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履途》是一本由[美]《纽约时报》主编著作,未读·文艺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学履途》读后感(一):世界每一个角落都值得被书写
《文学履途》的致谢里有这样一句话:“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都曾被人踏足过。我要感谢在世界上漫游的众多文学大家,他们以不同的语言,写下了激励人心的文字。”读完《文学履途》后,我想世界每一个角落都孕育着丰富的人性和故事,每一个角落都值得被书写。
《文学履途:漫游在故事诞生之地》是纽约时报的一个专栏,收录了38篇游记,纽约时报设立文学履途专栏期待“确定的任务让我们更好地感知当下,而非闲逛,刷新自己的社交信息或惋惜国记漫步的花费”,使旅行仪式化,抽离掉个人的身份,增加喜爱的作家的任务,为旅行增加了文学的属性。其特殊性是这些游记均走在杰出作家曾生活的地方,重走这些路在追寻灵感迸发的一刻,或是书中描述的微小地点,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游记与评论的集合,也是一个不错的书中书单。
1、交叠的趣味:第一篇马克吐温的夏威夷,由劳伦斯唐斯撰写,他走的当下的夏威夷,同时在回顾马克吐温走访时未完全的天然样子,而马克吐温与劳伦斯同为旅行者,是作者与作者的身份交叠。而纳博科夫篇也有这样的交叠感,作者兰登 Y 琼斯在美国西之旅,几乎重走纳博科夫夫妻的旅行,而这一段行程同样是纳博科夫笔下洛丽塔的旅程,在文章中常能看到随着风景与《洛丽塔》作品中的几多相似,似的三者在时间上出现交叠,仿佛看到纳博科夫在那一刻获得的故事灵感。
2、作品的根基:凯鲁亚克篇作者这样形容他生活的孤凉峰“在山中度过的时光里,他的文字和修辞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伊舍伍德的柏林是他小说的灵感,他周边出现的人,常去的“男孩酒吧”融汇在他笔下柏林人“私密且出格的生活之中”。埃莱娜费兰特的卢萨迪区和博尔赫斯的“巴勒莫”都在作品里留下了危险暴力的影子,这种意象渗透到作品之中,成为抹不去的痕迹。
3、温柔的细节:费雪篇,她的仰慕者之一约翰马丁住在她去世前居住的房子里,他说每次穿过卫生间的门走向卧室时,门会自动关闭,“我知道那是费雪”。
《文学履途》读后感(二):唯一能留在世上的东西,就是一个人的精神
(文有剧透,慎入)
初读《文学履途》的介绍,说是《纽约时报》的专栏,这让人想到《巴黎评论》,由于《巴黎评论》系列早就是我的心头好,看到这本书,也是没有犹豫就开始读。
《文学履途》大致有38篇关于作家的短文,多是作者到作家生活之地探访,与我平时喜欢读作家的书信集、或是有水平的作家访谈一样,都是一种对作家的创作和生活的窥探与想象。比如读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不单靠面包活着》,发现陀氏无时不在哭穷,写小说都是为了挣钱,还不断要求出版社预支稿费。这便让人感到安慰。
《文学履途》有几篇出众的篇幅,和《巴黎评论》带给我的启示相似的是,会让我对一些不熟悉的作家产生很大的兴趣,这也是一种推介作家的好方式。比如书中提到的费雪、玛丽奥利弗、唐帕特森,有人独自生活在荒无人烟的小岛,有人把纸张和铅笔藏在树林里以便散步的时候随时创作,虽然是从未接触过的,我却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这些作者灵魂的魅力。
如同费雪谈及遗物时说的:“唯一能留在世上的东西,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我所留下的,会融入空气,化为烟雾,散为一阵水汽,像这样落在某样东西上,也许它们会微微闪现一丝光芒。”
以下摘自《滋养身心的房子》:
费雪给了普雷德尔布弗里3.94万美元,让他来建一座她形容为“深受自己古怪癖好影响的小屋”。他为她设计了拱形的红木天花板,黑砖地板,还有一间奢华的卫生间,面积有另一间卧室那么大,红的墙面很适合挂艺术作品。
厨房是式的,像船载厨房那也简单的一栋。它的亮点在于水槽上的那些窗户,当人们在水槽前刷洗的时候,可以在窗外果园投射进来的光线与阴影中沉思。
费雪的卧室有一个露台,从那里可以直接看到钟楼,房间里挂满了以前旅行带回的物:一张来自威尼斯的海报,以及来自法国的耶稣诞生像。书架上的绯红内饰和大门入口的红色遥相呼应,整座房子的中心是一个坐卧两用长椅,看上去就像女王的宝座。
一切都恰如其分。她的朋友,小说家安妮拉莫特写道:“她似乎能把这房子穿在身上,古典又简约,像一条完美的裙子。”
《文学履途》读后感(三):漫步在文学的世界
有人说的文学家就如天上璀璨的繁星,离我们虽然遥远,却能以微弱的光给我们以指引。但我说,那些的文学家更像一粒粒珍珠,随意撒落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你不去走近它,就永远发现不了它,就不知道它有多么与众不同。 不管我们是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我们多多少少都会接触过几个文学家的文字,但我们却从未近距离的走进他们的世界,真正体会文学家们所处的环境、当时的心情。若你真正走近他们,你或许会对作者多一点理解,对作品多一层悟透。 《文学履途》就是各大知名编辑、作家用旅行的方式,走进世界已故文学巨匠曾经生活、游历的地方,带我们比较系统、全面的了解一些世界上著名的文学家的真实生活和场景,去体味他们当时创作时的灵感来源。两代文学家的思想碰撞,两位文学家的思想串联,为我们展现文学的奇妙,为我们呈现一段不一样的旅行经历,为我们揭示精神无比震惊的穿透力。 这本书最先来源于《纽约时报》的一个专栏。自1860年刊登的一篇记录前往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拜访莎士比亚的出生地和墓地旅行的文章,这篇古老的文章便是“文学履途”的最初样态,探寻一个作家的个性、作品与周围环境之间的联系。而后,“文学履途”便成了《纽约时报》一直延续下来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完整专栏。 这个系列的作品涉猎广泛,每篇文章写作的切入点也和那些文学巨匠各自的风格一样多变。每一位作者探访一位文学巨匠,也做到了风格各异,情怀如一。“文学履途”这个栏目最先从美国本土开始,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把触角伸向更远的地方,从美国、欧洲到阿根廷、马提尼克,甚至还到达了越南。 这本书一共分为版块,即美国本土、欧洲及远方,共38篇文学游记。在这本书里我了解了许多牛逼的外国文学巨匠他们的生平与其著名的著作,也知道了某些著名著作的由来。 全世界为之风靡的爱丽丝奇幻仙境竟是一位数学讲师平时讲给朋友女儿的故事。当时,爱丽丝只有十岁,她和她的姐妹洛里纳和伊迪丝,经常坐在泰晤士河的船上,听着这位讲师讲述一个奇妙世界中的奇妙探险。 爱丽丝的父亲是牛津大学最大学院――基督教堂学院院长利德尔,这位讲师是这所学院的数学讲师道奇森,他是一位很有才华的逻辑学家,并且很会讲故事。 虽然《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如此受欢迎,但最初它是自费出版的。你现在应该知道这位数学讲师有多牛了吧?很多作家穷困潦倒,靠投稿才能保证基本的生活,而这位讲师完全没有这些顾虑。原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里那些光怪陆离的景象全来自牛津这所古老的大学。那些吱呀作响的橡木门,那些通往梦幻城堡的圆形门廊、牛津植物园、安静的小河……,全是他灵感的来源。 还有创作了《绿山墙的安妮》的露西.莫德.蒙哥马利,她生活过的爱德华王子岛便是书中安妮生活的场景,这里现在已经按照书中描写的样子,设计成了相同的模样,以吸引更多《绿山墙的安妮》的书迷们前来旅游观光,感受书中描绘的实景。 虽然有很多地方,因为一个的作者而名声大噪,但也有些的作家在文学界满誉全球,而在当地却找不到作者存在过的多少痕迹。如纳博科夫因《洛丽塔》一书而闻名于世,当旅行者以为自己带着一本翻烂了的《洛丽塔》,沿着纳博科夫曾走过的路线一一领略书中的风貌,会引起人们的瞩目时,但一切只证明,旅行者想多了。因为旅行者遇到的所有旅馆的老板,他们都说没有听过纳博科夫这个名字,也没有听说过《洛丽塔》这样一本书。 但也并不是所有的作者不是被刻意放大,就是已湮没红尘,像越南女作家杜拉斯,因一本《情人》广被世界所认同,而在他书中描写的那个情人,作者竟真找到了他的存在。那个情人――富二代李云泰,在他的墓地发现了他与妻子的照片。神坛上这位情人的照片看上去七十来岁,身村清瘦,有着北方人的白梧皮肤。 那些文学巨匠如一粒粒珍珠,隐藏在世界上的各个角落,不管是被世人发现,还是湮没红尘;不管是被世人拼命传颂,还是仍然寂寂无名,他们都同样璀璨,美丽着这个世界,丰富着这个世界的内涵。
《文学履途》读后感(四):世上最为经典的38篇游记
文/Carrie流浪世界
2015年,有一封仅有10个字辞职信,被网友评为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没有之一”。这封信的内容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于是,许多人纷纷以这10个字作为由,开始裸辞。旅游社又顺水行舟地策划一场又一场的旅游盛宴。
目前,已成为世界上第入境旅游接待国及第出境旅游客源国。可是,大份人都是“打卡式”旅游。诚如,达到某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人们必须拍个照片,编辑文字“旅游打卡:Day XX,某地”,点击朋友圈发送的按钮。
比方说,很多人兴高采烈来到长沙橘子洲头游玩,带着各类相机、各种拜poss目的是与石像合影,但是完全不知道毛爷爷曾经就在这里写出《沁园春·雪》的著作。因此,我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文盲式的旅游”。
美国人比尔·波特旅游形式则不同。他为了寻访36位他所钦佩的古代诗人故址。69岁的他,轻装便行,随身携带“美国最好的酒”——用玉米酿制的波旁威士忌,从孔子的故乡曲阜出发,沿着黄河、长江,全程花了30天时间,共寻访36位古代诗人的足迹,目的向每一位诗人致敬。
可见,比尔·波特的旅行是带着目的的,这与我们漫无目的“文盲式旅游”完全不同。
我们该如何向比尔·波特学,做一名真正的旅行者,不再做走马观花的观光客呢?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文学履途》一书。学一学38位来自不同地方的文学巨匠是如何旅行的。他们又如何遨游自然与城市中又创造出的一系列不朽作品。
本书是《纽约时报》“文学履途”专栏集结,共收录了38篇作家的游记,旅行地分为美国、欧洲及除了欧美以后的远方片区。
一:你眼中的美国是长什么样的?
说到美国,我们必会想到硅谷、华尔街、夏威夷等等有名气的地方。说到硅谷,我们会联想“顶尖高手”;说到华尔街,我们联想“股票”;说到夏威夷,我们会想起“蓝天白云、沙滩、比基尼、冲浪、徒步探险等等。”
戴维·洛奇曾在他的讽刺小说《天空消息》中这样说:“一队挂着腰包的游客在威基基海滩的步道上来回走着,好像天堂朝圣的人一般,没有别的地方可去好。…好吧,这儿真不错,不过这就只有这些吗,就这样了吗?”诚然,夏威夷肯定不只有这些。
在《马克·吐温的夏威夷》篇中,讲述到1866年,尚未出名的马克·吐温,在这里度过了四个月之后,从三明治群岛寄回的25封信。这些信在半个世纪之后,成为最好的旅游文学素材。因为马克吐温眼里的夏威夷有船长、捕鲸人,传道士、自助晚餐盛宴有芋泥、卡鲁瓦烤猪肉、米饭、波克——一种古法腌制生鱼。马克·吐温将这里描绘为:“你能想到的最安宁、最静谧、最有周末感觉的地方。
可见,单从一篇游记中,我们便可以读出夏威夷的另一种的味道。在旅途中,文人往往会触景生情,随后又找到源源不断地创作灵感。
二:你眼中的欧洲又是什么样的?
说到欧洲旅游,我们立马就激动起来,脑海中浮现英国的城堡、德国的美人、西班牙的足球和斗牛、 法国的葡萄酒、香宾和阿尔卑斯山脉、还有环意大利米兰的时装、威尼斯的水城和小艇、荷兰的郁金香,风车和围海大堤……。
而《文学履途》书中描绘的欧洲是这样的。查理·洛维特在牛津旅行途中,寻找爱丽丝的奇妙世界。英国作家易斯·卡罗尔,于1864年,在牛津遇见爱丽丝。有一个小女孩掉进了兔子洞,正在一个奇妙世界中,经历奇妙的探险的故事。而这个故事后来便编写成脍炙人口的《爱丽丝梦游仙境》。
又如,大卫·谢夫特在《英格兰海岸,托马斯·哈代创造了自己的世界》这篇游记写到托马斯·哈代,于1874年创作小说《远离尘嚣》这作品讲述的是维多利亚时代一位独立坚强的女生和她的追求者们的故事。而大卫·谢夫特在英格兰海岸旅行中想到小说里:“那个花心的军官特洛伊正在英国南的鲁尔文海湾游泳。”。
可见,旅行对于文学家来说,是创作的好时机,而对于旅游者来说,是偶遇“名人”的好机会,也是获取深度知识要源泉的有效渠道。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三:你心中的远方又是怎么样的?
大卫·拉斯金在《在彼得圣堡,过去的诗人是此刻的向导》这篇游记中谈到文学巨匠普希金。他在我们的眼里完全比不上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的名气大。
但是,俄罗斯人对普希金是狂热崇拜的。在公共广场、博物馆、角落的海报里,我们都能看到普希金。彼得圣堡的疯狂,是以普希金的《黑桃皇后》为开端。普希金笔下的文字是无人可替代的。
总之,《文学履途》这本书是旅行随笔范本,是一场虚构与实景交融的魔幻盛宴。此书是从《纽约时报》20年金地经典专栏中的精挑细选的38篇最值得阅读的游记。
这本书虽然读起来有点拗口、翻译有点小瑕疵,但是十分耐读。因为在阅读这本书时,要求我们不断地去挖掘文学背后的文学故事。
所以可以说,这本书不是流水账,也不同于其他千篇一律写作风格的书。倘若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用心读完《文学履途》这本书,便会惊奇地发现世界,原来是一本用足迹描绘出来的绝妙好书。
最后,我想郑重地告诉大家,与其走马观花地在网上预览摄影师拍各地的景点图片和利用宝贵的假期到旅游景点打卡,不如好好邂逅于《文学履途》这本书。与其“文盲式旅游”,不如捧起这本书,好好享受漫游于故事诞生之地的乐趣。
《文学履途》读后感(五):世界名著背后的文学之旅
多年前,当我手捧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这本书时,我就被小说里的人物所感动。小说中凤凰古城的美,城里的青石板路,那只汪汪叫的大黄狗,还有那个叫翠翠的女孩让我难忘。 我一直在想,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集灵秀与唯美于一体,最令人神往的就是纯净秀美的湘西山水和真挚的人际关系。 那小说中茶峒的风景自不必说,看完这小说当时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此生一定要去一次湘西,去看一眼沈老笔下的边城。 《边城》里那蓝天白云,碧绿的清澈的江水,通灵啼叫的黄鹂鸟儿,还有那只大黄狗,以及书里那些纯朴而善良的人,和那段想要却得不到的爱情曾让我神往却又觉得悲伤,我想去那里走一走,看一看,去探寻究竟是什么样的地方让沈从文写出这样一小说的? 当我今年真的圆梦去了沈从文的故乡凤凰古城后我才知道,原来他笔下的美景这里真的有,而且更加的真实。那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和纯朴得人际关系让我感慨颇深。 当我清晨走在那条窄窄的小道上,听着江水潺潺流淌,看着江两岸的妇女洗着衣服,贩卖着花环,我是真的悟了,《边城》就是这里,这里成就了名作《边城》,也只有这样稀有的景观,充满历史韵味和人文情怀的地方才能写出这么好的作品。 是啊,《边城》有它的原形和背后的环境,那么这本我现在阅读的《文学履途》也一样有,甚至这是一本专门探寻文学起源地的书。 当我拿着这本《文学履途》静静品味时,我才知道,原来不只是沈老的作品有背后的环境和故事,这个世界上很多的名作背后都有他的故事,而且正是这些藏于背后的作者经历,才让我们更加对作品本身解读的更深刻。就如我如果不去凤凰,不去湘西,也许我永远不会知道世界上还有那么美丽的风景,还有那么原生态的地方。 《文学履途》这本书起源于纽约时代周刊的一个专栏,这个专栏每一期邀请一个专栏作者去已故作家的名作诞生地去寻根问源,致力于找到名著与作家背后的故事,探索文学作品诞生的背后,作者的经历和环境对作品的重要关系。 在书的38篇文章中,这些专栏作者们几乎走遍了美国,欧洲,以及世界其他的一些著名作品的诞生地。这些时代周刊的专栏作者用旅行的方式去探索,用自己的真实感受,去找寻名作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他们通过这种寻找文学起源地的旅行,引导我们走进世界已故文学巨匠曾经生活、游历的地方,带我们比较系统、全面的了解一些世界上著名的文学家的真实生活和场景,去体味他们当时创作时的灵感来源。 这是一场文学与文学碰撞的旅行,是不同时代文学家的一次思想交流,它为我们展现文学的奇妙,找寻到了那些玄妙的缘分,更为我们呈现一段不一样的旅行经历。 世界上的著名作家很多,然而有那么一些作家即便离我们很远但他的作品却能拉进读者与他的距离。而纳博科夫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作家,当我读着这本《文学履途》,重走纳博科夫曾经走过的很多地方,沿着书中的地图上《洛丽塔》的旅行路线,探寻马克吐温在夏威夷的,攀登那座曾经鼓舞了凯鲁亚克的山峰...你会发现,文学并不高高在上,文学家也并不神秘莫测,他们如同你我。 和其他旅游一样,夏威夷也徘徊在幸福与无聊之间。夏威夷的浪漫曾让我们神往,夏威夷的故事也有很多。 戴维•洛奇曾在他的讽刺小说(Paradise News) 中描写过这样的窘境,想象一队挂着腰包的游客在海滩上来回走着,好像到天堂朝圣的人一般,看上去很开心,但是内心却想着: “好吧,这儿真不错,不过这就只有这些吗?就这样了?” 不,夏威夷绝对有他的魅力,就如同人类也有他的多面性。夏威夷那炽热的阳光下潜藏着一段动荡的历史,一个蕴含了悲伤与美丽的维度。夏威夷与其他地方区别开来的东西那就是:它拥有一个复杂的灵魂。 许多著名作家都写过夏威夷,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和赫尔曼梅尔维尔都曾在游览夏威夷后写过关于这里的故事,但他们写下的一些关于夏威夷的文字基本都是虚构,或者运用了深刻的隐喻,夏威夷的灵魂他们并没有感受到。 而詹姆斯•米切纳则是一个另类,他写得夏威夷太过详尽,就像一个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对夏威夷的完美复述。是的,他的确在这里生活了很多年,在他1959年出版的小说《夏威夷史诗》中,他几乎把整座岛都写完了,从火山写到传教士,这是一个人对一个地方最深沉的爱意,他写出了夏威夷的灵魂。 也正是这样的深爱成就了这样一史诗巨作,也因为夏威夷那复杂的灵魂让这位作家扎根于此,他们互相成就了彼此,在文学的海洋里,在夏威夷的小岛上,灵魂相融,心意相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才是真正的交融,这样的交融才能写出打动万千读者的好书。
活在这世上,你需要能够,做三件事:爱那些终将逝去的事物;用尽一生全力守护;并在最后的时刻来临时放它走,任它走。 在一片月桂树、杨梅树掩映之下,有一座白色的灰泥墙房子,门前花团锦簇,铁丝围栏和牛圈还保持着原样,只是那些曾经M.F.K费雪养的牛群不见了,同样消失的还有那个警告路人远离牧场的牌子,这里被费雪称之为她的“终老居”。 身为一名作家,费雪以充满感性和极具个性的文字定义了一种新的文体,在她诞生的100年后,她的那个避世之所“终老居”成为她留给人们的唯一念想。 费雪的这个房子,她的助理曾说,“当你走进她的房间,能感觉到整个人都活了”,费雪就是这么一个热爱生活的女人,即便她曾离婚两次,但她的生活观,以及书中她对爱情与饥饿得解读至今依然影响着很多读者。 在她身体不行时她依然写作,且从不拒绝别人,她喜欢和人聊天,哪怕在最后的日子,她依然慷慨的分享她的精神世界。费雪曾在遗物中留言:“唯一能留在世上的东西,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我所留下的,会融入空气,化为烟雾,散为水汽,落在某样东西上,也许他们会微微闪现光芒。” 这就是费雪,那个世界上最好的女人,这所她喜欢的“终老居”带给她的是她最好的期待。她热爱这里的一草一木,是这里成就了她,也是她让这里变成人们都想要去的地方,这种层面的交流与共存才是一好作品诞生的基础。 当我们阅读《文学履途》这本书,作为一个真正的旅行者,不再只是走马观花时,无论是M.F.K.费雪的“终老居”,还是达希尔哈米特的黑色旧金山,亦或者雷切尔•卡森的布斯贝港,这些作家的故事都让我们对文学创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那些不对外的故居亦或者他们生前偏爱的餐馆,当我们追随文学家的生活轨迹,即使是异国他乡,也会有一见如故的感觉。 我们的可以想象到,当卡森坐在桌前写作,可以从窗口看到鲸的景象,房子北边的那片松林是被她命名的“失落森林”,站在那里,我们也许会明白,为何年复一年,卡森都不愿意离开这片充满美景,生生不息的地方?因为这样的美景才是最适合她的地方,也是为她提供写作灵感的地方。 我也终于明白,原来所有的文学创作从来不是天马行空,都有背后的故事。即便是虚构的童话故事《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它也有属于它的故事。这本童话书就是一位教师讲给女儿听的故事,《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如此受欢迎,但最初它是自费出版,且书中里那些光怪陆离的景象全来自牛津这所古老的大学。 我们会发现,作家笔下小到一棵草,一座房子,大到一个,一个时代,甚至一个宇宙都是来源于日常生活和所见所闻。而作家的生活方式与环境直接影响到其作品质量的好坏。会生活的人一定是热爱生活的,那么其作品定然能感染到读者,而活的孤独与忧郁的人作品自然有着浓浓的孤独。 就如张爱玲她的一生,从不幸的童年到后来的晚年,她被家庭伤害,被爱情伤害,最后为情所困,因此她的作品读起来让人觉得凄凉,又觉得她太过冷情,然而这未尝不是成就她的一种方式,如果她很幸福,也许她不一定写出《倾城之恋》这样的佳作。 从《文学履途》中我们会找到所有文学书的共通点,那就是环境和生活方式对作品的直接影响。如果你也想了解这些背后的故事,如果你也想找到灵感和感悟,那么这本书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悲哀的是很多好作品都是作者死后很多年才风靡全球,愿每一本书都有绽放风华的时候,一切都是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