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成长绘本》是一本由[法]迪迪埃·让&扎德 著 / [法]皮埃尔·贝特朗 著 / [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16.00,页数:2022-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家庭成长绘本》读后感(一):一套聚焦亲子关系,涵盖家庭暖心成长绘本,全而美、温暖而深刻
我一直觉得优宝和我之间的安全感很低,和我在一起的她总会担心妈妈离开,因为工作忙碌,也深知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孩子的幸福感与安全感来源于家庭,好的家庭氛围和父母的言行无形中影响着孩子。
朋友送的这套《家庭成长绘本》非常不错,通过八册中的八个贯穿孩子成长期的小故事,诠释亲子关系的无限深意,八个故事,带给孩子成长路上更多的勇气和更大的动力。
“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治愈”,紧密的亲子关系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幸福感和归属感。
《家庭成长绘本》展现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与孩子最为常见的8种亲密关系,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解决家庭关系育儿的关键难题,每个故事都充满了教育意义,帮助孩子感受并接纳家庭的温暖和爱。
《小鸟库克莫》中的小鸟库克莫在河面滑翔时,结识了腾空而起的小鱼莱昂。库克莫和莱昂想一起嬉戏、相互陪伴,可是,库克莫不会游泳,而莱昂无法飞翔。
经过齐心协力,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成长中的动人之处之一也在于高质量友谊的美妙。
《宝贝的幸福日记》从婴儿的角度讲述了家庭的由来,父母的相遇、结合以及爱的结晶,婴儿的语言讲述着相遇的美妙:
爱情的美妙,孩子的由来,通过这样的讲述方式也让孩子了解到“我”的到来方式。
怀胎十月,幼儿园之前,孩子大分非常依赖妈妈,正确的入园引导会让孩子摆脱焦虑,《妈时间》反应了很多家庭的现状,周内家人接孩子,周末才能有妈全身心陪伴,但爱永不变。
生活不只是悲观与难过,生活的难终究会过去,留存在心底的更应该是生活的美好。
孩子幸福的源泉来自家庭,孩子真正需要的安全感来自家庭!每本书教给孩子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每本书展现一段感人肺腑的家庭关系!一套聚焦亲子关系,涵盖直系血亲的家庭暖心成长绘本,全而美、温暖而深刻!教会孩子平静面对分离、衰老、死亡等成长难题!
这套非常不错的绘本是由迪迪埃·让与迪迪埃·哉德两者共同完成,二人是法国作家同时也是出版社的创建者和负责人。
《家庭成长绘本》这套书的文字充满了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朴实细腻的文字充满了对生活的观察,插图配色具备个人色彩和辨识度,插画风格柔美非常能吸引孩子阅读注意力。在阅读中感悟人生真谛,带给每个人不同的治愈力。
《家庭成长绘本》读后感(二):终于看到聚焦“家庭成长”主题的童书啦
在儿童绘本中,聚焦“儿童成长”、“家庭教育”的绘本很多,比如各种各样的好惯养成绘本、提高儿童自控力的绘本等。
看到孩子们的身心被绘本如此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作为一个童年没有绘本读、没有被家长老师小心轻放地照顾过、凭着一股蛮力成长起来的成人,真的很羡慕现在的孩子呀。
不过呢,接触的孩子多了,读的绘本多了,心里也会暗暗滋生一些不满:为什么总在教育孩子?怎么不多做一些给大人照进一束光、敲响一记钟的绘本呢?
所以看到这套定位为“家庭成长”的绘本,我还是蛮期待的:终于有人注意到成长不是孩子的全责,应该是一个家庭的同心协力了。
所读的四本绘本中,把“家庭成长”这个主题诠释得最鲜明的是《呜哇呜哇》。这个故事写得非常直白,作者似乎摆出的态度就是旗帜鲜明的教育。
出身歌唱家世家的妙音先生,是远近闻名的声乐老师。可是,他一个只会扯着破锣嗓子喊“呜哇呜哇”的儿子,为此遭受了朋友们的嘲笑,家族荣誉不保。
但是呢,正是儿子那声闻十里的“呜哇呜哇”,在父亲被狐狸叼走的时候召来了朋友们,大家齐心协力把妙音先生从狐狸嘴里夺了回来;而且又是“呜哇呜哇”,用他的“呜哇”唤醒了深度昏迷的父亲。
在故事的最后,妙音先生一家的反应非常有意思:
小呜哇决心“在今后的声乐课上取得进步”,妙音先生却告诉儿子:“生活里并不只有唱歌这一件事。”妙音太太提醒父子二人,还应该看到“忠诚的朋友”。
小呜哇打破了对声乐课的恐惧,被家族荣誉架起来的妙音先生松弛下来,疼爱儿子的妙音太太看到了朋友们好的一面,眼光更为开阔。他们都获得了成长,甚至可以说最有“缺陷”的大人,获得的成长最大。
这个故事的模式并不罕见,但是用来表现“家庭成长”这个主题却最扣题。
而我个人最喜欢的是《外公的小汽车》。
这个故事的话题其实是非常沉重的:儿童失恃失怙。
故事中的小男孩路易跟外公生活在一起过着有些单调沉闷的日子——外公打理生活:准备点心、种花种草、把家里和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去小作坊做木工;路易窝在角落里待很久、“待在花园玻璃屋最深处的茉莉花丛后”看外公劳作、坐在玻璃屋的破旧木椅上想象着开战斗机或陷入回忆泪湿眼眶、躲在浴室的毛巾后面偷偷观察外公刮胡子。
他们的日子为什么过得如此滞涩呢?
在路易陷入回忆时,读者已经有了模糊的答案。到路易闯入外公的小作坊时,答案终于浮出水面:路易的妈妈出车祸离开了,爸爸似乎是一个缺席的存在。
正是在外公的小作坊里,路易发现了被外公隐藏的巨大悲伤。外公用木头做了许许多多的小汽车,他们外形一模一样,跟妈妈开的那辆车一模一样。原来,看似平静打理着生活的外公,也在偷偷地难过呀。“瞬间,路易觉得忧伤涌遍了身体的每个角落。”
而在小作坊里发现了路易的外公,忍住了责备的冲动,“忍不住轻轻地抚摸起路易的头发,在雾蒙蒙的眼镜后面,他的脸上露出了微笑。”他提议路易把小汽车染成五颜六色,邀请他和自己一起制作小汽车,并且毫不避讳地说“这样就更容易记住你妈妈了。”
这个故事最动人的分,正是外公的敞开心扉和对事实、痛苦的接纳。路易的脆弱和无助让人心疼,但路易要淌过这道幽深的悲伤之河,必须由外公这个大人来造舟并掌舵。外公要想渡路易渡自己,就必须从封闭的小作坊中走出来,必须打破凝固的灰色和沉闷。
而这个故事处理得最棒的就是,缓缓地写祖孙俩的日常,那被忧伤压住的日常,就像故事的开头写的那样:
“猫爪花街一座爬满常青藤的老房子里,悄无声息,这里的一切都懒洋洋的,甚至连时光都像睡着了似的。
客里的时钟吃力地发出沉重的嘀嗒声。猫咪趴在椅子上打鼾。
木制楼梯的台阶时不时地发出嘎吱的声响。六月的午后,天气闷热,一丝风都透不进来。从厨房的窗户往外看,树木无精打采地站在花园中,叶子凝固在了稠乎乎的空气里。
在一只被晒得发烫的生锈铁桶上,一只动作迟缓的蜗牛正努力地拉伸着自己柔软的身体。这里是路易的外公家。”
这燠热的、沉重的凝滞,就是外公和路易的生活底色,他们俩就像那只蜗牛一样,各自拖着自己的悲伤之屋缓慢爬行。
作者很有耐心也很有勇气地花了几乎一半的篇幅来写外公和路易的负重缓行,第一遍读这个分可能会觉得闷,但是读完故事再回味,却只剩下了“妙”这一种滋味。
成长啊,特别是非常规组合的家庭的成长,就是这么慢,就是这么难。但是一旦开花,却又这么美,这么香。
《不让松果掉下》和《呜哇呜哇》一样是童话故事,写小孩子对死亡的抵触和接受。小松鼠的成长固然令人欣慰,但爷爷临终时给小松鼠支招更让人动容,死亡也阻止不了爱的传承啊。
这本书的图画是四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画得大大的,占据着图画的中心,细节表现到位,一些场面——比如小松鼠在大风雪中伏在枝头抱紧坚果;一家人在山洞中找到小松鼠并把她围在中间——画得非常有感染力。
《记忆商店》和《外公的小汽车》一样是写实的故事,写阿尔茨海默病,但是加入了一段如梦似幻的小女孩帮助太姥姥找记忆的情节。虽然故事的结尾是太姥姥又记起了女孩和她的妈妈,但是文字作者在故事后面写了一篇《进一步了解阿尔茨海默氏病》科普文章,毫不避讳地谈到了这种病症的残酷之处,避免了故事对小朋友的误导。
相比较来说《记忆商店》和《不让松果掉下来》更着力于孩子的成长,家庭成员更多是助力。所以从体现“家庭成长”这个主题来看,前两本要优于后两本。
但是如果把后两本用来作为引子,和孩子讨论这两个故事中其他家庭成员需要哪些成长,也未尝不是一种好选择呢。
希望这套书能引出更多聚焦于家庭成长的好绘本。
《家庭成长绘本》读后感(三):最触动人心的爱,来自孩子!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这句话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耳熟能详,同时现在的父母也都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且积极读书、听课来学如何把孩子培养得更好。
好书籍、好课程自然是数不胜数,而我最近读到的《家庭成长绘本》,却是为数不多让我觉得深受感动的一套书籍。
这套家庭教育绘本没有对孩子的说教,而是用一个个充满温情的故事来让孩子感受亲人之间的温暖与爱,也用柔和的方式告诉孩子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给出解决办法,为孩子抚平成长道路上的坎坷,也让读书的父母们感动和反思。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看看这套绘本到底说了些什么吧!
来自亲人的爱,最能滋养孩子的童年
黄磊曾经说过“穷养富养,都不如用爱养,爱是世界上最的力量,也是最温润的滋养。”对于每个人来说,童年最美好的回忆大概都与爱有关,而如果一个人足够幸运,整个童年都浸润在亲人的爱之中,那么无论他长大后的人生是什么样子,我想他也都能够过得幸福美满。
在我的童年,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爷爷奶奶却给了我很多爱和关心,正如《家庭成长绘本》中《记忆商店》里面讲述的赛利娅和太姥姥之间充满爱的故事一样。
每次赛利娅要来,太姥姥都会早早坐在家门口等她,然后给赛利娅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还会找出自己小时候收藏的玩具来给赛利娅玩。
这些平平无奇的小事饱含太姥姥对赛利娅的宠爱,也带给赛利娅许多快乐,年幼的赛利娅沉浸其中时可能还不懂得那都是爱的体验,但这些事情都将成为她人生的宝藏。
而在《外公的小汽车》中,外公是有些严肃,不太爱说话的形象,他与外孙路易的交流很少,可是,每天下午等路易玩耍累了饿了的时候,都有一份点心在等他,那是外公为他准备的肉酱面包。
虽然外公不像赛利娅的太姥姥那样处处关怀孩子,但他也有自己表达爱的方式,我想他为路易做的肉酱面包或许会成为路易人生中最美味的点心之一吧!
在《不让松果掉下》的故事里,即将离开人世的松鼠爷爷为了让孙子蒂贝尔不那么难过,与他许下约定,爷爷的生命会随着蒂贝尔种下的松树的生长而不断延续下去。
我们爱孩子,却无法为孩子阻挡所有的人生难题。对孩子来说,长辈的离世是无法承受之重,但即使是这样,我们也需要用爱来引导孩子接受和直面这个现实,让他无论何时都能勇敢、积极地面对人生。
《呜哇呜哇》讲述的是现实生活中很常见的一个问题:颇有成就的父母生下了平凡无奇的孩子。
妙音先生因为孩子没有遗传到他家族的歌唱天赋而焦虑不安,妙音太太却用爱包容孩子的一切,不仅幽默地用孩子的叫声“呜哇”来给他起名,而且直接说明即使孩子当不了歌唱家,还可以从事别的职业,不应该逼他。
故事里的妈妈很理智,而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家长可能并不多。《内在动机》的作者德西告诉我们,有条件的爱只会让孩子感到控制,只有无条件的接纳和爱,才能支持孩子的自我发展。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爱孩子需要懂得方法。
孩子回馈给你的爱,最是纯真无邪
梁晓声曾经说过,爱是双向的,只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没有孩子对父母的爱,这种爱是不完整的。父母养育孩子,子女尊敬父母,爱是人间共同的情怀和关爱。
《家庭成长绘本》这套书中不仅讲了长辈对孩子的关爱,也描写了孩子们对长辈最童真的爱。
《记忆商店》里,太姥姥不幸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逐渐遗忘了身边的人和事。于是,赛利娅将太姥姥给自己讲述过的回忆全都记录到纸上,她打算,如果太姥姥失去了所有的记忆,她就把往事都念给她听!
非常类似的,在《不让松果掉下来》中,蒂贝尔的爸爸告诉他,爷爷的病就像松果会从树上掉下来一样,是大家都无能为力的事情。可是蒂贝尔为了救爷爷,在暴风雪中即使被冻得瑟瑟发抖也一直守护着松果,不让它掉落。
即使是年幼的孩子,也会为亲人的病痛而担心,同时,他们也愿意去做自己能做的一切来帮助自己所爱的亲人。虽然他们付出的努力不一定会起作用,但那份坚决守卫亲人的心,却令人动容。
《外公的小汽车》里,路易偷偷藏在他不能进入的小作坊中,知道了外公的秘密,原来他和自己一样,都在努力保存有关妈记忆。于是,即使有可能被外公责备,他还是从藏身的地方跑出来扑进了外公的怀抱。
我们有时候会觉得孩子很小,理解不了大人,可实际上,即使孩子不会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你的喜怒哀乐。而且哪怕不一定会得到正面的回应,孩子也愿意在你伤心难过时抚慰你。
《呜哇呜哇》中,妙音先生因为呜哇在歌唱比赛中表现不好而责怪他,甚至不搭理他。但在妙音先生被狐狸叼走,遇到危险时,呜哇着急得大哭,想办法找来救兵一起救出了爸爸。
很多妈妈可能会对这样的场景熟悉,无论自己怎样批评孩子,甚至动手打了他们,但一回头,孩子最爱的仍然是妈妈。
《家庭成长绘本》虽然才薄薄的几本书,却能让我想到很多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事情,而那些事都与爱相关。相信在与孩子共读时,他们也一定能感受到书中传递的爱与力量!
《家庭成长绘本》读后感(四):你和孩子,也许只差一套绘本的距离
文 / 东篱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家庭成长绘本”,让我和齐度过了愉快的周末时光。
或许是因为没有了初为父母时的精心呵护,或许是因为工作变动后生活节奏无形中被加快,或许是男孩子成长过程中特有的现象……总之,今年已经四岁半的齐,让我和妻子感觉和他姐姐萱有着很多的“不同”:
“齐齐,姐姐有你这么大的时候,已经会数好多数字了!
“我要玩玩具!
“齐齐,姐姐还没上幼儿园就和爸爸看了好多书了!
“我要看电视,我要看奥特曼!”
……
这个极端“顽固”的小家伙,哪怕是周围的邻居和他说话,也得看他心情——只有极少数的人能打开他的心扉,让他兴奋得叨叨个不停,大多数人都会被他无视存在。
真让人头疼,却又无从“下手”。
没想到的是,周五晚上,我随口问他:有朋友给我送了几本特别好看的书,要不要和爸爸一起看?
他居然破天荒地感兴趣了。
我们从《宝贝的幸福日记》开始了。
“我是从哪里来的?”这是一个无数爸爸妈妈在孩子幼年时候都会面对、回答起来又颇有些尴尬的问题。
这个故事便从“在我还没出生的时候,妈妈还不是‘妈妈’”“爸爸也一样,那时候,他也还不是‘爸爸’。他俩那时都还不认识对方呢!”开始了。
从茫茫人海里的偶然相遇,到怦然心动时的难舍难分,再到组成家庭后的深情相拥,直到“他们梦见了我……我们就是这样在某一天,变成了三个人”。
孩子们那个奇奇怪怪的疑问,在绘本里得到了极为诗意的解答。
然而,“性启蒙教育”并不是这本书的重点。简单而蕴藉的文字、直观而浪漫的画面,进入孩子心灵深处的,更多的应该是纯真爱情的甜美、是温馨家庭的幸福——尽管,他们还无法理解这些词语(不必解释,有朦朦胧胧的感觉就好)。
绘本的最后一页,设计成了读者个人信息内容填充的方式,如姓名、生日、出生地点、照片、玩具、全家福、成长经历……
当孩子们和爸爸妈妈完成这一切的时候,相信,他们也会把绘本中那种浓浓的幸福感代入到自己身上。
这套绘本一共八册,虽然手头只有四册,但也能看出来是有一定顺序的——似乎暗合着孩子的成长过程。
就像我们接着打开的《妈妈时间》,便来到了幼儿园生活阶段。
什么是“妈妈时间”呢?原来,绘本里的小动物幼儿园放学时,老师每天都会说“马上就要到妈妈时间了”——妈妈来接自己宝贝回家的时间。
可对于故事里的小浣熊而言,却不是“妈妈时间”!从星期一到星期五,来接自己的分别是保姆、外公、舅舅、月亮外婆、爸爸,唯独没有妈妈。
当我照着绘本里的文字问出“你想知道为什么都不是妈妈来接我放学吗?”的时候,齐顺口就接——因为妈妈要上班啊!
好嘛,这本书完全与他实际相符——每天到幼儿园接他的,基本上都是爷爷,妈妈只有在休息的时间才能去接他。
对于绝大多数小朋友而言,对妈依恋超过了其他所有人,以至于当他们不得不暂时离开妈妈怀抱的时候(如开始上幼儿园),都会竭尽所能地哭闹、反抗。
如何帮助孩子们摆脱这种依恋情结?这个故事是个不错的选择。
小浣熊并没有因为放学时不是“妈妈时间”而失落,因为他拥有属于自己的“妈妈时间”——“星期六和星期天的早晨,是我们睡醒后互相拥抱的幸福时分!”
我也趁机告诉齐:你的妈妈时间更多哦——除了妈妈不上班的时候来接你,每天晚上都是你的妈妈时间!妈妈都会抱着你睡觉……
一旁的妻赶紧配合:齐齐,我们的妈妈时间到了!
“不,我还要看!”
——已经口干舌燥、呵欠连天的我,心里是那只乌鸦飞过的表情。
接下来的两个故事,文字比前两本多了,主题也更加深刻了——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借助图画、用孩子目前可以听懂的方式进行阅读。
《小鸟库克莫》关乎友情。
小鸟库克莫遇到了小鱼莱昂,尽管鸟儿和鱼儿从来没有和彼此说过话,“从海水有咸味,大象是灰色起就是这样”,尽管其他的鸟儿和其他的鱼儿都表示强烈的反对,可他们还是想成为好朋友。
为此,库克莫努力想要学会游泳;莱昂极力想要飞上天空……但他们终究还是失败了。
库克莫没有放弃,直到有一天,他想到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带着莱昂一起飞上了天空。
那一天,他们被所有动物仰望,他们“终于要一起揭开连接着天空与海洋的奥秘了”。
作为成人,在阅读这些意味深长的文字时,依然很容易被感动——譬如我,在阅读这个故事的时候,心里一直单曲循环着梁咏琪的《天使与海豚》。
对于小朋友而言,从文字中直接体会如此震撼的友情可能稍有困难,但绘本的意义正在于此——那些生动的画面,会代替文字。
讲到库克莫和莱昂面对的阻力时:
你看你看,那些鸟、那些鱼是这么的“大”,而库克莫和莱昂在它们面前,显得如此的“小”……
讲到他们可能没法成为朋友时:你看你看,莱昂躲在水草里的表情,是多么伤心和难过……
讲到他们飞上天空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时:你看你看,他们是多么开心啊!其他动物是多么羡慕啊!
这本书,成了四本书中齐最喜欢的一本,看完一遍还要再看,最后是听着这个故事睡着的。 ——也许,在梦里,他也会为一段不可失去的友情而拼尽全力。
对于齐来说,《莉塞特的眼泪》可能稍有些难度。首先因为故事主角是一个爱哭的女孩,而他显然还不太能感受女生的心情;其次是故事所要表达的“自我疗愈”这个主题,可能要等他再大一些才能慢慢体会。
我把这个故事推荐给他姐姐——已经十二岁多的萱也曾经是个脆弱的爱哭鬼。
但我没和她讨论故事内容——慢慢长大的女孩,总有些难为情,总有些属于自己的心事,非得揭开,是很不明智的做法。
我相信,有些句子,可能会留在她的脑海里:
“莉塞特发现,只要她把装有自己眼泪的玻璃罐封存起来,以后就不会再为同样的原因而落泪了。
“长大以后的痛苦和忧愁远比童年时的痛苦和忧愁更加让她难过……
“不幸的爱情……//母亲的病情……//父亲的去世……//抑或是莫名的来自内心深处的孤独感。
“‘我真愚蠢’,她心想,‘只保留了那些不愉快的记忆。’
“大家都说莉塞特奶奶家里的置物架上摆放着许多神奇的玻璃罐,它们能让泪流满面的孩子喜笑颜开。”
……
这样的故事,无须给孩子过多的阐释。
——在以后的人生路途上,也许会遇到某些特殊的时刻,让他们觉得无助、甚至感到绝望,那时,如果他们能够想起,曾经有那么一本书,里面有个爱哭的女孩,不仅治愈了自己,还给别人带来了欢乐。
这就够了。
最后再说说齐——我们一起看故事那个晚上,他第一次躺在我怀中而不是他妈妈怀中睡着了,第二天晚上我到单位值夜班,妻打电话来说他还闹着要听爸爸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