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是一本由周令瑜著作,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的320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01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读后感(一):读读尚可
作者主要是用案例来讲述父母在养育孩子过程中会出现的一些问题,主要是针对0-6岁孩子的教养问题。很多原则性的问题都是我很认同的,作者在案例中也确实融入了大量先进的教育理念。
不过并没有从头到尾详细去读,主要原因是全书的结构比较散乱,没有系统化。
《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读后感(二):作者好像也不太懂嘛
一家之言应该都不算,只是单个家庭的记录。对很多观点无法认同,作者也有很多自己孩子的案例表现得作为家长处理方式转变得很极端。读了1/3后,感觉作者也不懂孩子,也只是用一种自我推测的方式在阐述,并没有理论或心理学基础在谈论事实。不能说完全不具参考性,就像看邻居家小孩一样吸取经验教训。
《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读后感(三):我们的思维和他们不同
这本书是我在淘宝网上卖的电子书,评价不错,里面举例了很多我们传统的教育方法,还有我们一直认为对的教育孩子的思维,其实我们并没有完全懂得我们的孩子需要什么?我们遇到孩子的问题应该怎么处理?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让我们的孩子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原来我们的思维和他们不同的,看了这本书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们大人总是把自己的意志愿望强加给我们的孩子。
《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读后感(四):一读再读,读懂孩子的心
花了一周时间,一边思考一边反读完了《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
很感谢,作者分享这么好的知识给我们。
就育儿知识来说,这真是一本很实用的书;就育儿理念来说,这真是一本值得每个父母阅读、思考的书。
把一个孩子养大,不难,可真正懂得孩子的心,把孩子养好,却是真的需要父母下功夫。
读了一遍,对我的思想来说仅仅开始启蒙,我会再读的,一读再读,读懂孩子的心。
《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读后感(五):我是屈指可数的给三颗星的读者
满眼望去,给的都是五星
而且这些读者都不是书托
都是读过不少育儿书的前辈
难道是我异类了
我也只是实事求是地给出我的评价
绝非故意拉此书的后腿
想来这书也是上正面管教课程时老师的推荐
想来这书也带给我不少的育儿启发
但可能是因为之前有些育儿理论的积累
可能是因为我关注的是个体儿童的成长
而他关心到的是一群孩子的事例
可能是因为不满书中对简单事例的复杂描述
抑或……
反正道不清说不明
只想说,这本书也就那样,真没有大家口口相传的那么好
“改造了我们家的老顽固”一节是准备拿给我妈看的
共同学,共同进步
《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读后感(六):我只给三星
先是看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接着阅读了《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最后,是冲着这么多的好评去看的这本书,但是读完之后,我觉得没有9.0这么高的分。我也是学教育的,所以书中的很多观点我都认同,也觉得确实不错,但是读完后给我的感觉是:
1、首先在阅读目录的时候,我觉得章节分的好乱,没有条理。同样的《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就要清楚的多,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感觉。
2、作者不断地举例说周围的朋友的教育方式哪里不对,不应该这样做,甚至让我觉得,她女儿周周身边的这些玩伴,没有一个家庭教育是成功的案例!任何方法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适合不适合。但是有没有想过,即使是学历再高的家长(博士、硕士),只要没有接触过教育学,没有学过儿童心理学,在教育孩子这方面和专业的(学过学前教育、或者是小学教育等)是有偏差的,但是反过来,那难道说,这些家长教出来的孩子都是不成功的?
整本书,我觉得都是在以一个“专业人士”的角度说教,丝毫没有一丁点的亲和力!当然,不管是什么书,“尽信书还不如不看书”,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观点不一样,有些东西可以借鉴他人的,但是有些方法不能照搬到自己家的孩子身上。还是那句话,方法没有好坏,只有适合不适合(观念有问题的除外)
《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读后感(七):实践性强但理论逻辑混乱
刚看这本书是大一的时候,身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学生,刚上大学的我并没有过多地接触过学前教育领域,完全是经验、理论零基础。看完这本书后推崇至极,并推荐给了同班同学看,同学也认为书中所写的确好,但好在哪里呢?我们不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如今大学毕业,重看此书,发现书中都是作者的经验之谈,书中没有或很少(没有认真再去考究了)涉及理论知识,就算有也是很浅很表面,让人感觉只是作者的一家之言。然而,我发现书中所谈的“道理”或者做法都是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的,如蒙特梭利的人格独立、尊重平等、规则与自由等教育理念、杜威的生活即教育等等。当然了,如果作者在尚未接触过这些教育大家的前提下能有这样的觉悟去做教育,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但是,不得不说的是作者的章法分得太散,没有逻辑结构,像一名母亲的教育观察日记而不是一本教育类的指导书籍。
此书最大的亮点就是接近生活,易于操作。里面的案例都是大多数家庭孩子会出现的情况,家长或者教师看了会很有亲切感和代入感。而且作者非常聪明,懂得利用自己的教育方式、教育理念去跟其他成人对比,并不时地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这实际上就是拿民主的教育理念跟传统的教育理念进行对比,个中做法的区别与效果一目了然,让很多处于传统教育思想的成人看了有茅塞顿开的感觉。
诚然,我对此书的价值还是认可的,毕竟没有接触过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的家长不在少数,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理论知识教育的幼儿教师也很多,而如此通俗易懂又不废话连篇的实践类育儿书正适合此类家长和教师去看。
看到豆瓣上有9分,过誉了吧。
看过此书的家长或者老师,建议你们看一下几本书噢: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窗边的小豆豆》
《爱和自由》
《孩子你慢慢来》
《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读后感(八):也许你不懂孩子的心
quot;教育孩子,其实就是教育自己。一个内心力量强大、心智成熟、品格高尚、修养良好的人,只要知晓一点儿童心理和教育方面的东西,教育孩子就会得心应手;而自身心智不够成熟、性格有种种缺陷的人,就算他看再多的教育书籍,如果不能改变和完善自我,也是不能教育好孩子的。"
以上摘录自《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
这本书是从刘未鹏的书单得知的,非常感谢他,让我在现在孩子快2周岁左右的时候遇到了这本书。
这里面有超级多的小案例,有特别多的小技巧。但对我来说,收获最多的就是上面这段话,教育孩子其实就是在教育自己。我很庆幸我自己还能够清楚的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且努力寻求改变。我身边比比皆是那些根本不知道自己性格有缺陷,更不可能知道自己可以改变的家长们。
在我的身边,一说到孩子的教育问题,大多数家长的回答就是孩子就是那样的,还能怎么管?他们从来不知道身为父母的重要性,他们总是觉得教育是老师的事情,不关他们的事,假如和他们有关,那就是他们需要让孩子写作业。
我这里是十八线的小县城,很多人的素质还没有跟上,对于教育,他们也是一知半解,他们希望可以得到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却不知道如何去做。包括我在内,其实也有一些父母的意识开始觉醒,知道需要多多了解一些教育的知识,可是奇怪的是,很多岗位都需要上任前进行培训,可是父母却是不需要的。
想想都觉得挺可怕的。
这本书里有术,也有道。端看你自己如何去领悟,又如何去实践。这本书推荐给周围的父母,看完之后,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改变来带动老人家,丈夫的改变。很多问题,其实你要求别人先改变是不可能的,只有你自己先做出了改变,别人看到了你实实在在的变化,才有可能有所触动。人生到底追求什么呢?无论工作多么成功,假如错过了孩子的成长,错失了最佳的教育时期,带来一生的遗憾,恐怕是再多的成功都无法弥补的。
《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读后感(九):我的幼教启蒙
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
这本书是作者根据自己带孩子的亲身经历写就的,都是非常真实的案例。
好的地方就在于,足够的真实,而且很多在作者孩子或者其他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都非常普遍,这些问题我在我们亲戚家的孩子身上看到过,也在路上街边看到过无数类似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以为是孩子的问题,当然我认为家长也出了一些问题。比如有次,我在路上看到一个妈妈递给孩子一件东西,孩子没接住,孩子就此打算不要了这东西,妈妈执意让孩子把东西捡起来,孩子执意不捡。开始妈妈还好言相劝,僵持了几次,妈妈就大吼了一句,逼迫孩子去捡。看了作者跟孩子交流的很多真实案例之后,我发现孩子看待问题的视角和孩子的视角有着天壤之别。所以,当我们责怪孩子小气,不愿意跟别人分享事物玩具等的时候,知不知道孩子是怎么看待分享的。其实,也怪我们成人太自以为是了,一方面以为孩子还小,不懂事,大人谈话的时候小孩少掺和;一方面又自以为是的让孩子按照我们成人的规则来行事。孩子在幼小的时候,跟社会接触的那么少,怎么懂得成人的规则是什么样的呢?它明白与人分享的意义吗?所以,归根到底,还是成人太过自以为是和傲慢,不愿意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视角。
但是另外一方面,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体系不够系统,比较零散。如果能够按照一种合乎逻辑的体系,比如说时间的顺序,比如说个体身心发展的各个特征等来归纳总结相关的内容是不是看起来更舒服一些。
不过对于还没有养育过孩子的我来说,这样苛求作者是不是有点过分,哈哈!
但是,这本书给我的一个警醒,也让我近几年一直都要保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将来如果我有了小孩,我要不要做全职妈妈?如果要做全职妈妈,那么对于我目前的状况来说,几年比较适宜?如何权衡工作和母亲两种职责之间的关系?以及如果我要做全职妈妈,目前的工作应该怎样规划,这些都应该提上我的日程。
总得来说,这本书算是我的家庭教育和幼儿教育的启蒙吧!
谢谢作者!
《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读后感(十):有用,但也有缺点的一本育儿参考书
孩子1岁多的时候买的,当时读了觉得不错。现在孩子4岁半,重新读一遍,有了深一点的体会。
首先,得说,挺佩服这位妈,写出来这么厚厚的一本书,真辛苦,真不容易。我就写不出来。
其次,这本书的基本教育理念,我是赞同的,就是父母、大人、老师不要去控制孩子,不要用自己的身体优势、语言优势、身份优势去压制孩子,不要将压制当成教育。
作者的文笔也还好,用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基本上文章的结构都是叙事加上自己的解说和评论。读起来比较简单、好看。
关于如何对待零食、父母如何给孩子讲道理、东西的权属和分享,那几篇我都觉得不错,她的处理方式和经验很值得借鉴。
她还提出了“生活即教育”,这个观点我十分赞同,可惜在书里并没有作为一个大观点去深入地、系统第、持续地阐述,也就是举了些生活中的故事作为例子。这是我觉得比较遗憾的一点。
这本书也有缺点。首先,书里的周周,也就是她的女儿,实在是太听话了。几乎书里面的每一个故事里,只要这位妈妈讲了什么道理,这个小女孩就能听进去,并且改变行为。看多了以后,觉得这个“教育效果”未免也太好、太理想了吧,和我在自己孩子身上的遭遇,实在有距离。
我看之前也有评论说很烦这种“自己和自己家的孩子怎么怎么好,别人家的孩子和家长怎么怎么有问题”的套路。本书确实有点这样。
然后,书里面有意无意提到周周什么年龄会做什么事情,比如2岁半能够和妈妈打半个小时电话,述说自己的生活,等等,以我的生活经验,觉得确实不太可能。整书都似乎有点美化周周。
而且,除了对孩子生病,这位妈妈在书里写出了自己的烦恼和纠结,在其他育儿问题上都表现得很自信,完全能够掌控势,给孩子讲出有效的道理,引导孩子的行为。这份从容、冷静和理智,也显得过分完美。
这本书的写作时间在2010年左右,从那时候到现在,各种更新更好的育儿观点也在涌现,所以还是有一点儿时代的限性。总的来讲,本书中列举了很多养育孩子的具体问题的具体做法,还是蛮有参考作用的。别盲目迷信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