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侦探读后感精选10篇

文字侦探读后感精选10篇

  《文字侦探》是一本由流沙河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字侦探》读后感(一):字即历史

  这本书颇奇怪,因为本来是文字家应做的工作,却被诗人流沙河先生做了。

  根据字的变迁,寻找历史的脉络,本书惊人处在于它考证甚详,立论严谨,众长,篇幅虽小,却功力深厚,绝非戏墨之作。在繁忙的当下,尚肯花这样努力的作家,实在少之又少,应该说,透过本书,流沙河为读者展现了这样的一种境界,即怎样才算是对历史负责。

  对于汉字的变化,历来争议颇多,一方认为简化字方便好用,一方则认为繁体字内涵深厚,理据森然。其实,两方观点都是从有用和没用的功利角度来看问题,这未必是评判文字价值的正确角度。

  任何文字,都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历史的遗存,是无数代人博弈的结果,它的变与不变,都是生命的记忆,对此我们应有所敬重。因为其中有太多东西是我们所未知的,它所包含的智慧,也许当下很难完全解读。既然如此,就应审慎。变与不变,都应从这个角度来观察。

  本书追寻着汉字的背影,体现了一代人最后的那丝敬意。曾经的一切已过,可做的,唯有尽可能保存我们的记忆而已。

  《文字侦探》读后感(二):一喜欢就是一辈子

  本书的作者,现当代著名诗人。流沙河先生说:解说文字好比侦探,进程曲曲折折,必须从典籍里翻查主证,又须从词语里找到旁证,还须从百科知识里觅得印证,更须有胆有识,推倒权威的旧说,自创切实的新解。这样做了,方能少办冤假错案。

  在这本书里,流沙河先生不仅解出每个汉字的写法、意思,还解出这个字的创造过程,历史演变,承载的文化内涵。从甲骨文到金文、篆文,几千年积累的典故,都在他行云流水般的文字里信手拈来。《文字侦探》考证甚详,立论严谨。每个篇幅短小而精炼,又足见功底的深厚,在流沙河先生的侦查和梳理之下,100个汉字前世今生的面貌, 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流沙河先生1931年生于成都,自幼学古文,青年时期就攻读文字学著作,潜心研究汉字,然而突如其来的,让他与文字绝缘,其间只能够偶尔偷读。在他退休之后,终于有时间,也有了一份清静之心可以重新拾起这份爱好,在自家的六尺案台之上,大大方方地做起了研究。本书是在他80岁的高龄时出版,可谓是集学问,人生经验的大成之作。

  任何文字,都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历史的遗存。它的变与不变,都是生命的记忆。它所包含的智慧,承载的文化,也许当下很难完全解读。《文化侦探》也许只是流沙河先生的一家之言,但他对破解文化难题穷究、严谨的治学精神,绝对值得我们敬佩和学。而流沙河先生自己说:读者看我怎么,我便洋洋得意,有成就感。心情一舒畅,就延年益寿,比吃啥补药都强!我感谢亲爱的读者,感谢古奇妙的汉字,让我做一个愉悦避世的梦中人。

  作者简介 • • • • • •

  流沙河先生,汉族,蒙古裔,诗人,编辑,学者。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生于一九三一年,幼古文,做文言文,十七岁发表新文学作品。毕业于四川大学农业化学系,在一九五七年的“反右”运动中,因《草木篇》被点名而落草,“劳动改造”二十年。一九年调回四川文联,任《星星》诗刊编辑。一九八五年起专职写作,先后出版了《窗》《锯齿啮痕录》《十二象》《庄子现代版》《Y先生语录》等著作多种。

  《文字侦探》读后感(三):有句话想对2011年10月12日17点35分从积水潭地铁下车的女子讲

  从一号线转到二线号,大概在阜城门站开往车公庄站时,转身不经意看去,见身边一人手捧一书,正翻看的书的右侧分,有一标题——“星辰”,再看这书的版式。似曾相识,天呢,不是《文字侦探》是哪个?

  没错,正是这本书,特别是待看书的人往后翻了一页,见到书页的左上方的甲骨、篆书等曲折有致的字样时,更加肯定了。

  这时候,向持书人扫去,是个女子。大致是个短发,当时的身高超过了一米七,可谓苗条。没有记错且不色盲的话,她着了一果绿的上衣,裤子及鞋皆没有细观。因为对她手中的书注意过多,不免对上衣的袖口有些印象,好象有些别致,是旁开了口子让大拇指与其他四手指分开的那种。她的手指,记得是修长的。

  见到她拿着这书,车还没有开至车公庄站,我就想跟她说句话。可是等车过了车公庄站,将要到西直门站时,我仍然没有发出一言。只看到她的右脸为数不多的一分,所以,这女子倒底多大年纪,最后竟仍然是个未知数。

  本来要西直门下车的,但鬼使神差地没有挪动脚步。就这样,我跟那手捧《文字侦探》的女子来到了下一站积水潭。天呢,幸好她在这一站下了,不然还不知道要跟到她哪一站去。

  我站在她的身后,看她随着人流往车门的左边走去,这时,拿出手机,当时的时刻,为17:35。在回眼瞧向她时,已是芳踪杳然了。

  没办法,略带愁怅地,我又重新坐回了西直门。无话,等下了地铁。本想去KFC吃一顿,去闻到了它的邻居呷哺的味道。

  一个人吃火锅终无多少乐趣。右边的一个女孩却来了劲,她吃的生猛,后来索性脱了外衣。天呢,好皮肤,白里透红。

  左侧也有人,那是个二十岁左右的东北女人,听其言谈间,坐火车的时候多半要经过牡丹江。她要了杯扎啤,然后开始说起她家人跟啤酒的故事。

  这时候,我吃的已差不多饱了。不得不说,口舌之欲的满足让人心生倦怠。这时候,想起了17点35分从积水潭下车的女子,她手中有本用文字打捞时光和远古记忆的书。多么宁静,在那人潮汹涌、众声喧哗、脚步杂沓的地铁中。多么安然,在这胃肠大开、香气沸腾、满座食客的火锅店中的我的对地铁的回想中。

  《文字侦探》读后感(四):变形的文字,不变的记忆

  有了文字,人类才算是正式跟猩猩、猿猴说了拜拜,大踏步进入文明社会。对汉字而言,从远古时代的结绳记事,经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金文,而下,大篆、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相续出现。随着时代的更改,文字的面貌起伏不定,这中间的汉字,经历了多重变故,字音变得多样,字的模样也耍起了变形金刚。

  一个汉字就是一文化史,这并非夸大其词。汉字的独特构造给自身诸多意义,人们对社会和自然的观察,大地上的人们过往的生活状况,都被压缩到其中,成了含意丰富的文化密码。造字之初,仓颉先生还炮制了“天雨粟,鬼夜哭”的好戏,更使得文字神秘感大增。

  《文字侦探:个汉字的文化谜底》就是从现在常见的文字下手,追本溯源,拨开时间的层层云雾,回到造字开始,追查出个汉字的原始面貌,争取将汉字的真正身份交待个水落石出。这其中,作者少不了引经据典,免不了动用些语言学上常用的方法,但重点终归都落实在文化上,并且文字自然简朴,不流于学究气,读者就不至于闻风而逃,不得卒观。看书的目录,作者要解释的字词,都是跟大众贴身的:天地,男女,,东西,工作,单恋,相亲……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张大春的《认得几个字》同样对汉字倾注了深厚的感情,不过比较起来,《认得几个字》在文字选择上偏于细碎,内容上则多了些故事性;这本《文字侦探》则是从大处入手,着眼更加宏观。

  作者给书本命名为“文字侦探”,足见其对文字本身和文字背后所指向的文化的痴迷。在他将文字的历史线索一一加以搜罗和考证的过程之中,想来也如侦探一样,充满了将真相大白于天下的一往无前的快意和乐趣。正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这才发现,解说文字好比侦探,进程曲曲折折,必须从典籍里翻查主证,又须从语词里找到旁证,还须从百科知识里觅得印证,更须有胆有识,动摇权威的旧说,自创切实的新解。这样做了,方能少办冤假错案。”文如其言,对个汉字的考证,作者尽力做到论证周到,讲求逻辑。没有沉潜其中的热情和兴趣,是难以写出这样的文章来的。美中不足的是书中没有当下流行词汇的解读,少了些跟现实贴近的意味。

  作者考证出个汉字的前世今生,大都要沿着时间的流河而上,从它们的甲骨文、金文及篆文这样祖先辈的形态着手打捞,进行发现线索,对证取舍。他分析“王”字,质疑孔夫子“一竖三横联结天地人”的说法,认为此字的甲骨文像大形斧头——钺,而钺在古代则象征着武器在握、君临天下的权威。

  大家其实都清楚,那些早期的汉字形态带着最初的也是不变的记忆,是距离原始意义最近的,最能靠近造字者的心思。这就不免使人想起一次次的简化汉字,虽然方便了交流和应用,但对汉字本身,确实有不少的伤害,从中流失了诸多的文化信息,难怪有不少人加以抵制。之前,作家阿城曾说:“文字的变化,事关重大。一代之后,阅读古籍成了特殊或者专门的技能,实际上被剥夺了阅读传统的权利。”确实,文字作为传承文化的载体,意义重大,可以说,我们的世界,就存在于文字中,这点,都德小说《最后一课》中的法语老师可为榜样。因此,在简化字普便实行的今天,仍需要我们以侦探般的精神对待文字。

  《文字侦探》读后感(五):文字的魅力

  文字侦探 流沙河著

  读书笔记:

  亡字本义并非死亡。亡绝不等于死亡。甲骨文亡从入。入象(形状)箭头,义为进入。其左旁的折线表示角落。进入角落,消隐不见,这就叫亡,正是逃亡。不必进入角落,“万人如海一身藏”也叫亡。泛而言之,人或物不见了都叫亡。那些逃亡的乞丐,沿途风餐露宿,闯州过县,自身固然存在。但是对于故乡而言,他们都不存在,是亡人。亡人二字组成乞丐。

  封土即垒土,就是周天子划土地给诸侯,允许立国,这叫封建。封指国界垒土,建指国中插旗。

  贫字从贝从分。分贝为贫,是说资金和财物,愈分就愈少。资财少了,家就贫了。与贫相反,富是宝盖下面一具扑满(攒钱罐),只见钱进去,不见钱出来,愈攒愈就多。

  严格来说,强盗明火执械,公然抢劫,已经不算盗了,古谓之贼。贼字从戈,便是使用武器,恶行远胜偷窃之盗。

  对着高脚碗流口水,一定是因为碗中有美食,馋得慌,偷嘴吃。天啦,这就是盗。

  原来盗乃自家偷,窃乃外来偷。

  古无叫字,告就是叫。田野宁静,牛的叫声韵味悠长,如遥远的呼唤。古代祭祀,先要条声悠悠叫唤神灵之名,是为祭告。又要呼吁神灵保佑,是为祝告。有宣告,公安有警告,商家有忠告,百姓有控告。

  商代早期只有春秋两季,尚未设置夏冬二季。具体说来,上半年为春季,下半年为秋季。

  此火乃是“七月流火”之火,指大火星。大火星即古代苍龙七宿中的心宿二,今为天蝎座阿尔法星。此星红亮惹眼,每年初秋黄昏以后准时见于南天。先民观星以定季节,所以大火星表示秋。

  秋字正是一只蟋蟀,难怪蟋蟀又名秋虫。

  年者黏也。

  《左传》有云:“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族谓镞也,心谓锋也。这是双关话,正如“笑里”,笑谓鞘也。

  康字意为空虚。稍稍空闲谓之“小康”,出自《诗经》。抽空作乐谓之康乐。太平无事谓之安康,无事正是有闲。身强体闲,无疾病事,谓之健康。

  腰束带,所以要字有约束义,“要盟”就是结盟,相互约束。腰居人体中段,重心所在,所以抓住重点谓之“提要”,中途拦抢谓之“要劫”。腰处中枢之重,故曰重要。

  不过明亮并非白之本义。甲骨文白象大拇指之形,所以大哥称为伯,二哥称为仲(中间)。

  今字若作动词使用便是擒字。先民狩猎思维,他们所说的今日,意思是被擒住的一日。对于他们而言,昨日已经逃掉,明日未到来,唯有今日被他们擒在手中。

  读书小感:

  到了大三之后,学院开设了许多与英语有关的专业课程。在学的时候,时常觉得有些力不从心。一开始,只以为是英语没有学到家,到后来上翻译课的时候,连一些简单的汉语也无法表达清楚,这才明白,原来汉语也被自己学丢了。

  文化源远流长。提到传统文化的时候,总免不了提及文化传承等责任重大的话题。近来,又有不少专家、学者表示,要弘扬文化,必须将英语课程从教学大纲中剔除,这有这样才能够让广大学生学好汉语,领略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听来来似乎有几分道理。但,也只是有几分道理了。

  没学好汉语,与英语、法语、日语、韩语、德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丹麦语、阿拉伯语、世界语、拉丁语等等语言没有一点关系。

  我们没学好中文,不能埋怨老祖宗把汉字造的太难,也跟其他的语言较劲。我们自己简化了汉字,自己忽视了汉语的培养,自己在文化流失的时候,才想到亡羊补牢,这是我们自己的责任。

  想领略文字的魅力,得从认识汉字,了解汉字做起。每天少刷一点微博,多看看、多写写汉字,这才是正道。

标签:文字 侦探 读后感 精选 10篇 文字侦探 文字读后感 文字精选 文字10篇 侦探读后感 侦探精选 侦探10篇 读后感精选 读后感10篇 精选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