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简史》是一本由美·伦纳德·蒙洛迪诺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0.00,页数:2017-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思维简史》读后感(一):思维影响科学发展
一本科普类书,主要介绍思维发展过程:从求知开始到追求逻辑推理,最后发展成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科学技术发展的思维活动之旅。科学是需要逻辑推理和思维不断演化进阶的过程,其中思维的演化是推动科学的关键所在。思维是如何演化的啦?引起思维演化主要有三种方式:有好奇心、批判性思维和系统的思想。好奇心是引起思维变化的主要原因,好奇心会引起人们不停的关注问题。光有好奇心还不足以促成科学文明的进步。人类还需要系统的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挑战极限认知的方法。思维发展的不是一帆风顺,也是曲折的。科学在错的人手里会非常枯燥,主要是因为思维的开拓性的创新发生在极少数人手中。每一个天才式人物都是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来才能获得突破性创新,并不是大家想像的坐在苹果树下的牛顿就知道了万有引力定律。思维的演化是随着工具和环境的改变而变化,最初引起演化是因为的思考工具:阅读、书写和计算的出现而引起思维的变化,思维的演化是影响科技的发展趋势主要因素之一。随着思维演化不断向高阶发展,现代科技也呈现井喷式发展。
《思维简史》读后感(二):思维
不同于房龙的人类的故事,伦纳德的思维简史更偏向于科学,因为本身他就是一个物理学家。
物理学这个词来自于亚里士多德。而几何这个词同样来源于希腊,意思是土地测量。
两百万年前原人依靠植物为生,八十万年前学会使用工具的直立人可以吃肉,当他们学会制造工具的时候,村庄和城市开始出现,当然,城市的出现只有几千年的历史。
公元前1400年,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出现,数学开始大放异彩,到了亚里士多德的时代,物理学又推进了一步,从神学进入到观察和推论的阶段,虽然后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基本都是错误的。亚里士多德不喜欢数学,他的观测都是定性而不是定量的,所以没有实验数据支撑的观点最后都是无根浮萍。
漫长的中世纪,教宗和亚里士多德的理论相结合,成为不可动摇的真理。文艺复兴末期,一群的科学家们开始冲击力学宇宙的大门,1564年伽利略出生,而在二十年前哥白尼发表了他的日心说论文,1597年,伽利略还在大学讲授托勒密的地心说,直到之后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随后的很多年里伽利略受到宗教迫害,1642年,伽利略病逝,同年牛顿出生,他被悄无声息的安葬,同时代有人写到:“不仅照亮了佛罗伦萨,也照亮了全世界和整个世纪。从这个非凡的人物身上,我们获得的辉煌要比从几乎所有其他普通哲学家身上获得的辉煌还要多。”
伽利略距离新世界只有一步之遥,而牛顿完成了这最重要的一步。他在爱好广泛,在数学,物理和炼金术都有涉猎,他发明了微积分用于解决数学的变化问题,他还研究光学,指出白光是一种混合光。历史在等待一个契机,1684年,哈雷提出了一个行星轨道运行的问题,他找到了牛顿,由此牛顿写了篇短文,论天体在轨道上的运动。接下来十八个月,牛顿继续研究,终于写出了物理学的不朽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力学三定律,即一切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有外力改变这种状态。运动总量的变化与施加的动力成正比。任何作用力都会有一个相等的反作用力。1726年,牛顿病逝,从伽利略出生到牛顿病逝,整整160年,他们进去的世界被称为经典力学。
阻碍牛顿进一步前进的阻力来自于另一个认识世界的学科,化学。当物理学来到一座高峰的时候,化学远远滞后了,从拉瓦锡开始,化学家也开始了冲锋,最后门捷列夫找到了认识化学本源的钥匙,元素周期表。拉瓦锡发现了23种元素,由于法国大,他被宣判死刑,他请求缓刑以完成研究,法官说,不需要科学家。多年后的1900年,法国被他设立铜像。1907年,门捷列夫去世,成为诺贝尔化学奖最大漏判。有超过800人获得过诺贝尔奖,仅有16个科学家被用来命名新元素,门捷列夫是钔,爱因斯坦是鎄。
1900年前后,所有人都认为物理学的所有问题都已经解决,再也不会有什么值得兴奋的东西了。历史是惊人的相似,又一群科学家要向牛顿发起冲击。首先是普朗克,牛顿体系无法解释黑体辐射,普朗克决定解决这个问题,去证明原子是否存在,1900年,普朗克发布了他的新猜想,这一年被称为量子理论元年,后来爱因斯坦说,普朗克的推算是错误的,但是结论是正确的。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三篇论文,每一篇都值一个诺贝尔奖。他俏皮的说,对不起,牛顿,随后一脚踢开了量子世界的大门。
《思维简史》读后感(三):你和科学家之间,不只差了好奇心 。
不知有多少孩子,小时候的梦想是做一位科学家。但梦想成真者寥寥,不够坚持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们做不到。你可能会说,科学家都是天才,天才注定是极少数。没错,但是他们之所以被称为“天才”,核心就在于他们的思维方式。
《思维简史》这本书讲的就是人类思维认知方式的演化,以及科学家是通过怎样的思维方式,一步步推动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作者伦纳德·蒙洛迪诺,被霍金誉为“最会讲故事的”物理学家,他把一科学史,尤其是物理史,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和读者建立起亲密联系,把近似晦涩的人类大脑进化史和思维进程史,深入浅出地代入你的理解范畴,用解剖的横切面让你深入纹理去解构。
万维钢在为本书作序时,提出一个问题:“科学是人们对生产生活的观察和总结,科学知识对实践有指导意义。这句话有没有道理?”
的确,这是听起来很对的一句话,但是当我们回顾科学史的每一个重大节点,你会发现,每一次推陈出新,往往源于另辟蹊径,或对前人的颠覆。比如从“日心说”到“地心说”,从“上帝”到“生物进化论”,从“牛顿定律”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每一次科学的进步,都是一次对过往的否定,对边界的突破,和对认知的挑战。而要实现这种突破和颠覆,需要的不只是好奇心,更需要抽象的思维方式和不同寻常的勇气。
好奇心,推动着我们不断去了解。我们向外看,看自然、看宇宙、看万物之间,所以才有了牛顿对一颗苹果的思考。我们向内看,看内心、看感受、看自我成长,所以才有了“我思故我在”。科学、哲学、心理学,都是在好奇心的推动下,不断的探索。而传媒,也是在人类好奇心的驱使下,不断对真相探究的过程。在未来,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但是却不能取代我们提出问题。好奇心,使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并在人类进化和现代智人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未来,也依然是人类的立足之本。
有了好奇心,还不够,因为科学不是对现象的归纳总结,科学家是在用一套行之有效的思维方式,来探究所有现象背后的奥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其中,抽象思维,帮助科学家“想象”出一种“绝对”的状态,进而去除所有的干扰因素,去繁就简,找到规律。
当然,书中最让我感动的,还是科学家远超常人的勇气。所谓的颠覆和突破,最难的是说服自己。在《思维简史》中,我们可以看到牛顿内心的挣扎。对他来说,最难的不是证明一个理论,而是要说服他自己。他发现万有引力,说明天上、地上共用的是一套系统?这在当时看来简直不能接受。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但他同时又是个虔诚的宗教教徒。要是自然进化,那还有上帝什么事?这对他的信仰来说完全不可接受!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改写了牛顿定律,把牛顿拉下神坛。爱因斯坦的贡献,绝不仅仅是他提出的理论,更重要的是他给无数后来的科学家提供了勇气。
所以,人和人的差异,不在学识,更不在金钱,而在于思维方式、创新和突破的勇气。
人类的进化史,就是一思维认知的进化史。每一次,当人类觉得前人提出的问题都被解决之后,新的未知又展现了在我们面前。 正是因为不满足现状,不断提出问题,再去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不断循环,推进了人类文明发展。
��1
《思维简史》读后感(四):思想有多远,人类才能走多远
思想所抵未必就是人类的将来,但它决定了人类的可能性。
红金龙有一句耐人寻味的广告词:“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广告的配图是不同场景中身穿宇航服的“太空人”,似乎是在表明,人类能够从地球走向太空,就是因为我们的思想曾到达过那里。但这句话也很值得推敲,其句式使人联想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同样包含着过度的理性主义和不切实际的脑洞。
人类历史上的许多幻想已经被现代科学所推翻:“点石成金”、“滴水成油”是纯粹想象的产物,它们违背了最基本的化学原理;穿越到过去也成为虚妄,这在逻辑上就经不起推敲。思想能够抵达的地方,人类只能望洋兴叹,因此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思想有多远,我们才能走多远”。思想所能到达的地方就像一座无限大的水库,而人类所能到达的地方就像水库中的水;这些水永远都填不满水库,但水库的大小决定了能容纳多少水。这就是《思维简史》这本书给我的启发。
人类被定义为能制造并使用工具的直立动物。制造工具未必能熟知其中的原理,在我看来这可以视为原始人类与现代人类的分野。对原始人来说,他们钻木取火,既不懂得其中的热学原理,也不清楚燃烧的规律;他们把石头打制成刀具,到后来甚至使用铜器和铁器,却未必清楚硬度和韧性的关系,也不知道这些元素的构成。不理解并不妨碍他们制造和使用。
但现代人类很难跳过“理解”这一步。如果不理解电的运行规律,就不可能发明电灯;如果不理解二进制,就不可能发明计算机。现代社会的发明创造很难有真正的“妙手偶得”,因为几乎所有的发明都是建立在已有的理论之上,并且新的创造需要借鉴旧的创造。未来的发明也应该是这样,蒙洛迪诺认为量子物理是“人类体验的极限”,是最重要的科学;未来社会如果发明了量子计算机、量子通讯,其理论基础是对量子物理的透彻研究,实践基础则是传统计算机和通讯工具的发展。
许多理论在创立之初都是“无用”的科学;而量子物理不仅“无用”,而且“有害”,它摧毁了根深蒂固的经典物理大厦。因此,普朗克、爱因斯坦的理论在最开始都遭受到冷遇,普朗克左右碰壁,爱因斯坦的论文无人问津。量子物理之所以能够发展,是因为它的诞生本来就不是为了实用,而是作为一门纯粹的科学,去解释原子的本质和光的性质。但是今天,无论是最普通的家用电器(烤箱、钟表),还是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核磁共振仪),都离不开基于量子的理解。
量子物理的另外一重功能是,它挑战了旧有的观念,赋予新生代思想家突破藩篱的勇气。量子理论创造了一个我们无法观看、无法触碰、无法感知的真实存在的世界,它教会我们谦卑。几千年来人类在科学和哲学上取得的巨大进步,并不是我们理解能力的全。
面对一种全新的思想,在个人需要勇气,在社会则需要包容。那些在今天看来理所当然的理论,在创立之初可能显得荒诞不经。从经典世界到量子世界的一个重要飞跃,是把能量从“连续的”设想成“一份一份的”,许多科学史都对此轻描淡写,仿佛这个想法很容易就产生。但蒙洛迪诺告诉我们,普朗克为此思考了二十多年,并且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岁月。在中世纪,怪异的观点可能会招致灾祸;在现代,怪异的观点也会受到嘲讽。然而对真理的追求使这些思想家们不得不如此。
一种全新的思想会给社会带来不小的阵痛,整个社会都必须接受新思想带来的冲击;这就像分娩,只要忍受了一段时间的疼痛,科学的发展就会一日千里。古罗马的衰落、伊斯兰世界的倒退,就是因为贬抑思想;而古希腊的辉煌、欧洲中世纪的复兴,恰恰是因为尊重并弘扬了新思想。翻译和现代大学的产生点燃了思想的火焰,语言和文字使这些思想更加流行。在思想领域,、印度和阿拉伯世界都产生过非常的先知;但在科学技术领域,几乎没有人能够与西方科学家相提并论。就而言,出现现代科学的时间要早于欧洲,但由于教育系统被严苛地控制,崇尚文学和道德修养而轻鄙创新与创造,这导致了科学的停滞。
人类是唯一一种能够根据过去的知识创造新知识的动物,再加上得天独厚的语言和文字能力,未来人类一定可以走得更远。我们只能知道科学的发展将势不可遏,却很难想象会发生在哪些领域。蒙洛迪诺相信,未来年内人类的进展,会超过过去一千年;这不是预言,而是现实,科学的发展(物理、化学)、技术的发展(通信、出行)都十分鲜明地表明这一点。一个前提是,要允许新思想的产生,个人与社会都应该摒弃成见,从新思想中孕出更新的思想,这种“棘轮效应”会产生巨大的爆发力,也将成为社会进步的源泉。
在《思维简史》这本书中,蒙洛迪诺花了不少篇幅讲述他父亲的故事。西蒙·蒙洛迪诺是犹太人杀的幸存者,他曾加入反抗德国入侵的组织,在德国占领波兰后被关进集中营;纳粹组织随机杀死了3004名犹太人中的3000名,西蒙·蒙洛迪诺是侥幸活下来的四人之一。在监狱里,他曾用面包圈和狱友交换一道数学题的答案;战争结束以后,他仍然热爱星空。这个故事使我感动不已。
作为一种思潮,纳粹主张的和反犹主义也是一种新的思想。但这是一种非常疯狂的想法,违背了人性和人权,因此是南辕北辙的。科学的发展固然需要尊重新奇的想法,也非常应该警惕邪恶的思想。这种邪恶不仅仅体现在社会科学层面,自然科学也同样如此:、生化武器的发明和使用,无疑是人类重新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而且将会更加恐怖,更加影响深远。“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达尔文主义的核心,它一方面揭示了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发展规律,一方面又成了种族灭绝的理论基础。因此赫胥黎认为:“科学对于人类,如果没有道德的照耀,就会流于残酷。”
但与其说科学需要道德照耀,我认为更加应该引入常识。道德不容易清晰界定,常识则更加普遍。如果有对生命、对自由、对权利、对的最基本的常识,纳粹的犹太屠杀就不可能发生,至少不会如此激烈。对于科学而言,常识尤为重要,现在的许多所谓“民科”还在研究永动机,但这违背能量守恒定律,因此注定是一条死路。重视常识并不意味着囿于思维定式,而是说科学不能违背科学本身。思维发散尽可能大胆,但付诸实践的时候还需要小心。
科学的发展也会培养人的常识,当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应该也能够赋予人类以力量,去抵御种种不义。
在今天,人工智能、基因克隆已基本成为现实,这得益于几个世纪以前人们脑海中的灵光一现。思想中的小小火花,可能将人类带进更深远的境界;这既是思想的价值,也是思想的魅力。思想所抵未必就是人类的将来,但它决定了人类的可能性。
《思维简史》读后感(五):物理学家写的科学尤其是物理学简史:4星|《思维简史》
作者是物理学家。受中文书名诱导,看书的开头分,感觉作者尝试写人类思维逐步演进的历史,比如人类怎么就明白了推理、定律、数字0和负数。再往后看感觉全书主线还是物理学简史,再加上前科学时代的科学史。有两章分别讲化学和生物,也是给后面的章节做铺垫。
全书看到不少科学发展史上的趣事,也有对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深入浅出的介绍(量子力学的原理分我都略过了)。
以下是书中的一张插图:
总体评价4星,写的不错。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号后面是kindle电子版中的页码,【】中是我根据上下文补充的信息:
1:哥贝克力石阵位于现今土耳其东南乌尔法的一座小山丘的顶峰。这是一座宏伟的建筑,建于11500年前——比埃及大金字塔早7000年——不是由新石器时代的居民建造,而是由采集捕猎建造,那个时候他们还没有完全放弃游牧式的生活。#607
2:使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地方在于,人类是唯一一种能够利用过去的知识和创新去创造的动物。#755
3:在古代的美索不达米亚,如果人可以拥有教授的头衔,那就会出现阅读教授、书法教授、计算教授、加法教授,这些教授所讲授和研究的观点在他们那个年代是最先进的。#905
4:所以到了公元前1200年,腓尼基文字——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的字母表——出现了。26曾经需要记住上百个复杂图形才能完成的事情,现在只需要十来个基本图形以不同方式组合就能做到。#1031
5:好的符号可以精确而又直白地表述出概念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人们对其进行思考;而不好的符号则使人的逻辑分析低效和笨拙。巴比伦数学落入了后者的窠臼:他们的法则和运算都是用日常用语表述的。#1065
6:符号创新直到印度数学经典时代才出现,这一时代从公元前500年左右开始。这些印度数学家的成就的重要性我们再怎么高估都不过分。他们采用十进制系统,并引入零作为一个数字,他们赋予零乘以任何数字得零,加任何数不变的性质。#1071
7:那些产生广泛影响的科技进步很容易被视为具有性。但新的思维模式、新的获取知识的途径就没有那么引人注目了。有一种思维模式的起源我们很少想到,那就是以定律的方式来理解自然。#1093
8:的希腊奇迹孕育了数学求证的观念、科学和哲学学科,以及我们今天称为“推理”的概念——这发生在牛顿出生前的2000年。#1179
9:但亚历山大所带来的希腊文化最之处和艺术或者管理无关,而是他直接从亚里士多德那里学来的东西:一种全新的、理性的认识世界的方法,这在人类思想史上是一个华丽的转折点。#1199
10:毕达哥拉斯跑进铁匠铺里拿起铁锤做实验,最后发现音调的差别不是由敲打铁块的人用了多少力气决定的,也不是由铁锤的具体形状决定的,而是由铁锤的大小,或者说,它们的重量决定的。#1334
11:泰勒斯说自然世界遵循某种秩序法则,毕达哥拉斯由此更进一步,他断言自然世界遵循数学法则。他宣称数学法则是宇宙的基本事实。毕达哥拉斯学派相信数字才是事实的本质。#1349
12:也是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和现代科学研究展开方式之间的最大分歧——亚里士多德以“目的”来解释自然世界,今天的科学研究却不会。#1480
13:对于科学来说幸运的是,阿拉伯世界里的穆斯林统治阶级却在希腊学术中发现了价值。这并不是说他们是为了追求知识而去追求知识——伊斯兰教意识形态对这一立场的支持并不比基督教更强烈。但富有的阿拉伯赞助人很乐意为把希腊科学翻译成阿拉伯语的活动提供资金,他们相信希腊科学是有用的。#1577
14:于是在1085年,当基督徒重新征服西班牙时,大批的阿拉伯语著作落在了基督徒的手里,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里,大量的书籍被翻译出来,这也要分感谢对此抱有兴趣的当地主教的慷慨捐资。#1611
15:我们今天意义上的大学出现在几十年之后—1088年在博洛尼亚,1200年左右在巴黎,1222年左右在帕多瓦,1250年在牛津。在这些地方,自然科学而不是宗教成为教学的重点,学者们聚集在一起,互相交流,互相促进。#1628
16:为了照亮这个黑暗的迷宫,奥雷姆发明了一种图表去表述墨顿法则中的物理现象。尽管他不是以我们现在的方式理解他的图表,但有人认为它是第一个物理运动的几何表述方式——以及第一个曲线图。#1724
17:两年后,伽利略的确成为比萨大学的一名教授。在那里,他讲授他挚爱的欧几里得,也讲授一门占星学课程,目的是帮助医学专业的学生决定何时给病人放血治病。#1808
18:当他【伽利略】需要为某件事情测定时间时,他给这个桶注满水,收集漏出来的水,然后去称它有多重——水的重量和事情发生的时间是成比例的。#1839
19:伽利略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就发明出了放大效果是9倍的仪器。他将其作为礼物送给一位惊奇不已的威尼斯元老,以换取他的终生执教资格,并使他当时的薪水翻倍,达到1000斯库迭。#1943
20:恰恰相反,在1684年,科学的历史进程被一个几乎是偶然的碰面改变了,与一位同事的互动为牛顿提供了他急需的观点和动力。如果没有那次碰面,科学史以及今天的世界将会大不一样,并且不会变得更好。#2393
21:他的确还按照要求继续讲课,但讲课的内容却怪异晦涩并且无法听懂。人们后来才发现其中的原因:牛顿只是在上课时出现在课堂上,朗读他《数学原理》的草稿。#2439
22:和早期的物理学家不同的是,早期的化学家必须具备一定的血气之勇,因为他们的工作会发生意外爆炸,他们也有中毒的可能,因为他们经常品尝物质,通过味道来帮助他们识别这些物质。#2707
23:最终,这尊【拉瓦锡的】雕像存活的时间和拉瓦锡一样长。跟他一样,它最后成为战争政治的牺牲品——在纳粹占领期间它被拆毁用来制造。#3068
24:当他的周期表在某处留下一个空缺时——这个位置要求的性质没有哪种已知元素具备——他发表了最大胆的声明。门捷列夫并没有放弃他的观点,或者试图修改他的组织原则,他继续坚称那些空缺代表尚未被发现的元素。#3224
25:1665年,30岁的胡克发表了一本名为《显微图谱》或《小图片》的书。这本书有点儿像胡克在多个领域工作和观点的大杂烩,但它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因为它通过胡克手绘的57幅神奇插图揭示出一个奇特的、全新的微观世界。#3370
26:列文虎克的工作引起了轰动。世人非常惊讶地了解到池塘里的每一滴水中都是一个生物宇宙,我们的感官之外居然存在着完整的生命类别。#3426
27:达尔文并不是菲茨罗伊的第一选择——这个职位之前已经被提供给好多人了。假如他们中有一个人接受的话,达尔文极有可能会在教堂中过完他平静的一生,永远不可能创造出他的进化论——就像假如哈雷没有停下来去看望牛顿并询问平方反比定律的话,牛顿就极有可能不会完成和发表他的著作一样。#3518
28:达尔文并没有那个特别的数据,他也不擅长数学,但他有充足的理由意识到马尔萨斯设想的情况不会发生。相反,他推理道,在自然产生的数量庞大的卵和后代中,竞争只会让极少数——平均来说,那些最能适应的——存活下来。#3586
29:19世纪晚期研究原子的物理学家并没有意识到即将发生什么事情。实际上,现在回过头再去看时,我们会惊讶地注意到,尽管原子这颗定时就放在家门口,但那些物理学家却认为在他们的研究领域所有的问题差不多都已经被解决了,他们还建议年轻的学生别去学物理学,因为这里已经没有什么让人兴奋的东西了。#3863
30:在1905年他【爱因斯坦】曾发表了三篇论文,每一篇都改变了物理学的发展轨迹;在他余下的人生中,他徒劳无功地试图再这么做一次——去颠覆因他而起的东西。#4294
31:让事情变得更复杂(或者更有趣)的是,20年后,理查德·费曼将创造第三种量子理论构想,它与海森堡和薛定谔的理论在数学和概念框架上很不一样,但在数学上与更早的理论相等——表达了同样的物理原理,做出了完全相同的预测。#4807
32:这是历史上众多具有讽刺意味事件的一个代表,德国人在战争初期的胜利将导致他们彻底的失败:由于战事进展得非常顺利,纳粹政权最初并没有署太多资源来研究,但当战事发生逆转时,一切都太迟了——在他们可以造出一颗之前纳粹就被打败了。#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