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家犬也有乡愁》是一本由刘原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丧家犬也有乡愁》读后感(一):丧家犬也有乡愁
在2011年时买了刘原三曲:当年先看了第二册,事隔这么久撕开第一册包装膜,用句时下流行的诘句:禅机以动。本册看似作者卷缩身体蜗在战壕里,通过望眼镜悠闲看戏期的。前半段文字透着作者急躁与不安定神经调侃:如同"想起一九九四就想站在一九五四的废墟里面怀想一九三七"这个感觉;后分文字精神安定与沉淀后的调侃:正如"当年那座水库边野花的枯荣,无法刺中内心,因为作者已远离,并急遽远去"。这册是作者2000到2003年身在"南方体育"时期文章集结心理旅程,其大分是工作中对足球新闻的调侃,与时下世界杯没有必然映射关系的用意。至于巧合用法:多年来在得知自己与母亲生日同一天时,巧合就在没有在心率上有过细微波动。
《丧家犬也有乡愁》读后感(二):说正经的呐
第一次读刘原的书。
总觉得只有极度失落和愤怒并且在其中麻木的人,才善于用的话来发泄情绪。
在感官刺激的外壳下,是冷的硌牙烫的扎嘴的悲悯。
我国文化和语境里,总是最肮脏不过的事儿,而实际上,那本该是人类最美好的事儿。
情然后是色,如果说爱情是干柴烈火,那么,是旺火之后的余烬,用于取暖,源源不断。
用最下流的语言去描述最美好的事物,就为着看人们假惺惺的一边恼羞成怒,对号入座,一边欲罢不能,暗中观察。人们害怕在聚光灯下暴露身体,竟是害怕那惨白的亮光探进内心深处的龌龊。
你也喜欢王小波吗?满篇诡异的笑料,精彩的让人说不出话。每次看王小波的书我就想笑,那种严肃的课堂上老师突然放了一个屁时候的笑,想笑,也想矜持。
感谢刘原啦。
他喜欢扯人家最后一块遮羞布。
他的笑点是人世间的荒谬。
这个满嘴男盗女娼,一肚子仁义道德的死流氓,业界毒瘤……
他真特么可爱极了!
《丧家犬也有乡愁》读后感(三):鬼才的鬼话
之前不认识刘原(不认识的人多了去了),可就是因为这本《丧家犬也有乡愁》的名字吸引了我,买了这本书,才认识的刘原(相识真是缘分啊)。书中的鬼话连篇,有我喜欢的足球,和我痛恨的足球;有我怀有的乡愁,也有我深深认同的丧家犬的乡愁;有我对世事的理解,也有刘原先生思想火花给我的点燃。虽然说,这本书看起来并不是有很多愁,书中的很多思想、观点也不具备太多的正能量,但我还是得成人,刘原其人就是个鬼才。你可以在慵懒的时候看这本书提提神,也可以在蹲便的时候看这本书消磨时间,正如我们人生中有很多时候做了一些简单的事情,却也总能总结出很多“话糙理不糙”的真理。
进一步在百度了解刘原的时候,我又有点惊讶了,这个家伙竟然为了不当丧家犬,从京城跑回了家乡了却乡愁了;再后来因为写了一篇报道离开了《南国早报》,这个鬼才如今已经脱去了鬼的服装,沦为一介平民(野夫)了。他终于不用做鬼了,他可以轻松做自己了。我们经常说,在其位谋其政(屁股决定脑袋),如果以前的刘原说话还多少需要考虑他的职位(或者他还得为他的工资忌惮)的话,如今他已经解脱了。更多的还从他的离职演说里,我品味出了他的辛酸与无奈:此刻的我,没有怨怼,只有感恩。我已经中年了,我理应有这样的胸襟。况且,在许多人看来非常重要的东西,于我来说从来就不是命根子。我一直相信,已经发生的任何事情都是你此生必须经历的,所有的怨怼都没有意义。所以,这段时间我一直很轻松。更何况,我多年前在南都的时候,先后有四位管过我的老总先后被撤职,司空见惯,以为常。凡是从南方报业出来的人,心态都会和我一样淡定。
刚刚进行的亚洲杯,队凭借1个定位球赢了沙特,这剂强心针给萎靡的足球带来多少兴奋,媒体大肆播报,对于其中的功臣更是报道,好像雾霾在已经不是事了,这个时候,我真的想听听刘原先生那个鬼才的鬼话。
《丧家犬也有乡愁》读后感(四):那些走光的文字里有绵密的悲悯
之前没有看过刘原的专栏,随意谈一下读后感。
和我们年龄差不多的人开始关注足球,早的大概都是从1998年世界杯,剩下的则是2002的那一届,后知后觉的是从2006年,来自火星的从2010年。2002年无疑是一个群体狂欢的小,因为身处与三里河万里之遥的地界,而当地的足球氛围有可有可无的份,那时的我们仍然会占用上课时间,全班守着英语老师的收音机,听世界杯比赛的直播或者战报。于是,花痴的女孩子们是在那一年开始迷小贝,或者是德国队,而我则鬼使神差地迷上了菲戈。都是那一年的旧事,回头看,有我们为帅哥的腹肌留下的花痴的口水,也有男孩子们为法国队折戟发出的感叹。
所以,那些2002年的专栏文章,恰好唤醒了人们对那场群体狂欢的记忆,近十年来,也是见证了人们对国足的态度从心中如小鹿乱撞变成了如千百头羊驼撒欢。
说足球,说体育,这些话题只是流诸笔端的无论是乡愁也好悲悯也好或者是淫艳也好的载体。我猜,那时候天天爬格子的作者必定是个闷的青年,正襟危坐所以不可能给文字太大的尺度和太直白的面目,而对走光的尺度,却拿捏地很好。
书评写到这里,我想顺便跑个题。看过兰陵笑笑生的名著,总觉得从文青眼光来看,恐怕最撸意盎然的不是那些近身肉搏的场面,而光酥胸一词,就该引得无数平时正襟危坐的青年秀才竞折腰了吧。虽然,关于古人撸点的讨论还没有得出结论,我也由于条件限制无从亲力亲为进行考证,但至少说明,恰到好处的走光,撩拨着人们的阅读欲。
当然,这不是最主要的。如果这位闷青年满篇只有而少了那些绵密的悲悯,想来我也不会耐着心子读完的。
在我看来,2002年世界杯恐怕是个分水岭,之前的文字洗练而到位,虽然接触之初还觉得隐隐透出些酸味,但还是不乏深刻和细腻的悲悯。甚至,关于前国门和前亚洲举重冠军的报导,能触动某些内心柔软的地方,我自己容易共情固然是一方面,这闷小青年很好的文字也是必不可少的。
比及过了世界杯的浪潮,感觉文艺小青年的面目渐渐模糊起来,取而代之的是文必谈,虽然我本身不是正襟危坐的道学家,但是还是得出了一个结论,撸多了伤身。
无论如何,谢谢作者这些到位的文字,那些走光的文字里有绵密的悲悯,它们让我耐心地回忆起一些看似已经遗忘了的事情。并且透过那些绵密的悲悯看到生活,我甚至能想象出一帮爬格子的大老爷们们的生活,他们许是有敏锐的嗅觉,从青萍之末看到明星偷拖,许是有深邃奇特的视角,在一片叫嚣之中辟出一块立场的阵地。于是,借着这本书,对杂志/报纸专栏文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必也是对这本书最大的认可了吧。
最后,话说回来,悲悯比走光更能打动我,而终极必杀器其实是乡愁。
《丧家犬也有乡愁》读后感(五):又咸又湿这十年
原文:http://faydao.com/weblog/1667.html
备份:http://xiaodao.us/blog/1936.htm
今天是七月初六。明天,牛郎和织女一年一度的***爆发。不知道牛郎织女用的是那一款的安全套,这么多年了,他们依然无儿无女。抑或是他们当中有一人了某种症状?这些疑问十年如一日地萦绕在我心间,一如那无色无味的所谓乡愁一样,挥之不散。
我不敢说我有乡愁。因为除了这副皮囊之外,身上没有任何故乡的影子。此外,除非几瓶酒灌下,我很难会冒然想起故乡来。为什么说是"冒然"?因为子非将相、亦非商贾,形如丧家之犬,如何赋得衣锦还乡?
所以看到刘原的《丧家犬也有乡愁》一书,心生快慰,没曾想这先生竟是同乡,除了我没有其才思千里之外,其他的各种遭遇,又彼此有些相似。快慰之余则欣然读之。
只是2000年(此书的第一篇《国门苍凉》写就的日期)距离至今已经十一年,刘原笔下的甲A已经从一盘毛血旺变成一盘苍蝇萦绕的烂肉中超,谈论起来的众人都会纷纷掩鼻,生怕沾染了衰气。如今再度看到这些文章,若非深谙足球,恐怕很难读得出个中的段子,也接不住刘原笔下抖出的包袱。
或者当初真的是为了赚那稿费换作酒钱,刘原不停地拿自己的同事(原《南方体育》的同仁)开涮,一块块的小豆腐中,总会嵌几枚人名:龚晓跃、张晓舟、方、棋哥、小黑……杨箕村也成了卧虎藏蛇的地方,叫卖声、、声、吵架声,声声入耳,声声落笔。所谓正人君子者,或者会对诸如此类的声音感到不堪皱眉,而赤诚如我等(或赤贫如我等),则总会觉得这声声如泣如歌,总想买上一瓶儿酒,沿着杂乱的街道,逛几个来回,然后对着电线杆喊:来,走一个。这就是异乡人傍晚之后的生活。
并没有多少人会留意那些苦闷的异乡生活,大概也没多少人会问及刘原,一个人在广州的杨箕村,生活是怎么过来的,乡愁又是用什么来盛放的?用散装的啤酒,还是瓶装的墨水,抑或是一小块磁盘?或者都没有。这一切都只是谋生。
所以,尽管刘原嬉笑地说着各种黄段子,文字却是清冽冽的,瘦的让人看得见肋骨。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段子,被掰开,像胡椒粉一样在各个短篇里撒上那么一点,让你一激灵。当然,这些文字仅仅限于让你一激灵。而且,更为不同的是,这些文字都是有时效性的。尽管从足球没什么进步,但长江后浪打前浪,前浪不知道死了多少回了。现在,谁还听你唠叨徐根宝、范志毅?
十多年过去,自称流氓的刘原,肯定是对咸湿这个词感触良多。咸湿者,咸的是血,湿的是泪。
《丧家犬也有乡愁》读后感(六):热爱王小波的杨箕村村民
知道刘原这个人,是偶然在飞机读物上看到的,说来也巧,我一般在飞机上除了上机前5分钟注意一下哪个空姐比较漂亮哪个空乘比较帅之外都是“麻烦给我一个毛毯”就去的。因为寒暑假无非就是开学放假,早就对沿途的风景失去兴趣,也过了倚窗望云的欣喜了,就为了一觉醒来舒适地到达目的地,这大抵也是一种缘分吧。
飞机读物上的一篇简短的文章内容我已经忘了大概,但是对刘原这个名字,却是记在了脑海,可惜航空的网络不(此处就不吐槽了),不能立即搜索相关信息。刘原的话语幽默带有骨干,他的话是裸的,但他表达的方式却又是隐约的,第一眼会喜欢上他,后来我想了想大概是他也喜爱王小波,也同我一样受到广州雨水的冲洗。
言归正传,其实2个月之后我已经把这件事抛诸脑后,碰巧某天在朋友的书架里看见《丧家犬》这本书,认出了刘原这厮。时隔几个月,我再次拾起对刘原这个人的热情。
《丧家犬》不是小说,更说不上短篇还是长篇,更像是作者每天为了生计码字和对周遭生活(可以说大分是球评)的收录。我个人是不感冒足球的,对红牌黑哨更是一窍不通,我喜爱的更多的是他幽默风趣,入木三分有如儒林外史般的生动。没有很着急很集中地看完这本书而是断断续续地看,但是看完的每一篇下次都能记起刘原想说的是什么,读者和作者之间的默契就是,作者在想象这个字眼这句话笑了,读者也笑了。
开篇对落日西下的前国足巨星张惠康的描写我是很难过的,就好像平时看娱乐版提到“香港前港姐如何如何悲凉”一样,世界变得太快需要的也太多,技术,容貌等等,但凡有跟不上的就会遭遇淘汰。看完张惠康这篇我就把这本书放下了,甚至好长一段时间再没翻开过,直到毕业。
毕业上班的生活一如既往无聊,我开始好好看那一堆我在大学买了却没来得及看的书。《丧家犬》不是我的书,以前就说过,书是别人的才会好好看,同理,我拾起的第一本书就是《丧家犬》。刘原说:我对王小波作品的第一感是像苦丁茶一样,涩。因为这句话我差点爱上这个文艺的广州大叔甚至想投南方体育的简历,当然都是假的。王小波的文字极其洗练,近乎吝啬,好多人想学王小波,好多人在学王小波,刘原也是,但是他和小波哥是两种不同的人,小波哥是知青年代时代下的产物,他的生活简单也复杂,想做的事情多,不能做的更多。
说不上是书评,就是想说,如果你想笑一笑,然后再低头沉思,可以读一读刘原的书,然后我想去柳州见识一下楠木棺材了,毕竟冬暖夏凉四季如春如沐春风容光焕发生前不能有,死后总该享受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