夾議的文體,《夢華錄》、《博物誌》基本上是純粹的故事。後者那種地方異聞式的寫法比較吸引我,既像是古典的筆記小說,又像是近年出版市場上頗受歡迎的怪物事典。當中「綠海龜」、「金魚」兩個故事很有日本恐怖漫畫大師伊藤潤二的色彩,很值得一看。

  「V城系列」一個最獨特之處是四本書的時間設定。這使它在地方風物、城市筆記這條寫作脈絡上翻出新意。這個系列的總序題為〈為未來而做的考古學〉,因為這些故事是一群處於未來的考古學家直接敘述,或者挖掘出來的。換句話說,它們是在九十年代被預先寫下的墓誌銘。於是我們可以理解為何《博物誌》的英文書名是Unnatural re-collections——不自然,指向的是時間上的不合時宜。

  董啟章的V城實指香港,但也可以不是香港。因為他在為這次出版寫下的總序中特別提到,「未來的考古學」並非預早宣佈結的宿命論。這批作品寫成於九十年代末時代大變之際,於2011、2012年再版。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剛好又處在一個關鍵的時間點上?抑或是在十多年前某個名為權力移交的晚上,真正的變化並未出現,而某種徵兆即將在當下破土而出,改寫那看似命定的終?

  故事多是在時間縫隙中生長,負隅頑抗。

标签:地圖集 读后感 10篇 地圖集读后感 地圖集10篇 读后感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