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史略》是一本由范行准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页数:35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医学史略》读后感(一):中医的博大精深°
——读《医学史略》
文/蓦烟如雪
谈及中医,我是既陌生又熟悉的,陌生是我并未涉及这个领域,熟悉是自己丈夫就是中医的大夫,所以我会对这本书产生兴趣,然而,作为门外汉的我来说,这本书虽然不乏味,但水很深,要看懂,还是需要时间。
这本《医学史略》是范老多年苦心钻研的成果,虽作者已逝,但作品依旧令人由衷佩服。该书分为九章,以时间为轴线,以历史断代为标志,叙述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医发展、主要医学成就、医学人物等,这本书逻辑分明,医学历史的发展脉络也尤为清晰。在书中,也能看出范老孜孜不倦的一生,从毕业行医,到与精英切磋,从在医学界锋芒毕露,到从未军营中唯一一位医史学家,他的著书立说,给后世的从医者,亦或者普通人都留下来一笔珍贵的财富。
而在书中,我也有感范老是一个未雨绸缪的人,比如他著作的《预防思想史》就追溯了古代由趋吉避凶到涉及安危存亡的认知高度。范老探讨了“环境卫生”在预防医学上的地位,突出了预防医学史在研究中的重要性,而这一观点在2003年的“非典”时期也曾引起学者的关注。
范老博古通今,引经据典,在对古代中西医学的关系研究上,也颇有建树,比如撰写了《明季西来之医学》《汉唐以来外药输入之史料》《与阿拉伯医学的交流史实》《论医学在世界的影响》……他从多方面、多角度地阐述了中医与世界医学在发展中的互动关系。
而这本《医学史略》更是将古代医学史,一点点地引入书中,这本书不仅将人物,医学知识,甚至疾病历史都点入,更让我尤为感兴趣是他对一些病症在古书上的解释,他就像抛书袋一样,带入了好多新知识。
例如讲内分泌中谈及“全”可称为做“朘”时,他就引用了十几本书,比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老子》《医通》《方外奇方》《古今小说》《新方言》《璞堂杂识》等等。
这本书会让读者涉猎多个领域,比如内外诸科医学、五运六气、舌诊……
不过近年来“反中医”行动颇多,他们去质疑中医,甚至群起反对。我问我丈夫中医是怎样的医学,他说像玄学,无法说明太多。
不过,作者立论新颖,史料很全,在谈及中医的起源、发展到停滞,都有很充分的史料切入,可以说是很生动,不过里面生僻字也多,需要耐心去看。
《医学史略》读后感(二):内涵丰富的医学史概况
范行准先生是近现代最著名的中医医学史文献史学家之一,这本《医学史略》将范行准先生对医学的认识以渊博学识呈现给读者,纠医正偏,正印照了范行准的处世之学: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当今医疗环境已到恶劣之境,经常从各类资讯上可以见到各种形式的伤医报道,如此之下,医者将不复存在,可救之患者必落入悲惨的疾病痛苦折磨之中。
《医学史略》全书共分九章,以时间为轴,将医学由古至今的发展轨迹清晰以飨读者。范行准先生的为人自不需赘述,这《医学史略》的著作不仅让读者获益良多,更是对范行准先生学术水准的最好证明。对普通读者来说,了解医学史是个有点陌生的事,但是作者将医学史相关的医者,医学知识以及疾病的历史都有所涉及,讲解生动耐看。作为文明的一支,医学史历来有之,比如汉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唐甘伯宗《名医传》、宋周守忠《历代名医蒙求》、明李濂《医史》、清王宏翰《古今医史》、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等。但是范行准先生的《医学史略》形式简略但内涵丰富,无论是中医的起源、发展、充实、衰变,还是各个时期的医学发展都有所涉及,满足普通读者对医学史的了解需要,也对纠正人们对医学误解有很大帮助。
医学的发展随着人类对自然界对社会事物的科学认识而不断前进,由蛮荒时代的痛苦经验积累而成的医学知识,到如今的“基因剪刀”,科技带给人类难以想象的便利。而如同范行准先生这般的医学史研究家的作用更加必不可少,因其存在,得以传承。有医者前辈的景行,医者传承不辍,生生不息。四千多年的文明史,医学相辅相生,成为造福芸芸众生的宝贵文明财富。为了生存,人类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做着不懈的斗争,医药的知识在这残酷的斗争过程中被记录下来,文化文明的火种随之蓬勃发展。《礼记》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宏图何尝不是今时的医务工作者的大愿。
范行准先生不仅致力于医学的普及推广教育工作,更是将自己珍藏的诸多珍稀医学古籍的善本,孤本无私捐献给。著书育人之余,范行准先生以普济救世的悲悯之心将渊博的医学知识发挥至至尊,医学的创新与传承得以最好的体现。华佗,张仲景已逝,医者仍需奋进。
1 4b a�>T�<
《医学史略》读后感(三):传统医学的确是个宝库
无论中医、西医,都是用来治病救人的——更无论在还有藏医、蒙医等同样成果斐然的医学了!今天的人更重视西医,而中医却似乎正在一点点地失去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才凝聚而成的锐气,变得愈来愈模糊。就是在今天的中医学院,学生也多半想上的是中西医结合专业,而传统的中医学,却由于就业面的收窄以及社会上的忽视,变得不那么受欢迎了!或许这也与人们常说的“老中医”之说有关吧,年轻有为的中医,即使确实博学有才,恐怕也很难得到足够的信任。传统医学,也就是中医,究竟走过了怎样的一条发展、究竟取得了什么样的发展成就,非常有必要追根溯源进行一番细致探究。而由近现代著名的中医医史文献学家范行准撰著的《医学史略》,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弗朗西斯·培根说过,读史可以明智。从大的方面来说,医学史作为行业史、专门史,也属于历史的一分,把这分历史写出来、写到位,能够让更多的人对医学发展史有一个轮廓性的认识,也是很不容易的。更不用说,范行准的这本《医学史略》,比市场上其他的类似医学史,比较高明的一点就在于,没有限于历史断代,而是着眼于医学自身的发展规律这个角度来展开论述,这样更有利于从整体上进行把握。此外,除了一般人熟悉的医学发展阶段,范行准还提出了如“门阀医学与山林医学”“医经学”“趋于分类的本草学”这样全新独特的的名词,可见作者对医学的把握和理解,确实让人有一种耳目一新之感。
从根本上说,这才是一个做医学研究者更应该着力和发力的地方。他必须运用自己综合分析、判断的能力,在整体观察传统医学发展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准确的分类,进而有利于其他更多的人来了解医学史的发展脉络,让更多的“后来人”感受和认识到传统医学的精妙之处,而不能仅仅停留在中医就是“望闻问切”以及形形中草药这些标志上。事实上,无论是华佗的“麻沸散”,还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还是孙思邈的《千金要方》,抑或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至今都依然有着不可估计的价值。当然,会有人认为中医的“五行”之说纯粹是附合,但医学本来就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发展的道路上由于认识的限等原因也难免走一些弯路。可以展开争论,但不能因此而全盘否定。
至今,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发展和提高,医学的发展也迎来了一个新的机遇。如何更好地做到去伪存真、去芜存菁,这还真的是可以称之为一片广阔天地,有着足够发挥个人知识和才华的舞台。而做好这些,必须首先对传统医学有一个准确的了解和把握。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够看得更远,进而取得更大的成就。
《医学史略》读后感(四):医学的古往今来
说到医学,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看法。因为,医学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缺少。那么,对于医学的发展史的了解,也是我们应该所具备的。因此,《医学史略》这本书值得推荐给你。
这本书的作者是范行准,范老毕生勤勤恳恳,在医学史研究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績。他的著作和医学思想却深深影响着几代人,其工作态度和学术作风成为后学的榜样。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名副其实。说的就是他,不受盛名所累,踏踏实实做自己的研究,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
范老是一个值得我们敬佩的一个人。他一生中的大分时间的经济状况都很拮据,但是以他对医史文献充分的理解、通今博古的丰富知识,总在捕捉着最有价值的古籍、图片资料、历史文物,这些藏品是范老多年节衣缩食、苦心搜集的结果。正因为有了他,我们对于的医学史才有了更好的了解。
在书里面,范老是如何看待医学史的呢?
范老的“医学史”与一般的“医学通史”不同,他不是套用一般的历史分期进行直叙,而是从自己理解的医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出发,提出自己的看法,将医学史不同的时期,分别进行阐述。纵观目录,我们会发现书分为原始社会医学、青铜器时代医学(夏商至西周)、铁器时代医学(春秋至战国),理论与实践并举发展时期(秦至西汉)、内外诸科医学发展时期(东汉至西晋)、门阀与山林医家分掌医权的医学成熟时期(南北朝)等不同医学发展时期。
在书里面,范老还提出了全新的名词一“门阀医学与山林医学”、“医经学”、“趋于分类的本草学”等。在医学的充实时期,除了前面讲到的医学趋于全面发展外,还提出了预测病因学的新概念,提出了中西医学交流的理念。在后面出现的医学衰变时期(金、元)、医学孱守时期(明到清战争以前)中,也有许多独具一格的新观点,读起来让人耳目一新。
在分期医学史中,范老更注意到了不同时期的医学成就,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华佗、张仲景、王叔和、皇甫谧、葛洪、陶弘景等著名医家各自的学术成就。华佗的外科手术与诊断,外科在疮疡、发背、创伤、整复吻合、骨折整复固定方面的技术逐渐成熟等。张仲景的伤寒学说与经方、王叔和的脉学、皇甫谧的针灸学、葛洪由炼丹而成就的化学发展,及陶弘景的本草学说,这些在同一历史时期医学上的发明、发现不只是个人的医学成就,更体现了一个历史时期的医学水平,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在农业、化学、冶炼、种植等多方面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范老还注意到了对鼠疫、霍乱、猩红热、白喉、梅毒等几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的描述。
正是因为范老的不辞辛苦,我们才得以看得到这样一篇传世佳作。
《医学史略》读后感(五):中医是怎么衰落的?
“中医不过是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这是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过的一句话。这句话后来成了很多人攻击中医的重要依据。1929年,国民颁布了《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结果遭到激烈反对而作罢。但是关于中医的争议并未消除,反而愈演愈烈。进入21世纪以来,中医常常成为焦点,引发舆论论战。虽然世界卫生组织将针灸列入了替代医学,但是中医在国内的现状却非常尴尬,众多顶着中医院名号的医院使用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医学,而民间的一些真正的中医因为考不上医师执照常常被戴上非法行医的帽子。中医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它是怎么衰落的?范行淮先生的《医学史略》可以给出答案。
范行淮先生是近现代最著名的中医医史文献学家之一,曾在上海医学会、医学杂志社、中西医药研究社工作,长期从事医学史研究以及医学期刊的编辑工作。他对中外医学交流、医学史、疾病史、军事医学史等有较深研究,先后出版了多作品。
《医学史略》这本书是新闻出版广电总向全国推荐的的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之一,篇幅并不大,只有十万字左右,但是内容及其丰富,传统医学(即中医)的产生、发展、成熟以及衰落都囊括在了这本书中。范行淮先生并没有采用断代的方式讲医学发展,而是用医学历史发展的形势作为分期,客观全面的叙述了传统的兴衰。
一、医学与社会发展
医学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医学的发展跟整个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范行淮先生结合历史大背景,详细叙述了中医的发展形态。
中医在春秋战国时期从巫中分化出来,但是一直到解放后才完全脱离了巫的影响。西汉武帝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阴阳五行也得到完善,并且渗透到医学领域。阴阳五行学说和医术结合,从此成为中医的理论核心,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经脉等理论。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世家制度确立,玄学和佛学开始兴盛,中医也开始成熟,许多医术世家在这个时期形成,并且绵延至今。唐宋是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期,医学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充实,官方甚至设置了专门的医学教育门。宋以后,明清时期,社会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中医也日渐衰落。医学史的发展,可以视作历史发展的写照。
中医的衰落,其实从宋以后就已经开始了,并不是近现代才开始的。宋朝常常被视作历史的分水岭。宋朝灭亡后,社会走向保守内敛,暮气沉沉,失去了开拓创新的氛围。中医在这种氛围之下,自然也很难有所突破。虽然有少数飞跃性的发展,比如人痘接种法开启了免疫学,砷剂驱梅法开创了化学疗法,但都只是有头无尾,而且并不是医学发展的主流。在西方近代文明侵入后,传统社会遭到侵蚀,中医也跟着遭到质疑。
二、儒家文化的制约
现代医学兴起于西方,其背后是因为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明清时期,的自然科学发展非常缓慢,在思想层面的原因就是理学的禁锢。理学是儒学的新发展,跟儒家文化内在的保守性有关。范行淮先生认为,中医大发展的时期,常常是儒学被冲击的时期。
中医的核心理论阴阳五行学说,形成于战国,完善于西汉。儒学遭到第一次大冲击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而中医却是在这个时期成熟。当时玄学盛行,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反而被轻视,人们更加看重医学上名理的是非、病状的变化,反而促进了医学的成熟。
但到了金元时期,鼠疫流行,人们对这种新病一无所知,束手无策,使得五运六气说盛行。五运六气说是一种预测病因学,是阴阳五行理论的新应用。这种毫无依据的预测,不仅不能解决鼠疫问题,还禁锢了中医的发展。中医又被拉回到了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循环中。
明清理学强化了五运六气理论,医学的突破更加无从谈起。比如解剖学,清时王清任,实地观察尸体解剖(只是观察,都没有亲自动手),并且著成《医林改错》,将《素问》《伤寒论》等书中的错误一一更正,却遭到当时主流医生的严词斥责,被认为其罪当死。李时珍耗尽一生所著《本草纲目》,后来的人却觉得太浩繁,不断删减,致本草学逐步衰落。
三、中医理论的争议
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独有的一套理论,跟印度的四元素理论,西方传统医学的占星医学类似,都是一种朴素的原子论。自然科学强调实证,而阴阳五行等理论目前是无法得到实证的。因为无法实证,所有的传统医学都没落了。范行淮先生认为,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形成了一个内在的循环,本身就失去了向前和向上发展的动力。传统医学和阴阳五行理论结合之后,医学理论就再也没有突破,一直在那个循环里面转圈。在之后长达两千年的时间中,虽然产生了不同学派,但是学派的分歧仅限于治病到底是该温补还是下猛剂,缺乏对理论本身的思考与探索。
总的来说,范行淮先生的《医学史略》这本书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历史悠久,有过辉煌成就的医学。其中的针灸之类的医疗技术具有独到之处,历史上产生了许多名医,比如张仲景、华佗等,也出现了许多医学著作,比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等。可惜随着社会整体的衰落,中医也走向了衰落。如今是复兴时期,很多传统文化得到了重新发掘和诠释,那么中医作为文化的瑰宝,能否重获新生,只能拭目以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