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旧时明月》读后感精选10篇

《依然旧时明月》读后感精选10篇

  《依然旧时明月》是一本由过常宝著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依然旧时明月》读后感(一):依然宝宝神采

  转眼十年,宝宝对于古典诗词中生命与情感或绵长或奔涌的吟咏,不仅还是那么动人,且因为这岁月的耕犁,更显出一种温厚沉醇来。或许正是宝宝一直有可哭可歌的赤诚性情,才与这些绵延千年悠悠情思走得如此之切近。听宝宝讲课一直是一种很放松的状态,阅读这些文字的时候,似乎自己又沉醉于当年岁月。呵呵,往事如烟呀。

  《依然旧时明月》读后感(二):回望

  今年的八月十五,竟然没有月光,这是我不曾料到的。起先,还有些失落感,可是,这毕竟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好在案头有一本《依然当时明月》,心里想着在这样的夜里能够与唐宋的文人客们共品那时的明月,该是别有一番意趣的吧!

  果然如我所料,我很快就沉浸在这些清丽淡雅的文字中了。有一刻,我甚至感觉过常宝先生该是穿越去了唐、宋吧!不然再怎么会所有如此灵性的文字供我们欣赏。他不像那些惯常的赏析诗词的作者,迫切地将一个个诗人及诗人的文字惯性地代入到所谓的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去。一、二、三条分缕析地结合时代背景,梳理人家的写作动机,再往下更是主观地把诗人的因缘际遇拿来详细分解,那原本私人的传情达意的文字瞬间成了实验室中的原料,随时随地可能发生各种未可知的化学反应。这样的文字看多了,很自然地生出审美疲倦。也正因为厌倦了这些公式化的分析,我特别认同本书前言中的一句话:“诗歌的真谛是难以用历史真实来衡量的,而感悟诗歌,首先就必须穿透历史的迷雾,回到那些事那个懂得个体和灵光乍现的瞬间。”

  窃以为读这本书是需要放慢脚步的,比如这样安静的夜里。无需音乐、无需咖啡、无需一切外在的点缀,只要一份澄澈的心境,随了过先生在这篇古今一同的月下寻觅、回味,或花间清酒,或高楼紫陌,或空山凝云,或踏雪寻梅。时间仿佛都流连于斯,不肯前行了。可不是吗?身处这个纷繁芜杂的时代,我们如同患了强迫症一般,逼着自己朝着一个又一个空茫而不切实际的目标前进,再前进。其实,结果是早就有了,可是,我们不甘于接受,甚至希望凭一己之力改变。想起那种古旧的座钟,钟摆行动迟缓,像暮年的老人,即使发条上紧,却始终保持同样的节奏,但它自有一定之规。

  这本书也是采取个别篇章的遴选集锦。全书共收入三十七篇赏析文字。诗作不独唯美,更是抒发了诗人关于人生、关于时代的体悟。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摒弃了诗歌单纯叙写春花秋月的个人情绪,着眼点宽泛广博。但是,他又极其冷静地认识到诗人们在拥有高超的文字造诣的同时,又是一个个鲜活的平凡人。他引领我们用常人的视角去接近、去感触。

  上学时很喜欢王维的诗歌,但也只是泛泛的喜欢,欣羡诗人的才情。比如《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在我的感觉里,只是感觉此诗的意境很美,短短的二十个字竟然描绘出一幅动人心弦的画面。可是在书中,当它与《鸟鸣涧》、《辛夷坞》放在一起欣赏时,先生做了如下分析,“《竹里馆》是写人的孤独和自然的寂静的合一;《鸟鸣涧》写人离开之后,自然的冷寂明艳;而《辛夷坞》中的山涧是一个没有人迹的世界。生命意义也因此逐渐失落,只留下无边的空虚,冲击着我们骄傲的心灵。感悟到了这一步,也就与宗教有了关系。”是的,因为先生细致幽微的剖析,使我们真正意义上理解了诗人的所思所想,而世事更迭变换,我们能够这样没有任何罅隙地品读了人,又是何其幸也!

  正如过先生生的弟子所言,“正因为先生一直保有可哭可歌的赤诚性情,才与这些绵延千年悠悠情思走得如此之切近。阅读这些文字的时候,似乎自己又沉醉于当年岁月。”

  《依然旧时明月》过常宝著 大学出版社 2011-8

  已发在《重庆晨报》

  《依然旧时明月》读后感(三):温半盏月光,醉一场离殇

  温半盏月光,醉一场离殇

  ——《依然旧时明月》书评/卢莲20110927

  今年的中秋就像去年一样,没有月光。去年仿佛是为着祭奠吾师秦健的离去,今年则似是遮挡离殇的哀婉。这个中秋,我手捧飘散墨香的《依然旧时明月》,隔着几千公里的距离,举杯向过常宝先生遥遥致敬。

  过常宝,这位被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亲切称呼为“宝宝”的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功底深厚、才情卓绝,校里校外粉丝无数。他所讲授的古典诗词每节课都是场场爆满。如果没有缘份亲听过先生的讲学,那这本再版的《依然旧时明月》也许就能弥补些许遗憾。

  “每个喧嚣的白日之后,我们总会期待着一轮月亮。它有时是小楼绮窗外的一弯新钩,有时是关山大漠里的心磨飞镜。这是李白、杜牧、柳永、苏轼们曾经守望过的月,也是我们的月,是古往今来唯一不变的月。在它的光影里,时间的界限模糊了,生命的有限性也消失了,它以如水的清凉荡涤去我们心中的尘埃,让世界在里回归到无限的澄明。每一个诗人都曾在这片月色中沉醉,每一次沉醉都是一副美丽的画面:对花持久的舞姿、踏雪寻梅的低声,水晶帘栊后的凝望,古刹空山里的啼鸣。”

  你是否已经惊讶于这样优美无暇的文字?而这一段才仅仅是这本书的前言。这本书里蕴藏着过先生对古典诗词富含深情的透析和讲解,从他全新解读的46首古典诗词里,我们不仅仅能体验诗歌的华丽意境,更能领会诗人的丰富情感。在他的笔下,狂放的李白、洒脱的苏轼、禅意的王维、重情的柳永,都有着一脉相承的归原,那就是对于唯美月色的依恋。

  身处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每天机械式的劳碌与奔忙,用着冰冷的钢筋水泥幕墙将自己隔离在一个封闭的火柴盒房间里。看着桌上蒙尘的诗词书,我才警醒,原来自己已经许久没有抬头仰望那皎洁的月光了。曾经,我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在月色下温一盏清茶,翻阅几首唐诗宋词,观月色皎洁,望秋夜如水,暂时忘却身为形役的境地,以自己的灵性探契古人的淡定和从容。

  我曾读过许多注释版的唐诗宋词,也聆听过很多汉语言文学教授的讲课,让人叹息的是我不仅没有领略到诗词的唯美,反而觉得枯燥和乏味。当一首首诗歌的浅淡意境被人为的用延伸扩展的学术语言进行切割,那其实已经毫无美感可言,无异于焚琴煮鹤。于是,我只能选择原版的诗词,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进行感受和解读,直到我遇见了过先生的《依然旧时明月》。在图书市场里,满眼俱是程式化物理切割和化学添加的诗词解剖,这时过先生对诗歌的情感式解读就更显得弥足珍贵。在他的眼里,诗歌不是用来研究的对象,而是一种用来体味诗人心思的媒介。

  相对于另一个情感解读诗词的作家安意如,过先生扎实的学术根基表露无疑。过先生摒弃了单纯叙写春花秋月的小儿女情绪,施加了更为宽泛广博的着力点。每一篇的诗词解读,他总能将诗歌的背景和联想以信手拈来的方式镶嵌进言语介绍中,丝毫不着痕迹。就像介绍柳永,他可以这么描述:“在他大半辈子的漂泊生涯中,一座座青楼歌馆就是人生的驿站,无处不在的浅酌低唱构成了生命的韵律。”试问还能找出更为贴切的词句来形容这位词人吗?在过先生的笔下,一位位诗人已经走下了让人膜拜的神坛,以鲜活的凡人姿态与我们分享那时的半盏月光,与我们同醉一场。过先生给了我们一个更为贴近生活的角度,让我们可以越过犀利透彻的情感切割,感受到诗词古典迷醉,享有那月光如泄的畅快和满足。

  读诗是需要静心的,只有真正的将自己的心情沉静下来,我们才能融入那个月华满地的梨花院落。生如夏花,我们也可以如诗人一般,将自己生命旅途中每一个温馨的栖息地作一次吟咏,书一回感动。我们每一个沉思,都是一次美丽的尝试。

  阅读,何必速达?我们以一种闲淡的心态,每天读几页《依然旧时明月》,也能邀月共醉,浸润进唐宋的风流之中。

  《依然旧时明月》读后感(四):品味旧事的迷离

  转自金华晚报 http://www.jhnews.com.cn/jhwb/2011-10/14/content_1889784.htm

  作者 巫释

  “当现代文明点亮了满城灯火的时候,我们开始惯于用矫情、放纵和沉沦来装饰我们的夜晚”,而“每当我们面对着浩渺星空中那一轮明月的时候,沉潜在历史和人心深处的感动,会被再一次激活,我们就重新踏上那条或是逍遥或是凄凉的超越之途,接受这个优雅的传统的洗礼”。

  《依然旧时明月》是一本很独特的书,读之“失落在白天里的游子”会骤然看清了浮华面具下孤魂野鬼一般的自己———

  面对那些反锁在旧时光中的文字,许多人都选择去复原它们,以时代的起伏、作者的境遇来给作品“重塑”出当年的血肉和气色,在故纸堆中寻觅精神的逃避与狂欢。这是一种亲近古诗词的方式。本书作者独辟蹊径,直面现代人血脉里割弃不掉的孤独,选择回首聆听清月黄卷里那些关于当下的回声,以古典诗词为现世的虚无作注,为此岸的孤独互文。

  《依然旧时明月》是一壶酒,沉甸甸的,喝完我们会足底生风,变得轻盈,仿若回到古代。读来是寂寞的,作者写得很慢,所以词句之间少了喧哗,而多了几分清淡和沉香。品诗便是阅世,读诗便是重新让我们的心里经历人世间的冷暖,从这个角度来说,本书的沉着便是一种耐得住寂寞的明智。毕竟,在这个消费社会中,阅读一旦成了快餐,那就变味了。我们失去喝酒的雅兴后,再美好的时光也无法疗愈这份心伤。

  孤独,是诗人永远的生存姿态,也是诗歌表现的永恒主题。《依然旧时明月》就是在这个“孤独”的话题下,凭借着诗人的灵性,与古代“诗人”这群孤独者们展开的心与心的对话。

  诗人的性情、境遇、学识不同,对孤独的体会和表达孤独的方式也就不同。张若虚的孤独,在于在茫昧无垠的宇宙时空面前,映衬出个体生命的渺小和无所适从;王维的孤独,在那幽深的竹林深处,它是竹林七贤们所竭力逃避的,却也正是王维所极力召唤和求索的;孟浩然的孤独,在那漂泊的旅途中;李商隐的孤独,存在于那一丝飘忽不定的思绪中,它或许起于诗人的悲凉人生,也或许是一时情绪的触发,缥缈而难以捉摸。

  在所有的诗人中,作者最中意的无疑是李贺———在所有20位诗人的37篇作品中,李贺1人就占了7篇。李贺,这个敏感早熟的年轻人“不是一个凡人,他生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只是为了领略生存的苦难和烦躁”。李贺的孤独,实际上远非“孤独”一词所能承担,它更是一种对于个体沉重、压抑与扭曲的生存状态的、极度凄厉与绝望的感受。

  那么,面对“孤独”的永恒主题,诗人们的出路究竟在何方呢? 这是一场的、没有结的对话。或许有睿智的读者能够解答,也或许这原本就是没有答案的……

  当然,悲凉、孤寂、虚无、偶然,并非生命的全底色。生命意义虽难以捕捉,却有“温情”存在,这是我们活在当下的意义,亦是我们沉迷于当下的理由。《依然旧时明月》 一书在展现生命的苍凉时,亦为我们展示了三幅温馨的画面———缱绻缠绵的爱情、惆怅或超脱的离情、生命跳动的。虽是生命画幅中点染的些许暖色,但更显弥足珍贵。

  阅读唐诗宋词最好的氛围,莫过于温一壶月光下酒,可以品味旧事的迷离、流年的荒芜,枝叶和藤蔓慢慢将我们心里的那点欲望与烦恼包围、吸收,做下来,在院子里的大树读这样的书,心里就极安静。那么,请你开始吧!

  《依然旧时明月》读后感(五):无处安放的生命

  近日欣闻过常宝先生的《依然旧时明月》(增订版)在大学出版了便迫不及待地第一时间找来翻看,沉浸在过常宝先生为读者营造的那个唐宋文人的内心世界中,思绪万千感触颇深。

  一般唐宋文学研究的相关学者或是诗词文化丛书的编纂者在鉴赏唐宋诗词时难免会落入时代背景介绍、诗词写作背景介绍、文人情况介绍、诗词内容分析和艺术特色与艺术影响力分析这样的固定套路,这样的鉴赏分析虽然说比较全面翔实具体但过于追求全面就必然会造成了忽视作者心灵世界生命体验的探索亦或是蜻蜓点水般浅尝辄止没有深入到本质。文学的本质是心灵世界的表现,至于表现方式可以直抒胸臆也可以婉约含蓄但终究还是作者对于自己真实的生命体验和情感经历的描述记录,所以后世读者在解读鉴赏的时候只有抓住了生命和情感这样的灵性的角度才能真正走进古人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过常宝先生以一个唐宋文人的姿态去发自肺腑地体味文人们在唐诗宋词里流露出来的种种生命经历和情感体验并用优美细腻文人味儿十足的语言表述出来,这在国内学术界乃至诗词爱好者的圈子里绝对是无人能望其项背。对于古代文学尤其是唐诗宋词的研究我们其实没有必要完全按照学院派的路子中规中矩地去分析内容解析艺术特色,这些本来就很性灵的诗词就得脱去固定思维模式的束缚或者说是摆脱学究式研究式的方式而换种方式真正进入唐宋文人的世界里。

  经过过常宝先生的分析不难发现,在这些诗词当中文人墨客最为集中流露出来的是世事无常人生苍凉的孤独感,有柳永那种“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因为皇帝一纸诏书而奉旨填词仕途无望远离士大夫身份的无可奈何,有张若虚那种望月怀远思索宇宙人生而发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生命短暂空虚无助的感慨,有白居易基于唐明皇杨贵妃悲惨爱情“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悲悯,有元稹“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的悲痛悼亡,有韦庄“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归乡无望的漂泊感,有孟浩然“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孤独地逃避人生的种种厌倦,有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表面豁达实则焦虑的对于人生结的担忧,有杜甫“不通姓字粗豪甚,指点银瓶索酒尝”的对于青春和生命意志的憧憬和怀念,有李贺“无物结同心,不堪剪”借悼念苏小小之际表达了自己对于无边空虚的守候,有李牧“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对于无法逃避的人生宿命的虚无纵情,有李商隐“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爱情体验的温情追忆……以上唐宋文人都是在孤独无常的人生中体验着种种情感和记忆,总体来说悲凉的情调映衬的是残酷的现实,现实可以改变吗?显然是不可能的,要不然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现代人即使有高科技有各种娱乐方式但依旧是在无常孤独的主旋律中了此余生?好在有唐宋文人的陪伴,我们并不孤单,我们体验着他们曾经体验过的惊天动地的爱情、刻骨铭心的离情、阴阳永隔的别情、仕途无望的伤情、故乡万里的思情、生命短暂的苦情……这些真实的情感体验正是帮助我们打开唐宋文人心灵世界的钥匙,所以带着这些共鸣点我们可以更好地进入心境体会过常宝先生帮助我们梳理出来的唐宋文人内心最为柔软最为真实的角落。

  孤独是什么?孤独并不是孤单一个人那样的外在状态而是内心感觉到的生命无处安放的悲凉。在过常宝先生选择的这些唐诗宋词中很多都提到了人类的这种无依无祜的状态,“人类生命不过是个虚幻的瞬间显现,永恒的只是月亮。月亮也因永恒而孤寂。”(《温情是生命的证明》)、“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诗人以一颗孤独的心,洞穿了此在人生古往今来的奥秘,而且,他就要捕捉着宇宙间最美丽的真实了。”“孤独者,你能把握什么呢?你只能体会到那种真实的虚幻。”(《山水之间的沉湎和延宕》)、“月就是李白,他们因共享孤独而成为一体,并从世俗社会中超,在幽冷空寂的云的深处高蹈。”“苏轼因为现实的孤独而不能认同现实,要乘风归去,踏上月宫。”(《那些在月影里舞蹈的精魂》)、“时光曾经是希望,但在经历过巫山云雨、青溪独居之后,它已经凝结成最深沉的孤寂,生命只是在孤寂之中的花,又必将凋落在时光之中”(《孤独也是一种轻狂》)、“一个回首平生的年老的诗人,已经开始明白了生命的真正内涵,他所体会到的是巨大的迷离和无限的孤独。”(《追忆的深处是惘然》)……显然这些诗词所展现的文人内心世界的主旋律是难以抗拒宿命中的不可逃避的孤独,而对于孤独有没有什么超脱的办法呢?过常宝先生为读者们指出了唐宋文人在面对孤独无常时的度脱之道:温情和生命意志。

  温情具体的概念内涵过先生并没有指出来他只是说“生命短暂,人生如逝,但温情,恰是人类在这宇宙间之所以立足的理由和根据。”(《温情是生命的证明》)“‘心有灵犀一点通’,既是相互欣赏、两情相悦,也是指对彼此命运的认同。由此而生发的温情,正是诗人所不断寻觅的自我拯救之道。”(《残荷听雨的人生况味》)“一个被士大夫阶层所放逐的文人,失去了存在的依据,只能认同温情为自己最后的家园,并支持着自己漂泊无依的人生。”(《“闲拈针线”中的生命承担》……不难发现唐宋文人在悲观失意孤独无常的时候温情是解脱之道,他们或是借抒情主人公的口吻表述出来或者是将感情隐藏在诗词背后,不过过常宝先生都通过宛若诗词般优美细腻的语言讲隐藏在诗词背后的唐宋文人对于温情的追逐和自我救赎的感情分析出来,这可谓是与唐宋文人心有灵犀了。生命意志是一种悄无声息但功高至伟的精神财富,古代人依靠着顽强的生命意志得以在天灾人祸的夹缝中生存发展,李白的《蜀道难》就为后世读者展示了人类在面对艰苦卓绝的自然环境时所做的顽强抗争。而作为个体的我们更是要学这种生生不息的生命意志,正如过常宝先生在以前的学术著作里分析项羽、伍子胥等人的生命意志那样,一个人只有在生命意志的支撑下才能够有意义充满斗志地走下去而伍子胥在完成了楚王为父复仇的目的之后便失去了一直以来支持他走下去的生命意志。

  总体来说过常宝先生在《依然旧时明月》里选择了46首具有典型意义的唐宋文人的诗词分析了其中的人生孤独世事无常等生命经历和情感体验并通过深层涵咏品味出了温情与生命意志这样的文人自我救赎之道,这对于深入本质研究唐宋文人的文学和内心有突破性意义。

  《依然旧时明月》读后感(六):穿越历史千年古道,领略当下瞬间永恒

  繁华落尽,尽洗铅华,岁月的雕琢,淘洗出经典的逞光——唐诗宋词,文学经典中的永恒。澄明之月,荡涤心中的浮华,翻开古卷,吮吸千年后依然弥留的书香,沉浸于风花雪月的美景、红香翠袖的悠然,感受唐诗的气魄,宋词的缱绻。怀着对唐诗宋词的热爱,我有幸拜读了过常宝先生的《依然旧时明月》一书,他让我明白唐诗宋词原来可以这样解读,让我明白超越传统与现实的今古一理,让我感悟到澄明月下,总有一个人执着的与你相伴。伴着啧啧的喟叹,我每每不忍合上书卷,因为书里有太多的牵动情思的所在••••••能有幸拜读过先生的《依然旧时明月》,可谓是2011年秋天里的美丽邂逅。

  “诗言志,歌永言”,诗歌是对个人性灵情感的抒发。诗人已逝,诗歌长存,带着岁月隔膜的牵绊,如今,当我们品读古人之作时,能否依然捕捉其性灵迸发的瞬间感受?能否领悟古人的真性情,成为古人今世的知己?过常宝先生的《依然旧时明月》对唐诗宋词有自己独到的体悟与解读。其与古人的对话,有意象的捕捉,情感的体悟,但非拘囿于历史的反思,促于风花雪月的解读,耽于辞藻韵律之工美,意象的串联间体悟的是今古一理,是穿越传统与现实时空界限的人类情感、个体生命体验的一脉相承。

  正如过先生在书中所说:“当现代文明点亮了满城灯火的时候,我们开始惯于用矫情、放纵和沉沦来装饰我们的夜晚。生命被层层遮蔽,皎洁的月光在我们心中渐渐暗淡了。比起灯影下隐藏着的空虚和烦躁,月光下孤独的身影显得如此优美而且生动。这使我们更加怀念远去的诗人们,他们无所遮掩的欲望和忧伤,既是最为本真的生命体验,也是对人类生命有限性的挣扎与突破,是对敏感而脆弱的人类精神的神圣守护。”过先生凭借诗人的性灵,对古人成就诗词的瞬间情感与体悟进行捕捉,对月下之今古生命进行了独到的解读。其引领我们进入诗人词人的内心,让我们在繁华喧嚣过后,留下心底的一片宁静,立足于过去,而对未来进行筹谋。那么,《依然旧时明月》一书,传达出的是怎样的今古一理?对月下的今人亦有怎样的关照?笔者浅读后的拙见,认为过先生借古人之作,似乎对生命有这样的解读:

  生命是悲凉、孤寂、虚无、偶然的。其一如天空的澄明之月,那样高悬而不可亵渎,那样清冷而难以触摸,此在的瞬间性、偶然性,让我们忙不迭去捕捉此在的真谛,唯余生命的苍凉与孤寂。“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天边孤月,充盈之美后有悲凉,恒常不变后亦有生命的短暂与飘渺。举目苍穹,置身苍茫辽阔,今人、古人只为沧海一粟,星星点点的流逝于历史长河,这样的生命体悟,岂能不悲凉?岂能不孤寂?豁达的诗人寻求与自然合一的自由自在,泯灭心中的苍凉以达永恒。所以有孟浩然的“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的与自然合拍,有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恬淡超脱••••••但他们真的体悟到如何应对生命吗?孟浩然是在追求与自然合一的过程中被动的孤独的漂泊,摩诘先生不也是在体味“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的紧张与仄迫吗?今人难求王孟情怀,而古亦又几人在?他们更多的是感受到生命的偶然与虚无,自身的无所适从。从“贫贱夫妻”到“俸钱十万”,让元稹重新审视生命的境况,心酸的记忆,感受生命的偶然与虚无。“诗鬼”李贺更是以诡异、恐怖、扭曲的诗境,来诠释生存的苦难与烦躁,以一个死了的灵魂,去守护不死的愿望,发出对命运的反抗的歇斯底里的哀嚎••••••命运的偶然性、虚无性,让我们不得不生发时不我待的感慨,似乎脚下坎坷的征程永远无法逼近仄迫的人生。古人亦不再拘泥于时空,执着于片刻的停留,所以才有杜牧身处池州而对“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艳羡,才会有晏几道“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的不肯歇息的魅影飘离,才会有柳永的离别永远成为不归之路。

  生命如此,似乎我们永远生活在别处,此在人生的困境,使我们失去了一颗恬淡安然的心,不断追赶着未知的空白与虚无,生命也就成为了不断自我找寻的过程。但体悟当下,留给我们的唯有生命的无力感吗?悲凉、孤寂、虚无、偶然,是生命的全底色吗?此在的生命意义虽难以捕捉,但此在的生命却有“温情”存在,这是我们活在当下的意义,亦是我们沉迷于当下的理由。《依然旧时明月》 一书在展现生命的苍凉时,亦为我们展示了三幅温馨的画面——缱绻绵邈的爱情、惆怅与超脱的离情、生命跳动的。虽是生命画幅中点染的些许暖色,但更显弥足珍贵。

  爱情。“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爱情成为诗歌源头的吟唱,也是后世常吟不衰的话题。源头的吟唱里即有对忠贞之情的歌颂与祈求,但更有人们的一种陶醉、沉湎之心。过常宝先生的《依然旧时明月》一书仍旧赋予了爱情以生命中“温情”的存在,但其也认为爱情仅为一次邂逅,揭示了人生的一种偶然性及偶在人生中温情的虚幻性。“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无常的人生,有美好的回忆可作陈酿,生命的短暂之途,使个体价值在爱情中得以彰显,岂不足矣?所以,爱情成为诗人词人虚化的一种情景,成为人生失落与寂寥时的一种个体体验与认同,所以才会有李商隐“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两情相悦,才会有柳永“闲拈针线”的怡情,才会有“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穿越时空的爱情誓言。虽然虚幻的温情后仍是失落与寂寞诠释的生命底蕴,但是这样的“温情”我们愿意拾取。

  离情。“黯然销魂者,惟离而已矣。”拜读了过常宝先生的《依然旧时明月》一书,我似乎才对江淹《别赋》中的这句话有了更为深刻的体悟。“离别为一生命事件,其不仅仅是分别,而是一种生命的温馨体验。”愁苦本是离别的底蕴,其演绎的是一幕幕的悲情。但我们不要忘记,事物的背后往往更见其端倪。正是离别让我们窥视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心灵的柔弱与多情,歆享着“碣石潇湘无限路”中期盼相聚的美好,感受着“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的他乡似故乡的绵绵情意。这点点的温馨能否融化生命的“冰冷”?

  生命跳动的。对青春与生命意志的憧憬又是一“温情”事件。《少年行》中年少青年的率性而为,是杜甫对自由独立品性的赞美;李白《蜀道难》中的惊悚、恐怖、悬疑之境,是为突显勇往直前的执着••••••生命可以历尽艰险,但必须迸发,我们虽知一切终皈依虚无,但亦要虚无中留下我行过的痕迹。蓬勃的生命,才让我们得到了生命的真谛。

  温情的沉浸,相对于生命只是偶然,是种奢侈。它留连于苏轼的“只恐夜深花睡去,固烧高烛照红妆”,它破碎于李商隐的“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的凄凉,它绝尘于“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的疾驰而去。其实,我们明知“温情”中伴有无奈、自嘲,甚或狂妄,但是它却烘烤了今古人冰冷的心。我们愿沉湎后再起航,开启书香剑气之路上的新的自我探寻,寻找生命的皈依。去追问:前方的渡口,是否有生命皈依的方向?舟行的汀渚,能否长久驻足停息?

  ••••••••••••

  此在的生命是一点,圈点孤寂,我们愿将点延伸去体悟当下的温情,也许生命美好瞬间的短暂沉湎后,我们又重归起初的点——内心生命的苍凉。但是探寻中,我们已经成就了一个“圆”,阅历的涂抹,会使这个“圆”更显饱满,直至成为我们心中的明月。似乎就是这样,在阴晴圆缺、盈亏仄迫间,我们看见了古人心中的“圆”——当头月,它照临古时人,亦关照今时的你和我。

  合上书卷的手,仍有余香,心中不断的咂摸,仍有很多品不出的味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希望我真的能够做到过先生在《依然就是明月》一书的扉页中所言“凭着今日一轮明月,任取过往千古诗情”。知古人之所忧,知古人之所求,明今人之所为。《依然旧时明月》一书,待我慢慢品读••••••

  《依然旧时明月》读后感(七):素心鉴月品孤独

  这本书出版于盛夏八月,而到我手里的时候,北京的秋意已经渐浓了。

  四季之中我独爱秋天,而写秋味的诗我又独爱张协《杂诗》里那句“秋夜凉风起,清气荡暄浊”。感觉白日残留下来的燥热与霉烂都被清风涤荡干净了,只剩下天边一枚冰轮,照得风景与人心同样的纤尘不染,清凉又澄明。

  秋天拿到的这本书,恰是给了我同样的感受。如同老师再前言里说的:“当现代文明点亮了满城灯火的时候,我们开始惯于用矫情、放纵和沉沦来装饰我们的夜晚”,而“每当我们面对着浩渺星空中那一轮明月的时候,沉潜在历史和人心深处的感动,会被再一次激活,我们就重新踏上那条或是逍遥或是凄凉的超越之途,接受这个优雅的传统的洗礼。”

  书如明月,明月如鉴。清冷有如冰鉴的叙述里,我们这些“失落在白天里的游子”会骤然看清了浮华面具下孤魂野鬼一般的自己,而随着书页的翻动,那些被白日红尘煮沸了的欲望也会渐渐冷却,凝固成前世的舍利,濯尽疮烂,步步生花……

  毫无疑问,《依然旧时明月》是一本很特别的书。面对那些反锁在旧时光中的文字,许多人都选择去复原它们,以时代的起伏、作者的境遇来给作品“重塑”出当年的血肉和气色,在故纸堆中寻觅精神的逃避与狂欢。这是一种亲近古诗词的方式。而老师却独辟蹊径,直面现代人血脉里割弃不掉的孤独,选择回首聆听清月黄卷里那些关于当下的回声,以古典诗词为现世的虚无作注,为此岸的孤独互文。

  “人有着太多厌恶社会的理由。当人开始厌恶社会的时候,他对身边熙熙攘攘的人群开始感到不自在,会觉得他们的行为不可理解,于是就逐渐和人群疏离了。这时,他是孤独的。一个诗人会爱上自己的孤独。但事情不会到此为止,也许有一天,他会厌恶自己。那么,孤独作为一种美学理想,能否营构出一个意义世界,支持着他的现实人生呢?”连自己都不能成为自己惺惺相惜的知己,这种孤独应该如何处理?老师的探讨始终以此为核心。

  所以在老师笔下,徘徊于山水之间的孟浩然算不得真正的孤独,至少不同于现代人的孤独。独自登山的孟浩然始终想着下次要约上朋友,因此归来便赋诗《秋登兰山寄张五》:“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不免让人联想到《夏日南亭怀辛大》的“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还有《过故人庄》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所思所想,皆是如此。他不是因为独自一个人所以才孤独,而是因为想念另一些人所以才孤独。现代人却是在群体狂欢中仍然会感到孤独的,因为我们嫌弃这个庸庸碌碌的自己,同时玻璃心肝透明人儿的那个自己,又早已遗失在成长的特快列车上了。这种一无所有实在让我们觉得异常难堪。

  这样看来,和孟浩然相比,王维的孤独总算得上现代人的知己了吧。王维曾经自叙“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此他能做到在一次次独步深林的过程中逐渐消弭自己。从《竹里馆》到《辛夷坞》,终于创造出一个人踪尽灭的世界。自己都已不存在,那当然也就不会孤独。然而,对我们来说,这样虚无空寂的人生又有何意义?老师指出:“对于我们这些俗人而言,这几首诗通过意义生成于彻底的空寂之境,而指出了现实人类精神的绝境。这在精神史上还是一个从没有人涉足的境界。”我们希望古人的探索能给我们一个方向一抹晨光,普渡我们到达一个温暖如春的极乐世界,从而可以从容安置自己的生命以及孤独。可是老师的话拂开了我们的期望,凡胎肉身的我们,无法如王维设想的那样彻底扔掉这架沉甸甸的俗骨。因为我们逃避孤独,是希望得到纯粹的热闹的欢乐,可王维尝试剔除孤独时是把喜悦也连皮带肉撕去了的。我们没办法,做得那样的坚决。

  可是除了王维,月色抚摸过那么长的岁月,见证过那么多熠熠发光的灵魂,难道就没有哪怕只一个先贤,找到过祛除孤独的良方吗?我们寄希望于放浪形骸的李白,标新立异的李贺,薄幸青楼的杜牧,或是如梦似幻的李商隐,奉旨填词的柳永,想象着避开滚尘大道的他们,会走出一条满地繁花的诗意阡陌。然而随着老师的娓娓解说,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些看似潇洒的才子们心底,是与我们一样的愁肠百结,花前月下的醉生梦死之下其实是比我们更加深沉的孤独与绝望。因此他们笔下那些或是温情、或是狂妄、或是平静、或是自嘲的句子,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无奈,头翎上鲜艳的风采无非都来自于胸中咳出的一腔哀血……

  在浩瀚的宇宙洪荒之中,这些光彩夺目的才子并不比我们显得高贵。复杂难料的世事总如悬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提醒着世人的渺小。我们如此,他们也如此。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我先前独自住在厦门大学的一所寂静的大洋房里,到了晚上,我总是孤思默想,想到一切,想到世界怎样,人类怎样,我静静地思想时,自己以为很了不得的样子;但是给蚊子一咬,跳了一跳,把世界人类的大问题全然忘了,离不开的还是我本身。”人生如寄,因事知心。迎面遭受瞬息万变的际遇时,才会明了自己的脆弱,是如此不堪一击。

  而事实上,人本脆弱,只有无知的时候才最无畏。老师看透了这一点,因而看似云淡风/轻的笔调里,总含着令人断肠的悲辛。

  当然,许多人在日复一日的平庸里已经看不到自己的孤独。在一切信仰都已坍塌的当代,世人越来越像机械中的一个零件,按就班地完成着流水线的工作,丧失了感知孤独的触觉。然而麻木的人未必就快乐,当他们偶然在亘古如一的清月中瞥见尘俗的自己,连自己都感到陌生,就会感到钻心蚀骨的痛苦和羞惭。这也就是许多年轻人听到前两年红极一时的《老男孩》中那句“未来在哪里平凡”时痛哭失声的原因,“曾经志在四方少年”如今对未来的期许却唯有“平凡”,他们可以推开许多扇门,可是每一扇的背后都写着“平凡”,为什么不是“浪漫”呢——“未来在哪里浪漫”?没有解释,这是一种顺理成章的真理,他们找不到错了的那个环节然后将它改正。那一刻,他们是多么厌恶这样的自己,又是多么彻底的孤独。我想,没有人可以平静地接受这种孤独。

  然而,《依然旧时明月》中,老师并没有展开说教,告诫读者应该如何对待生命的虚无。这是一个太难平衡的问题,而给世人制定好人生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政治家才会做的事情。每篇文章,老师都是点到为止,为我们展示世界的残酷时又用最玲珑的语言来缓解这种残酷,最后一笔荡开,让我们自己去思考,去决定。缪钺《诗词散论》说“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老师这本书却是兼具了唐宋诗的优点,文采款款诗意盎然自不用说,哲思余味尤显得悠远绵长,发人深。

  前些天听老师给本科生讲《诗经》,读到《正月》“不自我先,不自我后”的时候,老师说:“看到这两句诗的时候我总想起你们,说是天之骄子,其实是天之弃子。前些年我总觉得过两年就会好的,可是我现在不这么认为了。你们生活的这个年代,正是‘不自我先,不自我后’。”台下一阵笑声,我看了一眼老师,他没有笑。这段话并不是笑话。也许是因为学生太年轻,没看到即将面对的生命的悲哀和生存的虚无,才体会不到老师替我们感受的哀伤。也许,也是因为老师点到即止的缘故……

  即使已然翻到最后一页,仍然觉得这本书我尚未读完,或者一生都无法读完,因为关于生命的孤独与虚无,以及老师欲说还休的悲哀,值得我用相当长的人生去慢慢体会。我只是,刚刚做好准备……

  《依然旧时明月》读后感(八):孤独者的对话——过常宝先生《依然旧时明月(增订版)》述评

  孤独,是诗人永远的生存姿态,也是诗歌表现的永恒主题。过常宝先生的《依然旧时明月》一书,就是在这个“孤独”的话题下,凭借着诗人的灵性,与古代“诗人”这群孤独者们展开的心与心的对话。承载这场对话的媒介,当然就是诗人们流传后世的不朽诗篇。

  如作者所言,本书的意图在于,“以现代人的性情和话语,尝试着和古人沟通”。既然是沟通,就不同于“研究”——毕竟在“研究”的语境下,诗人及其作品就只是被动的“研究对象”,他们原本完整的躯体被解剖成字词、语句、意象、意境等等零件,并被随意拼接。因而解剖的开始,恰恰意味着诗歌生命的终结。本书作者为避开这种尴尬的情景,特意隐藏了学者的职业和身份,而以孤独的诗人的姿态进入到对话的情境中。希望通过这种对话,透过诗人留下的那一抔水月,“跨越唐宋,领悟到‘月光如水水在天’的无垠境界”。

  诗人的性情、境遇、学识不同,对孤独的体会和表达孤独的方式也就不同。张若虚的孤独,在于在茫昧无垠的宇宙时空面前,映衬出的个体生命的渺小和无所适从;王维的孤独,在那幽深的竹林深处。它是竹林七贤们所竭力逃避的,却也正是王维所极力召唤和求索的;孟浩然的孤独,在那漂泊的旅途中。漂泊,只是回避现实失意的手段,因而他的孤独是被动的体味;李白的孤独,是行者的孤独。行者,是因坚持梦想而自觉离弃人世的勇者。所以,他面对孤独的姿态是强悍的、主动的;白居易的孤独,来自那生命的柔弱易逝。生命的脆弱,并不因身份的高低而变化——尤其是那美丽的生命,因其美丽而尤显纤弱;元稹的孤独,源自那刻骨铭心的生死别离。它既不在那幽深的竹林,也不在那巍峨的蜀道,而在于那生活中的点滴回忆;杜牧的孤独,来自诗人对世界虚幻、荒诞本质的深切体味——这种虚幻和荒诞,在于个体人生,更在于整个人类历史;李商隐的孤独,存在于那一丝飘忽不定的思绪中,它或许起于诗人的悲凉人生,也或许是一时情绪的触发,飘渺而难以捉摸;韦庄的孤独,是衰老的游子对于故乡的执着思念;晏几道的孤独,是多情才子对旧情人的依依不舍;柳永的孤独是沉重的,它承载着被自我身份抛弃的文人的失意,更卸不去那温情背叛者的自责和悔恨;贺铸的孤独是深沉的——因着蛮荒时代的集体情感的参与而显得深沉;秦观、姜夔们的孤独是孤高的、矜持的,他们的孤独,往往披着严肃、高雅的伪装。这份清高和矜持,是他们守护文士身份的堡垒;而元代文人的孤独是放纵的、嘲戏的——他们嘲戏,是因为被嘲戏……

  在所有的诗人中,作者最中意的无疑是李贺——在所有20位诗人的37篇作品中,李贺1人就占了7篇。李贺,这个敏感早熟的年轻人“不是一个凡人,他生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只是为了领略生存的苦难和烦躁”。李贺的孤独,实际上远非“孤独”一词所能承担,它更是一种对于个体沉重、压抑与扭曲的生存状态的、极度凄厉与绝望的感受。这种令人烦闷、窒息的强烈不适,是这位年轻诗人瘦弱的躯体所难以承受的。他而不得不采用另一种方式来挣扎反抗——对死亡的渴望。李贺的孤独是孤独的极致,然而他并没有选择逃避,而是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反抗——即使在孤独中毁灭。这或许正是作者喜爱李贺的原因吧。

  孤独,其实不仅是诗人孜孜求索的情感状态,实际上也常常是诗人的实际处境。然而现实的孤独的重压常常使诗人们无法超脱,这也是为什么诗人们容易认同“穷苦之音”的原因。作者在《五•绝境中的悲情和沉迷》中这样说:

  “能为梦想所激励的人很多很多,而能够享受人生中的艰难、悲凉和恐惧中的人,是很少很少的,它意味着强悍、旺盛的生命意志。李白知道,幻想毕竟是幻想,只有真实地面对人生的悲凉,才能使自己避免重新堕落回到那平庸而无目的的现实生活中。”

  然而,并不是所有诗人都有李白那样强悍的生命意志和王维那样“坚强的神经”。孤独已经带走了李贺年轻的生命,其他诗人将何去何从呢?

  “古代知识分子……的全副精神主要用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对付君权,一是如何对付自己……后者的目的则是寻求最佳生存方式,主要是使心灵充实完满、平静和乐。”(李壮鹰、李春青著《古代文论教程》)

  当然,他们是有办法的。《依然旧时明月》指出了他们解脱的三条路径:

  温情。“温情是生命的证明”。自从张若虚第一次展露出“补情的冲动”之后,诗人们就 “没有停止过对温情的追逐”,他们用“温情的河流”,来冲刷“内心的悲哀”。这种“温情”,有正常夫妻间的恩爱(如元稹的《三遣悲怀》)、有游子对故土的思念(如韦庄《菩萨蛮五首》),而更典型的,恰恰确是现在看来畸形的——与歌妓、间的温情(如柳永)。然而,有温情就有别离,别离,甚至温情本身,也是一种孤独。

  自然。隐逸之风,自古而有。隐逸,实际上就是以对自然的亲近,来表达厌弃人世的孤高姿态。这里的“自然”,既可以指王维的竹林、李白的明月,又常常不是某种具体的自然物象,而是与人世相对的大自然本身。这方面做的最彻底的莫过于王维,他深厚的佛学修养赋予了他“坚强的神经”,这使得他能够退出自然,“并在对自然的关照中领略到一种澄明境界”。然而,一句“偶然值林叟,谈笑无穷期”也泄露了他内心的焦虑,留下了一个未完的“结尾”……

  自嘲。这种生存方式其实早在先秦“狂士”那里就呈现出了端倪,魏晋风流解衣裸形、优语饶言也是如此。而元代文人“小夫贱吏,亦以儒为嗤诋”的尴尬处境是历代文人罕有经历的,“温情”、“自然”的路径已经不能宣泄他们内心的凄苦。于是他们把语言的利剑指向了自己的咽喉,在自我亵渎中表达着对困境的反抗。这种反抗是自杀式的。自杀能够拯救自己吗?

  近代文人经历了战争的血与火,也经历了反抗传统的笑与泪,他们的孤独较之以往的文人更为复杂,以至于上述三条路径也失去了效用。他们的诗,分明地透出一种无能为力和无所适从的气氛。

  那么,面对“孤独”的永恒主题,诗人们的出路究竟在何方呢?

  这是一场的、没有结的对话。或许有睿智的读者能够解答,也或许这原本就是没有答案的……

  在喧嚣尘世之中细细品味这本书,就如同在炎炎烈日之下品一杯冰镇的葡萄美酒:既有那水银泻地般的性灵之思带来的情感满足的畅快,又会因其犀利透彻的解剖而感到阵阵寒意,而这种畅快和寒意之后,却是深深的迷醉……

  导致迷醉的,不仅是情思,也在于那散文诗般的语句与文凤。

  尽管作者刻意回避着学术思辨,然而作者的学者身份和深厚学养却时时按捺不住,时隐时显地暴露出来。比如文中不经意间点缀的小考证和对相关文化传统的深入浅出的介绍,等等。

  总之,这是一本既富诗情又不乏哲思,洒脱又不失严谨的集萃之作。与传统解剖式的鉴赏方式不同,作者尝试着用一种对话的姿态来解读诗词,相信这对于广大文学爱好者们会有所启发。

  (《依然旧时明月(增订版)》,过常宝,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第1版)

标签:依然 旧时 明月 读后感 精选 10篇 依然旧时 依然明月 依然读后感 依然精选 旧时明月 旧时读后感 旧时精选 旧时10篇 明月读后感 明月精选 明月10篇 读后感精选 读后感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