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繁为简,深入浅出!这种能力,普通人如何获得?

  近日【易友信箱】收到一位易友来信。

  信中,这位易友说很佩服曾教授能将这么多高深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自己的困惑是,很仰慕曾教授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的能力,受益于曾教授的能力,自己却不知怎么做。

  这也是很多的人的困惑。

  本期易友信箱针对易友关于学实践的思考,提升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的能力,用曾教授的观点给予一定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01

  何为深入浅出

  《道德经》中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意思是,天下间的难事一定由容易的事情演变而成的;天下的大事一定是从细小处开始积累的。

  那么关于读书实践,我们有个很熟悉的词,叫厚积薄发。多多积蓄,慢慢放出。只有扎实笃厚的基础,才能够更加轻松地实践。

  曾教授所讲,很多是他自己的经历或所见所闻。对一件事或一个道理,足够熟练内化,验证之后,用自己的语言及理解表达出来。

  按学金字塔原理,由被动学到主动学,再到践行验证,最后传授给别人,学与传授是这样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比如:读书,是一个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过程。

  化繁为简的能力,是一个由熟练掌握,不断累积,在宽广的知识面,与丰富的人生阅历的基础之上,慢慢磨练出来的能力。

  俗话说,树有多高,根有多深。

  我们看到的往往是繁茂的大树,看不到的泥土里深扎着固定的根基。这也好比我们的学识。

  只有把根扎好了,才能够放心的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我们不懂厚积薄发,深入浅出呢?

  02

  需要检讨自己

  读书学,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更好地输出与运用,而不是做书呆子那样的两脚书橱。

  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造成我们不能合理的厚积薄发:

  1、以读书为例,不能逐字逐句、细致入微的进行语句段落揣摩。

  比如我们所知:学而时之,不亦乐乎。只看大概意思,不逐字逐句去深入理解。也就是不求甚解,而且还人云亦云。

  其实曾教授告诉我,“学而”应该正名为“学天”,“学天时之”才是孔夫子的本意。

  2、不能把读书内容融入生活、工作和学中。

  读书的目的是要用的,这是理论结合实践的过程,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3、不能以理论指导生活,也就是融合升华。

  读书不懂道理还不如不读,因为读书为明理,这也是我们读书的人目的。

  读的书多了,道理明白的多了,能结合实践升华出更精彩的分,这是我们最终的环节,才会有那种化繁为简的能力。

  而化繁为简,深入浅出,一方面有利于更好地实践,一方面有利于对方的理解,那如何做到呢?

  03

  深入了解,浅显而出

  通过观察现实生活,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化繁为简,也许并不是学而来的一种能力,而是自己在不断实践过程中培养出来的能力。

  培养这种能力的前提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用心钻研经典,再结合自身的经验,把经典中的道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大概有以下三点:

  1、 厚积薄发首先要学会长期坚持

  曾教授教导我们:人要像爬楼梯一样,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走上去,每天进步一点点,是最幸福的!

  我们想,做任何事都是一样,想成就一番事业,必定先打下扎实基础,而打基础,在于平时的积累,不能一蹴而就,一口吃个胖子。

  在此过程,往往有一个很长时间的黑暗,需要很大的毅力去坚持。

  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个著名的荷花定律,是说一个荷花池,第一天荷花的很少,第二天的数量是第一天的两倍,之后的每一天,荷花都会以前一天两倍的数量。

  如果到第30天,荷花就开满了整个池塘,那么请问:在第几天池塘中的荷花开了一半?

  第15天?

  错!是第29天。这就是著名的荷花定律,也叫30天定律。很多人的一生就像池塘里的荷花,一开始用力地开,玩命地开......

  但渐渐的,你开始感到枯燥甚至是厌烦,你可能在第9天、第19天甚至第29天的时候放弃了坚持。

  这时,往往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荷花定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拼到最后,拼的不是运气和聪明,而是毅力。

  曾教授之所以能够将经典化繁为简地分享给大家,也是因为他对我们的经典有过一番深刻研究。

  我们看到他坐在台上讲经典,不过就是十几、几十集的内容,但是在我们看不见的台下,他却是花了几十年的功夫去培养这种能力,不论是理论的学,还是身体力行的经验,缺一不可。

  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功亏一篑。甚至把之前学的都搞忘了。所以,对于前期的学,坚持和毅力很重要。

  2、 沟通不要优先考虑表达自己,首先要让对方听得懂

  当我们有了一定的学基础,甚至觉得自己可以独当一面了,这时候我们需要在沟通的时候,把自己所学所总结传达给他人,这时候很多人经常会表达自己的独特观点,给出一定的论据。

  其实,如果我们只顾自己表达,经常会忽略了对方的感受。结果就是对方是否听得懂,是否听得进去都不清楚。

  这样的话,沟通就是无效的。即使我们表达是在理的。

  让对方听得懂,不考虑对方的文化层次,当然,对于文化层次高的,可能说的复杂点,他也能明白,但遇到文化层次低一些的,可能就很难明白。这时我们要考虑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我们的意思。

  换句话说,要根据不同的听众,不同的场合,随时调整我们的表达。

  3、耐住寂寞,精心研究

  如果没有对经典的钻研和对现实生活的真实体悟,却想得到化繁为简的能力,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去努力,但是却想收获更多。从简单的因果论来说,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没有付出,哪里来的回报呢?

  做学问一定要耐得住寂寞。

  曾老化繁为简的能力,其中很大一分是源于他博览经典。而且他的博览经典绝不是简单的浏览,而是结合生活、深入思考的精读。

  从他那么多讲学视频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诸子百家的许多经史典籍都有深入的研究,包括对西方的各种教育理论或心理理论等领域都有所涉猎。

  任何一个人,如果他能也能够静下心来去研究,真正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那么相信他必定能养成化繁为简的能力。

  04

  写在最后

  都讲做人要谦卑,但现实中经常看到很多自以为是的学者,喜欢故弄玄虚,很简单的道理硬是说得很复杂,长篇大论意思模糊。

  仔细想想,他表达的重点不是内容,而是想展现自己的学识高深,让大家去羡慕。

  而真正有智慧的人,经常是相反的,都是化繁为简,好像生怕别人听不懂一样。

  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就能把自己表达的全都表达出来,对方还都听得懂,那是一种高度精准的概括。就和写文章一样,要经常思考,开始的时候一定要慎重,反复想想,还有没有更好的表达方式。

  长期开启思考的模式,才能慢慢成为惯,最后做到惯成自然,信手拈来。

  当一个人的学养、知见、理论、实践等不断丰富之后,他的大脑自然而然的就能够随意调动他脑袋里面所有的知识,然后把那些知识自动化繁为简地传达给别人。

  与其说这是一种能力,或许称它为惯使然。

  我们也建议易友们去看一下曾师的各种书籍,如这位来信的易友所说,曾师就是一个特别善于深入浅出又诙谐幽默的人。

  他的每本书都是浅显易懂,非常生活化,简单的语言背后是大道理,读懂受益终生。

  ▲

  本期主题:修身

  信箱统筹:海琳

  解答团队:兰艳秋/高楠/徐满丽

  往期阅读推荐

  1.原生家庭条件不好,父母之间不和谐,我该怎么办?(齐家-家风)

  2.物极必反的转换点,到底在哪里?(国学-道德经)

  3.夫妻之间如何合理相处,更能齐力教养好孩子?(齐家-家教)

  4.找寻结婚对象时,到底要不要配八字?如何正确求姻缘(齐家-婚姻)

  5.自卑和注意力不集中怎么破?(修身)

  6.面临人生十字路口,大学生就业该如何选择?

  7.面对人生迷茫,该如何是好?

  8.离婚后,该不该复婚,过去的恋人如何挽回?

  9.忠孝传家久,家风继世长

  10.定位不明,人生只剩迷茫!从这3个方面,快速找到你的定位……

  11.男孩女孩,以及青春期的孩子,该如何教育?

  12.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如果您有什么困惑

  识别,立即提问

  

  ▼长按识别,关注我们▼

  把时间交给阅读

标签:化繁 深入浅出 这种 能力 普通人 如何 获得 化繁深入浅出 化繁这种 化繁能力 化繁普通人 深入浅出这种 深入浅出能力 深入浅出普通人 深入浅出如何 这种能力 这种普通人 这种如何 这种获得 能力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