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偷马》读后感10篇

  《外出偷马》是一本由[挪威] 佩尔·帕特森 (Per Petterson)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外出偷马》读后感(一):很北欧的感觉

  看完了但是说不出什么感受,这本书给我很淡很淡的感觉。一个老头在妻子和姐姐过世之后独自一个人又回到最熟悉的森林里度过余生,一个人的童年究竟能对一个人的一生起多大影响?这是一本需要慢慢感受的书,她可以把你带到很远很陌生的地方感受不一样的生活。

  《外出偷马》读后感(二):过往就如同是另一个家

  67岁的传德在姐姐和妻子相继去世以后就失去了与流的兴趣,独住在寂静的挪威森林里,直到故人的出现,镜头被拉回到50年前和父亲相处的那个夏天,作者佩尔·帕特森这样写到“过往就如同是另一个家...只要精神一集中,就能走进记忆的小铺,在对的架子上找到对的影片,让自己隐没在里面。”

  《外出偷马》读后感(三):深得我心

  我对挪威的情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漂泊的荷兰人的故事,二是Solskjaer,现在终于加上了第三个。

  翻译不是太靠谱。我因此有了一个理想,某年某月某日,自学挪威语,自己翻译一遍。

  另外,看到一些打一星二星的年轻人,不知该说点啥,估计你们的生活实在是幸福过度了。

  《外出偷马》读后感(四):佩尔·帕特森:我喜欢蒙克,但不喜欢易卜生

  ——王寅对佩尔·帕特森的采访

  (《时代周报》2012年2月9日 )

  详见:

  http://site.douban.com/widget/articles/6798655/article/16842509/

  《外出偷马》读后感(五):书摘

  第11页

  我一直很幸运。可是就算是在这种时候,比方说跟人拥抱,或有人在我耳边软语温存的时刻,我也会突然想要去到那一个只有静默的地方。年岁远走,我也许可以不想它,但并不表示我就此不向往那一个地方。

  第15页

  我早已惯了黑暗,我不记得曾经怕过黑,可是一定有过,现在它感觉起来很自然很安全很透明——不管事实上里面隐藏了多少东西,就算有过也不具任何意义。没有东西斗得过身体本身的光亮和自由;高度不是约束,距离不是限制,这些都不是黑暗的资产。黑暗本身只是一个任人遨游的无边空间。

  《外出偷马》读后感(六):守住坚持 放弃等待

  看到一本小说有这样一个名字,谁会不想知道关于“外出偷马”的事呢?当然,一本小说确实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很远,尤其是每当看到挪威小说的时候尤其觉得穿越。

  发生在挪威的一件事,究竟和我有多大关系?虽然我很喜欢书的开头,但读下去时仍不免有这样感想。可是这本小说特别…特别。

  所谓的内容简介以及很多书评都跟小说本身没多大关系。人物的感情很节制,像艺术作品中北欧留给我的印象,可是人生本来也没有多少话要说,何况废话。

  它让你认真思考你曾经下过的决定以及那些人生中决断性的一刻,让你可以选择之后要不要对自己负责,这的确是很奇怪的阅读体验,不是吗?

  《外出偷马》读后感(七):跟偷马没什么关系

  敢情这《1Q84》《海边的卡夫卡》的写法已经成为了潮流?

  一章现实一章回忆,然后再一章现实一章回忆。

  在深山老林中:

  回忆的是伐木赚钱,并以此为幌子为反抗军传递情报。

  现实的是伐木修房子,遇见是当年小时候的一个挚友的弟弟。

  没什么情节,也就罢了。冗长拖沓,伐木这件事反复说,反复说。整本小说情节的发展感觉就像是一阵风,匀速吹过。

  有个情节是父子俩都对乔纳的妈妈很有暧昧,不是要你大书特书,不交代完整,干脆你不要写。你却一笔带过,什么意思?

  这本书的主题是好的,也没有什么怪异的情节制造低俗的噱头,给人个感觉就像在森林之中的那种扑面而来的宁静。但这本来就是两三万字的量,却写了十四万字,实在是有点冗。

  《外出偷马》读后感(八):痛不痛的事我们真的可以自己决定

  这本书,在读第一分和第二分之间隔了一个春天。刚开始读到作者回忆里闷热喧嚣的夏天时候现实里刚好是冬天,后来又在夏天读完了那些阴冷寂静的冬日生活。

  quot;我觉得奇怪的是,怎么会经过这么多年以后,我们竟然在同一个地方终老。世间真有这样的事。"

  你说,会不会有什么东西其实是早就注定的。十五岁夏天经历的事一直影响着他往后的生活。难得的是最后终于还是走了出来。都用不上和解这样的概念,因为至始至终作者都是轻描淡写,语言简洁朴素,完全没有在和你煽情。那些常人觉得难过的事他反而是漫不经心的一笔带过。

  大概这样的一个故事还是没有办法讲出来,那些心酸和动人都一定要自己去读才能感受到。最后的结真是太喜欢了。

  《外出偷马》读后感(九):这是我们的暗号——改编成电影吧

  我曾试图在公交车上读完这本书,那时我还在成都,可惜我只读了约有三分之一。公交上太嘈杂,成都的冬天也没有寒冷可言,不符合书中的北欧的冬天气质。后来辗转忙碌,这本书便暂且搁置,只是我心里一直惦记着它,我要把它放在冬天来读,冬天的一个人的夜晚,静静的坐在火炉旁,或者静静的坐在床上读它。就像主人公传德所在的寒冬一样。

  于是在这个冬天我开始重新读。虽然没有雪代替火炉的是一个电暖气,但也与那样的气质有几分相似了。书静静地为我们呈现了两个季节的挪威,冬季,寒冷,一如书的封面那样湛蓝、干净、悠远却透着寒冷,67岁的老人传德在经历了人生的痛苦之后异常平静的只想一个人带着一只狗生活在一个陌生的村庄,痛苦之后不愿与流,对一位老人来说我想这是可以理解的。狗、熊熊的火、暖暖的鸭绒被、干枯的柴火、茫茫的冬夜还有随时都可能有的雪构成了这个冬天。一切都在遇到了一个50年未见的邻居之后开始变化,让他又回到了15岁的夏天,于是我们也有幸领略了挪威的夏天风光。河流、村庄、树木、森林……两个十五岁的少年约好“外出偷马”,其实就是偷着骑一下有钱人家的马。而父亲在战争时期与同盟的工作暗号也是“外出偷马”。一个暗号串联了两代男人,道出了爱、背叛与宽容。

  痛不痛的事情,我们真的可以自己决定。看完这句再往后翻,只有一张白纸,原来那是结尾。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小说的结尾。父亲教会了他坚强,教会了他宽容,勇敢地面对生活给予他的一切。

  这是一则心酸的故事,这也是一本很文艺的书,如果改编成电影,一定是非常不错的文艺片。

  《外出偷马》读后感(十):无关偷马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非常失望。外出偷马这四个字的书名已经充分调动了我对刺激有趣的塞外马场生涯的各种憧憬,而剧情,却和北欧的河水一样,波澜不惊。那还是在一个夏天,我随手翻了几页就没有再看下去的兴致。

  第二次读是今年的冬天。作者对北欧风光的描写仿佛是有着浑然天成的笔力,河水,星辰,森林,溪流,对照以前收到过的挪威名信片,简直分毫不差。在这种肃静的氛围里,一个老人,带着一条狗,毅然过上了独居生活。书里的主人公和父亲的感情不算好。就像我和我的妈妈一样。传德小时候希望自己像个男人一样得到父亲的信任,即使膝盖摔的生疼也不吭一声。而在父亲失踪多年之后,寄回来寥寥数语的信上,又希望父亲可以单独提到自己一句。结果发现什么也没有的时候,无比的失落。我小时候也和男孩子一样倔强,导致长大以后也不知道怎么和妈妈撒娇。看到这里觉得心有戚戚。

  有一天我在读书的时候,妈妈推门进来了,于是我读了几段给她听。她问我,这个老人有孩子吗?他的孩子们呢?我说书里没有说,不过他养了一条狗,很乖很可爱。于是我妈妈叹了口气,把脸靠在我的头上。象对一个小孩儿那样。我心里的某个地方就被融化了。虽然我现在已经不再是传德在那个伐木的夏天时的十五岁,可是我开始后悔,为什么在自己十五岁的时候和传德一样傻气,而对我来说唾手可得的视而不见。

  其实这本书,对我来说只关乎于亲情。

标签:外出 偷马 读后感 10篇 外出偷马 外出读后感 外出10篇 偷马读后感 偷马10篇 读后感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