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欲来:“”前夜的》是一本由邸延生著作,湖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6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山雨欲来:“”前夜的》读后感(一):几点文字校正
此书写法看似平平,但实际很有技巧。以大事记为脉络,辅之以历史细节,平实中跃动着鲜活,勾勒出“”前几年政治的走向,描述出的心路。评论不多,让读者通过客观的记述自己去体会,读起来并不枯燥。
编校有些粗糙,发现如下问题:
1.P36,“《六朝文絮》”应为《六朝文絜》。 《六朝文絜》,文絜,取自刘勰“析词尚絜”之说,六朝骈文选集,12卷,清代许梿编选。 全书选入上起晋宋,下讫陈隋骈文72篇,合为赋、铭、诏、策、令等18类,收入作家36人。
2.P180,结尾未排完,漏文。
3.P284,“关于阶段”,似应为“关于阶级”。
4.P326,“如需絮的烟灰中”,似应为“雪絮”。
5.P358,第二段第二行,《莫斯科宣言》前,多一个“他”字。
《山雨欲来:“”前夜的》读后感(二):论感情,毛最亲,也是曾经那一段
这一幅图是不是很有感慨,没错,和他的儿子毛岸英,伟人家的亲切感,看一看伟人加的平凡故事。当然,这本书可不止这些,而是更加令人震撼的那段时期。
那段时期怎么说呢,新刚刚,百业待兴,别说那时候的基础设施,就温饱都还是个大问题,如何要使这么大的一个,尽快在战争中恢复过来,又能吃饱饭,过好生活,那领导集体肯定反复做过决策,但为什么后来还是会发生那些事呢,是不是领导决策的失误,还是国际形势判断的问题,我觉得不尽然,而是某些因素的共同促成,这就是那段时期我们必须要摸清的,想必每个读者都会有自己的看法,这本书作者没有过多的讲观点或看法,而是需要你自己去品味,细细的品读。
《山雨欲来:“”前夜的》读后感(三):史料详实的历史参考书,不一定有趣,但一定有用!
,虽说距离今天已很为遥远;但这一场规模浩大的,长达10余年的意识形态斗争,于而言,是巨大的历史伤痕。“”二字,无论何时提起,都是沉重的。“”前夜的,这一命题,实在太能引发人的兴趣了。
当然,这本书不是真的聚焦于前夜,而是围绕着1959-1965年这一段历史展开的,对这十年间的工作、生活做了一个十分详实的记录。详实到什么程度呢?可以精确到一天的上午,下午,晚上。这一天做了什么,跟谁交往了?参加了什么会议,发表了什么讲话,讲话内容是什么?包括给谁写了信,信的内容是什么,外出视察时带了什么书?都有十分详细的记录。
本书也从不同角度着眼,对进行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呈现,对于同一个问题,他在会议上的讲话是怎样的,而私下谈论时又是怎样的?特别是他私下和身边卫士李银桥等的谈话,可以说是最没有戒心,最真实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追溯他思想演变的轨迹。而这种多角度的呈现,对于我们理解这个人物,十分重要。
举个例子,比方说对大跃进和公社,在公共场合的发言,每次都是慷慨陈词,很坚定,但是从他私下和李银桥的闲谈中,我们可以隐约发现,他也是有过自我怀疑的,内心也是有矛盾的,也曾彷徨和纠结。
而我们最关心的命题:“”为什么会发生?当然,它的原因很复杂,但如果一定要从身上找源头,可能便是因为他长远的眼光以及对未来深深的担忧。
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一直看得很长远。像在身边卫士的眼中,就觉得已经获得了完全的胜利,当然就该考虑如何生活得更好了。而在的眼里,虽然胜利了,但成果是需要保护的。对于要不要让富起来,最大的疑虑在于:他一直坚定地认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了就会贪图享受,而渐渐磨灭掉在中那种开拓进取的精神。包括我们都知道,自己的生活,一直都是非常简朴的。
他一直在担心资产阶级思想的和平演变,所以对于赫鲁晓夫与艾森豪威尔总统的亲近,他就十分看不上,认为赫鲁晓夫们很幼稚,不懂马列主义,易受帝国主义的骗。对于他们所讲的和平,认为这是敌人打着和平旗子,以腐蚀、演变的方式消灭。
此时的妥协,向资产阶级思想的靠拢,也许对于当下从中成长出来的这一代人不会有什么特别大的影响,但是第三代,第四代呢?他们难道不会被演变吗?如果这样的演变慢慢实现了,的胜利成果,几十年后也许就化为乌有。这便是在那几年里的思考和担忧,而客观来说,这样的担忧,未尝是没有道理的?
当然,对于这一切,作者只做客观呈现,不做任何价值判断。历史的真相,需要我们自己从这些记录中去探寻。
总之,这可能不是一本“有趣”的书,但绝对是本有用的书。如果你把它当作茶余饭后的消遣之书,难免会觉得有点枯燥;但把它作为一本历史参考书来看,就再合适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