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带我回家》是一本由[英] 芭比·普若博莱特 / 简·里奇著作,京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姐姐,带我回家》读后感(一):扭曲的年代
以之名,为幸福而战。战士们背负着政治家编撰的谎言,以绝对的服从抑制叛逃的心绪,以血肉之躯迎战战壕里四起的硝烟,这是个太过凝重的年代,庆幸已经过去好些年。。。。。。。。。。。。。。。。。。。。。。。。。。。。。。。。。
《姐姐,带我回家》读后感(二):姐姐也很~~
遇到危险,姐姐真往上上啊。。。可怜我是独生子女。
这书看的让人感动。战火、死亡、流离、孤独、恐惧……当这些连大人都承受不起的经历全扔到两个孩子身上时,他们竟是那么勇敢、坚强。
很喜欢这个封面,尤其是腰条下面的分。含义非同一般啊。
《姐姐,带我回家》读后感(三):“姐姐,今晚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得到的尚未得到,该丧失的早已丧失……
那些唤不回的人性,于我们卑微的生命,是那样的珍贵,
我恋你,不仅仅是血缘,
我爱你,不仅仅是因为你带我回家……
这首曲子,还有怎样的旋律?
这杯亲情,厚重的让我们无法举杯……
姐姐,今晚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姐姐,带我回家》读后感(四):人性本善(随笔)
3.23 下午
今天下午开始读。作为姐姐。我真的差太多。希望今晚或者明天阅读完。这本书让我觉得人性本善。战争虽然惨痛。但是人比较善良的。
3.24 下午
我看的是京华出版社的。其中264页有个日期错误
汗死。竟然说婚后第一个孩子是一九八四年。。晕死
哈哈作者在得小儿麻痹症和脑脊膜炎的时候
班上的小伙伴太有趣
作者说不愿意嫁英国人 也好有趣哈哈
作者麻麻也说到很搞笑 还嫁了了两次
果然之前在山坡救了她的腐国男帅哥给她印象很深咩哈哈
小麦基和妻子琼妮的感情很令人羡慕 当然包括我
最后
爱是我生命中最强韧的一根织线
爱是我生命中的主旋律
最后的最后
祝福作者也感谢作者带给我的另一种思考。
《姐姐,带我回家》读后感(五):【雨枫试读】读《姐姐,带我回家》,寻找到爱
读《姐姐,带我回家》,寻找到爱
好的小说,是各方面都好,无懈可击。内容,扣人心弦,读到潸然泪下,
宛如获得重生的力量;结构,环环紧扣,心惊肉跳,起承转合,水到渠成;感
情充沛,叙事生动,将真实映于眼前。何其幸运,有缘得见如此故事!《姐姐,
带我回家》从诞生的那一刻起,注定会成为经典!
拉开历史的窗帘,一个孩童的成长和成熟,在书中娓娓道来,牵动着读者
的心,七岁的小芭比在十九岁的姐姐的带领下寻找妈妈所走的那三十三天中,
我们看到恐惧,看到丑恶,看到仇恨,看到豁达,看到宽容,看到感谢,看到
冥冥曙光中那一线生机,饱含人性光辉,永不消失,照在感动的人们心上,多
年后,当这个七岁的孩童在任何条件下都保持快乐成长,直到饱经沧桑,变为
一个老态龙钟,疾病伴随,丧失爱子的老太太时,仍然是当初的乐天,这样的
领悟,几人可以做到?
最短的篇幅述说着苦难人生,最平实的词表达着深情厚谊,人生的脉络由
此展开,不同凡响的人生阅历给读到这本书的人以震撼般的启迪,不可思议的
童年经历竟和成长如此这般息息相关,造就了主人公思想开明,体恤他人,珍
惜友情,感恩命运的丰富多彩的一生。好的作品起到洗涤心灵的作用,能在苦
难中让人保持本色,跟主人公芭比的一生比起来,我们愿意在现在的和平年代
更乐观向上,坚定信念走出精彩人生!
郭艳
《姐姐,带我回家》读后感(六):爱与勇气,战争与救赎
表面上这本书讲的是一段关于爱与勇气的故事,但实际上它更多的是讲一个战争与救赎的故事。
这是一记述作者自身历经战争的个人史,通过作者这段特别的个人史,我们可以窥探到这背后的大历史。
我相信,以微小的视角看这场战争、这段历史,往往会比从大场面、大视角去看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
爱与勇气:
一个七岁的小女孩,因为战争,她被卷入了一个巨大的漩涡:和挚爱的母亲分离,与在前线打仗的父亲失去联系。为了和亲人团聚,她在姐姐(艾薇)的带领下,踏上了一段横跨德国的寻亲之旅。
穿过硝烟弥漫的战场、目睹死亡的痛苦、在火光下闪躲、忍受寒冷和饥饿……最终,历经种种磨难,她们终于寻着母亲,与亲人团聚。
芭比和艾薇俩姐妹之间的爱、她们对父母和亲人爱的渴求,相依为命、不离不弃,爱的勇气横跨了三百公里的距离。这是一种动人心魄的爱……
战争与救赎:
如果故事仅限于描写战争当中爱的主题,它只能算是一个好故事。但聪明的作者当然不满足于此,在这样一个故事当中,她把对这场战争的思考和觉悟融入其中。陡然间,故事也就升华到觉悟与救赎的层面。
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小心翼翼,不直接描述这场战争,而是通过一个七岁小女孩稚嫩纯真的眼睛来窥探这个世界。她所看到善与恶,也就基本代表的作者的所要表达的观点:这场战争是一个在一个疯狂的奥地利人掌控下以德国之名所犯下的恐怖罪行。
在书中,我们随处可见作者对她的所犯下的罪行的醒悟的忏悔。
摘录几段:
70页,我也很同情那些杀他的士兵,他们很可悲,在战争后期那样惊恐、困惑的日子里,他们还误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正义的。在非常的时期里,可怕的事情无处不在。
128页,假如艾薇对我们的战败有一丝羞愧的话,她从来都没有表现出来,不论是对我或是在她的日记里。整个早已失去那种光荣和自信,经过多年的征战,这个由我们的所一手造成的战争,已经将光荣和自信彻底从我们心中剥离。
好书不用多说,大家可以自行品读。
以《每日邮报》对本书的评价作尾:这本书你需要一气呵成地读完,但它同时又是一本需要你慢慢阅读的书,因为有些疼痛你无法一并承受。
.S:全书点睛:188~189页。
《姐姐,带我回家》读后感(七):心中的家园
在没有看到她之前,我一直在想,我到底能说点什么,生怕自己那些虚无缥缈的语言把她说得太幼稚,说得不切实际,走不到她的内心,点不到她的精髓。总之,担心,忐忑,甚至怀疑,我怕我说错了。
她——《姐姐,带我回家》——一本刚刚上市的书,一本简简单单的书。封面纯净,一个小女孩的身影,只是背影,像是在眺望远方的家园,又像是在和自己的姐姐倾诉,诉说着心底的那些小秘密。下面是一个大大的由密密麻麻的字组成的钢盔。“如果那个家,我们永远都回不去了……”
我一边读,一边用笔记录着自己的感受,童年,母亲,生命,坚韧,方向,家园,爱,战争中的歌声……不确定自己在读完之后,还要写下什么样的字眼。不知不觉,我已经看到最后一页。“爱是我生命中的主旋律”,这是书的最后一句话。但是我的思绪似乎依然还在书里,还没有走出来,还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向。身后是城市特有的喧嚣与躁动,周围空空荡荡,我孑然一人,仿佛自己已经置身于二战中的某一个战场,亲眼看着姐姐艾薇带着幼小的“我”,穿越嗖嗖的声,目睹咆哮而过的战车,还有血肉模糊的尸身。是我,我会挺不住,眩晕,呕吐,抑或是死亡,都可能是我的症状。但是她们却顽强地走了过去,不只是穿越三百公里的德国战区,也是一次生命的穿越,一次人性的洗礼和净化。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件发生在两个平凡人身上的不平凡的事。本书说是一本小说,不如说是作者的回忆录。或许谁经历了那些苦难,尤其是在本应该快乐、单纯、享受的童年,谁都会成长,虽然成长的方式会有不同。有的人从中学到了爱,而有的人却从中捞到了恨,吸收了怨。而作者姐妹属于前者,她们拥有了第二次生命,也拥有了人生的真正意义。“浴火重生”,我想是一个很好的词,尤其是对艾薇和芭比(书中姐妹俩的名字)。
看完书,呆呆地望着,想到了高尔基的《童年》,想到了“凤凰涅槃”,也想到了身在一座钢筋混凝土牢笼中的我们。慢慢地远离理想,靠近物质,逐渐地失去感性,接近固执,让外界的困惑、恐惧、病痛、焦灼、勾心斗角吞噬我们彼此曾经都拥有的“爱”。只要你失去了,谁都是一个“永不放弃”的失败者,只能让自己南辕北辙,越走越远,而不是像她们姐妹一样,是越走越近。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她让我有所思,有所悟,有所痛,只能这么说。
《姐姐,带我回家》读后感(八):对战火中人心最柔软位的凝视
一个普通的德国老人,受英国第四频道《理查与朱蒂》栏目“出版你的真实故事”的激发和召唤,将自己尘封60年的幼年时的模糊记忆,藉着已去世的姐姐艾薇的日记,以及她们曾经谈论的有关细节,写就了这本《姐姐,带我回家》。
1945年,苏联及英美盟军攻入德国本土,二战进入最后阶段,德国战败已成定,纳粹德军拼死抵抗,战争比先前更加惨烈。但是,硝烟和炮火未能阻止两个手无寸铁的女孩步行穿越这个在生死边缘挣扎的国度,为的是“回家—找妈妈”, 19岁的姐姐艾薇带着7岁的妹妹芭比懵懂又执著地踏上了横跨德国大分国土的漫长的生死之旅
《姐姐,带我回家》并不是在叙述一场战争的历史,也无意对那黑暗的惨痛日子做全面的记录。作者写道:“这是我的故事,而我也只能叙述我亲眼目睹的一切。”
她们目睹了狰狞与丑恶、死亡与毁灭,经历了恐惧、饥饿以及困惑。年轻而纯真的面孔是她们的双刃剑,既能够博得善良人的关爱,也会招惹卑鄙人的摧毁,姐姐艾薇所遭遇的莫大的屈辱是她一生无法愈合的创伤。但是“同情、幽默以及的爱”则以更强大的力量陪伴她们历时33天,安全抵达妈身边。除了姐姐艾薇的机敏、谨慎外,伸向姐妹俩的一双双强有力的大手功不可没,他们当中既有德国士兵,也有被她们视为“敌人”的美英士兵、还有普通的农场夫妇、寡妇大妈、先期结伴而行的四姐妹以及匆匆略过无名氏等等,这些平凡的人在妹面前彰显了人性的高贵。上,姐妹俩多次搭乘军车,军人总是尽可能地载她们走得更远一些,直到她们不能不下来为止。士兵们给予了最大的关照,给她们点心吃,“它通常是在圣诞节食用的点心,我心想真是太棒了,我上可以收到礼物”。夜宿的房间里只有两张床,块大魁梧的两个士兵挤在一张床上,另一张床留给姐妹俩,疲惫的士兵一件衣服都不脱,甚至穿着靴子睡。这种对女性的至尊在战乱时期尤显弥足珍贵。
她们能不胜利吗?尽管从某一角度看,她们不是绝对的胜利者。但她们是最终的胜利者。
当下,对人性充满怀疑的言论甚嚣尘上,读过这本书,多数人观世时的忐忑之心应该得到安抚,在最可怕的战争年代,我们看到善良没有缺失,道德没有沉沦,它让我们坚信,人性的高尚、纯洁、博爱在任何时代都不会泯灭,人心向上是世间永恒的主题。
《姐姐,带我回家》读后感(九):原来我们能承受的远比想象中多
无意中在书架上发现这本书,完全是被书名吸引的,所以不得不说,一个好的书名有多么重要。《姐姐,带我回家》其实讲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战争时期的一个七岁小女孩儿,从她的角度描述了回家的那段路程。
这件事发生在作者的童年,但是她是在老年时期根据自己的回忆和姐姐的日记写下了整个过程,不说其中有多少是记忆模糊或非真实的,但是整件事本身很具有价值。
从一个小孩子的眼光来看待战争,的确和一般描写战争的书不一样,即使过程中,她看到了死亡以及其他黑暗面,但是整本书读下来给人感觉还是平静中带着光明和温情。一场战争破坏了美好的生活环境,但是书中没有对其他的人的憎恨,没有对整件事的抱怨,有的是细化到个人间的感情,无关国籍。即使语言不通,即使相对立,在一个孩子的眼中,那些对她好的人还是很多,就算之前听过他们的“恶劣”,也从他们的友善中扭转了对他们的印象。
可以想象到,一个女孩儿带着一个小女孩儿,在战火纷飞的时候穿越各个城镇寻找回到妈妈身边的路,这样的过程是多么不易。但是意外的是,看完整本书,我居然没有半点情绪。路上遇到的多都对这个小不点儿很友善,在自己吃住条件都很差的情况下,尽可能的为这对姐妹提供帮助。也许人性的善是我在其中感受到的最纯粹的美好。
战争并非只有残酷,敌对双方也并非一定要残忍,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仍然体现在每一个个体身上,这一点让我感动。就像《泰坦尼克号》中,遇见危难首先考虑的是妇女儿童,而非谁的地位高低。能做到这样其实很不容易,即使从小就受相关教育与道德束缚,设身处地想想,就会发现,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还愿意将儿童区别对待,更照顾自己身边的弱小,这一举动其实是值得大加称赞且敬佩的。
故事的另一主角,就是小女孩儿芭比的姐姐艾薇。比芭比大十二岁的她,在妹妹眼中是完全可以依靠的存在,但是在我的眼中,只是和我差不多大小的少女,她在这样的环境中,不但自己完全积极正能量,而且很好的照顾了妹妹,关键是照顾了妹妹的精神,让孩子的心中常怀希望与乐观,这点让我自愧不如。
或许她们是彼此的依托与支柱,因为艾薇必须先乐观,才能保证妹妹也撑得过每一次路途,也许正是有了责任,有了照顾妹妹的需要,这个少女才能表现的如此之好。总之我看完全书,真正能够感觉到她对妹妹的拳拳之心,以及傲人的勇气与毅力。 未读书前,我以为我会从黑暗中获得一丝光明,却没有想到,读完书后,心里会是这样的敞亮。对于小病小痛小灾小难,我们总觉得是莫大的悲剧,实际上,我们原本能承受的比这要多得多,这是我从孩子身上学来的。
《姐姐,带我回家》读后感(十):爱是我生命中的主旋律
第一次写书评,估计写得会不怎么样。。
作者是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描述亲身经历的那场浩劫。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突然被丢进了一个巨大的漩涡,与挚爱的母亲分离,与在前线打仗的父亲失去联系,跟随着姐姐的脚步,踏上一段横跨德国的寻亲之路,穿过硝烟弥漫的战场,目睹遍地血流成河,随时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但是,这个小孩子何其幸运,有一个的姐姐保护她,一直给她温暖和爱;体会了在危难时人与人之间的慷慨相助和仁慈的关怀。沿途中,那么多人关系她们、保护她们,在惨烈的战争中互相靠近,互相取暖。而我相信,正是作者的姐姐艾薇和这些旅途中短暂而真挚的友谊,让作者能够一直乐观、勇敢、坚强,满怀爱心。
正如书上所说,唯有爱,能消融世上的苦难和悲伤。
对这场战争,作者为自己所犯下的惨无人道的暴行而痛苦。尽管不是她的错,她只是一个德国的平民。也不能完全说是德国士兵的错,作者的父亲也是应征的忠实的军人,而作者的家庭,一直以来都不是纳粹的拥护者,但都是忠实的德国公民。一个士兵若不是满手鲜血,他怎么向祖国证明他的忠诚?还有那么多的少年,被纳粹分子,因为对政治的狂热和年少轻狂,死在毫无意义的保卫战败德国的尝试中,何其可悲。突然想起看过的二战小说中的一句话 “我燃烧自己追逐你描绘的天地。”大概便是对这些被灌输了纳粹思想的男孩的真实写照吧。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每一个人都身不由己,战争本身是罪恶的,正如作者所说,是一个被一个疯狂的奥地利人掌控,并以德国之名犯下的残忍的暴行,而这个暴行,使每个有正义感的德国人,从此都被背上了道德的枷锁。
总是会被书中一些美好温暖的小细节所打动。也许正是因为以小孩子的眼光看待问题,于是更能看到一些美好、阳光、温暖的事情。比如在逃离过程车队暂时休息时,尽管物资短缺,她们依然会随身携带的事物中拿出最珍贵的苹果和萝卜来喂给马匹,来感激这些马为她们拉车;车队路过唯德村时,这个不到一千户居民的小村庄户户敞开大门,来欢迎逃难的民众;妈妈为了劝作者和姐姐一起离开躲过灾难,便把出逃描绘成一个美妙的假期,来尽量减少残酷的战争对小孩子的伤害;即使是崩解、面临战败之际,德国人做事的效率依然值得称道并且引以为荣的,逃难者会被做好登记,会被指派到住宿的地方;作者和她的姐姐在穿越德国时体会到的友谊、接受到的小推车、村里人给予她们的美食,士兵冒着生命危险的保护,以及,在遇到美国和英国军队时,来自敌方的善意和帮助。这让小作者领会到:”原来所谓敌人和我们自己的士兵一样,都是一群友善的年轻人,这是事实,更是战争的真相。无论哪国的军队都是平民组成的,背负着不是自己罪过而被丢进了战场,开始彼此攻击和伤害。“
在那样宏大的战争背景下,人性并没有被泯灭,道德没有丧失。我们依然可以看到那些美好温暖的东西存在。没有错、士兵没有错,错的是战争本身,是满怀野心和欲望的政治家,编纂出一个又一个谎言,描绘出虚幻的梦境来灌输给普通百姓和战士。于是,便有了流离失所,于是,便有了家破人亡,于是罪恶滋生欲望当头。有些人被魔鬼驱使有些人依然保持清醒。但不管怎么样,正如作者所说,爱是生命中的主旋律,唯有爱,能消融世上的苦难和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