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桔梗花》是一本由[日] 连城三纪彦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4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朵桔梗花》读后感(一):清莲寺
这个真的可以改成电视剧了,剧情不能透露。作者的手法很到位,营造了一种玄秘诡异却又悲凉的气氛。唉
贪嗔痴恨,爱恨情仇,不能掌控命运的女人,给了我们如此多凄美的故事。
字数补丁。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字数
《一朵桔梗花》读后感(二):看完以后我相信连城老师果真不是靠推理小说拿的直木赏
连城老师的文笔好得没话说,圈内数一数二的程度。翻译也很不错,所有短篇的标题译文里有花,很有情调。
印象最深的当然是主打的《一朵桔梗花》和《夕萩情逝》两篇,颓废的昭和风让人想起了私小说盛极一时的年代……
不过文笔归文笔,连城老师的短篇都不是什么太了不起的推理,怀着满满的期待来看不免要失望。而且作为风格相似的短篇集,如果一口气看完的话反而会觉得倦怠。
还有,不得不吐槽收录的最后一篇《四枝向阳花》,跟前面几个昭和风的短篇完全不搭调啊。
最后就是新星的这个所谓“软精装”又软又不精装,近年买到的最差的装帧之一。
《一朵桔梗花》读后感(三):情。花。
一本有色彩有情怀的推理小说。
九个短篇,分别以花命名,白藤花,桐花,桔梗花,睡莲,菖蒲,山茶花,落菊,夕萩和向阳花。除了最后一篇,整体都是大正明治年间的唯美画风。
作者以绝美的文笔,为我们展开一幅幅色彩隽永的画卷。围绕着花和女人的谜团,在真相揭开前总是有小小的惊喜。
之前就听说东野圭吾深受连城三纪彦的影响,两人都喜欢在小说最后设置反转,浓浓的本格风派。个人觉得最惊艳的一篇是《绯红山茶花》,东野圭吾的《恶意》想必是从这篇得到的灵感。连城的《绯红山茶花》以第一人称叙述,完成了情感和情节的双重反转,其深不见底的恨意,比《恶意》的男主人公野野口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因为嫉妒与痛恨自己的好友,就痛下杀手。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甚至牺牲至亲。两小说相同的地方是,怨恨之深,是夺其性命毁其声誉。不同的是,《绯红山茶花》虽然篇幅短小,却竭力展现了主人公行事时的心态。尤其精彩的是,因为儿时的经历,他不害怕法律的制裁,反而畏惧大众的斥责。正因如此,他才不惜牺牲妹妹而为自己的动机正名。
看了那么多推理小说,这么美的字还是第一次。连城笔下如花般的女人们,看似柔弱,实则蕴藏着的巨大的能量,这样的能量足以让她们的以爱为名做出恐怖的决定。
值得再看一次的书。
《一朵桔梗花》读后感(四):抒情+推理
一本书,九篇故事,我就挨个说吧。
首先第一篇就不错,手法算是中规中矩,其中运用的找人的梗很巧。
第二篇不是很喜欢,我认为手法有点扯,动机过于牵强。
第三篇的同名作是我最看不懂的,基本上没有推理性,故事我也不是太懂,感觉略无聊。
第四篇是一个人物身份互换(无面尸的变种?),做的还说的过去,只是我一下就猜到了。
第五篇是历史推理,还行吧。谜面倒是挺有趣,只能说有些或许巧合了,或许可以再做合理一些。
第六篇和第七篇感觉水平明显上升,布开始变强了。结均出乎我意料,逆转开始出来了,果然这才是我中意的类型。
第八篇是我最喜欢的,也是我认为是最好的一篇。布超强,故事性也不错。作者很好的把作为推理的布和恋爱的故事结合起来,丝毫没有唐突之感。结依然是出乎我意料,利用自杀制造不在场证明,以及后续跟进的逆转,真是厉害。
最后一篇是风格最为迥异的,完全和之前的短篇不搭。或许作者想在连绵阴雨之后给人一缕阳光(?),反正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推理性一般,故事很好看,用一篇治愈系结尾确实会让读者印象深刻吧。
连城先生的文笔确实是没的说,不愧是推理界文笔第一,叙事上古风古雅,有种读古书的既视感。总的来说,这短篇集在抒情的同时不失推理,推理性基本上也都挺强的,并没有明显的不足之处。给五星吧。
《一朵桔梗花》读后感(五):最爱的还是菖蒲之舟
断断续续看完这本书,除去后两个故事,前七个故事都弥漫着馥郁的香气,是女人香也是花香。那条邻畔而筑的花街,可能是一条小巷子,深处有着繁闹的花船,亦或者是一个毗连水域的街道,零星地布散在郁郁葱葱的林子里,仿佛纤尘不染。
整本书都是以花街上的女人都联系着凶杀案。她们为情为义,心中都承载太多不堪与无常,有意无意地让每个故事中的“我”发现了她们与花之间的真相,感叹她们,也审视自己。
可能在那些客人看来,阿缝和代书先生之间,有着不为人知的感情,他们之间的情感通过文字却未向着彼此的传达而显得奇特却真挚。即使杀了人,那个待人和善的代书先生也是用自己的方式来怜悯那些女人,在他看来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安心,文人最有力的杀戮只有文字。在命不久矣的代书先生看来,似乎拼着最后一丝力气为阿缝,为自己都是一种解脱。真相的解剖比较含蓄却也在情理之中,阿缝与代书先生之间不是“我”揣度的简单的文字上的情欲关系,更多是命运的怜惜和认同。
阿际与贯田的爱夹杂太多,有仇恨有依靠,为着彼此的回忆而活着,又希望对方死去才能好好地忘记过去。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到底是爱着还是恨着,亦或者只是在这么多年来惯彼此作为威胁才能让自己时刻保持警惕,对旁观者轻轻地说一句:对不起,我曾经爱过。那朵铜花和阿际一样,不断生长仇恨,也不断向往美好。当一切威胁都解除了,贯田死了,阿际却再没有勇气站起来,那朵铜花就这样淡淡地离去。好像她什么都得到了,又好像失去了很多。这个世界和那个黑帮一样,在存活中寻找自身价值,一旦被替代,好像自己失去活下去的意义一般,迅速熄灭。
我一直觉得玲绘是个孩子,她扔下桔梗花的花瓣就是单纯地去希望拾花之人看一眼自己,她看着远处的火光想起来木偶戏里的阿七,她之前的促不安只是少女芳心暗许的羞赧,她的心事静静地绽放,连着窗台上的桔梗,制造了一场凶杀,只是这次的主角不是阿七,而是自己。自己对于自己的心思是最清楚不过的,但与对对方的心思,即使一个简单地问候,也会迷了方向,这样跌跌撞撞地试探,一次次碰壁,在爱情里是最为常态了,玲绘和阿七不都是为了心中的那个答案在幼稚地做着傻事么?
一池白莲静谧,莲花下的秘密也不是无迹可寻。可是母亲这样的人,到底在坚守什么呢?即使真相浮出水面,但唯一猜不透的就是她的心思吧!她是在为死去的情夫的一承血脉还是为了自己的完整爱情?生前没有把真相告诉自己的孩子,她一定是希望那段爱情和仇恨就如白莲那样,开过夏天,只开一季吧!有人说,白莲寺的推理情节支撑整个故事的起承转合,戏剧冲突最强烈的莫过于、换脸。这些情节可以说是整本书里结构最全面的,即使后面的那本绯红色的文字中也有阴谋的出现,但白莲寺的阴谋故事发展的确自然服帖一些。
其实我最喜欢的是菖蒲之舟。范田岳叶的才情回溯到菖蒲,大正时代的和歌,浪人,赴死都给这个故事蒙上了一层传彩。我竟能深深认同范田岳叶的癫狂,他希望自己的一生的故事和自己写出的和歌重合,他的和歌充满了爱情,但他自己心中却没有深爱过,想象中的自己为了某个人茶饭不思这种事情,在现实生活中是荒谬,但在和歌里确实那么饱经情感,如果在现实中乏味死去,不如让别人也能体会到自己对于和歌的热爱。不爱文绪,却被朱子的真情打动,他骗了所有人,却骗不了自己,用自己的虚假假意换来的真情是弥足珍贵的,就让自己最后一次赴死来完成这个故事,也算是对朱子真情的回报吧!有时候自己也会不自觉迷失在自己构建的世界里,看似没有联系的两个维度空间,制约影响着我这个本体,我无法像范田那样,用和歌来搭建自己的世界,我更无法剔除自己原本的多情,在现实里放纵自由地活着。无法做到,心向往之。
就先写到这儿吧。明天我还要带着框架过活,我希望将来扔掉它的时间快一些,再快一些。
《一朵桔梗花》读后感(六):花·女性·时代
首先个人认为最后一篇《四枝向阳花》无论从文风上还是内涵上均与前八篇大相径庭,因此在此不作讨论。(据说日版初版只有前五篇,再版则是前八篇。 这本书称不上严格意义上传统的推理小说,甚至更像是言情小说-而作者连城三纪彦本人后来也转写言情小说并借此获得直木奖。而我认为这本书的出彩之处在于它超越一般推理作家的优美笔调和人文关怀。我不懂日语,钟肇政先生的翻译大抵也增添了几分光彩吧。 这个新版的标题翻译做了些小改动,我觉得还是比较成功,这样所有的标题中均带花名,显得整齐优美。 第一篇《一串白藤花》是整本书中最“入门级”的作品,或者说“最不像推理小说”的作品,而我也觉得是笔力最精湛的作品。篇幅相当短小精悍,谜题也较简单,然而其中韵味令人回味不已:「花街上,点着长夜灯。」这句话是全书的开头,也奠定了全书的基调:市井下层女性的人生画卷。以“一串白藤花”代指代书先生的生命和阿缝的宿命,他们都只能在时代的浪花中飘散开去。临近结尾处「阿缝这女人的心原来不是我的,而是属于在临县病了十几年的丈夫。」这一句表现出阿缝人生的不可避免的悲剧;而下一句「不久,大正时代结束,长夜坡的灯熄灭。」将这种悲剧氛围再升一层。 接着的《桐棺》则是最像推理小说的一篇,其中的谜题“为何杀老板”是相当“推理式思维”的诡计。以帮派斗争为背景,讽刺所谓兄弟义气。喜欢结尾的设计:续写缘分。 第三篇《一朵桔梗花》与大阪圭吉的某短篇作品在核心诡计上如出一辙,但很明显本作完胜。同样的题材,连城之笔力入木三分。写少女,这句描写令我不能忘怀:「铃绘又点点头。每次点头的时候,发髻上都会有二三绺细细的发丝掉下,去舔她白白的领口。」这句话令我想起《伊豆》,很日式的笔法,让我对女主人公的形象都生出几分爱慕。文中的“我”则是木讷形象,参不透铃绘的念想-而这个社会亦如是。铃绘的本真情感在连城的笔下澄澈而美好,最后结使读者恍然大悟:「屋檐下的花即令是默默无言,屋檐下的花即令是默默无言,也仍然没有让最后一瓣花染污,把它的纯白留在那男子的心房里,然后结束了像只有几天日子的短短一生。」结尾的句子令人动容:少女的情怀仿佛一朵桔梗花,哪怕只有三天的寿命,也将绚烂地在污浊的人世间,为她所爱,倾其一生。 《白莲寺》与《桐棺》一样,是在“为何”上存疑的谜题。本以为本篇以母爱为题旨,然而真相却是母亲对“我”生父的追思。「莲花是真宗里所说的“极乐净土”上,以各种颜色绽开的花。母亲在下决心杀死父亲的日子里,凭自己的意志丢弃了那些花。母亲是在这一片漆暗的土里,不只埋葬了季节,连死后的美丽世界,也是恶人所不被允许住的世界,也一并埋葬了。为的是在其后的生命里,只看守着罪,只当一个恶人;还有为了守护我的血。」结尾的这一段文字,写到母亲为了爱情犯下罪行,抛弃进入极乐世界的机会,甘当恶人。然而这样的爱情,哪不比莲花纯净? 第五篇(同时也是最初版本的最后一篇)《菖蒲之舟》是我最喜爱的短篇推理小说。它以歌人苑田岳叶的短暂一生为线索,溯流而上,探寻其殉情自戕的真相-而这真相的崩坏令人咋舌。我认为这是只有日本作家才能写出的“空”-为何而做?不为何。只为满足心中的一份自恋(narcissism)。至于所做之事带来的余波,无所谓的态度对待。读这篇很容易想到《人间失格》,而知晓谜底后我又想起了《Q.E.D.证明终了》中《吊诡的房间》一作-主人公的人格究竟怎样?这种空虚空洞空无一物的人格,仿佛村上作品中令人捉摸不透的各种情感和意象,最终沉浸在空的世界中了。菖蒲与主人公人格的呼应精当,而作者在结尾处仍不忘缅怀那些痴情女子:「那些女人们的生命,但愿在死后的永恒的黑暗里,同样以那种花的颜色浮泛着。」 《绯红山茶花》的崩坏程度并不比《菖蒲》低,但惊人的结尾之外似乎缺几分余味。 第七篇《落菊之尘》的历史味道更浓,武士的悲剧在精心包装的诡计中暴露无遗。「重太郎不是从马背上,而是从新的时代变革的大潮上摔下来的。」这句话一针见血地点明,所谓武士的尊严,也不过一缕尘埃。想起乱步变格名作《烟虫》。 第八篇《夕荻情逝》是最长的一篇,然而穿凿痕迹却也过强,“为编故事而编”的感觉较重,而女性在故事中的分量也有减弱,因而与前七篇区别开来。倒仍然是优秀的作品。 总体说来本书八篇作品都是女性为主角,男性为叙述者,而最后两篇结合日本历史,更将女性的悲剧提升到时代悲剧的高度,篇篇情感与逻辑并重,有推理、论证的严密解说,而文字也不失优美,如封面水墨画一般朴素雅致,对女性的描写深刻而生动,淡淡的悲情氛围弥散全书。正如封底所写:「旧时代日本底层女人的浮世绘」,本书实为时代小说与推理小说结合的峰。
《一朵桔梗花》读后感(七):大正年间的爱与死 酸涩与谁言说
这本短篇集可能是我近些年来读过的最好的推理小说,仅次于《八墓村》。
因为《八墓村》走的是变格派推理小说路线,如今还记得当时是从图书馆一个无人光顾的角落里无意中拿到的,本来就够破烂阴郁的了,捧起书来更是觉得各种阴森恐怖,紧张血腥的情绪从书中蔓延出来,让人觉得毛骨悚然,当时对我幼小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以至于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情绪都无法释怀,即使现在想来也会偶尔打个冷战。(友情提示心理承受能力不高的童鞋谨慎观看~)
此事暂且按下不表,且说《一朵桔梗花》收录了连城三纪彦“花葬”系列所有作品:《一串白藤花》、《桐棺》、《一朵桔梗花》、《白莲寺》、《菖蒲之舟》、《绯红色的文字》、《落菊之尘》、《夕萩情死迷案》、《向阳科探案记》九篇。
小说背景时代位于大正与昭和初期,书中的篇章主角多为黑社会与青楼女子,处于社会底层,近似于被整个大时代所抛弃的他们,有着更深层的悲剧性与哀愁。以花的凋谢比喻生命之殒落,无法逃离的宿命之感浓厚地黏合于各个故事之中。
人总是难逃一死的宿命,但如何在生命的某个地方发散出人生的,或许连城想要表达的。
1. 《一串白藤花》
「花街上,点着长夜灯。」
这句话是全书的开头,也仿若奠定了全书的调调:市井女性的人生画卷在一个个暗夜中揉展开来。。
「眼光奇异地被那串藤花吸引住了。
是的,是的,那个五月的早晨,阿缝说不死也是命的一串花,就像一盏白色的灯,朦朦胧胧的,好像带着一抹悲悒的光色。」
「如果人的性命是为了埋葬那串花的仪式,还有如果人与人之间是互相用背影来交谈着相错而过的,那么代书先生和阿缝两人想用无言的背影,再在黄泉路的黑暗当中的真相,我也还是用背影来送他们去吧。」
“白藤花”的意象从头到尾,映射的只是那个悲怆事实的真相,却正如代书先生的骨灰一样,怒浪一下子就把它吞噬了。
临近结尾处的一句「阿缝这女人的心原来不是我的,而是属于在临县病了十几年的丈夫。」
让人更加觉得……阿缝的人生悲剧:自打还是女孩儿的年纪就开始为丈夫的医药钱东奔西走,受尽苦楚,但却是一日夫妻百日恩,看到的却只是剩下一串的白藤花。
女人的心思,总是细腻琐碎绵延悠长。一日爱着,便可盘根错节整整一辈子。
:代书先生真真是个好人。
2. 《桐棺》
与其说这是一篇推理文,其实更偏向是言情小说。连城三纪彦水墨散文似的推理,配上钟肇政先生行云流水般的翻译,早晚高峰的地铁,少了太多的枯燥味道。
「我觉得背后的黑夜仿佛凝固了。月光就像刚才的女人家里一样,把榻榻米染成苍白色。那儿印着两个重叠在一起的影子。大哥那宽大的影子把我的影子吞噬进去,而当它晃了一下,然后碎裂时,刚刚熏在我身上的女人香味,忽然从胸口涌上来。
我只靠纸牌知道桐花的样子,不过在这一刻,也不知怎么个缘故,我觉得这香味活像桐花的花香。」
「大哥抱的并不是我,而是沾在我身上的阿际的花香。大哥的情与爱,只有靠这唯一的方式,才能获得排泄的途径。」
「从阿际那朦胧的身子里,我所熟悉的味道又蒸腾而起。一切的一切都变了,只有那香味使我想起的桐花沒有变。我觉得比起那泪水,香味更能使我领略到阿际的回答。」
说什么帮派豪情,道什么兄弟情义,本就不伦的爱情,因着妒忌引发的死亡事件,却彻底封杀了两流的空间。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也许清清白白离世的人,反倒是幸福的那个。那些个纠缠不清的爱恨情仇,最后也许只能以死亡来了结。
结尾的缘分续写,倒是让我觉得拧巴了许久的抑郁纠结得到些微舒缓。
只是,只是,总也有些“前人摘树后人乘凉”的感觉,救赎的方式,貌似只有这么一种吗。。
下面来自于豆友“天蝎小猪”对于此篇的总结,因为写得实在太精准贴切,故贴于此。
大正时代中,“花街”更陰暗的旮旯還是在那些为社会正道所摈弃的黑社会组织,这在任何時候都无有区别。本作叙述的就是一个叫作“萱场祖”的暴力组织内发生的事件,隐藏在事件背后的则是那美丑难分、善恶难辨的不伦之情。究竟事件发生的动因为何,恐怕连被情缘红线所牵绊的主人公们也无法确定吧。复杂、纠缠、纤柔、繁密的男女情感,借着河风细雨,因着暗语、冷杀,经由作者的笔端钻进读者的心窝。貫田、我和阿际就在这样的小网小世界中如静谧冷白的桐花般寡言游走,只有动作和气氛的衬托依附。大概死亡和棺材的象征意义似乎必然包含著极致之美吧,无怪乎圣桑会以一曲《死之舞》来吟哦之。
3.《一朵桔梗花》
初见铃绘
「窄窄的,像堆放杂物的贮藏间,榻榻米黑黑的,有湿气的样子,一股臭味扑了上来。斑驳的墙上,南珠流成帘子的模样。
女孩坐在一架涂料剥落的茶橱边,里头很阴暗,像沉淀着浑浊的薄暗。」
「铃绘又点点头。每次点头的时候,发髻上都会有二三绺细细的发丝掉下,去舔她白白的领口。」
整一个川端康成式的写法,读着就真真觉得眼前就有那样一位16岁少女,坐在那满是霉味的房间里,拥有最动人的美丽,却无法掌控短暂而脆弱的生命,只能踟蹰着随着年轮葬送自己的年华。
在连城的笔下,铃绘的情感是如此澄澈而美好,所以当我们了解到幕后的真相时,才更加得心酸。
屋檐下的花即令是默默无言,也仍然没有让最后一瓣花染污,把它的纯白留在那男子的心房里,然后结束了像只有几天日子的短短一生。
如此少女的情怀仿佛一朵桔梗花,哪怕只有三天的寿命,也将绚烂地在污浊的人世间,为她所爱,倾其一生。
一切美好都将如花朵凋零,让人还来不及疼惜,却已然飘逝。
4.《白莲寺》
「我右手腕的刮伤是几时在哪里受伤的,已经想不起来,但是母亲的舌头拼命地吸吮那滴落的血的感觉,倒记得一清二楚。母亲就像是自己受了伤似的,痛苦地扭曲着脸。吸吮从我体内流出来的血
——她在梦境里惊恐着,呈现出跟记忆里一样的面容,咬我的旧伤疤。」
「莲花是真宗里所说的‘极乐净土’,以各种颜色绽放的花。母亲是在一片漆暗的土壤里,不只埋葬了季节,连死后的美丽世界,也是恶人所不被允许的世界,也一并埋葬了。爲的是在其后的生命里,只看守着罪,只当一个恶人;还有为了守护我的血。」
开篇似乎是个关于童年阴影的故事:从小噩梦的源头、陌生的男子、伤痕的由来、诡异的火灾,身世的谜团、还有模糊的现场….
母亲是凶手?
母亲为了给自己的童年留下记忆不惜行凶却是为何?有何隐情?
母亲并非凶手。
父亲?
父亲是?
我又是谁?
当所有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流逝愈来愈明晰,最终水落石出时,我还是略惊讶了一把。
5.《菖蒲之舟》
整一个太宰治的人生写照。
「苑田在晚期出版题为《情歌》《复苏》的两大杰作歌集,而这两歌集是苑田以两次殉情未遂事件为题材写下来的。这两次殉情未遂事件本身比苑田的和歌更著名;他致两位女性于死地,自己却未能如愿。第二次殉情事件后不久,他才自戕身亡。他的一生,正和非灭亡不可的那个短暂大正时代如出一辙。」
「有人批评苑田说,如果他是一位画家,那么他必定喜画枯萎的花,并让萎谢的花朵看来比盛放的花更美。」
想到当年学生时代,写日本大正和昭和年间的文学评论时,太宰治真心是个绕不过去的梗。
最先提出“无赖派”一说 ,并且在理论上进行阐述,在创作上加以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讲 ,太宰治应该是当之无愧的成就的无赖派文学作家。
且不说文学成就本身何如,单只是拿走爱慕他的太田静子的日记做了《斜阳》的素材后,再也没有和静子见面这件事情上,的确是有够无赖的。
当年年少,对于又无赖又矫情的太宰治,真心好感全无,更是无法理解为何两名女子明明知晓对方不爱,却争先恐后愿意与其情死。
如今读完《菖蒲之舟》,只能叹情之种种,果然最让人纠缠不清。
6.《绯红色的文字》
本篇是这小说集最冰冷的一篇,是比东野圭吾的《恶意》还恶的杀意。
它让我相信:这个世界,恶魔真的存在,甚至还可以活得很好。
「把刀捅下去的最后一刻,我不可思议地已经完全不再犹豫。我已经不再是这个世界上的我,而是没有任何情感的恶魔。把刀拔出三津的胸脯 时,我重重地扑在三津的身上。一瞬间,三津瞪大了疑惑的眼睛茫然看着我,一声叫喊都没发出。很快她的眼神暗淡了下去,像是坠落了无底的深渊。」
「过了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依然会在梦中见到石块纷纷飞来的情景,从杀害水泽的那天起,在我梦中飞来的石雨,忽然变成了许多白白的山茶花,而那一朵朵花砸在我身上,其痛楚远胜于前者。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朵朵白山茶花把我的罪恶慢慢淹没。我就像一个狰狞的魔鬼,收起它尖利的惨叫,静静地望着那片红色,那片滴着鲜血的颜色,仿佛沉醉在美好的东西里,轻轻地浮出一丝微笑。」
只是可怜了三津这个苦命的少女,遇人不淑爱上了不该爱的人,每次去幽会前都要大口大口地喝进入昏睡状态来欺骗自己,完全把自己当成了川端康成笔下的睡美人。
之后居然还被哥哥当成棋子。一把酸涩泪,又能与谁言说?
死便死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那一侧的世界,无论是天堂还是地狱,总归比人间干净些。
7. 《落菊之尘》
又一个关于没落武士的梦。
女主人公节子出生于一个旧武士家庭,总是带着一点心高气傲的神情。
所以当丈夫腿有残疾不能建功立业,且整日意志消沉,沉溺在屈辱和颓废中不能自拔时,武士后裔的血液在内心开始沸腾。
她需要一个孩子来延续武士的血脉。
她需要丈夫的死亡。
她暗示了天皇的离世。
所以一个完美的暗示计划成行。
武士道的忠君思想,在节子这里,被利用得淋漓尽致。
你能说她恶意满盈吗?她只不过是个女子罢了。叹!
8.《夕萩情死迷案》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什么叫做政治?什么叫情?
对于政治家而言,爱情,只能用来做做政治的掩护色。
是公开妻子的的耻辱?还是赢得政斗争更重要?
但马宪文的选择非常微妙。
「荻花独开秋风下,夕阳明月照伊人。」
「在慎之介破灭的复仇之梦里,承载着的亡父石田梅太郎没有实现的梦也无情的被打得粉碎。相隔三十年之后,在明治时代里荻花有一次散落在失败的尘埃里。那浸透了父子两代人鲜血的茶碗,只能静静地躺在那家古董店的角落,在这个的一个角落里无声地发出愤怒的呐喊。」
9.《向阳科探案记》
看完了前几篇佳作之后,这篇小文就很难看得上眼了,写得相当牵强,铺垫了的几个梗到最后都没给个结论,甚至于小时候读《故事会》的感觉都出来了。
编辑的几个奇葩,有觉得公司比家里更有人情味的课长,有太太离家出走不去寻的呆男,有明明喜欢对方却踌躇拒绝对方的大龄剩女…组合成的一台戏。
虽然也有黑社会上场的戏份,但一掠而过,颇有些狗尾续貂的感觉,不知道和花葬有何关系。但唯一可念叨的是这好歹可以算是个happy ending。
「“这么要紧的时候,她能跑哪儿去呢?”接着他对站在一旁满脸不安的太郎说,“没关系,我再拨一遍试试看”,说着,又拨了爱子家的电话。」
据说这本书的宣传腰封上,东野圭吾的评价用语——“酸涩”,我在想,读完这9个故事,确实想不出更好的词来代替,如果可以用再接地气的话来形容,那就只有“拧巴”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