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陈寅恪》是一本由刘正//黄鸣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的207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01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闲话陈寅恪》读后感(一):再现大师的一生遭际
目前关于陈寅恪先生的作品,有的从传记的角度予以全方位呈现陈寅恪风雨辉煌的人生际遇,有的从其诗词的角度予以挖掘陈寅恪先生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还有的从其家族史的角度予以寻找陈寅恪先生的思想源头。但本书却具有独特的著作角度,采用闲话的形式,以陈寅恪为叙述中心,从其名字、家族、求学、思想、友谊、心境、诗作等不同角度予以全方位立体地呈现出了这样一位的国学大师的形象。
《闲话陈寅恪》读后感(二):看了,觉得不错
就得多出几个像陈老这样的大师,傅斯年对他进行这样的评价:“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这样的评价不是轻易能给的!他曾言:“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因此,人的课上学生云集。相比较一下,现在的许多的学术著作都是抄别人的,这种精神简直难得,不过话说回来了,我一直要想,像陈老这样的人在当代,能活得好吗?仅此一问,大家想吧!
《闲话陈寅恪》读后感(三):大师陈寅恪
陈寅恪对佛经翻译、校勘、解释,以及对音韵学、蒙古源流、李唐氏族渊源、府兵制源流、中印文化交流等课题的研究,均有重要发现。在《研究院历史研究所集刊》、《清华学报》等刊物上发表了四、五十篇很有分量的论文,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博学而有见识的史学家。1938年日本史学权威白鸟库吉研究中亚史遇到疑难问题,向德、奥知名学者求助,未能解决,柏林大学乃推荐寅恪。他向寅恪请教后,才得到满意解答。苏联考古学家发掘一突厥文碑石,无人能辨识,请教寅恪,终于得到准确破译。
《闲话陈寅恪》读后感(四):从陈寅恪曾被称作公子的公子说几句
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与谭嗣同、吴保初、丁惠康,合称“清末四公子”。而陈寅恪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教授之教授就不用多说了,是因为学问大的原因,这公子中的公子就值得品味一下。这个年月也有一些人号称公子,就比如什么京城公子,但这些人里没有一个是因为学识让其成名,而他们懒以成名的无非就是钱权的背景,外加上诸如之类的超群本领。一相比较,发现真是人心不古啊!
《闲话陈寅恪》读后感(五):陈寅恪的教育观值得后人借鉴
从书中看到,陈寅恪讲学注意自然启发。对学生只指导研究,从不点名,从不小考,即便是大考,也只是依照学校的规章举行,学生没有不及格的。他常言到问答式的笔试,不是观察学生学问的最好办法。每次他都要求学生写短篇替大考。但陈老又强调:做论文要有新的资料或者新的见解,如果资料和见解都没有什么可取,则做论文也没有什么益处。可当代的教育却是不遗余力地推行着应试教育,细想想可悲不可悲——的教育题其实在太多人看到了,但却有更多的人迷乎着,所以才如此难以改变,终于到了今日这样不堪的地步。
《闲话陈寅恪》读后感(六):陈寅恪生命中最后一曲挽歌
看到陈寅恪老先生去世的内容,深有感触。
大致情形就是1969年春节后,陈寅恪一家被扫地出门,迁至一所四面透风的平房居住。此时陈寅恪病体衰弱得已不能吃饭,只能进一点汤水之类的流食。他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但面对几次被登门的“者”乱拳打倒,悲凉无助中,夫妻相对而泣。陈寅恪怜夫人之悲苦,叹命运之不公,心怀无尽的怨愤与痛楚,留下了生命中最后一曲挽歌《挽晓莹》:
涕泣对牛衣,卌载都成肠断史。
废残难豹隐,九泉稍待眼枯人。
读之,感之,伤之!
《闲话陈寅恪》读后感(七):值得大家读得一本好书——《闲话陈寅恪》
刚看完,觉得本书完整呈现了陈寅恪的一生,且图文并茂,其中还有很多珍贵的图片,值得一读。陈寅恪先生是一位具有独特学术价值和历史地位的国学大师,他出身于名门望族,他学贯中外古今,他在清华的辉煌时代,他在战乱时代的流离失所,他与王国维先生的浓郁师友情,他的不古不今之学,他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坚守,他的难融新的痛苦心境,他与郭沫若之间的龙虎斗,他的充满隐喻的古体诗,他的譬如在死囚牢的晚年时光……所有的这些阅读点对于喜欢历史文化的读者而言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从当下历史文化名人传记图书的热销,就可见一斑。
《闲话陈寅恪》读后感(八):大师之后再无大师——评《闲话陈寅恪》
陈寅恪先生的一生就是反映十九、二十世纪社会和历史发展与变迁过程的一个最好的生理切片。陈寅恪先生的一生,经历了晚清、民国、新三种社会变革时期,从康梁变法、庚子之变到清室下台、辛亥,从留学日美、读书德法到丧祖失父、兄死母亡,从避乱西南、客居香港到北上京都、南下两广,从留命任教、思想改造到反右浪潮、停职思过,从“”风暴、人妖颠倒到挨批挨斗、目盲足跛,直至夫妻双亡……陈寅恪先生的一生是一个传统知识人在三种社会变革时期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典型代表,是近现代思想和文化、社会和历史发展变换的真实的写照。换句话来说,陈寅恪先生作为个体,其一生的遭遇和他的文化思想与价值取向是一个传统知识人在复杂的社会和历史转换中所出现的不可避免的悲剧。……
《闲话陈寅恪》读后感(九):我买了,图文并茂的好书!
我买了,图文并茂的好书!
见http://tieba.b网友du.com/f?kz=1101808663
《闲话陈寅恪》已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引发新的“陈寅恪热”。
雨轩
《闲话陈寅恪》一书以陈寅恪为叙述核心,将其生平、宗族、游学、教授、诗作、思想、友谊、困惑等以闲话的形式予以全方位的呈现,既严谨又通俗生动,从而为我们深入地解读陈寅恪这样一位学贯中外古今的国学大师的风雨辉煌的人生际遇,追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治学态度及其苦闷忧愁矛盾纠结的内在心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式。
《闲话陈寅恪》读后感(十):从陈寅恪认为李白诗不算上品谈起
陈寅恪长期致力于教学和史学研究工作。他治学严肃认真,在史学研究中写出了高水平的史学著作,为人们开拓了历史的视野。他不仅为大史学家,旧体诗亦卓然大家。他佩服陶渊明与杜甫,虽爱好李白及李义山诗,但不认为是上品。他特别喜好平民化的诗,故最推崇白居易,在他《论再生缘》中所以有“论诗我亦弹词体”之句。
在诗界,李白被尊为诗仙,如果敢说李白的诗不好那是需要勇气的。其实本人许多年来一直有这个看法。李白的诗细想就那几个特点,其中最醒目的一个可能就是空。有人会说诗词本就是比较空的,这话没错,可李太白就是有些太空了,偶乐空几句可以,多了之后就显得刻意了。并不是说李白就无好诗,只是想说烂得也不少。
原来以为就是自己一个人这么想,现在发现早就有先贤这样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