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背道德的人》是一本由[法] 安德烈·纪德著作,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违背道德的人》读后感(一):不背德的背德者
让我惊奇的是,我没有感到书中的主人公所违背道德的事,我在心里为他做的所有更新,呐喊正名。他说他爱妻子,他同时也在怀疑自己。行动表现上他的确可以说是一位好丈夫,但是实际上他内心中对妻子的爱可能不如对那些男孩子的。如果说对男孩子的爱是出于生命的话,那他对妻子的爱可能是出于义务出于对父亲的尊重。可是这样的背德又怎么能怪他呢,要怪也只能怪这残酷的生命。所以作者内心的所有斗争与怀疑,,处处写着痛苦二字。同理,后天的约束抵不过自然的力量,抵不过生命的力量,所以他怀疑自己所有所学,怀疑同伴们的思想,怀疑自己的幸福。就像他说的:人类最美的作品毕竟都是痛苦的产物。但是现在很多人都活在幸福的枷锁之中而不自知,这样是不是不如这敢于更新自己的“背德者”的十分之一呢……
《违背道德的人》读后感(二):米歇尔的新世界
说实话,看到的不是很懂。或者正如作者说的,他只是在提出一个问题,一个关于生活的困惑。因此米歇尔才对朋友说:“请你们现在把我从这里带走,告诉我生活的理由”。
大胆揣测,米歇尔大病痊愈后,就从一个信念坚定的清教徒变为以感官代替思想的异教徒,站在一个可笑的敏感的任性的自私的角度去看自己过去一直慎重对待的世界。有些曾经看重的现在抛弃了,有些曾忽视的现在发光了,有些惶恐现在淡然了,有些罪恶悄悄滋生了,这一切转变就像打破了世界原有的框架。他觉得自己宛若重生了。
然而他的妻子仍是他同原来生活的唯一链接,只有在和妻子相处时,他还扮演着原来的自己。而当他的妻子同他一样遭受疾病的折磨,最后撒手人寰后,他同原来的世界彻底告别。他的迷茫正是基于一种对新生活价值的惶恐和不确定。
《违背道德的人》读后感(三):写在三曲阅毕之后
游走在道德模糊的边缘
不曾越界,没有批判,亦无赞美
过度自由和无边界即是地狱
“从前有过幸福,这对我是绝对不够的,我不相信死去的东西,不复存在与从不存在在我看来是相等的。”
梅尔纳克给米歇尔的一席话,也象征着纪德抓住当下的人生观。
“任何创新、罪恶、艺术不可能没有悠闲就欣欣向荣的。”
让他找回生命存在的那些孩子们被辛勤的劳作磨去了青春鲜活的脸庞,米歇尔看到他们该会多么黯然神伤——自己过度拥有而感到痛苦的、别人所过度稀缺的自由。
其实道德三曲可以重新起名为
《窄门》——《恋姐》(较准确)
《田园交响曲》——《恋父》(较比喻)
《背德者》——《恋童/同》(较隐晦)
顺便发表一下我最喜欢的《田园交响曲》诺贝尔感言!
因为这本是最正常人的视角!!!
窄门是清教徒的极端信仰,背德者是异教徒的自我徘徊。
↑↑↑以上两本过于神经质了
纪德的这种矫情真是深入到我骨髓里面去了。。
《违背道德的人》读后感(四):非人力所能克服的悲哀啊
没有上帝也不能放弃行善,没有地狱也不能不警惕作恶。善恶固然没有绝对标准,世事纷扰,固然令人难辨善恶,但人一生所为,无非知善知恶,为善去恶。可以违背上帝的道德,但不能违背人的道德……但什么是人?
米歇尔是一个学问渊博、思想高超且不乏爱心的人,对妻子,对朋友,对穷苦受难的人们,他满怀同情和悲悯,竭力摒除自己知识的傲慢和物质的豪奢,甘与生活相刃相靡。他唾弃那些已经死去而无关乎生活的历史,他嘲笑那些恐惧生活的诗人和小说家……但什么是生活?
太多抽象的字眼,看似高尚,实则不堪;然而最实在的官感和本能欲望、肉体欢乐,“一瞬间带来而又带走的东西”,就是真诚的生命么?
没有学识和思想,甚至没有基本的文化教养,都无妨,但人类在阳光下大地上生息繁衍世世代代,食外,难道不只有无聊和空虚?
渴望做一个强者,渴望坚强的生命,激奋昂扬的生活,渴望自由和幸福,不愿承担来自上帝或别人的任何义务和束缚,不愿平庸度日,对于违背常理的行为(偷窃、撒谎)感到欣喜和冲动,渴望痛苦和流浪,宁静的幸福和琐碎的日常生活一样无足轻重……
然而最终不过是幻灭:
“尘土的味道啊!劳累啊!非人力所能克服的悲哀啊!”
你年少的时候,自己束上带子,到你愿意去的地方;
你年老的时候,你要伸出手来,别人要把你束上,带你到不愿意去的地方。
——《圣经·约翰福音》第21章
米歇尔不愿读出后半句,可并非基督没有说……
《违背道德的人》读后感(五):纪德的作品是需要反复阅读的
《背德之人》正是纪德从自己人生中的一段时期或者说状态出发,续写出的另一种选择,有些像我们玩游戏有好坏结几条线路,
这是他对自身,对人性的探求与追问,是他的一分,却也不全是他。然而这本书到底讲述了什么?如它的名字一样耸人听闻么?不,
其实米歇尔没有违背任何社会规范意义的“道德”,里面什么也没有说,它只是一个人在面对生活时所持有的真实态度。第一遍阅读,
我只有一个强烈印象:思绪混乱,似乎无法串连起来形成一些模样规矩的线条,或许纪德的写作手法和镜头切换太令人赞叹,那些细细
描写的场景——用了大量笔墨,细致到让人不得不反复阅读才能在脑海中勾勒出完整画面的——比如米歇尔在北非休养时常去逛的花园
等等,总是充盈在我的脑海,以至于忘记了他是什么时候,为什么到花园里来的,简直天衣无缝,或是毫无动机?我在《帕吕德》里找
到了这样的解释,纪德借主人公之口说出的一种“蛋”的概念:
“一首诗存在的理由,它的特性,它的由来,难道你就始终一窍不通吗……对,一本书,于贝尔,就像一只蛋那样,是封闭的,充
实而光滑的。塞不进去任何东西,连一根大头针也不成,除非硬往里插,那么蛋的形态也就遭到破坏。”
“ 蛋不是装满的,生下来就是满的……”
蛋生下来就是满的,塞不进去任何东西。这就是纪德的创作原则,他不在蛋里加入任何东西,比如某种标准或者底线,他要把
那些原始的,完整的,完好无缺的东西呈现出来。所以《背德之人》,就是且只是米歇尔在自述他的生活。当我重读导读,发现第一次
看时并未注重的一句话,我将它展示给你们:
“《违背道德的人》中的米歇尔是一个真实的人,虽然就行为而言,他并没有突破任何社会规范意义的“道德”,但是他却违背了一直以来,西方道德评判和价值评判的根本前提:那就是在成为有逻辑的叙述——适用于一切谓之为文学的东西——之前,意识本身就应该被置于某种价值框架之内米歇尔没有遵从这个前提,他在对朋友叙述三年以来的生活时,没有对记忆进行选择。”
这句话正是对于我现在的所说的精确解析,通俗的说,就是米歇尔的意识没有道德界限,没有对他的行为评判或者约束的东西。
他没有一丝一毫的遮掩,对朋友讲述得平铺直叙,人的内心可见的,不可见的所有活动。在我看来,正是这本小说的魅力所在,纪德也
从未为米歇尔的行为有过辩解,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你们看见了所有的他所作所想,由你们的边界去定夺。
所谓背德之人,是因为米歇尔的一生,或多或少都触犯了我们内心不为人知的自我限定的边界,而这“边界”才是我们真正的行为准则,即作为自我约束的“道德”。
最后,请让我引用萨特追悼纪德的一句话来作为收尾:
他为我们活过一生,我们只要读他的作品便能重活一次。纪德是个不可替代的榜样,因为他选择了变成他自身的真理。
《违背道德的人》读后感(六):作为个人,你能走多远?
标题就是借用袁筱一先生的写在小说之前的导读。
书是早上从图书馆借的,到刚刚便看完了。最初结识纪德是在动漫《文学少女》里,在那里提到纪德的《窄门》,继而找来阅读,喜欢上纪德的故事和文字。书和人的缘分,大概就是这样。
本去找卡佛的《大教堂》却碰上了纪德的《违背道德的人》。
故事的主人公究竟是多大层面的违背道德,,?读完小说,觉得主人公非常可怜,他走的是一条圆形的路,在父亲的期望中和妻子结婚,出去旅行,就在他不了解妻子,妻子也或许不了解他的情况下开始生活,妻子和他开始熟悉,他们开始体会到婚姻的快乐,在这段旅程中,生命的是男人,是妻子不分昼夜地照顾,他们去欣赏自然景色,和那些可爱的孩子相处,去男人度过童年时光的庄园,当男人接受工作,找到一份教职回到巴黎,日子似乎是朝着幸福的方向。不久,妻子流产,为了照顾妻子体弱的身体,两人开始再次旅行,这次的旅程方向和之前的完全相反,本是想要像当初一样快乐的时光,因为天气,因为作者的古怪脾气,因为种种原因,妻子去世了,而男人只能发出“我承认,使我害怕的是我还很年轻。我有时觉得自己真正的人生还没有开始。请你们现在把我从这里带走,告诉我生活的理由。我不知道到哪里去找。可能是我已经解脱了;但是又怎么样呢?我受不了这种漫无目的的自由。”读完这番话,感到一种难以抑制的悲伤,其实从头到尾,男人都是非常可悲的,他的所有行为的开始都是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他非常珍视和喜欢的小男孩,两年之后完全改变了模样,他以同情之心关爱的妻子也离他而去,他年轻时所历经的一切仿佛是别人长久的一生,他的心在年轻时就已死去。
所谓的道德,其实很大程度是建立在大多人的看法之上,而我觉得其中含有专制的成分。譬如对待,这难道说是违背道德的,这不过是天性使然,born to be,并不存在孰是孰非。芮欣姐在这周的课上说,神圣和世俗是两种不同的生存方式,那么为什么不可以选择一条神圣的接近上帝的路呢?对待的观念亦如此,如果我们对待宗教的态度能够比较宽容,允许宗教的力量,允许他者的存在,那么这样的道德评判还会吗?
小说的开头就提到了《圣经》的《约伯记》,约伯在圣经里是一个即使身处困境但仍然有着怀疑的勇气和信念的人,男人是向前来看他的三个朋友讲述他的这段经历,到最后他的三个朋友也仿佛沉浸在他的故事里,而不是像约伯的三个朋友对约伯进行了批评和反驳。男人的陈述以及约伯对上帝的质问,一个是在拷问人自身,一个是在问上帝,二者虽有不同,但同是一个质疑,我们所相信的作为评判的标准到底在多大层面上正确?又能否用这样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人?这样的评判又到底能够带给我们多少幸福,是不是试用所有人?
读来是很悲伤的,男人依旧还是恋童,他的故事似乎还会继续,可是却看不到一个未来,至少找不到男人所期望的未来。
《违背道德的人》读后感(七):自由或是背叛
第一次读纪德的小说,读的过程非常痛苦。不是因为难懂,而是米歇尔的情绪。他总是在到处走,总是不满意,对他的妻子玛赛琳也是一无所知。全篇几乎没有对话,在文章里,我们听不见玛赛琳的声音,她完全是一个被忽视了的人。我不知道这样一段婚姻和感情对玛赛琳来说是怎样的沉重,但是作为女孩,我想我的难过是因为玛赛琳的遭遇。
先说米歇尔吧,他是个自私冷漠的人。与其说他背叛了学问、信仰、婚姻,不如说他在背叛人,背叛他作为人这么一种身份。文章不止一点暗示,包括他故意迎合偷剪子的男孩、他在玛赛琳需要的时候离开、欣赏那个犯罪男孩等等一系列反常行为,都表明了他的故意背叛,而且背叛的原因并不因为什么,而只是他想那么做。叙述中,米歇尔除了对自然和土地有好感外,其他的一切都让他不耐烦。他似乎总以一种逃避的姿态存在着,他厌恶一切束缚,不论这束缚是不是他的义务。
在故事快结束的时候,作者说,听了米歇尔的故事,我们似乎跟他一块犯了一次罪。是的,我想这就是纪德的真正用意所在。背德者,不是米歇尔一个人,米歇尔不过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所有人身上的这种与生俱来的叛逆。纪德借米歇尔的口说出:背叛,是生命的一种诚实。
通常来说,人的本性里有一种原始的破坏欲,破坏欲的实现能给人带来快感。可是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法律道德束缚着它,多数人觉得活得痛苦,除了正当需求被压抑外,更大一分是这种破坏欲的不被满足。关于这点,圣经传道书里说过,穷苦的人们被人欺负,没有人同情,强势的人欺负别人,也没有人同情,在必须遵守的或者与生俱来的孤独面前,人人平等。背德,是人性的一面,它不单单指向米歇尔,而是所有的人。文章在一开头就说,米歇尔说,“我到了人生的这个阶段已经为无法逾越,但我也说不明白,我对你们直说吧,我需要说话。懂得追求自由,这不算什么,难的是知道做个自由的人。”,小说中的米歇尔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这就排除了他的背叛的偶然性,并且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纪德明明是从哲学的层面来思考背叛。因此,米歇尔的背叛就有了普遍性,与其说米歇尔是主人公,不如说他是这一哲学命题的实验者,纪德把这个人类共同的命题抛给了米歇尔,可故事的结尾,米歇尔却说,我也不知道怎么办了,除了诉说。可见,与其说文章在批判什么,不如说他在揭示一种现象,作者自己也没解决,整本书都是背德与自由这一生命哲学命题的探索。
再说玛赛琳吧,通篇她似乎只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只是作为妻子,在丈夫需要的时候出现,在米歇尔自己思考的时候,我们甚至不知道玛赛琳在做什么、玛赛琳的想法。关于她不幸遭遇,她从来没有抱怨,我们或者说米歇尔都不知道他为什么没有抱怨。读着这个故事,我觉得很难过,活着已经够艰难了,亲爱的人们,为什么你们要彼此折磨,世界上真的就没有长长的脉脉温情了么,那么我要寻找的那个人,是不是根本都不存在,那一刻,我觉得很绝望。
我不知道人跟人到底是怎样,我不敢相信人性是这样或者那样,一切都不好说,我只知道我经历过的。只知道这些。
如果秋天只是秋天的意思,叶子落下来就像它长出来了一样。如果日子只是日子的意思,它来过了就像它还没来一样。那么路边焦黄的树叶,记忆里或明或暗的故事,我不用关照你们。不再期待生命中有什么人出现了吧,我想我可以开始了,写一小说或者长长的散文诗,涉及点人性,关于我所知道的。可是每每下不了笔,不是太过悲伤无法动笔,就是已经清醒不知从何说起。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写作障碍,毕竟已经四年没有动笔了。
不论如何开始写吧,那些我经历的故事,关于自由和背叛,也许经历也不意味着什么,经历的意思就是经历过了吧。
《违背道德的人》读后感(八):违背道德的人
米歇尔他其实一直是一个只关注自己感受的人。他一直以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或许在他生病以前。因为教规与俗的束缚,使他不自由,那也非他性格本身的温驯谦卑。他整日沉浸在书堆里,对外界不闻不问,就是他对自我关注的体现。他在船上第一次认真看他妻子一眼,发现她是如此优雅、妻子才因为自己的关注而有了面貌。作者说他的悲剧“存在于主人公的灵魂中,并随之慢慢展开”,说明他自始以来是这份关注自己的性格。只是梅纳尔克,这个和他有着一样天性的人,对他的点拨,给了他以豁然开朗的的启迪,他才开始彻底放纵。生大病一场后,他开始完全展现对自己的过分关注,毫不掩饰,也完全抛弃过去教条俗的约束,获得自由。可是暂时还没有被欲望操控得丧失理性。直到与梅纳尔克谈话后,梅纳尔克那句”“不再存在和从未存在,在我看来都一样”是极为危险的,虽然在他当时看来,这话不合清理。但后来他多次意识到原来梅纳尔多说记忆没用是对的,看来梅纳尔多的话已印在他心里,并对他起着作用。他由此变成了没有回忆的人。对新鲜与快乐的贪得无厌的索求,对未来的盲目的投靠,造成了他的彻底堕落,在过度的自由中迷失自己的方向。他只顾着完成自己的目标,他的执拗超出一切,他眼中只有他自己,任何东西只是要么是他的工具,要么是他的障碍。不是吗?他其实一直是这样一个思考逻辑,只是以前没有完全丧失生活的秩序,现在过度的自由使这点放大,加上厄运与不顺利,使他的幸福幻灭,继而为重新找回他的幸福,他所作出的努力,毁掉了玛瑟琳。
还有他与梅纳尔多的那段对话也很精彩。从中看出梅纳尔多也是不快乐的人。他看到米歇尔的快乐,嫉妒,也犹豫过,可是继而,这只会转换成对自我更高的要求,“嫉妒别人的幸福是疯狂的。幸福不会呼之即来,应当尽力争取。”嫉妒心让人变得弱小,他不允许自己示弱,于是他说服自己每个人各有自己的道路。“我这是在为自己量身打造幸福。”有趣的是,随后米歇尔也高声说道“我的幸福也是为自己量身打造的。”两个极度自我,极度要强的人在争先恐后地宣告自己为自我奋斗的格言。不是很有趣吗?还有一个米歇尔也体现出了像梅纳尔多一样的嫉妒心。在查尔斯驯服马匹后,米歇尔不是佩服,不是高兴。而是“我都不由得嫉妒起查尔斯来,后悔不该把驯马这工作交给他。”他在别人的功劳面前看到的只是自己的弱小,可见他考虑他看这个世界只考虑对自己的影响,与梅纳尔多何其相象。
我后来想,如果说纪德在创作这作品时依据了自己真实的经历,那作者的创作动机就很难说清。若是站在米歇尔这一边,为什么不为自己辩解一下,为米歇尔这种恶行辩解一下,相反米歇尔直至最后也没有悔改之意,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需要加以改变。如果是谴责米歇尔的,又是为什么?这不就是作者自己吗?后来我这样对自己解释。作者没有把米歇尔当成自己。而是在思考自己的一些心理特征,对这种心理现象单独作出分析。如果有个人具有这种心理特征,而且在这上面以固执的姿态一走到底,会是什么样。作者是以一个旁观者的态度,来远远的看待一种心理现象,不置肯否。就像他自己所说,米歇尔不是社会的一种典型形象,他是生了病了,他是一种特例。作者并没有见识过这样的人,所以米歇尔不是一个真实的描述,是作者的一种猜想与试验。他想看看自己身上所具有的这些特质,如果在一种极端理想化的情境下,进行自由的发挥,会形成什么后果。而米歇尔的结,既代表了一种悲剧性,也有在他自己看来达到的目的。作者可以藉此告诫自己,衡量利弊,在生活上以米歇尔的结警示自己。
再者,由于作者序言中提到他的悲剧“存在于主人公的灵魂中”,相对于是把这种对自我关注的性格归因与人的本性。如果米歇尔不这么做,那就是否定自己,这样的做法虽然被称为恶行,但却因为他天生是这么个人,也无可厚非。相当于是为自己具有这些特征做出了辩解。这是一个人灵魂里的特性,我们无法违背自己的天性。世界上有人生而具有奉献精神,这个他不否认。但作者自己,显然是性格使然,要打破传统与束缚,追求自由。鉴于这种人不被社会所接纳,要冒着被公众谴责的风险,是值得同情的。这里,我看出这篇文章看似对米歇尔是无利的,但作者也不免有为自己辩解的一点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