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的故事》经典读后感10篇

  《圣经的故事》是一本由[美]房龙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404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1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圣经的故事》读后感(一):你可以快速大概了解这个故事

  快速,大概,了解。

  圣经有一千多页,房龙的这个版本就400页,字的比例,房龙版的一页字还要小一些。

  序言说房龙善于用优美的辞藻,带大众充满兴趣地了解枯燥的东西。可能英文与中文的用词不一样,阅读感觉流水账,说不上优美。

  脉络是清晰的,大概地讲了旧约到新约的故事,能让没读过《圣经》或者仅仅想了解 一下的人,得到个概况。《旧约》中的犹太是如何发展的,到了耶稣传教时,又是怎样的得到发展。其中,很多的人性能够得到体现,失意时对神的请求,满足后渐渐不虔诚,拜他神,侵略,拜神形成的产业链,为了自身利益对耶稣的迫害等等。

  其中的细节,譬如诗篇之类,和脉络无关的基本去掉,不然这书怎能这么薄。

  房龙还对其中的神迹做了自己的注解,形容各种神迹是后人对圣人的美化,这也很好理解,为了增加公信力和传教时的效果,慢慢就越传越神化,套在名人上,言论的可信性也增加不少。现在不是各种言论都署名白岩松等公知么。

  《圣经的故事》读后感(二):了解文明,了解圣经

  读完《极简欧洲史》后,开始读本书,4月11日晚返京火车上开始,抵京时就已读至60%,无奈论文紧迫,昨日交完论文后至今上午阅毕。这可能是目前读的最快的一本书。页数:404。定价38。

  《圣经》的影响毋庸赘言,但其阅读难度亦然。故房龙通俗的写了这本书,已做背景介绍。全书前70-80%内容是讲的《旧约》即耶和华的故事,后面五六章讲的是《新约》,即耶稣的故事。

  由于前面刚看过《极简欧洲史》,所以此书可以看做是《极简欧洲史的前传》。换言之,《圣经的故事》讲的是基督教的诞生记,而《极简欧洲史》里面1/3之一的内容讲的是基督教的发展史。而事件的地点也从欧洲为主,变成了西亚为主。于是名称,就从《极简欧洲史》里面的希腊、罗马、德国、法国变到了《圣经故事》里面的埃及、波斯、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于是时间维度,就从《极简欧洲史》里面的公元后变成了《圣经故事》里面的很久远的公元前,彼时,埃及金字塔刚屹立千年,彼时,巴比伦还在兴旺。

  《圣经的故事》里面提到了亚伯拉罕、摩西等犹太族早期先知,也提到了犹太族的大卫和所罗门国王,也提到了犹太分为以色列国和犹大国,最后提到犹太分成了法利赛、撒都该和戒行三派。在这些人物或派别中间贯穿的,是犹太人的颠沛流离(流放与回归),是耶路撒冷的几经荣辱。

  最后,耶稣被罗马士兵钉死在十字架。传教士将基督教义带到欧洲,再后来,就是《极简欧洲史》的内容了。

  To Blood~~

  《圣经的故事》读后感(三):弃坑了

  好吧,这本书我只看了五分之一,因为名字,因为圣经中的神话故事不怎么吸引我,感觉太单调,鼓枯燥。这个以耶和华上帝贯穿全书的犹太人的历史书。让人觉得,嗯,神与人类之间太平淡,耶和华只是起一个指引作用,这其实是本犹太人的奋斗,寻找家园的历史。

  总之,神话色彩不浓郁,而我又对西方历史,不感兴趣,因为他们感觉像现代史一样。我感兴趣的是古代史。

  这是一本圣经(新约)发展的历史吧,但从中我知道当时犹太人信仰的是唯一的耶和华神。而埃及信仰的是算众多异神,原来,埃及遗迹上的神像并非圣经上的呀。那么,圣经诸神,希腊神话,埃及异神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因为是人的关系吧,无论西方、东方、其他的神话是多不同。总让我觉得有相似之处,而的诸神让人······看便知这是神话。因为对古代文化的喜爱吧。我还是喜欢的神话。总觉得希腊神话之类的读来让人提不起劲,剧情,······嗯····但星空上的星座神话读来挺不错,也许是现今的自己对其的美感想象不够,无法让其读来起劲吧,因为无无论怎样,我都为无法脑补西方神话的故事场景。这便是文化差异与对西方文化了解缺乏的原因吧。看神话怎么不济也可借鉴,经典电视剧《西游记》来脑补的。

  但虽只读了五分之一,我也发现,人类的欲望的确是无穷的,耶和华都厌烦了。这也说明,不要在安逸时失去信仰,也不要贪图安逸而忘了磨砺自己。即所说的“居安思危”。

  看序言,这应该是房龙(看这本书才知作者原来不是人)。写给自己的儿女的他希望年轻一辈能明白经典是不过时的。从中的智慧是可以用得上的。但暂时未看完的我,怕是得不到什么智慧的,但为了充实自己,总有一天得补充西方历史与文化的。——2012.3.18

  《圣经的故事》读后感(四):(美)房龙《圣经的故事》,黄悦译;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11年版

  《圣经的故事》(The Story of The Bible)是房龙的作品之一,从书名便可以看出这是对《圣经》中故事的解读,作者通过通俗的语言把《圣经》当中的一些故事以时间的顺序串联起来。当然我想这是一本大众读物,如果想了解《圣经》的大概内容,而又不愿直接阅读原典,不妨读读这本书。如果已经阅读过《圣经》,并且比较熟悉,那我想这本书的价值就不大了。

  作者在前言及行文中多次提到他写这本书的目的:“我不是在向你们布道传教。我不是在维护或攻击某种原则。我只是要讲一些我认为(我绝不敢强求其他人赞同)你们应该知道的事,希望你们在生活中能对良善美好、因而也是神圣的事物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宽容,多一点爱。”(p.9)“我前面说过很多次,我并不是再重写《圣经》。我要呈现给各位的只是一本书的大致轮廓,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这本书(尤其是前半分)往往让读者感觉过于艰涩。”(p.347)“如果我的这本小书能够激发你的兴趣,想阅读《圣经》原著,想研究那些凝结着智慧的寓言,想理解人类最的导师的宏大思想,那么,我的努力就没有白费。我希望达成的目标仅此而已。”(p.348)

  房龙(Hendrik Willem van Loon),正如这一版序言中赵一凡先生评价的那样:“他只是一个通俗作家而已。大家若想了解美国思想史,或是研究英美自由主义,有许多经典可以选读。偏偏这个房龙可以忽略不计。”(p.7)

  诚如作者所言,读罢这本书,你会了解到《圣经》的大致轮廓,作者在行文终有时喜欢打比方、作比较,有时流露出自己的一些看法···阅读过程中,我觉得有几段甚好,摘录于此:

  1.“他们(法利赛人)在公众面前表现出非常谦逊的美德。

  “但在内心深处,他们极其自负,很为自己身上那些(他们自认为)与众不同的品质感到骄傲,对于世界上其他男男女女,老实说,他们都是极端看不起的。”(p.277)这是房龙对法利赛人的描述,读到这不禁使我想到了“人性”这个话题,反观自己,身上多多少少带有些法利赛人的特征,不知道这是不是人的双面性,或者说是“双重人格”?

  2.“一个的幸福感往往与他们拥有的财富成反比。富裕和繁荣程度超过一定限度后,面对生活中的简单乐趣,人们开始变得麻木;一旦没有了这些乐趣,人生就变成了从摇篮延伸至坟墓的一条枯燥乏味的漫漫长路。”(p.301)对财富的渴望和追求应该是衡量幸福的一个指标,我们必须得满足自身的物质生活需求,但追求多少?这就成了一个问题。“适可而止”与“贪得无厌”是很不好把握的!

  3.“耶稣与冷酷的罗马人、世故的希腊人、教条的犹太人不同,区别就在于他对‘爱’的理解。

  “他的心里充满了对人类的爱···他怜悯他们···

  “他们的斗争毫无意义,他们的野心终将落空,他们对金钱名誉的追求纯粹是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的确,许多希腊哲学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他们也发现,真正的幸福源自内心,而不是来自装满口袋的银币,或看台上人群的欢呼喝彩。”(p.322)基督教的产生是否与当时的哲学思潮(犬儒学派、伊壁鸠鲁派、斯多葛派)有关呢?

  《圣经的故事》读后感(五):(美)房龙《圣经的故事》,黄悦译;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11年版

  《圣经的故事》(The Story of The Bible)是房龙的作品之一,从书名便可以看出这是对《圣经》中故事的解读,作者通过通俗的语言把《圣经》当中的一些故事以时间的顺序串联起来。当然我想这是一本大众读物,如果想了解《圣经》的大概内容,而又不愿直接阅读原典,不妨读读这本书。如果已经阅读过《圣经》,并且比较熟悉,那我想这本书的价值就不大了。

  作者在前言及行文中多次提到他写这本书的目的:“我不是在向你们布道传教。我不是在维护或攻击某种原则。我只是要讲一些我认为(我绝不敢强求其他人赞同)你们应该知道的事,希望你们在生活中能对良善美好、因而也是神圣的事物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宽容,多一点爱。”(p.9)“我前面说过很多次,我并不是再重写《圣经》。我要呈现给各位的只是一本书的大致轮廓,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这本书(尤其是前半分)往往让读者感觉过于艰涩。”(p.347)“如果我的这本小书能够激发你的兴趣,想阅读《圣经》原著,想研究那些凝结着智慧的寓言,想理解人类最的导师的宏大思想,那么,我的努力就没有白费。我希望达成的目标仅此而已。”(p.348)

  房龙(Hendrik Willem van Loon),正如这一版序言中赵一凡先生评价的那样:“他只是一个通俗作家而已。大家若想了解美国思想史,或是研究英美自由主义,有许多经典可以选读。偏偏这个房龙可以忽略不计。”(p.7)

  诚如作者所言,读罢这本书,你会了解到《圣经》的大致轮廓,作者在行文终有时喜欢打比方、作比较,有时流露出自己的一些看法···阅读过程中,我觉得有几段甚好,摘录于此:

  1.“他们(法利赛人)在公众面前表现出非常谦逊的美德。

  “但在内心深处,他们极其自负,很为自己身上那些(他们自认为)与众不同的品质感到骄傲,对于世界上其他男男女女,老实说,他们都是极端看不起的。”(p.277)这是房龙对法利赛人的描述,读到这不禁使我想到了“人性”这个话题,反观自己,身上多多少少带有些法利赛人的特征,不知道这是不是人的双面性,或者说是“双重人格”?

  2.“一个的幸福感往往与他们拥有的财富成反比。富裕和繁荣程度超过一定限度后,面对生活中的简单乐趣,人们开始变得麻木;一旦没有了这些乐趣,人生就变成了从摇篮延伸至坟墓的一条枯燥乏味的漫漫长路。”(p.301)对财富的渴望和追求应该是衡量幸福的一个指标,我们必须得满足自身的物质生活需求,但追求多少?这就成了一个问题。“适可而止”与“贪得无厌”是很不好把握的!

  3.“耶稣与冷酷的罗马人、世故的希腊人、教条的犹太人不同,区别就在于他对‘爱’的理解。

  “他的心里充满了对人类的爱···他怜悯他们···

  “他们的斗争毫无意义,他们的野心终将落空,他们对金钱名誉的追求纯粹是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的确,许多希腊哲学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他们也发现,真正的幸福源自内心,而不是来自装满口袋的银币,或看台上人群的欢呼喝彩。”(p.322)基督教的产生是否与当时的哲学思潮(犬儒学派、伊壁鸠鲁派、斯多葛派)有关呢?

标签:圣经 故事 经典 读后感 10篇 圣经故事 圣经经典 圣经读后感 圣经10篇 故事经典 故事读后感 故事10篇 经典读后感 经典10篇 读后感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