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读后感100字

  《大象》是一本由[波兰] 斯沃瓦米尔·姆罗热克著作,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象》精选点评:

  ●1950 最后一篇也见于《简短,但完整的故事》,其他无重合。作家名字,斯瓦沃米尔,译后记外,封面,扉页,版权页,前后折口均误,且不一致。

  ●有诸多惊喜。写极权和极权下的人,容易陷入单调的讽刺中,虽然可能不乏精到的眼光。但姆罗热克这些极短的作品,以它们的想象力和奇妙的变形能力,却远远超越了单纯讥讽的贫瘠,提供了一种宽广的人性观察,蕴蓄出一种独特的味道。

  ●以绝对忠实于现实来达到荒诞和超现实

  ●短篇小说集的大概就是,大多平淡无奇,仅几少篇突然亮眼回味无穷,足矣。

  ●有几篇真的给人印象深刻:#大象,“特别笨重!根本不会跑!”。#诉讼,作家和甲虫,为失去的自由而悼念。#关于神奇得救的寓言,不再是和平主义者,有关德国军队他不再说一个坏字,你们呢,兄弟们和姐妹们,你们呢?#培尔·金特,为什么我们村子里没有钉子和瓦?——一段代表了小农阶级的具有政治意义的发言。姆罗热克的这本小书,四十几个短篇,每一篇都很出彩,对政治危机的讽刺、对官僚主义的暗喻,特别是对战争的反思,是波兰人从一战到现在带在骨子里的东欧剧痛。不愧为“短经典”。

  ●意犹未尽

  ●那个气象台长 唉

  ●赞爆了,纯正的波兰味道!共产主义统治下的荒诞悲歌,何尝不是本国当下的写照。和赫伯特的某些诗和散文气质相近,仿佛是同一种视角审视同一个现实的不同写法,作者与素材的距离更远一些,荒诞性更强一些。

  ●极尽讽刺的荒诞短篇故事,却又直白现实的反应了一些人们的日常,有时现实生活就像黑色幽默的串联组合,可笑又可悲呀~

  ●黑色、荒诞,却又是现实。有几篇绝妙,也有几篇无感。看了几篇就觉得作者肯定写过戏剧,结果一查,哦竟然是《在茫茫大海上》的作者。《在旅途中》有一句说人力无线电的:“在第二十公里处站着的那个是戏剧学校毕业的,喊得最清楚。”这是戏剧学院毕业生被黑得最惨的一次了...

  《大象》读后感(一):荒诞的讲述惨淡的真相

  这是短经典在人文社出版的第五辑中的一本,去年年末购入,1月9日随手拿了一本开始看。

  波兰的文学作品只听过没读过,作者 斯拉沃米尔•姆罗热克 看介绍才知道已经于2013年去世,是波兰短篇小说大师,以荒诞闻名。这本书收录了44篇。连译后记在内也不过183页,我读了一个月,并不是不好,只是看着荒诞不经的情节却笑不出来,因为荒诞不经的只是情节,但掩盖下的事实却并不是不存在,这真相刺痛了我,因为这些事实也存在我们身边。或者并未远走。

  故事都不长,捕风捉影旁敲侧击官僚们的愚钝都是常见的主题。最记得的是到春天公务员们就变老鹰飞走,一群一群的飞走,行政陷于瘫痪。等到冬天又回来。奇崛的想象力。至于大象这篇,动物园申请下来经费买大象,园长弄个纸糊的糊弄,大象在大风刮过时候真的飞走了。那天来参观大象的小学生三观尽毁,都变成了坏人。这样的事真的还少吗?一级欺骗一级,太多的事实是纸糊的大象了,只要吹嘘得当,领头儿的升官发财,每个人都心知肚明呢。全是这样的笑料,不能直面这惨淡的真相。

  不知道现在的波兰是否还在继续这这些荒诞,不知道这些真相还在哪里重演。作为读者也不过是被刺痛一下,继续自己平淡的日子。

  《大象》读后感(二):处决一只瓢虫总会简单点

  看短篇小说总是一个很愉快的过程,因为篇幅短,剧情开始与结束都可以干脆利落。有时候甚至觉得就像看早期tvb的电视剧,不管从哪里打开都能随时接上。而斯拉沃米尔•姆罗热克的《大象》更是再次刷新了我的认知。薄薄的一本里面居然包含了四十四篇短篇,有些短篇能做到只占一页或两页纸。面对这么短的篇幅,我是看完一遍后又忍不住再去看第二遍。因为除了读起来轻松有趣以外,还有那种暗藏其中的讽刺令你不自觉的想拿起来自一次。

  斯拉沃米尔•姆罗热克作为荒诞派的代表,自然是不满足于只是给你讲一个温情的故事。就如他的戏剧作品一样,总要表达一点什么不愿意直接说出来的真相。真善美不是主旋律,荒唐才是刻在骨子里的笑料。荒诞却并不尖锐,将所有的荒诞放入寻常的喜剧中,并不用猛烈的词句。即使在这么简短的篇幅里,他也有能力写着写着,笔锋却转到其他地方也一点不觉得突兀。

  《大象》中,动物园里的大象在学生们正计算着它的重量时,“抖动了起来,开始飘向空中”。这荒唐的事件发生时,“吓傻了的猴子们仰天发呆”。随着猴子们的一仰头整个画面立即鲜活起来,有了猴子的参与,大象飞起来也是合情合理的。

  一只不肯成为帮凶工具的狮子平静的啃着胡萝卜、长颈鹿可能是“三条腿,头上有角,马尾巴”、砍掉鞋后跟的小矮人、护林员的长胡子……斯拉沃米尔•姆罗热克用童话般的笔调写着荒诞的事,可是看完这些故事,你不会觉得那是童话中才会发生,而是觉得“人类怎么就有那么多可笑又可悲的事情”,然后被姆罗热克的犀利深深折服。他洞悉了这一切,却给你用旁观的角度去查觉。

  在本书收集的四十四篇里,《诉讼》给我的印象最深,“给所有的作家全都穿上了制服,为他们定了级别与军衔”,能作出如此安排实在是令人击节称赞,这种巧妙的讽刺真是作家给所有写作者的一份(并不友好的)礼物。一只小小的瓢虫被当作奖章停留在列兵帽子上,而少将对着这瓢虫行了一个敬意的军礼。总得有什么来补偿在这误会中感受到深深的耻辱感的少将,少将需要一场诉讼。现实主义与荒诞感在《诉讼》里结合得非常完整,我们都去同情或是责怪瓢虫吧,请忘了制服。

  只不过在看荒诞的讽剌作品时,也并不全是愉快的事情,毕竟那些偶尔被我们故意视而不见的现实被深深揭示出来。当然也可以假装并没有看出来,或者干脆的也拿起“四卷集长篇小说”处决那只乱飞的瓢虫。

  《大象》读后感(三):大象的新衣

  大象的新衣 ◎ 东渔 从个人的喜好来说,我对短篇小说的热爱多于长篇小说,一则短篇小说易于阅读,节时间;二来好的短篇不一定比长篇的信息量小,精堪的技巧会让短篇发挥出巨大的容量,而又回味无穷。短篇小说就是短小精悍的,这种明显的形式感在波兰作家姆罗热克的笔下蔚然成风,短小在于每篇小说三页足矣,好在内里充满了反讽趣味,唯留深刻反思。 “短经典系列”新近推出姆罗热克的小说集《大象》,共收录四十四篇小说,既有寓言故事,也有《我想当一匹马》这种异想天开式的小品文。作者曾获得波兰文化奖和法国黑色幽默奖,在欧洲赢得广泛声誉,他善用荒诞基调,诗性的语言,睿智跳脱的叙述手法,故事的背后是警示和反的意味。 大象是用气球造的,一看这就是寓言故事的设定了,“捏造的虚假”讽刺了社会形态,动物园给社会观众们制造了“皇帝的新装”,还没等到孩子们拆穿,大象自行破碎了,看似顺理成章,深思又是那么荒诞不经,其中的象征意义也很明显,“气球大象”是否代表了虚无的本质呢?因为从故事最终的交代(参观过大象的小学生全都成了无赖和流氓)来看,正是反映了思想压制和谎言横行带给下一代的恶果,那么,故事的寓意就刻上了现实意义,这篇小说也就具有了形而上的高度。而小说《命名日》对先进分子隐秘的嘲讽,将人物比作养尊处优的宠物,显得太形象了。谈起了政治议题的狮子则是结结实实给了社会现象一阵直白的犀利嘲讽,是否可以称为“狮子的反思”。 《长颈鹿》这一篇满含黑色幽默的强调,让人忍俊不禁,甚至想要哈哈大笑起来,先是讽刺了一番掉书袋的两位伯父——长颈鹿在形而上的哲学书里哪能找到,明明就在动物园里。最后,姆罗热克收起了批判的大爪子,给了读者温情的一巴掌,大伯父写信与二伯父沟通,预示着人物关系的僵化面似乎要打开了,渲染了一丝温馨的氛围。 姆罗热克惯使用第一人称,加深在场感,他也善用陌生化的画面解决形而上的问题,比如小说《当代生活》,“今天早上,我从窗口向外一望,我看到,在院子里,大门前面,站着一个问题。”这一句即时联想到卡夫卡,但卡夫卡也不善于上来就谈问题,他用甲虫来寄托“问题”,故事的根基仍在那里,即便《城堡》那样专门找“问题”的小说,仍是把K无法进入城堡的困境当做“问题”。而姆罗热克当机立断,直接跳到了“问题”上,为它举行葬礼,他通过“问题”直接面对了问题深处的问题,这句话一点也不绕口,如果你像姆罗热克一样,将一个你本以为很抽象的“问题”当做一个小说人物来看待的话。 小说里出现某些政治意向,恰恰反应了当时波兰政的情形,而作者身处社会当中,深刻体会到体制的弊端,以荒诞小说的形式来控诉,属于一种更深刻的挖掘。无论是对政治的揶揄,还是对社会现象的嘲讽,作者都抓住了人性的微观之处,进而放大,然后拖出来示众,给大家看个明白。姆罗热克延续了《皇帝的新衣》这种格调,继续发扬光大,他似乎就是童话里那个说真话的小孩子,即便小说里暗含隐晦的表达,仍然直接披露了事物的本质,于是我们看到,他勇敢地让大象的新衣在天上飘荡着,让皇帝颜面扫地,让读者心如明镜。

  《大象》读后感(四):《大象》:这一小说世界,让你啼笑皆非

  文/吴情

  东欧的波兰,近千年来的命运可谓多舛。不过,即便是在近现代,她的国土上也并非太平。二战中德国人的占领,二战后苏联人的模式,都让波兰对的可能未来忧心忡忡。在这些人之中,不能不提及波兰著名作家斯沃瓦米尔·姆罗热克,他那风格明显的小说创作,故事亦真亦幻,发展急转直下,几乎是一本对苏联模式下的波兰的最佳速写,书中的场景,对1949至1976年间的情状比较熟悉的读者,想必不会太觉陌生。

  姆罗热克的短篇小说集《大象》收录了他四十四个短篇小说,绝大分篇幅不长于五千字, 短的甚至不足千字,然而,尽管如此,他的小说,往往三言两语就能生动地描绘出故事背景,故事的进展更是多次打破读者的期待视野,让人啼笑皆非。他的小说风格不一,既有白描式的荒诞派色彩(比如《波兰的春天》中人露出鹰的原形,《鼓手的遭遇》中打鼓振奋军心但无意中打扰军官睡眠的鼓手,最终丢了性命),又不乏尖刻的嘲弄反讽(比如《孩子们》被官僚制度弄得成了“坏孩子”)。

  英国小说家乔纳森·斯威夫特,俄国小说家果戈里,都是讽刺的好手,姆罗热克也不逊色。他的讽刺,既分布在人物的语言之中(比如《孩子们》中各位责难孩子父亲的人说的话),又体现在人物的所作所为之上(比如《围城记事》中打不准人的神),甚至还会存在于人物的脑海(比如《怀疑论者》中各种奇怪的想法)。当然,也有一些作品,相对来说现实主义色彩浓厚,也不表现出讽刺意味(比如《第五军团的退伍老兵》)。

  讽刺,显然使作品具有了喜剧效果。这使人想起那个老问题,喜剧与悲剧,到底孰更高级?支持悲剧者众,但力挺喜剧的,也不是没有,喜剧家外,尚有个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在他看来,笑声不一定比眼泪低下。姆罗热克的《大象》,便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荒诞的、超现实的、森严的社会,固然可以成为《1984》这种警示之作的原型,但它又何尝不配造就《大象》这样直插社会心脏的作品?

  美国文学理论家詹明信提出了“政治无意识”理论,他还认为,第三世界的,其文学,全都是的寓言。尽管观点激进,但对于理解《大象》这类作品,并非没有帮助。在《大象》中,尽管没有我们熟悉的对波兰——苏联模式下的波兰——的细致描绘,但那些变形扭曲的机构、人物、话语,难道不是另一种刻骨铭心的真实?

  阅读《大象》,是一次五味杂陈的旅行。一方面,你会觉得愉悦,因为这些小说很短很精致,没有给你施加很大的阅读负担(不像穿插了十几门外语的《尤利西斯》,作者虽爱用拉丁语,但中译本在形式上没体现这一点),而且作者的语言——故作正经——让人捧腹,另一方面,你会觉得反感甚至厌恶。小说中的人物、机构,在其他的文本里,甚至就是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常常能见到,打官腔的公职人员,官僚的上级,朝令夕改让人永远无法摸透的当等。有时,你甚至会产生疑惑:我们生活其中的世界,是真的吗?它不是小说家的随意创造?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大象》读后感(五):《大象》:飞走的大象和春天

  《大象》:飞走的大象和春天

  疫情在家的日子不少烦闷,书薄一点,故事短一点,专注反而多一点。

  最近读的小书中,这本最适合没事时反复翻看。

  正是这小众冷门作品,斯沃瓦米尔•姆罗热克的短篇小说集《大象》,是波兰荒诞派文学中的代表作。

  其中的同名小说《大象》为一篇短而精的讽刺小说。读起来有点卡夫卡的感觉。

  故事讲述一个动物园的园长为了节开支,要造一个逼真的橡胶大象,供从没见过大象的市民参观。

  但是,给假大象充气的工作人员为了节时间回家睡觉,给大象冲进了煤气,很快假的大象就制作完毕。

  很多市民听闻动物园里来大象了,都来参观,老师也带着小学生们校外教学观摩大象,介绍大象的知识,如大象的体重比鲸鱼更重;是森林之王;体重在四千到六千公斤。

  这时,一阵轻风吹过,结尾(太精彩,不能略)是这样写的:

  “突然,大象抖动了起来,开始飘向空中。它在地面上方逡巡了一会儿,但在风的吹动下继续向上攀升,整个庞大的身躯呈现在蔚蓝色的天空背景下。又过了一会儿,它飞得越来越高了,向地面的观众们展示着四条。张开的圆柱形粗腿、鼓鼓的肚子和长鼻子。然后它随风横向飞过围栏,高高地消失在树丛上方。吓傻了的猴子们仰天发呆。后来,大象在附近的植物园被找到,它跌落在仙人掌上,被扎爆了。那些在动物园里的小学生,后来都中途辍学,成了无赖和流氓,整天喝、砸人家玻璃。他们根本就不相信有大象。”

  姆罗热克的这本小说集描写的是过去苏联模式下的波兰,是荒诞的、超现实的、森严的社会。

  《大象》一看便知是寓言故事的设定,假的大象飞起来了,看似顺理成章,深思是荒诞不经,其中的象征意义也很明显,大象是否代表虚无的本质?

  故事的最终,从参观过大象的小学生全都成了无赖和流氓来看,他们失去了信仰、三观,他们什么也不相信。

  这正是反映了谎言带给下一代的恶果,故事的寓意就有了现实意义,这篇小说也就具有了一个形而上的高度。

  我认为,《大象》中的橡胶大象,就是虚无的信仰本身。

  古斯塔夫•勒龐在《乌合之众》中写道:

  “一切政治、神学或社会信条,想要在群众中扎根,都必须采取宗教的形式——能够把危险的讨论排除在外的形式。”

  但当时的波兰多数平凡的人是没有信仰的,就算表面上相信,也是假的,没有根基的。

  就如同那只用橡胶做的大象,连一阵风的考验都经受不起。

  从诠释学的角度,〈大象〉是一篇讽刺小说,其利用大象本身庞大、沉重、「森林之王」的特质,故意制造出于其对反的形象,即空虚、轻飘飘、易破碎,运用了对比、夸张、反讽的写作手法,表达出信仰的虚无、虚幻本质。

  是这本小说集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

  另一个让我惊艳的故事,名为《波兰的春天》。

  开头就吸住了我,作者说四月的波兰发生了一件不寻常事件。一位上班族装扮的男子,在没有任何工具的帮助下,挥挥双臂,竟然飞了起来。

  放心,这不是电影《鸟人》的情节。

  春天来了,越来越多的飞人在天空盘旋,他们都身穿大衣,夹着公文包,有时三两成群,最终都消失在了南方。

  社会呼吁真相,群众都很好奇怎么一回事。

  官方解释,气温升高,各个办公室都打开了窗户,在这办公的人由于鹰的天性,忍不住从窗户飞走了。

  最后呼吁大家尽量留在岗位上,不再飞走。

  尝试了各种办法,即使关闭窗户,有人也能从通风口飞出去;即使在桌上,他们也能用鹰嘴将绳子啄断。

  这使大家办事变得困难,上哪都找不到人,他们可能飞在山谷中。

  令人哭笑不得的做法奏效了,这里真的佩服作者清奇的脑回路——在每月一号发工资的款台旁边下网,抓人。

  《波兰的春天》的讽刺程度和前一篇《大象》不相上下。

  周一不想上班,周二不想上班,周三不想上班,直接飞走了可还行?

  不难看出,作者挺喜欢用动物意象,无论是大象,还是鹰。

  鹰一般象征着勇猛,热情的奋斗精神。

  但是需要工作的人们,控制不了自己“鹰的本性”,到了春天成群结队地飞走,天冷再回来好好窝着,可以说是真随心所欲了。

  甚至作者的口吻并不是戏谑的,而是一本正经的叙事,用毫不夸张的语气讲了一件夸张的事。更加重了故事的反讽力度——“自以为雄鹰的人们啊!”结合当时波兰的背景,再阅读这篇小说的话,更容易感受讽刺的力量。

  姆罗热克这本小说集,还有许多类似的寓言故事,看腻了充满套路的电视剧之余,就很适合随手读一篇奇奇怪怪的小故事。

  最后不得不说,如果可能,在美好的春日打开窗飞一飞,就算慵懒一点,也还真是一件美事呀。

标签:大象 读后感 100字 大象读后感 大象100字 读后感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