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球游戏》是一本由[德国]赫尔曼·黑塞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4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玻璃球游戏》读后感(一):附议:敢于生活
看到评论中有位朋友的标题是“敢于生活”,很是赞同。
不同的人读这本小说,有不同的感受。作为精神贵族,黑塞将一生的求索所得,浓缩于这本晚年的著作中。对于主人公一生的描述是非常完整的,从少年时受到音乐大师的感召,到辞去玻璃球大师的职务而去教一个少年,精神在轮回中生生不息,终点即起点。
黑塞对传统文化很是痴迷,对阴阳的概念很有共鸣。最近恰巧在读杜威的《哲学的改造》,其中崇尚“体验”的精神,与黑塞有共鸣之处,包括超越二分法的尝试,亦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每个人要凭借自己的经历去感悟了。
“我的朋友,你不该去渴求一种完善的学说,而应该渴求完善自己。神性在你心中,不在任何概念里。真理是体验而得的,无法传授。”祝所有朋友新一年:更敢于生活。
《玻璃球游戏》读后感(二):空中楼阁
(跑题表示,“玻璃球游戏”这个名字,给我的画面其实是一群穿着希腊袍子在高堡里研究精神文明的老学究们埋首于沙坑里打弹珠的场景。)
说回这本我竟看到了乌托邦和反乌托邦两种影子的、难以定义的小说,黑塞虚构出的这个致力于思想和精神上的精进的小学术王国,兼具宗教和学术机构的两种特质,而通过传记方式记录的这位虚构出的“一代宗师”的生平,颇有几分给圣人立传的意思。
本书也属于那种让你看着看着就会冒出“我怕不是个文盲”这样的念头的作品。这本“传记”里有故人回忆、有书信、有诗歌,甚至还有以男主人公身份创作的,早年的三篇虚构传记(嗯,虚构里套着虚构……)——其中之一竟是个南柯一梦的翻版。
嗯,我觉得我的大脑还在消化这本书,暂时无话可说了。
《玻璃球游戏》读后感(三):我们力图达到的,是一个整体的生活
看过赫尔曼黑塞的玻璃球游戏,留下的主要印象是主人公在理念世界、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世俗世界之间的调和努力,这是所有知识分子必须面对的问题,正是对这个问题的不同态度,成就了不同的对待世界的方式。
赫尔曼黑塞的调和努力是正途中的正途,这种努力使不会被驳倒的,我们人类都渴望着一种整体的生活,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灵魂和肉体,正是在对两种事物进行对比和调和中,才可以创造的思想,体验到刻骨的痛苦。
不得不说,黑塞在书中过多地迷信的阴阳冲气以为和的思想,对易经和道家思想有种符号化的理解。另外,书的结构,某些语言过于繁琐和做作,有斧凿的痕迹。但瑕不掩瑜,就是这种写这本书的idea就已经堪称惊艳了。
黑塞的书读的不多,以上只是一点个人看法,期待以后的校正。
《玻璃球游戏》读后感(四):个性与共性的冲突与统一
这是本可以从多个角度品评的经典著作。黑塞在二战以后,以一个德国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件多不容易的事。
经典著作,一般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诠释。我只能从一点来说说自己的感想。在所谓‘副刊时代’,对个性有了病态的崇拜,以追寻名人的细枝末节为乐。进入卡斯塔里的时代,大师们抑制了各自的个性,以宗教的共性 来领导精神世界。玻璃球大师显示了对共性的服从和驾驭。但是在与世俗世界的来往中和独立的思考,终于跨越了共性,进入了一种融合了共性的宗教精神和个性的独立的近于完美的状态,完成了冲突和统一。但是,似乎神并不允许这种完美在现实世界的存在。他很快地走向死亡。
面对着对个性(可能是活泼的,也可能是变态的,取决于参与者的态度)和共性(可能是纯洁的,也可能是压抑的,取决于团体的态度)读者会做什么选择? 或者选择本身也是剧本的一分?
《玻璃球游戏》读后感(五):枝头蜜
朋友说,一生只想有很多体验就够了。其实这反而是很容易的事。在小说里,我们活了很多辈子,欢乐也好,痛苦也好,千千万万遍。所以类似的处境可得,类似的痛苦大概也能明了,我来了,我看过,我活过,所以我也理解--文学是人类的良心。
分数给这么低,主要是我觉得小说应该有蜜。玻璃球游戏太理性庄重,思维的乐趣和情感的蜜一起服下更好。黑格尔说,人们得知识的第一重境界依赖感情录入,totally right.
现在有个有趣的新词叫“情绪价值”,去观察年轻的女孩子们的求偶观念,你会发现有一分女孩子说:女孩子找对象不要太看重情绪价值,情绪价值太昂贵,要钱,不要情绪价值。我无权评判他人的生活,但这句话实在让我毛骨悚然。没有情感的人是什么呢?机器吗?
好苦啊。
波叔曾经这样描述我们的生活:我们悬挂在悬崖上的一根枯枝上,枝头有蜂蜜,身后有猛虎,身下是深渊,而我们整个生活的实质,不过是舔舐枝头蜜。
慢慢看懂他为何这样描述。羡慕永远都懂不了的人。未经世事的童真是lucky,谁不羡慕这样的童真呢?谁不想守护呢?也许也有人想要抹去,可是,可是,经历世事的童真,是智慧哦。
《玻璃球游戏》读后感(六):理想主义必读之作
#短评写不下系列#
这是迄今为止看过最少对话、情节最平淡的小说,看到一半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在看小说。但毫无疑问,这绝对是的小说!
主人公克乃西特可以说是个完美的人,智商高,情商高,人品好,而且就像书里说的有一种能让所有人喜欢他的天赋,嗯,我也很爱他。在玻璃球世界里,他一步步走上人生巅峰之时,却陷入了苦恼,是继续在完美的精神世界逃离世俗世界的纷纷扰扰呢,还是投身到世俗世界里,为了让世界变得更好一点而奉献自己呢?最后他当然选择了后者,尽管不幸那么快就降临了。我想到了大学时期做实验做模型,总有个理想状态,在理想状态下,实验结果理所当然是漂亮的,然而,缺乏了真实环境的考验,这样的研究结果或者模型,到底也只能是满足自己,对社会没有作用的话,还有什么价值可言呢?这并非是功利主义的想法,却恰恰就是为了能让我们生活的世界变得更好一点而做出努力,恰恰是对世界、对人类承担起责任,而不仅仅是一味追求个人的技艺。所以,如何在世俗世界里面始终坚定信念和理想,这个问题在任何时候都一样,值得我们去探索。克乃西特告诉我们,在任何时候,心怀世界,不要畏惧,勇敢去追求,你的心会告诉你答案。
我自己是有点理想主义的,所以对克乃西特的死有点不能释怀,真的是始料未及,因为我期盼的是“他到了世俗世界后,用强大的精神力量改造世俗世界”这样的内容。但仔细想想,也并不遗憾,某种程度上说,他已经对世界产生了影响,哪怕只是改变了一个人。
这是第一次读黑塞,读完之后彻底折服,接下来打算读读其他的代表作品。
顺便吐槽一下短评,200字这个限制是不是合理啊~~~
《玻璃球游戏》读后感(七):浪漫主义的彗星
一直以为在二战前后不可能存在浪漫主义的作品,看来这是偏见。
黑塞将其毕生追求陈列在精美的乌托邦中,以一个俯瞰的视角将展台周遭的废墟和荆棘一同摄入。黑塞不再将自己作为演员或者展品进行陈列,而是以虚拟舞台与血肉人偶的方式,在三个传记中表达对于智性的追求和知识分子的根本矛盾。
黑塞给所有传记对象安排了一个近乎殉道的结,让人很难对其所思所想不抱有尊敬之情,浪漫到不忍苛责。
最早接触黑塞是他的《》,当时是在听一首后摇,里面有朗诵。后来找到原文并且用哥特体抄录下来,作为笔记本的扉页。
前两个月遇到一群小孩在游学机构的组织下做阅读书目的调研。有的小孩很羞怯,有的小孩很有效率的执行上面给的任务。被同样的问题问了几十遍,我生出点捉弄的意思,你有没有想过互相帮忙完成任务?我说的我喜欢的书不见得是我喜欢的书该怎么办?你觉得这个任务的目的是什么?终于有个年龄大一点的女孩把问题推进到你喜欢的诗。当时张口想说的是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顾城黑色的眼睛,后面想想,万一要写诗名呢,我也不确定这诗名是否就是我记起的那几句,而且有点俗。说到喜欢,顾城和海子的诗集我都买过,海子我没多少印象,顾城倒是真喜欢,但不是黑色是我眼睛那首,而是有一句大雾弥去一滩败草一袖冷风,可惜也不记得诗名了。想来想去,《》蹦入脑海,这一首诗和克乃西特最得意的那首诗内核是一致的,挣脱过去、故土的束缚,人生本为一段段,向前,因当不断向前,不要被牵绊。第一次看到这首诗我记不起在哪年,只是记得当时自己心态,什么都没得到,什么都没失去。现在看玻璃球游戏,自己已经有很多失去,有一点他人羡艳的,转眼间将这一点亲手抛弃,只剩下失却和原地徘徊。因而对于克乃西特我是羡慕的,失却为了向前,预见了绝望也要向前。
黑塞在三个传记中都为殉道的主人公安排了后继者——富有希望的年轻人,以此留下一线希望。
回到我被问最喜欢的书的情景中,有个男孩,跟在女孩身后,看到我写的回答,眼睛反射出惊奇,“有意思,这个可以问为什么了”,我还没来得及回答,被一阵哨声打断,男孩被女孩拽走了。如果男孩问为什么,我可以回答,如果你确认你所追求的是无上的,你可能会走到一段全新的。世界投影到我的眼中是虚无变形颓废神经质,充斥着漂移不定的狩猎者,所以更需要这样的人物和故事。
.S.这样一看,云图似乎有玻璃球游戏的影子。
《玻璃球游戏》读后感(八):精神世界的斗者
用三天的时间看完一本书,好似重新体验了一遍生活。乌托邦式的书名,乌托邦式的世界。
如同书中令人仰慕的音乐大师一般,黑塞用其构造的理想国默默引导着我们去理解他对于现实生活的矛盾之心。用一个年轻人的思维去发现矛盾,再用一位老者的口吻去不断劝诫。就像他在文中所塑造的德格拉里乌斯一角色所创作的玻璃球游戏,“每每在貌似困顿绝望,近于瓦解之际,却蓦然顿住,疑问和困惑逐渐淡化消失”。作者对现实充满了悲剧性的怀疑,却也总是给出自己思索而得的解答。
“教师或者学者的工作是研究技巧,流传下来的遗产,维护研究方式方法的纯洁性,而不是去传授那些不可传授的激动人心的精神体验——这得流待入选的学生们自己去经历,这也常常使他们成为失败者和受害者。”但是,黑塞却用其精心虚构的世界,向我们传达了这精神体验。
起初,黑塞只是对于精神世界和世俗世界的对立给出了忠告:“我们的目标是正确认识矛盾对立,首先当然是看作矛盾,然而接着要视为一个统一体的相对极。”倘若我们身处世俗世界而对精神世界进行讥讽,那只能体现无知;而倘若我们委身精神世界而觉得世俗的一文不名,则或许又表现出小人物的爱憎本能。“一个人能够既是严谨的逻辑学家或者语法学家,同时又是充满幻想和音乐感的人。”而身处现实生活,如何去统一精神世界和世俗世界的对立,是一项难题。书中也用其独有的角色为我们展示了两者对立的危险情景,从对世俗世界的坚持和信仰,到理解并向往精神世界,普林尼奥逐渐在试图融合两个世界的努力中崩溃和垮台,进而变为悲伤的化身。
后来,黑塞似乎给出了自己的解答,从精神世界降临世俗世界,付出自己所要付出的,完成克乃西特所觉醒的使命。而对于安于委身在精神世界中的人,黑塞也给出了提醒:“把自身存在视作唯一纯粹目标,完全忽视它应该对整个和全世界承担的责任和工作,最终的结果必然是日益越来越贫瘠歉收,逐渐与整体人类生命脱离关系而日趋衰亡。”毕竟精神世界依附于世俗世界而生。
世俗世界人们的无知和低俗是黑塞所不喜的,但他在此更为讽刺的却是精神世界中人类的懒惰和安于现状。或许改变会令人限于困境,或许责任会让人厌烦和迷失,但精神世界建立的初衷却在于对世俗世界进行辅助和劝导。在三篇附加的传记中,这种提醒和劝诫也更加明显。
“黑塞在希特勒时期之转向乌托邦,恰恰不是一种逃避态度,而是用语言作武器让人们得以自由地呼吸在超越时间的空间之中,得以成为自觉抵制恶魔的觉悟者。”
《玻璃球游戏》读后感(九):自我与世界
题目完全不矛盾,毫无疑问,这是黑塞最杰出,最优秀,最能体现其个人思想的一本书了。黑塞在出过的作品我业已读完,因此也就借这本书的宝地来说说黑塞。关于黑塞,他似乎执着的在写两个主题,一个是无限的追求自我,一个是理想世界与世俗世界的冲突和相互妥协。无论是荒原狼,悉达多,德米安,纳尔齐斯与哥德尔摩还是他更为稚嫩的早期作品盖尔特德,曼斯哈尔德,在轮下无一离开了这两大主题。玻璃球游戏这本书过于庞大,因此我只能将我感兴趣的几点随便说说。
世俗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冲突
在玻璃球游戏中,克乃西特从少年时期开始,就一直接受的是卡斯塔里式的精英教育,卡斯塔里,代表的是精神世界,在卡斯塔里,人们可以尽情的研究在世俗人员看来全无用处的学科而不会遭到任何阻拦。真正让它与世俗世界隔开的,是卡斯塔里里面并无任何利益关系。卡斯塔里的精英们无需为了生活而去奋斗,他们执着的是一种看起来虚无缥缈的东西,玻璃球游戏。但实际上,我们仔细观察这个看似圣洁的卡斯塔里就会发现,这并不是一个全然超凡脱俗的避世之地,它和凡俗世界一样有着甚至是更为刻板的规章制度,人与人之间也是有着同样地猜忌,嫉妒以及其他的情感。而特西格诺利和克乃西特的关系也说明了这一点,特西格诺利在离开卡斯塔里之初曾无限的想念这块圣地,而克乃西特自少年起就对外界充满好奇,而最后克乃西特回到世俗世界也正是说明了二者的不可分离。黑塞在书中以阴与阳的关系来解释这一点,惭愧我虽为人,但是对于易经等传统书籍的了解绝没有黑塞这个德国人多,因此也无法置评。
关于结尾
玻璃球的结尾非常突兀,我正在非常有兴趣的想象接下来会不会像爱弥儿一样,开始进行对一个人的全面教化了。就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黑塞竟然让这位克乃西特在这里死掉了。而死掉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为了征服他的少年而溺水身亡!虽然我也勉强能接受这是因为他老爷子不想写了造成的,但是我更倾向于我下面描述的这个原因。正当主人公认为他已然到了生活中的一个新的阶段,准备开始了他的新生活的时候,却忽然遭遇死亡。这个似乎带着几分荒谬的结尾,是黑塞对于人生的一种嘲讽。人存在究竟有什么意义,人活着又是为了什么,该如何区分善与恶,精神世界与世俗世界真的不可调和?这所有的种种,不过是人活在世上渺小而卑微的念想。真正推动我们向前的,是一种神秘而不可推测的力量,克乃希特一步步的走到现在,真的是他的主观意愿所决定的吗?他所疑惑,所困扰,所在乎的种种会不会只是一种虚空,一种捕风,实际却全无意义呢?黑塞以这个带着几分荒谬的结无情的嘲讽了人类为之努力的种种,几十年的凡尘生活过后,经历了一战与二战的喧嚣与烟火,黑塞站在了一个居高临下的位置上,看出了我们的生活是如此的无味而不受我们自身的掌控,历史可悲而惊人的一次次上演重复的悲剧,发出了沉沉而带有悲悯的叹息。
黑塞消极吗?
看到一篇评论这样说,黑塞消极。我当然不这么认为。与其说黑塞是消极的,不如说,黑塞只是太通透了。黑塞的作品中,一直有一种宏大的历史观与宇宙观。我不知道这和他看了很多哲学有无关系,我想应该是有的。大概是有些道生一,一生万物的感觉。黑塞作品中的主人公很多都是一生在寻求,只为找到一个自我。而在他们辛苦而充满疲惫的人生旅途上,永远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在使他们不得安宁,在路上,他们或沉浸于世俗的享乐,或放纵自我以至于沉沦,然而他们终有一天都会有顿悟的感觉,就像一个孩童发现了一片崭新的天空,从此真正充实而有乐趣的生活,这时他们会发现以前为之困扰的种种,如同一阵微风,没有人能够发现它曾经来过。他们自此真正屈从于命运,并发现了能够为之欢乐地种种。如同卡夫卡所说,除非遁入世界当中,否则又怎会对这个世界感到欣喜呢?
最后让我以克乃西特的诗来结束吧
我们快活地穿越一个又一个空间
我们决不囿于哪一种乡土观念
宇宙精神使我们不受约束
它要我们向高处不断腾升
《玻璃球游戏》读后感(十):黑塞版尼采
《玻璃球游戏》简单概括而言,就是一个象牙塔的寓言,和一个人如何成为真正的人的故事。因为包含的东西太多,眼下还无法作出全面的总结,姑且选择一个偏题的切入点,也许可以作为对这作品的一个侧面了解。
黑塞似乎是个挺爱开玩笑的人,在这个乌托邦的虚构故事中,直接放入了许多真实人物为原型的角色。比如托马斯·曼,比如尼采。
对于尼采这个人,一直不知该怎样理解。起初只是好奇。大学时不管是不是学文的学生,书架上尼采、弗洛伊德、波伏瓦等几个名字总是少不了的。跟着囫囵吞枣看了《悲剧的诞生》、看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其实并没有看进去多少。矛盾和犹豫,不知道这个人是强大还是软弱,不知道该如何看待他的观点。一位学哲学出身的朋友,对我坦言自己没看过尼采,半开玩笑地说,因为都说他是个疯子,不知道自己看了也会不会发疯,所以没去看。听着挺难过,难道到现在这个人还是被排斥在边缘吗?他是个很孤独的人,却又强迫自己变得强硬,甚至代替人类去挑战神,解构了上帝,因而受到了普罗米修斯一样的惩罚——在孤独中死去,几个世纪被人误会、误读。尝试想接受,也试着去评价,但是现在的自己显然是做不到的,却又不想用他人的答案代替自己的认识。委实,我也没有看到多少真正有价值的评判。因而,黑塞给了我一个可以参考的评判,也许是这个阶段的自己从这本书中得到最有价值的东西。
《玻璃球游戏》里,黑塞将他设定为主角的一位好友,极富才华,却有个性上的缺陷。黑塞借主角之口评价了他这位朋友:
“德格拉里乌斯绝对不宜承担任何具有代表性、领导型和组织性的职务,否则对他本人对公务都将成为不行。他精神上的缺陷是偶尔精神忧郁,强烈渴望孤独、畏惧承担责任,也可能存在过自杀的思想。他的情况如此危险,幸亏他能自持,勇敢面对现实,以致大多数认识他的人只觉得他过分羞怯和沉默,全然想不到他的情况多么严重。”
同样,对他所创作的玻璃球游戏作品(在文中指代一种构筑在跨学科基础上,特别与音乐科学相关的思维游戏),也可以看做黑塞本人对尼采作品的评价,大概是我读过对他作品描述最准确和生动的文字,很精彩,虽然很长,还是忍不住想把这段话摘录下来:
“这些游戏作品都像小型戏剧,都有近似独白的戏剧结构,颇像一幅卓越的自画像,反映这作者纯个人的既危险又才气横溢的精神生活。每一场游戏所赖以建基的各种主题与各组主题,连同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对抗,不仅均有富于思想的辨证配合,而且各种对立声调之间的综合和协调并非采用一般通用的古典手法推向结,而是让这类协调统一经历一系列的分裂,每每在貌似困顿绝望,近于瓦解之际,却蓦然顿住,疑问和困惑逐渐淡化消失,因而他的每一场游戏都具有一种激动人心的色彩——据我所知,过去尚无人敢作此等尝试。尤其他的游戏总体上表达了一种悲剧性的怀疑和放弃,成为一种怀疑否定任何精神知识的形象展示。与此同时,它们的精神内涵,连同其游戏的书法艺术,却又如此完美无瑕,美得令人不禁热泪盈眶。他撰写的每一场游戏皆竭力从内心寻求解答,以及最终以高贵的弃绝态度放弃了解答,就像一首完美的哀歌,只是悲叹美好事物的须臾易逝和一切高贵精神追求的可疑之处。”
这里对其作品结构、语言文字之美感的描述,新近重读《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时感觉尤其精准。但是尼采并不是个显性的悲观主义者,甚至可以把他看成乐观者,似乎是悲观到了绝顶,转向反面。似乎很矛盾,悲观者可以从他的乐观中得到这种一种出自绝望而做出的决然的姿态,但乐观者也可以看做一种通透的智慧,在超越了虚无与悲观之上坚定的乐观。而今的我尚不能评价。
对于他个人,黑塞如此评价:
“他愿意一辈子做个受苦受难、前途渺茫却死不回头的独行者,做一个才能出众的愚人,做一个虚无主义者,也不肯走顺从教会秩序而达到平静境界的道路。他不在乎平静安定,他不敬重教会秩序,他对种种指责与孤立一概满不在乎。毫无疑问,他在这个以和谐与秩序为理想的团体里,是一个令人不快而且难以消化的分子。然而,恰恰是这种难以相处、难以同化使他成为这个秩序井然笑世界里一股生气勃勃的不安定力量,成了一种责备、警告和提醒,成了一个激发新颖、勇敢、冲破禁忌等无畏思想的发动者,他是羊群中一头执拗不听话的山羊。”
他又指出这样人的危险之处,黑塞认为他身上体现了世态颓唐的一种病兆,会对未来人塑造形成不良影响,并且警告不可以让没有基础的年轻学生直接跟从他学:
“不会人人都具有他那种罕见的才能,那种忧伤的性情、闪跃跳动的艺术家热情,相反,大多数人也许将会仅仅具有他的消极因素:他的不可信赖性,他的浪费才华的嗜好,他的缺乏纪律和团结的意识。”
在故事中,近乎完人的主角尽心为这位好友安排了适合他发挥的环境,使他没有走上和尼采一样精神崩溃的道路。两人的关系,某种程度上影射了瓦格纳和尼采的关系,黑塞设想了一个更为完美的“瓦格纳”,因而没有出现两人决裂的面。
我可以推测,黑塞认为尼采是个性格软弱的人,隐约有同感,不想否认。但与一般软弱者不同,还有一种强大的感觉,虽然不是伪装的,但却让人感到很悲哀。
这个人,最终还是不敢去渴望温柔和爱,于是把它们都否定了。
但是他追求的真理,很大程度上已经很接近。我同样无法否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