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草读后感精选10篇

死亡草读后感精选10篇

  《死亡草》是一本由[英]阿加莎·克里斯蒂著作,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3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死亡草》读后感(一):很喜欢的短篇集

  同样是短篇集,这一本更合我的口味……

  没有太多的紧张情节,一切都是马普尔人性论在起作用。大分的故事都是陈年旧事木已成舟,因此无需为之提心吊胆,破解了也无非就是添一个饭后谈资,前车之辙后车之鉴,遇到类似的事时,我们自己该如何去做?

  慎之戒之,毋相忘也。

  《死亡草》读后感(二):火曜クラブ

  全书一共包含了13个故事,虽然都是推理故事,但却以3-4种不同的形式和叙事手法呈现,行文别具一格。有以第一人称阐述的(每个人符合身份和性格的阐述方式令人感叹阿婆文字驾驭功力之深),有马普尔自述的过往探案经历,更有亨利爵士身临其境的探案流程。种种叙述手法的运用和切换,令行文毫不枯燥,读来妙趣横生。

  (2012.7.18-2012.8.5读完。)

  《死亡草》读后感(三):对人性的推理

  同时看了《布朗神父探案集》和《死亡草》,都是短片,但是风格大不相同。

  布朗神父 比较重手法;而 死亡草 一如既往地注重人性。

  没有案发现场、没有实体证据,甚至没有与涉案人直接的接触,马普尔用她包罗万象的圣玛丽米德村解开了所有谜题。

  “这让我想起……”

  “女护士们的谈话……

  “×××的伴读……”

  这些看似愚笨的唠叨,毫无因由的联想却总是能让马普尔看清真相。因为,人性总是相似的。

  宁静的圣玛丽米德村在马普尔细致的观察下展露出它“恶”的一面。这些“恶”也许无关死亡,甚至不曾对人身造成任何伤害,失踪的新鲜的鱼,被割破的手袋,丢失的零钱…… 但它们确确实实展现出人性“不善”的一面,可以与谋杀联系在一起的一面。

  勿以恶小而为之 真的是这样的吧。

  《死亡草》读后感(四):哈哈

  奶奶的书人名太难记了,如果直接用英文名字可能还好一些,

  血染人行道 应该就是后面 阳光下的罪恶 下的试水。

  故事告诉我们:

  过去那个时代,这个故事是用来讲的,一个故事就可以讲一个晚上,所以细节很多,包括人的称呼。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是谁有动机?其他人物,细节都是干扰因素。

  骇,St. Mary Mead 附近是犯罪窝呀,安宁的表面下,很多罪恶在发生,马普尔是旁观者还是教授呢? 我倒是对这小村十分感兴趣,这里的绅士是爵士,上校之类,但是这里不是他们的故乡,这说明这小村是养老疗养的好去处。不同人,这里的人社区意识强烈,对陌生人十分警惕。当然这里还有不少女佣,木匠之类,但是能被马普尔这类有产阶层引为座上宾的最低限度劳动者就是医生律师了。

  “

  因为有一件事一直无法解释——当厨下女佣与花匠结婚后,他们怎么会有足够的钱来开一家花店呢?

  ”

  看来那个时代英国人要跃升有产阶层,只能去海外冒险了!

  《死亡草》读后感(五):十三个童话故事

  作为Agatha Christie(下简称AC)的忠实读者,自人文社推出她的系列小说开始,我就一本没落下地陆续全买了。手边这本刚读完的《死亡草》,英文原名The Thirteen Problems,愚以为还不如就直译成“十三个难题”呢。这本书由十三个案件组成:一群人在晚饭后围坐一起,轮番讲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谜案,而每次都是著名的可爱的老马普尔推测出了真相。

  虽然是十三个短篇故事,AC依然维持了高水准的谜团设置功夫,过去用同样的时间看一长篇只需动一次脑子,此次面对纷杂程度并不小的十三个短篇,须动十三次脑子,阅读的劳累程度着实不轻。看第一个故事时,由于不知道hundreds and thousands的另一种含义,完全猜不透谁是凶手;看第九个故事时,由于陷入了自认为了解AC的思维定式,以为AC这一次又是走“纯洁的爱情男女”线路,不愿意去怀疑那个人是凶手,所以说,在罪案中,没有谁是“不用怀疑的”;在看第十二个故事时,虽然猜到是谁做的,却没想到此人是怎么做的。AC非常擅长写轻松、诙谐、可读性强的对话,且每一个故事叙述者的身份和性格赋予了这个故事有别于其他故事的专属表达方式,比如说前警察长亨利爵士叙述客观并简明扼要,年轻作家雷蒙德的叙事活泼并有些浪漫调子,身为画家的乔伊斯善于渲染环境与情绪甚至有些夸张成分,演员珍娜的叙述显得智力水平不足却闪烁着小聪明,最妙的是律师佩瑟里克,他叙事的后半是个圈套,也体现了AC本人惯用的叙事圈套,如果读者被叙事者牵着鼻子走,就会无视那一闪而过的真实细节,继而纠结于以“机会与动机”圈定的这个假逻辑。

  总的说来,这本短篇集,依然是人物形象模糊且只重视案件情节的作品,个别案件依然是有点天马行空的想象成分,经不起仔细推敲。我发现AC除了特别钟爱毒杀外,还执拗地热爱着什么一人分饰两角啊、什么交换身份游戏啊(没有易容,只靠更换服装和简单化妆),而周围群众居然全数被蒙在鼓里?!我想,AC对毒杀和戏剧化犯罪的偏爱,大抵也可以映射出一点身为女性的阴暗心理和不切实际的幻想吧。当然咯,AC的长处不是严密的核心诡计与逻辑推理,而人物刻画是她做得到但通常为了取悦当时的读者而很少去做的。AC最见长的是故布迷阵、设置谜团,作为她的读者,就是要拨开重重迷雾,排除不相干人士,筛选真假细节,重构犯罪过程,接着就可以直捣凶手老巢了。

  感谢阿婆,让我又一次阅读了完全脱离现实的智力童话故事。在本作中,她再一次强调了“重要的不是‘谁有罪’,而是‘谁无辜’”这个传统的道德观点,还借马普尔之口抛出了一句深得我心的箴言:

  永远别太信赖另一个女人,即便当时你觉得她是你的好朋友。

  《死亡草》读后感(六):经典毒杀短篇集:《死亡草》13则全分级评论(无泄)

  经典毒杀短篇集:荐阿加莎《死亡草》

  最近看不进长篇的,因而看的几本全是短篇集。

  记得以前经常有同学在吧中求推荐精彩的毒杀小说。但说到投毒,基本上很难把谜面写庞大(绿胶囊属于个例),很难给出超意外或较意外的凶手(斯泰尔斯和哑证人属于个例),至于当代新本格、硬汉派,毒杀更是通常仅作为辅助诡计出现。

  但这次看的《死亡草》,13则短篇里,居然有将近一半是毒杀故事,而且几个毒杀案篇篇精彩。而且其他的故事,不在场证明、一人双角等等也有不俗的表现。这个短篇集,前面几则案子倒是一般般,猜的成分非常大,意外性也平平;但越到后面的几个案子,质量越高,意外性越强,推理也较为靠谱或者巧妙。

  13篇用五项全能打工程太浩大,而且短篇也很难把握一个度,误差会大,因而沿用百分制。

  1、周二夜间俱乐(毒杀)

  这篇是猜谜会的开场介绍,故而前面占了不少篇幅,故事就相对简单。案子则是投毒案,三个人吃一摸一样的晚餐,但是只有一个人中毒死了。手法相当的简洁经典,是一分钟断案抄袭对象榜的常客。缺点是完全靠猜与类比,没有推理。

  得分:72分。准一流

  2、阿斯塔特的圣坛(诅咒)

  哪一种不可能犯罪最难写?个人以为除了“漫长的下坠”类型之外,最难写的就是诅咒了。原因就是解答思路太窄,太容易被穷举,不过不擅长写不可能犯罪的AC,这个案子写了了个不错的诅咒谜团。月夜,一个年轻貌美的女演员,自称是月亮女神,站在祭坛挥动魔杖,在众目睽睽下,对企图靠近她的一男子施展了一道咒语,该男子应声倒地,就此身亡。气氛营造相当到位,但解答太简单,也容易猜,我都能猜到,不稀罕。也没有用什么推理。

  得分:74分。准一流。

  3、金块(盗窃、转移赃物)

  暂时归为盗窃案。作家的朋友买下了一家打捞公司,准备捞一艘沉船的金块,但结果发现船的保险柜已经被撬开。作家的朋友好容易查到对方藏匿金块的山洞,却被发现,挨了顿打,第二天那些人就用不可思议的方式蒸发了。因为这个案子不太好分类,最终真相是另外子事。不过这个故事写得比较一般般。人物刻画也较为平淡。

  得分:67分:二流上

  4、行道上的血迹(幻视+不在场证明)

  这篇的谜面非常独特,一个画家边画风景画边聊天,结果聊完一看,自己画的人行道,上面居然有血迹。但窗外的人行道明明没有血啊。谈话的人说,几百年前同一个位置,发生过仇杀,从此如果有人看到行道上有血迹,那么24小时内必然有人死亡。结果,画家早晨碰到的一对夫妇,那个妻子当天游泳时,就发生意外死了。

  也是气氛营造非常成功的一个案子。而且这个案子非常意外,主要是想不到这个案子会往那个方向去解释。最后马普尔对血迹的解答也很合理很到位。不在场证明诡计虽然不是特别厉害,但是短篇里也算是不赖了。

  得分:86分,一流上。

  5、机会与动机(盗窃)

  一份离奇的遗嘱,被律师锁在自己的保险柜里,但是等到重新被拿出来的时候,却成了一张白纸。

  这其实是个小学生级别的脑筋急转弯把戏,很无趣;但克里斯蒂设置红鲱鱼的功底不错,让人没往那个角度想。

  得分:60 二流下

  6、圣彼得的拇指印(毒杀+临终遗言)

  这个毒杀案没有用什么特殊手段,与其说是毒杀,不如说重点是在谜。然而这个临终遗言对英国读者都嫌难,读者太不公平。所以,大家看着办吧。

  得分:70 准一流

  从下篇(7-13则)开始,7个案子一个比一个精彩,几乎篇篇不是有逆转,就是有难猜凶手。而且不再是依赖于猜测,是靠分日常细节来找突破口。

  7、蓝色天竺葵(毒杀+反向密室)

  这是我13则里最喜欢的一篇。

  厉害的推理作家,能写多种文风,能写各种氛围基调。曾说过卡尔的《皇帝的鼻烟壶》风格像极了阿加莎。反过来也一样,阿加莎只要有这个心情,一样能写出风格很像卡尔的故事。这则蓝色天竺葵是我看过的AC小说里最像卡尔小说的一则:谜团诡异离奇、气氛邪恶并带有中世纪哥特风、犯罪现场呈现不可能状态。

  一个神经过敏的,看什么都不顺眼,动辄破口大骂,丈夫和几任护士都不能忍她。而且她痴迷算命,一度有个年轻的小护士深得她心,但最后也被赶跑了。

  新任护士推荐了一位算命师,对算命师言听计从。但忽然有一日,算命师说:“这栋房子你不能住,必须搬走。而且,屋子里不能有蓝色的花,永远也不能有,蓝色的花会要你的命!”固执地要求搬家,但这次,他丈夫死活不肯听她的,认为这是迷信。之后,算命师说:“我看到了未来,在来得及之前要小心防备,蓝色樱草花表示警告,蓝色蜀葵意指危险,蓝色的天竺葵代表死亡。”但丈夫、护士、仆人统统都认为是无稽之谈。说屋子里哪里有蓝色的花?墙纸上虽然有各种花,但没有一朵是蓝色的。

  结果第一个满月,早上发现墙纸上一朵樱草花变蓝了。但大家依然不以为然,觉得是巧合。从此性格大变,也不再骂人,而是每天把自己封闭起来,唠唠叨叨重复算命师的话。满月前一天晚上,她把房间锁得死死的,如同密室一般无人能进,但第二天,天花板上一朵蜀葵还是变蓝了。认为是命中注定,之后她干脆天天卧床不起,就等着最后的蓝色天竺葵。而她丈夫也不知所措,越是发生真事,他就越是逃避。第三个满月来临前一天,依然把房间锁得像密室一般,而且之前全家都检查了那个房间一遍。但第二天,就发现死了,死因像是惊吓或恐惧导致的心肺衰竭,房间开了煤气,但是量远不致死,而床头墙纸上,一朵天竺葵变成了蓝色!但是三次的现场都处于反向密室状态,无人能够不惊动而出入!

  解答也很给力,无论是投毒还是反向密室,马普尔最终进行破解的两个细节也是精妙,堪称短篇毒杀案的神作!

  得分:96 一级神作

  8、伴护(某某诡计)

  这个某某诡计不是叙诡,但是一旦点破立刻泄底。

  AC长篇里也常常玩类似的把戏,但是即使上当多次,下一次看到,就是不容易看破。这就是作者伪装和转移视线的功力。此篇除了诡计还有逆转,而且这逆转是在读者不太想得到的角度进行的。

  得分:84 一流中

  9、四个嫌疑犯(机会均等+密码破解)

  典型的AC人人有嫌疑,个个不可能模式。一个破获黑社会的功臣,遭到残余分子追杀,他带着他忠心的仆人、侄女,雇了一个从未离开过当地的园丁,以及一个配给他的秘书见保镖,躲在一处小别墅。但是一天他死了,四个人都自称不在现场并都没看到对方。于是只能通过能否与外界(黑社会总的命令)联络来追查。查到一堆信,信都很正常,有什么密码、暗号藏在其中呢?

  这个密码其实是可以猜的,可能需要一些常见花卉的常识,不过此文的误导是比较狡猾的。

  得分:79 一流下

  10、圣诞节惨案(不在场证明)

  这篇是13则故事里,诡计最强悍的一则。不在场证明的质量足以和AC诸多长篇名作抗衡。而且,这则故事是马普尔讲述的,因此,一开头就告诉读者凶手是谁。在这种场合下,故事完全依赖于诡计以及诡计的破解。AC的故事往往有人抱怨啰嗦,这则开场马普尔一样啰嗦,而且她一上来就靠猜来确定凶手,看起来这则故事会不靠谱,但是马上,马普尔就给出她这个猜的具体原因;之后诡计的关键,居然就隐藏在前面那些看似啰嗦的内容之中。这则故事非常了得。

  得分:91 二级神作

  11、死亡草(毒杀)

  又是一则精妙的毒杀案,手法简洁有效,但却是思维盲点,不易想到;凶手不好猜(主要是红鲱鱼多+机会人人有),误导数量可观。一个年轻、貌美、人缘好的女孩子,和大家一起吃饭,结果不幸发生了食物中毒,所有人都中了毒,但她中毒最重而因此死亡。检查发现,做菜的鼠尾草里混有毛地黄叶子,厨师哭诉说院子里有一处毛地黄和鼠尾草混生在一起,而两种植物叶子很像,因而送来时她没有看出来。但询问得知,那日采摘园中植物的正是死者本人,而且有人目击到她采摘的位置就在毛地黄、鼠尾草混生的地方。

  与会者逐个怀疑在场嫌犯,然后被逐一驳斥,最后马普尔把所有疑点一并解释了。

  得分:92 二级神作

  12、班格楼事件(诡计无法分类)

  这篇的诡计非常独特而另类,无法归类。而这篇也是13则故事里意外性最强、逆转最给力的一本。误导无处不有、无处不在,而且出现在最想不到的环节上。东野圭吾的《恶意》里,曾经有个杀猫进行误导的经典桥段,这篇用了类似的原理。

  这本短篇集之前11则故事看似毫无联系,但其实这则故事的有些线索和误导,与故事讲述者的性格息息相关,而这些都是前几则故事里塑造出来的。由于这篇故事和诡计极为另类,故而马普尔除了最后,几乎没有什么动静,也没有给出相关推理,但是可以从她之前的几个提问中,看出她的分析思路。总之这也是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得分:93 二级神作

  13、溺死(不在场证明)

  这则不在场证明倒是稀疏平常的那种,但是误导功力不赖,让人往另一个角度去想。虽然不及前面10-12连着的三则神作,但也很不错。而且这则不同于前12则那样茶馆式轮流讲故事,而是12个古怪故事马普尔11次(其实是12次,但第10个案子警长不知道马普尔其实破解了)破解出真相,给了前警长很深的影响,因而她最后一则里向警长举报案子,虽然全无证据,但警长毫不犹豫就信了。这一点其他短篇小说要花费大力气解释,或者只能给出牵强的解释,但这儿由于有前12个案子的铺垫,到了13案水到渠成,完全去了为何相信的过程。

  这个短篇集看似是独立的案子,其实还是有着隐形的关联的,这就是人物性格。

  得分:86分 一流上

标签:死亡 读后感 精选 10篇 死亡读后感 死亡精选 死亡10篇 读后感精选 读后感10篇 精选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