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思维批判经典读后感10篇

  《人的思维批判》是一本由楚渔著作,出版的183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01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的思维批判》读后感(一):真的不怎麽樣!

  思維混亂,連日本自己的國學和蘭學都不知道還在這裡吹牛,回去好好讀十年二十年再來騙人!

  中國人就是凡是講經史,張嘴閉嘴說孔子曰。一邊說古人蠢蛋,一邊說跟孔子沒關係?

  這人真是寫書都寫傻了,還找來幾個不知名的叫獸來寫序。

  《人的思维批判》读后感(二):一本读不下去的书

  翻了两页,以为是个北京侃爷写的书,书中满是通俗的批判之词,看上去爬满了抱怨。而对所谓的思维模式的探讨,引用的例子牵强附会。买之前真应该先看看书评啊⋯⋯

  真的读不下去,扔箱底了。

  不喜欢这种偏激又没有任何养料的书籍。不建议阅读,很差。

  《人的思维批判》读后感(三):一本试图去解释怪圈的吐槽书

  减掉的第一星,是作者创造了一个(或者他也逃脱不了)悖论来论述他的观点——他用的思维方法就是被他自己吐槽的事情。所以没有成熟逻辑思维能力的人,很容易掉进他的陷阱。

  减掉的第二星,是作者的视角限性,某些容易引起反感的口号暂且不说,仅仅依靠了几乎没有双盲证据的所谓论据就断然下了结论,也只能说明所观略浅。

  人思维模式问题虽然只是根本原因(庞大的群体、沉重的历史包袱导致的大蓝筹现象,自然人只能回归原始思维的赌棍思维)的一个表象症状,但毕竟表示作者开始思考一些困扰每个人认知准确度背后的深层原因,作为普通人关于当前社会怪现象的引论读物,还是值得一看,毕竟普通人需要被煽动之后的。

  就像作者自己说的一样,这本书就像一个越来越闷声自保的群体突然出现一个无法忍受自欺的人高声咒骂——虽然他的视角依然没有跳出这个陷阱,咒骂的事情也很无辜——但也算是一种进步了。

  《人的思维批判》读后感(四):未能逃出批判的批判

  全文数万字,150多页,可谓洋洋洒洒,虽然言辞犀利,但就表达观点而言,我向来不拒绝犀利以遵循中庸平和。

  犀利只是一种风格。

  书中批判人的思维,批判基本上落空。人的思维,本身就是一个伪概念。我们不能认定了以某种思维作为人思维模式的代表,然后展开激烈的批判。

  书中说,人思维混乱。看完此书,我觉得,本书观点没有系统的架构,概念没有明确的范畴,通篇只是抱怨,比较,然后得出结论落后,再然后,断论说落后在于人“思维模式”缺陷。

  何谓人思维模式,作者始终没有明确解释。在我看来,作者所批判的东西,是不人的传统思维,作者乃是自己打自己耳光。

  从根本上说,落后的原因,所谓文化、思想、思维等等,皆是伪论,是不可操作的、不可改进的。而我们真真切切所能改进的,只有教育模式、生活惯、饮食惯等等诸如此类。。。。。。正如你无非改进饮食文化,但大可以改变饮食。

  批判思维,真是一拳打在空气上。而作者,乃是一巴掌抽在自己脸上。

  《人的思维批判》读后感(五):突围

  如果说一个人的心智模式,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那么,一个的心智模式,也能够决定国运。这个推理简单粗暴,可能经不起推敲,我也不是写作论文,在这个问题上,可能感性强于理性。

  2013年5月间,我到绍兴旅行,在鲁迅馆,潸然泪下。鲁迅故居、三味书屋、土谷祠都已成为景点,熙熙攘攘,游人如织,我泪下,是因为我想到,那么多年过去了,其实,鲁迅所说的国民性,并没有多少改变,甚至,更坏。

  《人的性格》一书,我是在某次回济南时读的,放下书,长叹。

  我也是一枚人,我曾经深信“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如今,我的信念并没有改变,然而,国与民的概念,却和以前有所不同。看《十月围城》电影时,落泪,2013年3月在新加坡国立图书馆看《十月围城》的书,仍然落泪——思维的确是个理性的话题,是我自己感性了。

  楚渔的文字,有偏激之处,我也必须要承认,对于一个狂热喜欢毛的人,我有偏见,但我还是认为文字有可读可思考之处,那些思维,并不遥远,在身边的人,包括自己的身上,都可以看到、感受到。

  好在这是一个全球化的社会了,网络如同推土机,把很多东西碾平,在这样的时代,如果还固守着僵化的传统的思维,这样的落后,无法阻挡。

  身为个体的我,还是希望突围。

  《人的思维批判》读后感(六):确实值得一读

  作者的主观色彩很强,作为批判的论据也不够扎实,说服力不够,同时解决问题的方法依然没有足够阐述,只是寥寥几句。于我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批判,而是解决问题呀。

  但因为他确实能深刻揭示一些心理上的问题,这些问题我们平时确实没有注意到过,比如:

  1 传统思维模式的最大弱点是:模糊,混乱和僵化。

  2 西方在怀疑和批判中进步,而是在诠释尊崇中徘徊和衰弱

  3 人无视普遍的东西,而关注与个别或特殊的东西,特别依赖于感觉,重视具象的知觉。

  这里,作为我来讲,把西方理解为别人,把人理解为 “我”。这样适用性更强,我的心理弱点,我的混乱,模糊,僵化和从众心理,这都是需要更加注意,值得批判的。

  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因为人的懒,所以人偏爱模仿,而不是从零开始学探索,或者说在学的过程中,更偏向于仿制。这一点应该是近现代的急躁心理(也就是思维混乱)导致,急着迈大步子,结果就不去打好基础。

  正是仅仅看重知识的实用性(这也是思维的僵化),才去学知识,而并不在意这个知识到底如何产生。简单来说,仅仅是得到了鱼,而不会钓鱼罢了。

  实用性确实迷人,但它带来的利润过于短暂,只有把知识的来源,形成搞清楚(解决思维模糊)才能带来长久的发展。

  :看到领导的会议上老是说 加快什么什么的,总觉得这个经济越来越不好了。。(一个规划了的项目如果还能提前很多完工,感觉不是乱施工,就是乱规划哦)

  《人的思维批判》读后感(七):Notes:落后的原因是因为思维模式吗?

  书写得很不严谨,观点有偏颇,不过有些地方还算能引起人思考

  落后的原因是因为思维模式吗?

  不是,我觉得是大多数人没有掌握批判性思维,原因是拜愚民教育政策所赐。。

  这本书第2页有这样一段话“本书不涉及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体制的优劣与否问题,书中提及的相关事例仅仅作为本书的论证做客观的依据。”很明显,关于批判的书看来都是经过严格审查才能出版的,这点,我们都以为常了。

  ----------------------------------------------------------------------------

  1.人辩论问题的方法往往会变得复杂而冗长,话题飞速地转移到另一个主题,而且在下意识地在几个不相干的主题之间兜圈子。这种辩论的状态,有时候甚至搞得比当初讨论的主题本身还要复杂。P2

  2.概念模糊是我们人致命的思维弱点。如果一个人概念模糊,你就不可能和他讨论清楚任何问题。所以,概念模糊也为偷梁换柱、转移话题和诡辩留下了空隙。P2

  3.《人的气质》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726666/开篇有这样一段话,“人是一个具有强烈演戏本能的种族。。人是照戏剧的方式来思考问题的。“对于人来讲,“问题从不在于事实,而在于形式。我们不必到幕后去偷看真相,否则会毁掉世界上所有的戏剧(戏剧我理解为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则)。在复杂的生活关系中适当地做出这种戏剧化的举动,这就是有‘面子’。如果做不出这些举动,忽视这些举动,阻碍这些举动的展示,就是‘丢面子’。”P47

  4.我们人抽象思维的能力不强,形式逻辑薄弱,把辩证法搞成了诡辩法。P50

  5.现代人,几乎人人都讲辩证法,人人都要全面地看问题,却没几个人能真正懂得辩证法,也没几个人真正全面地看问题。“辩证法”的滥用,除了给一切事物解释得通的、现存的、不费力气的依据外,还给了人们逃避责任找到了借口,我们人什么事情都要从所谓的背景和环境上找依据,这样个人就能逃避责任。P67

  6.我们稍微理智点就能观察到:人谈话大体只有两个意思:首先给自己评功摆好(我理解:不只人这样,这是人类共有的“自我服务”倾向,有功劳是归因为自身的努力),然后就是叙说别人的不是。因此我们人从来(作者极端了,我认为应该是“常常”)不懂得反和认错,往往为了掩盖自己的一个错误而制造更大,更多的错误。P68

  7.所谓“当面是人,背后是鬼”的话语是人个性的反应。听人谈话,个个都是正人君子,而做的又是另一套,这和人的“面子”观念是一致的。P95

  8.人的狭私心理和行为,必然会损害集体的利益,最后的结果是损害自己的根本利益。

  《人的思维批判》读后感(八):观点或有牵强,批判精神可取。

  一本书好坏不能仅仅取决于书中观点是否对读者胃口,作者自身的思想和阅历注定了书中话语的倾向,读者自身必然也有与之相适或相对的看法毫不奇怪。这本书在出版之后由于其观点略有偏激,招致不少读者口诛笔伐,其实个人认为大可不必,从书的装帧来看,兴许只是杂文杂记,只是极个人化的思考方式下的痛快表述,未经过主流意识形态的检验和认同。书中提到的人思维方式中的沉疴或有过分贬低传统之处,但其对自身文化的审视和对东西方意识形态中长期以来存在的差异的综合评估不失为是在某个下午令人头脑为之振奋的一些精彩想法。

  传统观念中认为,落后的真正原因是以下三种:

  (1)封建社会的专制统治

  (2)儒家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

  (3)社会制度和体制问题

  作者楚渔不同程度地批判了这三种观点存在的一些不合理、不完善的因素。尤其是第一点,他认为主导古代社会长期发展的封建专制制度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可怕,其对思想的禁锢也没有想象当中的那么严酷,人的思想、言论还是比较自由的。梁武帝时期范缜著《神灭论》公开宣传他的思想,甚至敢跟皇庭辩论。与此同时西方的“宗教裁判所”却是不停地在限制、迫害异端。所以他认为这一论点不。

  单就这一点来说,其实很容易就可以发现作者思维中不成熟的地方——是,没错。古代确实很自由——只要你不反皇权、不影响社会安定。满清动不动就诛九族,屠万人,其刑罚之酷、涉及面之广、怕是绝不逊于西方。

  楚渔认为第二点,儒家文化是落后根源的看法也不李菊福,因为日本和韩国也在早年传承了中途的儒学一直保存至今,但在引进西方技术、“脱亚入欧”的时候却比谁都快。乃至辜鸿铭都感慨“只有日本是真正的人,唐代的人。”这句话中提到的“人”,我认为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种族概念,而只是一个文化符号,其背后是数千年儒家哲学缩孕育出的社会生态。儒学和日韩儒学之传承,就好比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当面临变革,接受新知识的时候,你说是老人学的快,还是小孩学得快?佛家口中的“知见障”便是如此,长期以来掌握着正统东亚文化的权柄,19世纪以后就像是一个垂垂老者面跟一群牙尖嘴利的青壮年辩论。日韩转变得快又好,正说明了儒家文化根植于人内心之深刻,深刻到不需要用服装、饮食去表现,深刻到只有生存在这块文化图景内才会感受到一脉相承的儒家哲学。

  至于第三点,其实是第二点的思维纵深,依旧是众说纷纭,但作者将这三点一概列为无用之论,简单把人近代以来的屈辱历史归结为思维方式的陈旧落后乃至腐败堕落,未免过于执着,有“无山强为其山”的感觉。

  我个人还是认为,人的思维方式好不好,都要放在,甚至是汉人文化的大背景下,结合特定历史时期去探索。如果作者仅仅因为人近代以来面对工业以后的西方列强的高速发展感到力不从心就坚定地认为人的思维方式是必须要修正的,怕是在千年前统一中土的皇帝要不高兴了,因为那个时候的斯巴达克斯正让罗马人怀疑共和制是否改转为帝制。

  在西方列强主导世界格的19世纪到现在这一段历史时期内,韩国和台湾分别用了三十年的时间实现现代化,而起码还要十几二十年才能是农村地区覆盖面积下降到20%这一数值,一方面是因为国情特殊使然,另一方面,量引进的西方技术虽然一定程度上使大地不停地爆发小规模的工业,但却没有经历过西方工业之前注入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新教的继承这一系列物质和精神上的,而这些恰恰是工业产生的必然前提。所以你以西方人所定义的“发达”和“强大”去审视近现代的发展,那毋庸置疑及其文化永远是入不了作者法眼的。

  作者认为人及其语言喜欢犯“概念模糊”的毛病,我只能说有一定道理,但是古典文学中“意会”两字的精义怕是作者同样无法理解的了。

  凡事走极端不好,此书一个下午翻完,作者的一些视角还是蛮独特的。

  《人的思维批判》读后感(九):《人的思维批判》 读后感

  写之前,想要声明一点,在读此书之前,我并未去读过任何关于此书的评论,也没有受过任何人言论的影响,只是带着一个平和的心开始阅读,因此以下的这些话,皆出自真心,无任何偏向性和先入为主。

  对于楚渔先生所著之《人的思维批判》此书,在数小时后全读完。全文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西方思维与思维做了一个大体比较,指出了人的思维弱点在于何处,以及西方思维在其文明发展中所体现出来的优越性。文中引用了大量的例子和名家之言,供笔者支撑论点。全书不过万字,读完后予人印象深刻。笔者在文中言辞犀利的指出了人的思维存在的问题,这样的批判精神和勇于探究问题的态度是值得学和赞扬的,但是就我而言,却对其中的写作手法,内容,观点有着不同的看法。同时,书中内容也不能很好的说服我接受此书的观点。

  首先,在这本书进入正题之前,我认真的读完了三篇序及其两篇前言,赫然发现在一篇序中,提及笔者完成此本著作时,竟是一心两用的状态下完成的。此举引起了我的思考,在我看来,大凡写作定是要在安静,独立,不受外界干扰的环境下完成,所谓一心不可二用,大抵如此。我无法想象我能一边听着摇滚音乐一边写自己的学术论文,也许笔者的写作形式太过新颖,因我尚未达到其层次而致,暂不能接受这样的写作方式。关于此点虽与书中内容无关,也许有些人觉得无关紧要,但就我而言,写作方式尚且如此,内容又不知该为何。

  其次,我认为笔者的言辞过于激烈,以致读完此书后导致我对上下五千年的辉煌文明毫无骄傲之感,留下的印象是错误,错误,还是错误。我并不否认人思维模式有缺陷这一论点的正确性,但是笔者在文中居高临下的批评态度与盲目的学和赞扬西方思维的写作手法让我深感疑虑,这样的口气,犹如当年父母数落自己孩子不争气,又将别人家的孩子拿来作比较,却从不站在一个正确的立场客观的来看待孩子的优点和缺点,只一味的比较批评否认,不告诉孩子改如何改进。这点,在文中亦很好的反应出来,文中既没有严谨的事实论据,又没有深厚的理论依据,我不知笔者何来的证据支撑他的论点,让读者相信落后的根本原因是因人的思维模式有问题,也不知笔者有何论据来支撑人的思维模式在任何领域都是落后于西方思维模式这一论点的;另外,在全文中,亦不见笔者拿出一套自己的方案,来解决他所提出的问题,正如笔者自己在文中引用的尼斯贝特的话一样:思维模式可以通过培训进行改变。但您自己却并没有提到的方案和办法,我仅从教育一章中看到了笔者的想法,但这些想法却大分来自于他人,并没有笔者自己的看法。

  下面我试着举出一些在书中,我并不认同的看法和观点:

  1. 书中将近代日落西山的根本原因简单归结为思维模式的问题,想来有些牵强,这至多可能是落后的原因之一,却并不是根本原因。书中并没有拿出更多的证据来证明这一论点的正确性,仅仅是简单的否认了现有的封建和专制根源论,以及儒家文化根源论的正确性。且不说推翻这些原因的论证过程是否严谨合理,仅看笔者的论证方式,便可看出其中的问题。书中并没与任何论证过程来证明其观点,只是排除了现有的根本原因的论点,就盲目的将落后的根本原因归结于思维模式上,所以对作者的此项观点,我不予认同,且亦无法认同这样的论证方式。

  2. 就思维模式而言,笔者在书中似乎用了大量的例子和引言来表达自己对思维模式极大的不认同,并且盲目的去推崇西方思维,却没有站在一个辩证的角度对思维模式进行一个公正的评判。思维模式是人的一种思考行为,做事方法,如果仅从一个角度来评判,略显单薄。不同的思维模式在不同的环境中都会显现出相应的优势,比如,西方的抽象思维能力强,便能在科技领域显现出自己独特的优势;比如,是以感性思维为主,那么在艺术文学领域能显示出自己的优越性。但是,笔者在文中基本没有提及,由此造成了文章的硬伤,让人无法心悦臣服。

  3. 另外,在人的思维方式僵化一节中,笔者提出到了在艺术上的思维模式。提到人一味讲求写意,而西方兼具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在绘画上如何的出色,指出的写意太牵强附和,后用了莫奈,达芬奇等人的作品来加以论证。暂不谈这个例子是否用的恰当,笔者这样的观点首先是偏激的。艺术品的价值不能简单的用好与不好来评判,艺术品的好与坏是没有绝对的界定范围的,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标准,不同的角度艺术品有其不同的价值,就此而言,在艺术领域内,亦不存在思维模式的好与坏,作者这样以偏概全,显然也是一种不合适的论证方法。

  4. 笔者在文中指出人语言概念模糊,这一点我也赞同,只是笔者依然犯了上述的错误。如果说将这一感性思维放在严谨的科学中,当然不合适,若是换到艺术文学这一领域来看,要做到语言概念清晰化,明确化也着实不大可能,比如要笔者来解释意会二字,笔者恐怕同样无法解释清楚。所以这并不是感性思维的弱点,只是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评价。

  综上所述,笔者写了万字来试图证明导致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传统的思维模式所致,但因例证单薄,观点单一,作者的论证方式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无法很好地说服我。其次,笔者在文中的言辞犀利,想法过于激进,带有大量倾向性的文字在主观上也是让人无法接受的。然,本书并不是无可取之处,本书能提出人的思维模式有待进一步的完善的精神,和希望改变现状的意识,以及对人思维模式的模糊,僵化,实用主义,不重概念,创造力弱,趋利性等的概括还是较为准确的。因此,尚有阅读的意义,亦有一定益处。

标签: 人的 思维 批判 经典 读后感 10篇 人的 思维 批判 经典 人的思维 人的批判 人的经典 人的读后感 思维批判 思维经典 思维读后感 思维10篇 批判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