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A FOR TWO》是一本由白先勇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37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EA FOR TWO》读后感(一):Tea For Two
「TEA FOR TWO」白先勇小说卷。知道白先勇是他的青春版牡丹亭,已是很晚的了。近来才知道他早年写小说已在岛内负有胜名。这是本完完全全的短片惨故事集,白先勇笔法细腻,构思奇巧,故事的片段感极强,文字也常蕴含深意。因为这本书我会想去读他更多的作品。且本书装帧精美,推荐。打分:8/10。#读书#
《TEA FOR TWO》读后感(二):原来就是《台北人》~
确实很好~大分很有意思~
关于那个时代的台湾人,各层次、多角度的反映,而且小说写作的技巧很成熟。
作者出身将门,有几篇写烈士暮年的惆怅或是潦倒老兵的迷惘失落,非常出彩。
但是最受专家好评的游园惊梦,读不出味道~~,感觉技巧用得太过,对想表达的思想过于含混隐晦,非得很认真读才不错过东西。所以才没对上我这样趣味至上的读者的胃口哈~
《TEA FOR TWO》读后感(三):原来就是《台北人》~
确实很好~大分很有意思~
关于那个时代的台湾人,各层次、多角度的反映,而且小说写作的技巧很成熟。
作者出身将门,有几篇写烈士暮年的惆怅或是潦倒老兵的迷惘失落,非常出彩。
但是最受专家好评的游园惊梦,读不出味道~~,感觉技巧用得太过,对想表达的思想过于含混隐晦,非得很认真读才不错过东西。所以才没对上我这样趣味至上的读者的胃口哈~
《TEA FOR TWO》读后感(四):黑夜中的阅读
连续几个晚上临睡前,侧躺着用手机看完了tea for two,不知为什么觉得很像北岛的散文,像一条小溪静静地流淌着,就那么看完了。
本应是非常戏剧化的情节,死亡、、伤感、友情,在tea for two里却被打上了马赛克,抹平了的岁月。
小说家的笔,总是把要讲的故事描述得像是他所有的生活,主人公的事业一般都不会成为好的情节,入不得小说家的法眼,却让人觉得似乎他的一生,就是这样的朋友聚会、爱情、伤心、快乐,是小说家自己在逃避现实,还是在有意帮助读者逃避现实?
《TEA FOR TWO》读后感(五):不幸诗家幸
三十年后再来回顾别人的一生,十五分钟看完他人的悲欢离合,离乡去国,三分钟掩卷感叹世事沧桑,历史的另一端,书中人用一生用余生来写就一个个千字左右的故事。
看着这本书总是想到“不幸诗家幸,稍赋沧桑句便工”。一个一个时代的轰轰烈烈投射到单独的人身上却往往都是悲剧。迟暮的将军,青春不在的,落魄的君子,苟且的勇士,衰落的豪门,聚在一起在回忆中找寻旧日繁华的幻影。而那些有更沉重回忆的人,他们的沉默,重于不断重复的回忆。
时代动荡,谁也不知下一秒悲痛就降临到谁身上,拥在怀中的下一秒会不会就被拿走。时代安定,一切也没有改变。
顺便赞一句,白先勇先生的文字精巧,感情细腻,行文却不拖沓。真是难得。
《TEA FOR TWO》读后感(六):喜欢就付出吧。
偶尔早上起来挑着看,喜欢挑页数少的,因为看书的耐心实在是不大。每次看完想着这故事真不错,印象好深刻,以后肯定是会记住的。如果这书的名字叫玉卿嫂的话,估计我是不会买的。tea for two,一开始我看成tea or two,理解为要么喝茶,要么两个人。
看完爱情故事就想着谈恋爱,男男女女。书里有说谁谁谁骑在谁谁谁上面,大汗淋漓的,晃荡着。作者描写的真是裸啊,喜欢。最出人意料的莫过于《tea for two》,它是个故事。没有了场面,充斥着生活的一天天,在一起就在一起,不在一起了要么想着你,要么就来陪你,总之最后还是在一起。还是专一啊。虽然还是不能接受插后面,但是身边的同性好朋友还是有的。
最后,我想去台湾,我想和你好。一开始两情相悦的好,别你追我赶的。
标点符号一直点不明白,哪里该逗号什么的不懂。
《TEA FOR TWO》读后感(七):tea for one. we are one.
每天睡前读纽约客的tea for two。耳边都会有岁月唱片机的音乐伴读和落在我胳膊上轻轻的爱人的喘息,如此悲情却让我读出了无数遍的甜蜜伤感。
眼睛落在字里行间,眼泪总是不自觉的。它们零星一坠坠,却难忘。
读它时如同把美梦揉碎成了一株株星星,种下了一条斑斓的光环,像是大伟颈上的暗蓝洒金星的丝领带,年轻气盛又风流自赏的招摇。
读到后半分,细腻的情感和情绪如轻触的双唇,不动声色却是暗潮汹涌,有种直戳人心的感动和胸口大片的酸意。这时候,眼眶怔怔住只给眼泪放路。
爱人,在天空最后一抹血红时,请一把匕首刺入我的‘’喉咙‘’。我不想发出任何声音,最后的一丝微弱挣扎,我们盛装以最平常的姿态依在彼此怀里,那足以温暖直至我们跳入天堂。
我们会听到后来的‘’他们‘’举起酒咕嘟咕嘟下肚的声音。她们怎么眼眶含泪,眼睛发亮?我们知道,在这斑斓的卧室里,我们安详又可爱。
人生至极的浪漫与梦幻,竟是与你一同在这样氤氲的人生中一起出逃生活,拥抱爱情。
《TEA FOR TWO》读后感(八):Tea for Two
读完纽约客,被Tea for Two这篇震到了。每段都那么有画面感,简直是现成的电影剧本拿去拍啊。
大伟和东尼,珍珠和百合,金诺和,仔仔和他的肉山导演,“我”和安弟,每个人都那么幸福活得那么自在,在Tea for two的舞池里喝着酒唱着跳着甜蜜着。然而在安弟跌落铁轨被碾轧身亡后,灰色的迷雾开始笼罩前面幸福的气氛,让人渐渐看不清前方。“我”离开了纽约,躲进了玉米田里,五年后被熟悉的老歌唤醒会到纽约的欲望。可是,回到纽约后发现,原来的Tea for Two不见了,变成了End Up,取而代之的是震耳欲聋的硬摇滚,闪瞎人的镭射灯光,低俗直白的画像和电视间无不在告诉“我”,F网友ryland不见了。金诺死了,东尼中风了,肉山大导演也倒下去了,仔仔和变成了两张触目惊心的脸,彷佛是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纽约整个变掉了,变成完全不熟悉的陌生地,每个人都伤痕累累。故事最后是大伟和东尼决定在病魔夺去他们生命之前,一起携手到天堂去,他们是同年同月同日来到人间,携手同年同月同日去往天堂。在他们服下药后,“我”,仔仔珍珠百合陪同在家,珍珠念完大伟和东尼留下的最后一封长信,大家上楼看见他们依偎在一起,酣睡一般。转身下楼,举起香槟,在Tea for Two的歌声中落下泪来,却拼命忍住,眨着眼,唱着歌,想着正在踢踢踏踏跳往“欢乐天国”的大伟和东尼。最后的画面太催泪了。
Tea for Two
And Two for Tea
Just me for you
And you for me
Alone—
《TEA FOR TWO》读后感(九):短评
没有太多的犹豫,给了三星。或许是读之前期待太高,两天时间翻完这本自选集之后对白先勇再没有更多的阅读兴趣了。
简单说说感想,留给未来参考。
1、凭印象,似乎除了最后一篇《Tea for Two》(或还有两三篇)之外,其他小说均采用了同样的写作技巧,即把一个人物多年来的记忆和生命中的事件浓缩在很短时间的一个事件中。如《游园惊梦》中的晚宴,《我们看菊花去》中弟弟送姐姐去医院,《岁除》中的年夜饭等等。这种手法弥补了白先勇叙述散乱、芜杂的缺点(在没有采取这种手法的《Tea for Two》中,明显有散乱、芜杂的缺点)。但用的方式无非是触景生情,主人公的个人的大段大段回忆。除了《芝加哥之死》里主人公从地下室窗户看出去的相关描写比较出彩外,其他篇幅里的回忆无非只是传统的插叙。多看生厌。
虽然白先勇这一手法用得一般,倒是让我联想到意识流。白先勇的作品有明显的模仿现代主义小说的企图,可惜只得其形,不得其神。没有真正的动人处,最后只能落下一个空架子,说其"千篇一律"不为过。
想到意识流之后,我又突然想到古典主义戏剧追求的三一律,不知道意识流把所有故事凝聚在一天的特点是否也算受到了点三一律的影响。
2、整本书的人物无非这几类:落魄知识分子、落魄军人、落魄、落魄、落魄"上海花"、疯子。都脱不了"疯狂""时过境迁""社会边缘""时代巨变下的落魄者"一类主题。整个的基调是抑郁的,可白先勇偏偏只给了个灰暗的外表,那深深的落寞与凄凉却没有真正写出来。有才气,却不是天才,笔力不到,也怪不得他。
3、最后吐槽一下几乎每篇文章的结尾,白先勇想刻意营造一种"余音绕梁"的绵长尾音,却往往效果甚差,让人读起来有种小学生作文的感觉。千篇一律,千篇一律,手法、人物,甚至用词千篇一律,连结尾也是千篇一律。
哎,我还是对他期望太高,这篇短评有失宽厚。
《TEA FOR TWO》读后感(十):生生死死随人愿
自从昆曲成为白先勇生活的重心,小说界便少见白先生的身影。时隔十三年,《上海文学》发了他的新作Silent Night。昆曲里的生生死死,如今换上了西装和T恤,那寂寞的十七岁少年,戏里戏外,演着自己的故事。
新发的这一篇,又是以西文为题,熟悉他的读者看到标题,心里难免一阵唏嘘,想起那Danny Boy,想起Tea for Two。白先生又要在所谓的自由国度里,续写青春鸟儿们的不自由和不得已。除却《孽子》,白先勇极少有以同性情感生活为中心的小说,他在小说里埋的“物是人非”、“潮打空城”,已被众多研究者挖掘出来视为珍宝,而恰恰是浮于表面的生死之恋,因种种原因被遗落下来。Silent Night在十三年后续写不普通的普通人,在爱与死的纠葛里许下了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宏愿。题中之义,是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念罢平安喜乐,用慈悲的眼寻顾暗影里颤抖不止的身影,提示着光与影共在。
一、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孽子》(1983年)里的公园,往往是城市黑暗的地下王国。在最深最深的黑夜里,独自彷徨街头无所依归的孩子们,以台北市馆前路新公园的莲花池为家。他们日伏夜出,心上的伤口只有真正关心他们的人才能触及。然而好景不长,莲花池里的红莲被拔去,公园开始了宵禁。与公众猎奇和排异式的关注让这群青春鸟儿无所栖身,一哄而散各自寻找着阴暗少人的角落。当年红莲绿蕉,少年恰是好时光,青春里最热烈的爱如火山喷发,爱和血流了一地。龙子杀了自己的爱人,被身居高位的父亲遣送至纽约,从此台北的孽子异地流浪,《孽子》的故事有了后集。
《孽子》(2003)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