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老师高能唐诗课》经典读后感有感

  《戴老师高能唐诗课》是一本由戴建业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戴老师高能唐诗课》读后感(一):唐诗段子手《戴老师高能唐诗课》

  《戴老师高能唐诗课 》的作者“国民教授”戴建业高能开课,浪漫得不行,有趣得要命,让你像读段子一样停不下来。 本书作者戴建业,1956年生于湖北黄冈市麻城,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学科组长、学科带头人。戴老师的普通话虽然不是很好,但是他讲课幽默,又能给人无限幻想,被同学们称为“大学课堂中的泥石流”。被评为华中师范大学首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第一名。 戴老师已出版学术著作《老子的人生哲学》《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老子现代版——老子智慧的现代转换》等。其中他最得意的作品《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获2001年湖北"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看了戴老师的自述,因为一次阴差阳错的投稿,一首诗歌被刊登,他开始大量阅读和写作。 书是力量的源泉,当他遇到问题时,读到“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止。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戴老师发现陶渊明比他更穷,甚至到了不得不出门去讨饭吃的地步,但仍能写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让他无比震撼。 于是,他开始用心研究起陶渊明来,还发现了同样喜欢陶渊明的苏轼,爱得死去活来。不久,他就找到了人生的解药。 儿子上了小学,每当考得不好,戴建业就要揍他一顿,搞得孩子天天欺骗他。但当看到陶渊明的诗里写到了自己的5个傻儿子时,戴建业在陶渊明“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的超脱和坦然中,似乎也得到了启发。 有了深入的研究,戴老师的课堂就更加深入浅出,段子频出,经常拿古代大诗人开涮。 他的爆红网络片段出自在学校给本科生开设的一门“走近大诗人”的选修课。视频里,他夸赞李白“狂得要命,浪漫得要死”,八卦杜甫“跟着大哥一起找仙人、采仙草、炼仙丹”,调侃陶渊明幽默,“他第一句写得特别隆重,种豆南山下,你以为他种得蛮好,他突然来一句,草盛豆苗稀,种得个鬼田,要是我种得这个水平,我绝对不写诗。” 他告诫学生求知不能满足于音频视频,古人把这种方式得来的知识称为“耳食之学”,它是零碎肤浅的代名词。可从视频进从原著出,但绝不能始于视频,而又止于视频。不妨通过视频以培养兴趣,再读书籍以获得比较系统的知识,视频与书本应相辅相成,最后进而去啃我书中论及的经典原著。面向经典是提升自己的不二法门。 《戴老师高能唐诗课》倾注了戴老师40多年的研究心血,用尽了他的洪荒之力,讲了从初唐、盛唐、中唐,一直到晚唐,整个唐诗的发展和演变,重点突出了名家名作——上官仪的风韵、陈子昂的风骨、王维的“诗中有画”、王昌龄的侠骨柔肠、岑参的奇才奇气……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展示了唐诗优美的意境。 书中延续了网课诙谐的风格,戴建业老师常以本人日常生活作喻,大有闲话家常之感,但这只是表,他在分析诗歌时,总是一丝不苟,按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逐句解读,再加上征引对照,常能洞烛幽微。 我最近在看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感叹苏东坡坎坷一生的同时,又想给他的耿直点个赞。 苏东坡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就是我们说的王维“诗中画意”的来源。 其实苏东坡同样也兼善诗与画,他对王维“诗中有画”的评论,是两位诗画大师的心心相印。 “段子手”戴老师把先贤们的经典诗文,都汇入了他的人生。“网红”这个词遮蔽了他宽广的学术与爱好。他喜欢伯特兰·罗素,用原文背英国老汉的文章,想必麻英也和麻普一样有趣。 当今社会,内容优先将成为主流,知识分子不仅能传道授业发光成名,还能实现知识变现。其最大的意义就是,让更多的人相信“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让更多的人去追求真知灼见。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只要自己内心洒满阳光,我们就会永远笑容灿烂。鱼乐希望这本承载了戴老师心血的书能够让你在欢乐之余,更多的是增进对古代诗词理解和对文化的感知。 (感谢阅读,记得关注、点赞喔) 鱼乐说育儿

  《戴老师高能唐诗课》读后感(二):体味唐诗之妙

  诗歌这一文学形式在唐代臻于极盛,李杜、高岑、王孟、元白……名家迭出,璀璨如星河。唐诗的形式和风格丰富多彩,诗体有古体有近体,“诗风或雄壮或纤秀,或平淡或秾丽”。唐诗见证了唐帝国的兴盛与衰亡,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也远超前人。因此,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唐诗都成为了古诗不可逾越的巅峰。如今相隔千年,加上世易时移之故,我们再接触这些我们的精神文化遗产,有时竟有雾里看花之感,不能尽得其妙。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戴建业在B站上开设的诗歌课可谓适逢其时。戴建业老师深入浅出、风趣幽默的讲解深受欢迎。这门网课的讲稿经过脱胎换骨的整理,即形成了这本《戴老师高能唐诗课》。

  唐诗一般依初唐、盛唐、中唐、晚唐来分期,本书也照此编排,择其中名家名作加以解读。初唐(从唐高祖武德元年至唐玄宗初年)分3讲,从上官体讲到“初唐四杰”,陈子昂,这是盛唐诗歌的准备期;盛唐(开元十五年前后)是唐诗的黄金时代,分15讲,历数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岑参、高适等人,讲述了当时流行的田园诗和,而李杜作为盛唐诗坛的高峰,则是重点中的重点,占到7讲之多。随着唐王朝由盛转衰,诗风也为之一变,中晚唐约2讲,重点讲了柳宗元、刘禹锡,兼及元稹、杜牧、李商隐等人。可见,本书是以盛唐诗坛为重点,对中晚唐诗人则相对涉及较少,阅读感觉骤然收尾,对许多名家都只是点到为止,其实中晚唐诗歌虽不如盛唐大开大合,但也多有佳作。

  书中延续了网课诙谐的风格,戴建业老师常以本人日常生活作喻,大有闲话家常之感,但这只是表,他在分析诗歌时,总是一丝不苟,按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逐句解读,再加上征引对照,常能洞烛幽微。如初唐王绩的《野望》与王维的《渭川田家》同为田园诗,均是写自己的田园生活,但书中则结合二人生活背景,对照发现二者诗意之异。王绩身处隋末唐初,两次出仕均失望而归,最终隐居终老,诗中无论自然还是人世,处处透着萧索;王维诗中则“退避恬淡但绝不消沉,厌倦政治却热爱生活”。因此,书中认为“从情调上讲,王绩的田园冷淡,王维的田园温暖”。再如世人常说王维“诗中有画”,这究竟什么意思,书中列举诸家观点,之后从意象并列、空间构图、移步换形等几个方面提出自己对此的见解,颇有启发。

  唐代文人多以从军为进身之途,高适、岑参等人都曾至边地入幕,希望建立功业,博取功名。他们的笔下之诗记录了苍凉雄奇的边地风光,再现了戍边将士的征战生活,其中既有积极进取、报效的豪情,也有对残酷战争的反思。胜在气势和意境,透过边关生活展现了盛唐气象。诸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等句,大气深沉,至今读来也能感受到诗境的开阔。书中对王昌龄、王之涣、高适、岑参等人的代表作一一加以分析,带读者品读其中声势场面,使人感受到其中昂扬的心态和诗人们遒劲的笔力。

  对于李杜等大家早有定说,但书中不仅引述了古代文论,还运用了现代文学评论方法,通过细致赏读,进一步带读者了解了他们的个性和创作特点。如李白之豪放飘逸,书中结合《蜀道难》《望天门山》等作品,展现了其诗歌独特的艺术风格。又借用美国新批评派对张力的观点,指出李白的作品具有情感的张力,并认为这一张力源自他人生的悖论式追求——在政治上建功立业和在精神上获得彻底自由。根据这一观点再看《梁园吟》,的确能体会到其中矛盾情绪的碰撞和对立,以及由此产生的艺术震撼。至于杜甫诗歌的主导风格——“沉郁顿挫”,自古以来也是诸说纷繁,这种写意式的评价必须具象化才能使普通读者理解。书中即以公认的唐七律压卷之作《登高》为例,分析了短短4句诗中密集的信息量,其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句,十四个字就包含了八层意思,充分呈现了沉郁的感情。可以说,非经如此细细拆解,难得其中真味。

  历经时光洗涤,唐诗这一文化瑰宝依然灼灼生辉。通过戴建业老师深入浅出的解读,我们得以细细品味千年前文人的文思才情,亲近这些生动的灵魂和不朽的作品,感受这份独属于我们的浪漫。

  《戴老师高能唐诗课》读后感(三):《戴老师高能唐诗课》: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世间万事万物,皆要由语言进行沟通,古往今来,随着世态演变,语言文字也随之发生翻天覆地蜕变。华夏大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在文言诗词之渲染中始终熠熠生辉。在这万般璀璨夺目中,唐诗可谓是中流砥柱,开启先河榜首,纵使前有铺垫,后有缀程,也稍显逊色。华中师范大学戴建业教授用自己幽默风趣,智慧独到的思想将唐诗解读,从初唐,盛唐,再到中唐和晚唐,唐诗尽数于此,筑成这本《戴老师高能唐诗课》,令读者我不再对唐诗讳莫如深的内韵胆怯。

  文人相轻,也着实是屡见不鲜之事,初唐四杰中,四人皆有才气,但也都浮躁缺乏宽厚胸襟,戴老师所言:因为有才华,他们恃才傲物,因为没有社会地位,所以他们长期愤愤不平。至此,我仿佛颇能理解,当今盛世,至高掌权人所显露出的怡然自得姿态,绝非孤傲不屑,而是将文化中那种大气磅礴融入骨髓,既而轻易能显山露水。才华与志气心性,不应当是矛盾并合体,于尘世中被洗染,于芳华中沉淀,进而生发出大国风范。 家,国之大家,需团结稳固,方能繁荣昌盛,民之小家,需心心相印,方能日久天长。国人对家之概念深刻与生俱来,孔老夫子“父母在,不远游”,汉代“代马依北风,飞鸟栖故巢,”诸如此类言辞无不彰显着“家”的重要性。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当年于学堂中背读,于我显然未能理解其中深意,到如今经历些许世俗人情后,方明白那种倾之信之胸怀。 倘若心有之,哪怕一首离别诗,寥寥数语亦可从江山美好,功成名就,亲密友情进行鼓励,难耐最后直抒胸臆,令后人动容,又怎会不扣动当年杜少府心弦。无需嘤嘤哭啼,乐观鼓励,豪迈旷达即可展现别样胸襟。情愫真切,人人皆可知,断然不是晦暗人性显山露水,仍旧强硬灌输偏歧,还幻想真情永存。初唐四杰,何以能够在唐诗领域领航,只源于经历了淼淼升烟后的迷茫,蜕变成粗犷乐观的自信,引领时代潮流。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一句明显有时代特色,在战火纷飞,家国不安定之际,乱世出英雄的那种慷慨激昂,虎虎生辉最能气定山河。可华夏子孙又深知文武双全最为惬意,武有莽夫之倾,文有无缚鸡柔弱之意,只有内外兼修才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古有投笔从戎之徒,近有弃医从文之仕,鲁迅先生是后者之顶流。“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是文人墨客内心深处最霸气侧漏之言,文官武夫皆有璀璨之处,但融合一体适才有狂傲资本。 陈子昂之辈有不遇之逆境,当志气才华得不到施展之时,才会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之痛苦。反观吾等寻常之辈,流连于日常苟且就已精疲力竭,何以成为那样志博远大之徒去观望浩渺的苍穹。他将自己定位为需承担巨大历史责任,但又无能为力,这种现实与理想之间差距的骨感痛,让他深刻体悟人生悲剧,引吭高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深邃而幽怨。

  语言组织需深厚功底,如今社会我们时常将外文放置在至高无上地位,而忽略了中文的博大精深。譬如“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句源于雪莱的《西北颂》早就在异国吾乡深入民心,国人眼中这句旷达释然洗刷了多少雾霾尘埃,而中学课本中那句耳熟能详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才更为经典。唐诗宋词寥寥数语便可将万般情愫溢于言表,那种精悍实在意境壮丽开阔! 《戴老师高能唐诗课》中比比皆是文人才子,理应研读深悟,于戴建业教授的言语配以我不再幼稚的心性,我居然已能将曾经以往看似晦涩难懂的诗词了然于心,得益于戴建业教授的精细解读。在怅惘前人成就之际,今人多有钦佩中尚存不屑,但戴老师将自己身份地位搁置很浅,总能在字里行间寻觅到这位老前辈的胸怀。时常调侃自己有峰棱而欠丰满,是大家之范,应当在当今时代激发影响愤世嫉俗之后辈卧薪尝胆,韬光养晦心性。 壮观如珠穆朗玛峰山麓之唐诗,独特的风韵令我痴迷流连!

  《戴老师高能唐诗课》读后感(四):闲聊戴建业老师的“高能唐诗课”

  【注:本文作者是,周老板007,此处贴出该文已得到作者本人准许】

  戴建业老师的“高能唐诗课”,最近刚学完,迫不及待地想与大家分享,尤其是像我一样对古诗词有兴趣的朋友,特别推荐,值得一看。

  《戴建业高能唐诗课》封面

  因为一直对诗词颇为爱好,兴趣也浓,于是乎戴老师的“高能唐诗课”看的很有味道,看的时候共鸣感也很强。但是以前多是胡乱读看,不得法。而戴老师讲的这门“高能唐诗课”,不但讲得深入浅出,而且代入感极强。因为那些古代的大诗人,在他这里都化身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而不是一个符号。而唐诗相关的历史、文法、趣事,以及旁征博引,那更是信手拈来,可见戴老师功力深厚,没有几十年的研究功夫是不能讲得如此系统而又深入浅出的。尤其是他那惯称呼了他们的口语,让人忍俊不禁,又能在戴老师讲他们的唐诗时更加的没有了历史感,仿佛这些千年以前的大诗人,大文豪就是活在今天,我在手机里经常刷到他们的趣闻轶事和拍案叫绝的大作一般。

  戴老师讲了什么,引来众网友哈哈大笑

  戴老师这本“高能唐诗课”,确实如他所讲,让我们看完之后“如谈恋爱一般,欲罢不能”。想起以前我看唐诗宋词,那真是门都没进。不过说出来,也不觉得丢脸,毕竟我还没放弃学,这一点还是精神可嘉的。戴老师在课程里讲了唐诗里的一些经典名篇,听他解读之后,感觉对于唐诗的理解有了一些方法和门道,让我也惊叹古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今天的我们天天在提倡想象力,可见在这个年代我们的想象力已经是多么的贫乏了。

  我很喜欢戴老师讲的柳宗元和刘禹锡这一讲,可能是“硬汉”这两个字首先吸引了我吧。这一讲的主题是“诗中的硬汉”。诗中硬汉,就如小说里的“海明威”一样,让我对他们俩有了极强的了解欲望。

  戴老师把柳宗元和刘禹锡放在一起讲,不仅是因为他们处于同一时代,更因为他们是好哥们儿,经历上也几乎同步。他们俩不仅在年龄上相仿,才华上也是旗鼓相当,并称“刘柳”。个性上他们俩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两个人个性上都很刚直,只是刘禹锡比柳宗元多了一份开朗和洒脱。而我想我的个性可能是跟柳宗元是接近的吧。

  柳宗元与刘禹锡(图片来自网络)

  在这一讲里,戴老师摘取了柳宗元的《江雪》来讲解。说实话,以前对于这首诗也是非常喜欢。“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里展现的孤寂空灵的场景和状态,每次读的时候,我都情不自禁地把自己想象成那个“蓑笠翁”。但是在没有听戴老师讲解的时候,那样的代入可能更多的是对于诗中的那种孤寂之感的共鸣。现在听了戴老师的讲解,似乎更能从一个活生生的人的角度来看这首作品了,尤其柳宗元创作这首诗的年龄和我现在的年龄可能也接近。所以短短二十个字,不仅仅是柳宗元看到的和想象的世界,更是内心那一份即使到了绝境,我也依然还不会灰心气馁的独白。其实从这首诗歌我们可以按图索骥的学到更多东西,如果我们对诗人有更多认知的话。所以对于古代诗歌作者的了解,在学古诗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古代文学里,我想历史和文学是要一起学,那样才能更好的理解一首诗歌的丰富度。古人惜字,所以我们读一首古诗,那真是要一个字都不能放过。不像我们现在写的白话文,废话一堆,我的这篇文章亦然。

  讲完《江雪》,戴老师讲了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喜上见赠》和《再游玄都观》,从这两首诗歌里可以看见刘禹锡为人的刚直和乐观洒脱的两面。我特别喜欢前一首诗里的最后一句“暂凭杯酒长精神”。这句话画面感极强,又接地气,特别像我们跟哥们撸串喝酒后说的话。后一首诗里的”前度刘郎今又来”不仅带一份豪气,更有一份洒脱。“前度刘郎”也就这样流传下来,成为成语。

  图片来自网络

  柳宗元四十七岁去世,刘禹锡活到了古来稀。所以我想他们俩的诗文我不仅仅要抽时间读起来,更要学这二位“硬汉”的打不死的心态吧,尤其是刘禹锡,更要多学学。

  人生忽如寄,命数未可知。刚直的个性或是我天生的底色,那就后天学着去加一份洒脱和豁达吧。这样在短暂的一生当中,在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当中,或不失为人。

标签:戴老师 老师 高能 唐诗 经典 读后感 有感 戴老师老师 戴老师高能 戴老师唐诗 戴老师经典 老师高能 老师唐诗 老师经典 老师读后感 高能唐诗 高能经典 高能读后感 高能有感 唐诗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