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老课本(全二辑)》是一本由方钧著作,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88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1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修身老课本(全二辑)》读后感(一):很牛的老课本啊
上有信念,下有常识,这套修身民国老课本集二者于一身,是我们推翻数千年帝制后自然生长的童年,于沧桑百年后所出现的纯真。它的编著崇尚天道伦常自然,有着风骨的例证,透着民众皮肤上的冷暖,不呼口号,不居高临下,不繁文缛节。仁爱、礼义、诚信、情趣、方法、逻辑,家国之源、江山之远、永恒之义,多在平白明净的故事情节和写人状物之中显现。读之让人有如沐春风之感,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得不感慨民国当时教育的强大。
《修身老课本(全二辑)》读后感(二):封面不错,充分体现出民国气息,不知道上架了没?
这一两年民国课文炒得很火啊!之前我买过“开明”那一套,可能是第一时间出版,比较匆忙,所以排版有点儿不堪入目~~~可是内容很不错。小孩读自然合适,就算我们这些80后读了,也很受教育!这使我不禁思考:同样都是讲道理,为什么我们以前读的书讲起来就让人厌烦,民国时期的课文却能说得这么令人心悦诚服?
这一套的封面看起来很厚重,古朴,让人有收藏的冲动。看书名内容应该是关于修身方面的,这里没有预览,无法读到具体内容。不过我上网搜过,民国时期的确是有修身科,用的应该就是这套课文,所以这套书在质量上应该是很有保证的!就等上架了!
另外建议一下,其实可以把这些书推荐给现在的学校,作为课外读物。国人是时候回归传统的东西了。
《修身老课本(全二辑)》读后感(三):修身,大人孩子一起来
修身,修的不是身体,而是品德,很儒家的字眼。我们一边感叹世风日下、道德崩溃,一边又不自觉地踏在道德的边缘。就像看到这套民国时期的修身课本,第一反应这个可以买给孩子看,而不是认为可以买给自己。宽于待己,严于律人,这岂是修身之道。对父母来说,言传身教比给孩子灌输传统道德理论的影响更甚。
还好这套书给人的感觉是平易近人,朴实,没有假大空的五讲四美三热爱,而是从孩子身边的小事、小细节入手,没有喋喋不休地说教,用简单的文字和流畅的木刻插图就形象地勾勒出一项品质。不枯燥,也不幼稚,现在的孩子的理解力超乎大人想象的。
作为一个一岁七个月大小女孩的母亲,个人认为这套书不仅仅是给孩子看,家长更应该看,做到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竖立良好的品质。
《修身老课本(全二辑)》读后感(四):以诚为先 修身养性
近段时间,民国老课本突然火爆,有的书店甚至卖到脱销的程度,受这股风潮的影响,
在下也囤积了一套《修身老课本》,茶余饭后细细咀嚼,竟有一种如饮清泉的清爽。
这套老课本以“诚”为宗旨,从学校、家庭、自身、社会以及五个方面,采用德目主义和人物主义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编写。所谓德目主义,是把人类道德经验概括为德育内容,罗列成各种“德目”。人物主义,则是将中外著名的道德典范人物的故事,选编成具有德育价值的课文。而且在编排时按照儿童学的顺序,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很适合儿童的阅读。
民国是一个在思想观念等各方面都发生着巨大变化的时代,旧有的思想观念正面临全线崩溃,而新的观念还没有完全成熟,再加上西方的一些理论观念的渗入,就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样热烈的文化思潮,出现了批教育大师,且积极投身于教科书的编写工作,因此涌现出的修身教科书五花八门,尤其是在1915年新文化运动发起后,教育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深刻地体现在各种教科书中。
一本西方杂志上曾有这样一句话:“物换星移不及一个小孩在谷仓一角沉思麻雀之死那样动人。”这恐怕是教育的境界。反思现代的语文教育,更多的则是教会学生认字,说话,教会学生机械的接受知识,而不是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探索,尤其是在学生的思想情感方面的培养,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才会出现大学生拿泼动物这样令人发指的事情。而在战火连连、军阀混战的年代,这些过了今天可能见不到明天的太阳的老前辈们,他们在传授给下一代知识的同时,更告诫他们,要懂得仁爱、礼仪、诚信,要保持自己的风骨,要不媚俗,这不能不让人佩服。
细细品味这套《修身老课本》,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不是机械式的教导,而是充满生活气息的身体力行,以身作则,那些前辈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后辈,什么叫诚信,什么叫功德,这些在大地流传了几千年的优秀传统,在他们的身上真真切切的体现出来。
“若要儿童有坚定的信仰,就应当追求传统的道德。”希望我们的家长,我们的老师,还有我们的孩子,都来看看这套《修身老课本》,体味其间那些经典的精髓,将他发扬光大。
《修身老课本(全二辑)》读后感(五):我们曾有这样的真诚
“民国老课本”的概念,颇炒作了一段时间,别的没太留心,但这套书确实能令人感动到流泪的地步。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本是文化的理想,但曾几何时,修身的基础已经动摇了,今天的读书人,学问未必做到怎样精彩,脾气却往往是一流的,动辄脏话连篇。文人流氓化是近代社会诸多转型中,最让人沮丧的失败,因为我们的社会失去了规范,我们的文明失去了温文尔雅的风度。这,不能不说是修身的基本功没有做好。
民国的孩子怎样修身?这薄薄的两本小册子,令人无限感慨。
首先,它是体贴人性的,有一种发自心灵的温暖。它没有冷冰冰地告诉你应该如何去做,也没有为你构建一个宏大的理论构架,用强悍的逻辑证明:你必须去爱,你只能去爱,你要不爱,那就是背历史潮流而动。礼貌、自立、孝悌、洁净,这些本是人性中天然就有的东西,这才是修身的起点。在老课本中,作者只是温和地在提醒着每个孩子,怎样才能不失本性,它绝不振振有词,也绝不大而无当,当去除了宏大叙事的霸道,我们会发现,每个心灵其实都是向善的,而越复杂往往越虚伪。
第二,善于竖立榜样,书中有许多古人的案例,通过古人的行为,将爱国、廉洁、个人独立这些大道理融入其中,作者不试图建立一套解释体系,也不垄断话语权,而是通过案例让孩子们自己去体会。
从今天的视野看,这套教材有些过简,没有涉及现代生活中更丰富的侧面,比如男学应如何相处,如何防范危险等更切实的话题。但它的编纂原则却符合现代教育学的理念,即以人为本,尊重每个孩子自我的选择与认知。它所坚持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方法,也绝非今天应试教育所能比拟的。
这样的好教材,为何一直被忽略了呢?原因不外乎三点。
首先,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误会了“人的解放”,将文化、传统等统统看成是对自我的约束,是封建余孽,一并打到,这让整个社会走向反斯文和野蛮化。第二,教育过于功利,成了为选择精英的工具,弱化了培养健康国民的责任。第三,对历史重新阐释太过,无视历史人物修养的一面,将他们硬性放到发展的尺度中加以衡量,当孔子也被污名为“孔老二”时,先贤们的号召力便下降了,已经不再具有典范价值,所以孩子们只能根据丛林法则来建立自己的偶像。
一个社会的进步,不能以丧失真诚为代价,当道德的基础松动时,我们就算创造了财富,它也只能腐蚀我们的灵魂,将我们推入更深的深渊中。回望历的教训,我们应该重新认识修身,只是它的回归,注定无限遥远
《修身老课本(全二辑)》读后感(六):从诚实和爱起步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这是曾经的十几年教学生涯沉淀下来的一个真实感受。离开学校的门槛,脱离了教师的行业,但为人父母的职业却是终身的,所以,十几年的编辑工作,亦未能削减我对后代培养问题的注意,这也是这套修身老课本从一开始就引起我的兴趣,期待它重新面世的一个动因。
不想说现今学校教育,尤其是在德育方面是如何的程度,失败也好,成功也好,单单就从那十几年都不曾改变过内容的品德教育教材来看,其呆板和味同嚼蜡的讲解与传授,想想都足够令人生畏的了,更不消说经济大潮中,整个竟争的社会大环境对我们固有的精神的冲击,其已直接影响到了我们的后代,唯物质至上的观念如兔丝般渐附于青少年的世界观壁垒之上。所以,与其说,学校的德育教育跟不上步伐,杯水车薪,讲是我们所有成年人的在时代发展中,只够了眼前,而忘却了对后代子孙思想上的眷顾。每每看到青少年比比皆是的不思进取、消极怠惰的现象,大家总是叹惋着“世风日下”、“一代不如一代”,却很少有人真正思考一下,这结果是如何造成的,这情形如何才能从根本上改一改!况且,大多数人都信奉“适者生存”的原则,在“存活”面前,如何活得有“品性”,便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其实,很多时候,我也正是这叹惋者队伍中的一员,常常感觉到无力回天。不过,我亦不清楚,如果真要有力“回天”,我们究竟是要回到哪个“天”才算是正确的!直到工作的机缘,接触了出版于1916年的《新式修身教科书》,才有些恍然!以前的疑惑,是因为缺乏对比!有了对比,即看了民国时期,学校是怎么教育孩子的,才显见出现今学校德育教育的长与短。不是全盘的否定与肯定,也不是全盘的移来与接收,而是建议我们的“大人们”,尤其是直接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们,能以借鉴的角度,从这些还原了的民国老教材中,温一下民国时期的学校教育,甚至是更早期的新式学校教育,找出精华来,并能取之为用!
归综起来,民国的“修身课本”是在教孩子“求做真人”!从诚实和爱起步,以爱父母、爱师长、爱兄弟姐妹开始,去爱自己的、自己的!说到底,品性的修炼才是教育的根本!
然而,现在的教育,只教人专业技术,而不教人对自己、对他人、对组织、对事业的正确态度。事实上是,我们花费着90%的时间、精力、金钱,来学那15%的成功因素,而对于占85%的成功因素却从未意识到!这是一种巨大的误差!无视这种误差,也就不能明白,其实好学生差学生的差别,不在于智力上,而多半是他们的品性修炼有所差异!好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充满希望,对学是认真、积极、勤奋的态度;而差学生则对自己的态度是自抱自弃、破罐破摔,对学则是马虎、消极、懒惰的态度。所以,还是那句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做万做,学做真人”!德育——品德的修炼,才是百年树人的根本!
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亦或是在校的大中小学生,读读吧,这套我们精心打造的“修身老课本”!它一定会让你有所收获和感悟!
《修身老课本(全二辑)》读后感(七):少年强,则强!
1900年,梁启超在《少年说》结尾高呼:“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十二年后,民国临时教育,公布了新的教育方针,新式的国文课本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如叶圣陶、丰子恺、朱自清、吕叔湘、夏丏尊等文人名士,更是热心于小学课本的编撰。
二十多年后,日寇割裂了大半个,子弟誓死抗日,体现了“威武不能屈”的气节,至今为后人传颂。梁启超心心念念的“少年梦”开始逐步实现。
近一个世纪后,当时的老课本重见天日,不但网上热评,市场上各种重印的民国老课本系列也销售大热。这些老课本到底有什么魅力?他们是如何实现梁启超的“少年梦”的呢?为了寻找答案,我选取了其中一套《修身老课本》进行阅读。
在我看来,《修身老课本》之所以对培养小孩子的正确德育观点,在于其以下两大特点:
一、书中的每篇课文并无一句口号式的大道理,同时也几乎找不到一句成人式的说教。但平实无华、娓娓道来的课文内容,却又几乎每篇都与孩子的日常生活有关、每课又与孩子的童年世界密切相联。贴近小孩子的心理,似乎是那个年代小学课本编写的一个共识。
回顾我们的童年时光,最怕思想品德课,老师用圣人垂怜般的口吻,来训导我们必须注意如何如何,怎么怎么做,品德很大,压的人心慌,而高贵的品德太苍白,幼小的心空有鸿鹄之志向,却不知道如何才能登上品德高尚的云端。
但这些民国课本,是通过确实可行的日常方式,和孩子一起成长,等同于告诉孩子“只要这样做,你也可以做到”或者“不要怕,有课本和你一起慢慢成长”。对于孩子的心理素质而言,两者效果可谓大不同。
二、互动教育思想在民国语文课本中处处都能体现。这个时期的课本洋溢着的精神,有些问题并不设置惟一正确答案,以能引导小学生主动探讨问题为主要目的。
一开始我在遇到这种答复的时候,会觉得,这样没有答案的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不是太难为了?毕竟孩子的思想比较单纯、直线思维,但因为工作需要,翻了很多儿童思维的资料后发现,其实就是不要给出固定的答案,才是好事情,没有固定死的答案,而是让小孩子去无边无际地想,对培育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其实更好。过于拘泥答案,反而更限制学生的思维。
而且,这种尊重小孩子,并鼓励他们进行讨论的平等思想很让人服气。尊重,会让对方更容易接受,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子都是一样的。
诸般获益,由于在下的笔锋粗陋,无法一一尽数。谨以叶圣陶先生的一句话,作为结尾—— “小学生既然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还必须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当今的教育,为了寻求发展、早日与世界接轨,学校、老师和家长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不断地灌输各种知识,但我们走得越远,就越是忘记了最根本的东西。少年强,则强,少年儿童是的根基,如何让他们的身心真正强壮起来,教育诸君,是需要深思的时候了。
《修身老课本(全二辑)》读后感(八):传统的丧失
偶然间看到这套《修身老课本》,让我觉得很感动,感动于还有很多人这么看重历史和经典的重要性,试图重塑我们的传统,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用一种不同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成长。这是流行与民国期间的教人为人处事、举止礼仪的课本,曾经影响深远,这是一套始于清末盛于民国时的书,正是处于一个历史大变革期间的新探索。当时的编写都只有一个目的,即培育儿童的品性,使他们懂得自爱、自立、自助、自治的道理,了解自身所处的地位和应尽的责任,鼓励进取的志气,并指导实践生活。这些曾被人遗忘,现在又重新拿了出来。
这不禁让我想起很多问题。
在科学的催动之下,上个世纪的工业社会逐渐成型,并且迅猛发展。这是一次改变世界的。之后我们旧有的世界观逐渐坍塌,经济逐渐代替了政治的中轴位置,然后逐渐形成了我们现在的大众文化和商品经济。消费主义大行其道,各种观念一一消解了我们的传统,历史对于我们不在有负担,有时甚至是毫无用处,一切都以实用为主,信仰似乎都变成了一种不可理解的东西。虽然各种观念和物质形式让现代的人变得更有个性和自我,可是这些浮于表面的东西并没有真正塑造一代人的真实的、有纵深度的认知和性格。这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吗?有时候这不禁令人感到难过,很少人会再提到曾经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世界繁华而变化迅速,年轻人对于未来的好奇几乎完全可以掩盖掉传统的影响。我们曾经反叛自己父辈祖辈,还有一种强烈的观念的驱动力,但现在的孩子反叛父辈时却可以毫无理由,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更多的是强制而不是引导。
虽然现在教育中,一些礼仪、精神、道德依然重复了一遍又一遍,可是现在的教育体制真能把一些实质的内容传播教导给孩子们吗?这些问题出在哪里,我们应该把这些责任归咎到谁的身上,或许很多时候,人们会这样的感叹:“这个时代就是这样的。”我们对于现状已经是一个无能为力的状况了。虽然早几年又掀起过一次“国学热”,但这种热潮有实质性的作用吗,他们淹没在广告、大众娱乐、明星绯闻、经济英雄等等的下面,只是一小群人的热闹,甚至国学本身也成为消费文化的一分。也许是社会的变革总是需要一段长时间的混乱才得以平息,有一天我们的传统依然会被传承,而不是唾弃。
这套修身课本的出版是令人尊敬的,虽然书是民国时期的书的再出版,但这意义非凡,“若要儿童有坚定的信仰,就应当追求传统的道德。”——这是1916年书出版的《新式修身教科书》所呼吁的。不可否认的是,当时旧有的观念正面临崩溃,而新的观念还未成形,人们迫不及待地想用自己的思想和观念来塑造下一代,因此涌现出的修身教科书五花八门。后来又掺杂了近代意识,课文内容中既有敬师睦邻、祭祖守业的传统训导,也有卫生科学、国民道德和自由平等的新内容。但这种注重传统,有历史纵深度的课本对于一个的性格不是更具有意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