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史·晚清篇读后感精选10篇

牛史·晚清篇读后感精选10篇

  《牛史·晚清篇》是一本由谭伯牛著作,民主与出版社出版的2018-10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牛史·晚清篇》读后感(一):【豆瓣鉴书团】《牛史-晚清篇》读后感

  收到这本书的第一时间读完,分享一下我的个人感受。

  对于本书作者虽然措辞幽默风趣,极富现代流行语特色,例如“黄粱一梦'真人秀' ”(第132页),“情场网红'王闿运' ”(第149页)等,怎奈本书引用太多古文,对于历史爱好者以及学者来说这都不成问题。可是一般普通读者来读的话不免还是有些压力。

  一页两页纸讲一个小故事,读来也不觉得聒噪,小而有趣。

  整本书读下来让我对晚清的军事政治有初步认识,也了解到了一些个名人轶事。

  历史爱好者可以看看,一般读者慎重选择。

  6分。

  《牛史·晚清篇》读后感(二):【豆瓣鉴书团】《牛史·晚清篇》读后感

  周日收到作品,不敢耽搁,抓紧时间看完了。读完之后,有几个感觉拿出来分享:

  1、作品秉承了谭伯牛之前一以贯之的写作风格,希望用“看似闲庭信步的文笔,展现风起云涌的时代”的特点,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加入作者自己的思考与感悟,作为历史普及类书籍,或者历史小品文章,得体。

  2、说是历史普及小品文,但是文中的风格又略显专业,这一点在对于皇帝年号、庙号的切换上尤其明显,对于历史“小白”或者初级阶段读者,不得不说是个小小的考验。

  3、作者认为那个时代看似“万马齐喑究可哀”,可实际上却是英雄、枭雄辈出的时代。不可否认,晚清阶段,确是各色人物逐一登台,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和色彩。作者也在这方面下足了功夫,试图展现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各色人等。但是为什么英豪如许,却无力拯救、挽救那个时代呢?作者没有在这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索。

  4、从拿到书,我就有这样的疑问,整本书的章节划分是按照什么逻辑决定的?大的章节是按照年代划分,但是具体细分又像是《世说新语》或者《非常道》,细看内容,确实也有着和这两本书共同的特点。

  综上,这是一本有着作者鲜明特点的历史小品文,适合历史爱好者在闲暇时光品读。有趣、有料。7.5分比较合适。

  《牛史·晚清篇》读后感(三):【豆瓣鉴书团】《牛史·晚清史篇》读后感

  收到这本书,感觉外皮的质感还是挺不错的。

  意外的是,本书没有序,不符合常规,即使没有人写序,作者也没有自序,也没有后记。

  再看目录,是以时间为线索,重点人物予以集中描写。但细看则发现,似乎不是连贯写作,而是作品集。

  进入内容,则发现,每个阶段或人物都截取一个小点或者小片段。有提到很多我们一般不会提到的人物,对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样世人皆知的大人物,则选择其不为人知的小点,如曾国藩的读书门径,吐槽,重婚。

  这样的写作是讨巧的,可谓另辟蹊径,在大的历史面上无法和历史学家正面交锋,在这些反映人物的小面向上,则可以尽情挥洒笔墨。

  由此一来,丰功伟绩,为人正派的曾文正公,也透露出其老实守旧,患得患失,难言之隐等不光之面。堂堂外交风云人物李鸿章,也成了一好心办错事,办坏事的滑稽之人。

  这种写法,还是能够给人以一些新的认识,也让人在读史的过程中感觉有趣。

  只是最后测页上写得“以小见大,引出深层次的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讨论”,基本很少看到,有也是轻描淡写,不够深入。

  因此,同样是寻找细枝末节之处,但其笔力相对于万历十五年,相差太远。

  由此可见,作者以讨巧的写作手法,却并未达到其本来想达到的目的,也就失去了历史本来的目的,与其说这是一本历史著作,不如说,这是作者个人的读史札记,愿者上钩。

  《牛史·晚清篇》读后感(四):【豆瓣鉴书团】让人改观的晚清军政生活

  历史让人着迷之处,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确实存在过,却因非现代人所亲历,所以不论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存有多少其真实性的佐证,依旧能留给我们巨大的想象和讨论空间。

  相对于其他朝代而言,我个人对晚清的历史兴趣寥寥,大概是因为这段历史时期在我看来主旋律只有一个----无奈。在晚清迂腐、陈旧的皇权统治之下,和朝廷的矛盾本就已经激化,而西方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又给社会带来巨大冲击。在这样内忧外患的背景之下,似乎不论是封建权贵还是普通百姓,都只能对当下充满失望却束手无策。此番情形下的人们的生活,也必定的了无生趣的吧!

  但是看了本书,却对晚清的军政生活有所改观。作者对那个时期的大小人物都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当然这些看法和观点,并非全凭想象,而是建立在可考证的史料之上。作者利用自己对史料中细节的深入思考,加上心理学角度的分析,对各种人物的性格做出了生动的刻画。而在描述的语言上,也多幽默风趣。“畅销书作家汤鹏”、“天下第一周沐润”、“专业鉴人师陈士杰”……处处可见如此这般的调侃,让这些离我们遥远的历史人物,一下子栩栩如生起来。同时可以窥见的是,那个时代官民生活中也充满奇闻轶事,晚清生活并非我想象中的那么无聊。

  书中提到的许多历史人物,对我们来说耳熟能详。或者在教科书上,或者在爱国主义宣传中,他们或被认定为卖国贼汉奸;或被尊崇为英雄。这些头衔那么响亮、百年传承,却让很多人忽视了,其实人性本就复杂,千古罪人也许并非十恶不赦,而伟人也有不为人知的缺点。至少,在作者评价他们之时,所处的位置,不是上帝视角,而是与他们平视的。

  当然,历史是属于历史的,也是属于每个人的。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但是至少本书,不论是作为猎奇还是休闲,都还是值得一看的。

  《牛史·晚清篇》读后感(五):【豆瓣鉴书团】《牛史·晚清篇》-管中窥豹晚清人物

  《牛史·晚清篇》写的晚清人物众多,既有高官显宦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有不太知名人物。类似《世说新语》笔记体,不同的是夹叙夹议笔法。文中人物故事来源庞杂,既有野史笔记地方史志,也有当时的报刊官方历史资料。足见作者读书 涉猎广泛。

  印象中一口一个奴才的清朝士大夫,是如此的卑躬屈膝。而透过本书介绍的人物如刘愚,自号天下第一愚人,1855年考试时写下一篇《安定策》,说天下之事有可恨者三:1,地方官多设明目,重敛浮征,差役上下其手民不聊生。2,文臣武将 俱是要钱怕死。3官兵无法抵挡太平军,却又不真心支持团练,进不能攻退不能守。。。可谓针砭时弊,但也触怒了考官。幸亏知府开明斡旋下没有受到责罚。后投奔湘军,数年经曾国藩举荐了个候补同知。三年才见到长官,一见长官倒地便磕头几十,长官也只好陪着磕头。真可谓一狂生。

  “皇帝策划的被捐款”,写到清代财政状况,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清代财政结存,八千八十二万。经过二十年的边境战事,名园建造,外巡幸到嘉庆三年(1798)年只剩一千九百万。嘉庆卸任时留下二千七百万。道光三十年(1850)年国库仅余八百万。到咸丰三年(1853)年库存实际银两只有十一万八千七百零九两。可见再富裕,也经不起战争军费,大兴土木挥霍。到咸丰三年,已经没钱给在京官员发工资的地步。咸丰不得不向十八家富绅捐款,这十八家包括历任宰相在内都是高官显宦。最终得二十余万。这倒让人想起明末崇祯帝也曾干过同样的事情,连最后捐款的数字都一样,也是二十余万。

  “想赚三千两”胡林翼任湖北巡抚,接见一个县官问他做官为了什么。县官答:想赚三千两银子。出生贫寒,无力读书幸有祠堂津贴亲戚资助,才能做官。想一千给祠堂,一千给穷亲戚,剩一千养家。道出古人做官为了什么的,而一个县令一年尚能得三千两,咸丰捐款时候那些高官最多捐款不过几万,可做对比。

  《牛史·晚清篇》读后感(六):【豆瓣鉴书团】《牛史·晚清篇》读后感

  历史是奇妙的,其中之一就在于,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懂点历史,而且在闲谈议论中,确实很多人在聊历史,并说的头头是道,以至于很多人都在质疑,学历史有什么用?反正大家或多或少都懂点;又因为史学届多年来缺少深入浅出之作,大家往往钻研深入,文章多适合小众,而即便是最新观点,也难以及时有效被大众接受。因此,我们看到很多人还是执着于野史,斥《二十四史》为政治任务而无甚可读之必要。学界对此早有警惕,也先后有一批学者,立志"大家小书",为大众提供有趣又更科学的历史。 此外,许多民间作家也出版了多优秀作品,诸如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曾引领一时风;但此后则掀起一股趋时热,"那些事儿"体层出不穷,乃至对真正的历史普及产生了作用。所幸除了这股"歪风邪气"外,也仍有坚持研究、力图带来有趣文雅历史作品的学者。 谭伯牛则堪称此类典范,其一系列作品多深入浅出,于描写中蕴含着自己独到的见解。《牛史·晚清篇》作为其新作,也延续其一贯思路,在活泼中为我们呈现更加真实的历史,作者在文中也说到,其目的是"奢望自己能够以小见大,引出深层次的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讨论",而对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和光绪等人的分析,也体现出作者的用意。 全书分为四卷,前三卷为国内历史,分别讲述晚清七十年的社会大面貌;末卷则以当时的"夷蕃"为核心,讲述外国人在华事件。其多是几页一篇的短小故事,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既能于文章主旨一目了然,又能快速了解其时趣事,十分有意。 但对于个别人物的臧否,我持商榷意见:诸如穆彰阿,作者评价其"有高明的权术,但看不清时势的走向"(第23页),似仍是以今人之眼光来评判当时人,毕竟战争后,整个清朝舆论仍是天朝为大,纵有个别开眼看世界的先进,也是超前时代的"异见者",穆氏作为传统体制下培养的顶级官僚,自然深受儒家礼法和官场气息熏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他比谁都清楚,其不是不清时势,只是"人在体制,身不由己",毕竟林则徐和邓廷桢的下场还历历在目。在涉及其他人物评价时,此类问题也显而易见。 此外,书中有文章似非一时写就,有几处文体坡异于其他文章(可将《奇人钱江》一文与其他文章对比)。而且作为非史学专业出身的作家,其古文理解和运用能力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也导致书中引用原始资料时,存在解释不足或过甚的问题,但其探索精神仍值得肯定。 是以,本书对于科普历史知识有很好帮助;但于历史研究而言,则略欠缺火候;不过文章短小精悍,思路清晰,不失为一本有趣书,很适合诸君床头一阅。

  《牛史·晚清篇》读后感(七):【豆瓣鉴书团】《牛史·晚清史篇》读后感

  周三收到书,便迫不及待拆开包裹。书的包装很好,封面简洁雅致,是我喜欢的类型。打开书页,排版间距合适,但也许是我近视的原因,觉得字体略小了。想到今天没什么事,便花了一整天时间一气将之读完。

  书里作者没有讲述那些历史大事件,而是将一个个人物和细节一一加以勾勒描画,通过白描的手法描绘人世浮沉,在纸间上演了一出牢笼百态的浮世绘。书中提到了很多湮没在时间长流中的人物,还原了他们在当年的光影人生。而对于我们知晓的那些常出现在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作者将他们从我们脑海中原本粗线条的速写中拓印出来,细细涂抹颜料,展现了他们区别于历史书的另一些面孔。钩沉历史,照见当今。

  关于晚晴的历史,是我认为最难写也最难度的分。对读者而言,在看任何一本描写晚晴历史的书籍中,都难免带着原本的印象去读,而那个沉重的年代时隔百年仍有余音,让人无法真正心平气和的去看待那个年代的人事,于是便缺乏了去看其他历史的理性和客观。对作者而言又何尝不是呢?用太过理性客观的目光去注视那个动荡的时代未免太过冰冷,必须深入其脉络肌理,将这个大时代细化为一个个的人与事,才能真正体察其中的温度。历史书上的短短几页,其后隐藏了多少故事啊。这本书和其他不同的是,它并没有一个宏大的命题,而是通过一个个丰富生动的细节,将我们带回了那个年代。我们去看晚清,很容易把每个人物都渲染上时代的色彩,看了这本书后才发现其实他们和我们有那么多的相似点,于是不免生出亲近之感。

  作者文笔朴实中带有讥刺之感,幽默中又显冷峻,文风中有古意,材料详实可靠,仿佛带我们回到了那个年代,但又不过分靠近,而像个冷眼热心的观众一样,在大段的人事细节后用寥寥数语写出自己的判断,剩下的由读者来体会,绝不越俎代庖。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常会感叹。身处历史洪流中,也许只有很少人才能意识到和整个的命运到了一个转折点。长期在大一统环境中的人们陡然面对这个世界,就好像一个孩子突然走到了社会上,不免举步维艰。即使是可以从很多角度去批判清朝的闭关锁国和政治体制,然后这更像是一种气数已尽。不仅是清朝,也包括整个封建体制。书中的官场体现了很多的“政治智慧”,但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从务实到务虚的表现?整个社会陷入长期的内卷中,又怎么有能力去参与到外界?这绝不是几个人便可以挽大厦于将倾的。

  但这本书也有我认为不太好的地方。书中细节繁复,却只有枝蔓缺乏主干。作者也没有把人物和资料进行整理连缀,使得故事和故事之间并没有太连贯。书中也没有很多作者对于人事和当时社会的看法,所以与其说作者写的是历史,倒不如说仅仅是存在于历史中的人和事罢了。对于一些著名人物,作者在描写中也讨巧了些,并没有一个总的看法,只是对于其中的一面来进行评判。总之,整本书未免显得浅显了些,如果仅仅是这些内容,怕还当不起书名中的一个“史”字吧,而且不免有些浪费晚清这一个题材。

  本书并不适合像我这样花一整天的时间拿出来从头看到尾,倒适合作为枕边书在晚上的时候看着目录随意翻到一个人物品上一品。它不像是主食,更像是餐后水果。书的可读性也稍弱了些。我在读这本说的时候,作者似乎默认我已经对书中的人物熟悉了,但我只得觍颜其实我历史并不好,书中很多人物并不了解,这无疑减少了我读书的乐趣。

  《牛史·晚清篇》读后感(八):真实的晚清军政生活,比我们想象得有趣!

林则徐虎门销烟

  晚清以来,随着战争的落败,西方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大清王朝闭关锁国近百年的大门。国难当头,万马齐喑,在这一时期有许多忠臣良将纷纷涌现。而在此中不得不提的,便是大名鼎鼎的“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胡林翼。他们殚精竭虑的支撑着大清这座风雨飘摇的王朝,昔日的天国上朝彷如一位暮年的巨人在他们的扶持下踉跄前行。

晚清中兴名臣

  百年匆匆而逝,曾经鲜活的人与事在历史的尘埃中渐渐变得模糊不清。你也许不知道,“晚清中兴名臣”其实并非如历史书中那般总是肃穆庄严,而深藏在刻板脸谱下的他们,其实拥有着非常有趣的灵魂。

曾国藩左宗棠

  曾国藩与左宗棠是一对冤家,这事不是秘密,大家都知道,只是,曾、左从什么时候结下梁子,知道的人或许不多。咸丰三年(1853年),作为“空降”的团练大臣,国藩在长沙组建湘军,但资源有限,国藩向在籍高官、地方素封之家劝捐。

  只是,“劝捐”二字说得好听,一旦执行,往往成了“勒捐”。谁家有钱,又不听劝,则绑了他家的人,让他家花钱来赎。陶澍,湖南安化人,前两江总督,当时已过世,留下孤子陶桄主持家事。国藩向陶家劝捐,陶家不给,国藩即遣人捉了陶桄,声称为富不仁、不念国恩,且有勾结地方匪类嫌疑,需暂行羁押,配合调查。他用这招勒索了不少湖南的大户人家,都能得手,却没想到,陶家不是善茬儿,令他得不偿失。

  得,是陶家终于屈服,出钱免灾。失,则谓国藩拿了这笔冤枉钱,还没焐热,就被各方势力联手赶出了长沙。陶桄的姐夫,叫胡林翼,还好,没因此与国藩叫板;可是他的岳父—左宗棠则对女婿的遭遇大致不满,要讨还公道。事隔多年,国藩淡淡地说:“左季高(宗棠)以我劝陶少云(桄)家捐赀,缓颊未允,以致仇隙。”而在当时,动静可不小。

  名义上,宗棠只是巡抚的幕客,用今天的话说,不在编制内。实际上,宗棠拥有巡抚的权力。他官吏,调遣军队,分配财物,审讯案件,甚至自行草奏,盖用巡抚公章,鸣炮发送,而在此过程根本无须向巡抚请示。不知道的以为湖南巡抚是骆秉章,明事儿的就知道湖南巡抚是左宗棠。

  国藩难道不明事儿?他有苦衷,太缺钱了,为了钱,只能装作不明,只能装作不知道陶家与宗棠啥关系,对宗棠的女婿也是绑架勒索了再说。既然如此,宗棠也不跟他客气。当然,高手过招,不露形迹,宗棠不会傻到直接批评曾国藩的勒捐行为——说实话,他也干过这种事。宗棠的反击,是全力维护湖南官场的权益,尽量不让曾国藩占到便宜—他作为巡抚的首席智囊,在其位谋其政,无可厚非。

  于公,巡抚骆秉章乐见事态如此发展,于私,他与宗棠同气连枝,连带着对国藩也不讲礼貌。所以,国藩才说“骆吁门(秉章)从而和之,泊舟郭外,骆拜客至邻舟,而惜跬步不见过”;都是堂堂大员,咫尺之隔,竟然连见面说几句客套话这样的虚文也不讲了。双方势成水火,可以揣想。

  结大家都知道,城官场在巡抚的默许下,对国藩群起而攻,国藩扛不住,只能逃往衡阳,另起炉灶。至于四年后,国藩从江西回来,宗棠借题发挥,痛斥他不忠不孝,论者或认为这是曾、左的开篇,其实错了。唯有国藩知道得最清楚,他们哥儿俩的梁子,早就结下了。

  咸丰八年(1858年)秋,李鸿章在曾国藩幕府,同时,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也常来会商,一时间,大佬云集,蔚为盛况。大佬们经常就各种问题交换意见,一旦形不成共识,则常能擦出文斗的火花,甚至还演出武斗的闹剧。

  左宗棠在营,称呼他人从来都直呼其名,唯对曾国藩客气一点儿,叫他“涤生”(国藩字)。有一次,两人辩论,互不相下,曾国藩为缓和气氛,乃改换话题,说咱们对对子吧,并出了上联“季子自鸣高,与吾意见常相左”,意谓老弟你莫总是牛气烘烘,非要跟我对着干;而联中巧妙嵌进“左季高”(宗棠字)三个字,算是一半玩笑一半顶真。左宗棠正在气头上,不假思索对了下联:“藩臣身许国,问君经济有何曾?”其意则云:我看你不过口头救国,真论经世济民之术,你是屁都不懂;下联也嵌进“曾国藩”三个字。但是,这是直呼其名,比起上联“季高”的字呼,极为无礼。

  曾国藩本拟借对联化解纷争,孰料引火烧身,反被左宗棠狠狠修理一顿。两位大佬嬉笑怒骂之间,却是谁也不服谁,最终还是不欢而散。

  这一回,又是曾国藩吃了个憋。要说吃瘪这事,曾国藩也算是“晚清中兴名臣”中的翘楚了!不仅在左宗棠这里吃瘪,还在洋人那里得了白眼,而说起这事儿,则还要说上名臣中的另一位——李鸿章。

  曾国藩办理天津教案,上不协于天心,下不理于众口,同侪借机倾轧,旧友驰函责备,他实在挨不住,对外说了一句“内疚神明,外惭清议”的套话,私下,则写好遗书,交代后事,准备以死明志,洗刷“汉奸”“卖国”的污名。

  彼时的“洋务”,略当今日之外交,这门事业,三百余年来,从来不是一件好办的差使。当其所谓“盛世”,主事者要配合圣上的天威,不能不骄横;而在所谓“衰世”,承乏者为圣上做挡箭牌,又不得不谄媚。

  总之,发而不能中节,不发飙则发怵,往往违背“中庸”的故训。国藩固然是一代伟人,仍须受制于时代精神,不能幸免。所幸看出苗头不对,怕他真想不开做了傻事,特派他的徒弟李鸿章来接班,收拾残。

李鸿章

  据鸿章自述,国藩见了他,不待寒暄,即问:“少荃,你现在到了此地,是外交第一冲要的关键;我今国势消弱,外人方协以谋我,小有错误,即贻害大。你与洋涉,打算作何主意呢?”

  鸿章的回答很直白:“门生也没有打什么主意。我想,与洋涉,不管什么,我只同他打痞子腔。”(按,“痞子腔”是安徽土话,在近日语境,不妨理解为:你与我讲道理,我跟你耍流氓;你跟我耍流氓,我与你讲道理。)

  国藩闻言,抚须沉吟,良久无语。鸿章见状,知道错了,急忙请教。国藩徐徐说道:“依我看来,还是用一个诚字。我现在既没有实在力量,尽你如何虚强造作,他是看得明明白白,都是不中用的。不如老老实实,推诚相见,与他平情说理,虽不能占到便宜,也或不至过于吃亏。脚踏实地,蹉跌亦不至过远,想来比痞子腔总靠得住一点儿。”鸿章俯首受教,自称日后办理各种洋务,皆“用一个诚字同他相对,果然没有差错”云云。

  以鸿章办理外交的实际言行而论,在“同光中兴”之世,对东西各国,他忽而讲道理,忽而耍流氓,且不论成效如何,单说一个“诚”字,实在罕见。再说,鸿章出身翰林,久居高位,是所谓“流氓有文化”者,究非一般痞子可比。思来想去,“痞子腔”似无大错。国藩之所以反对,不过因其言不雅驯而已。

戈登将军

  转头再看国藩的“诚”字诀用得如何。犹在太平天国战争期间,当淮军的著名外援戈登将军离开之前,专程去安庆拜谒了国藩,其时,他任两江总督,节制包括湘、淮军在内的四军务。

  戈登此行,先已约好与国藩商讨解散外国雇佣军的善后事宜,以及清军在战事上还需要哪些说明。然而,国藩临事更张,从头至尾,只与戈登研究英军制服有几种花色,佩剑是否美观合身,未来若戈登向女王申请爵位,自己能不能帮上忙。无疑,国藩讨论这些话题,态度是十分诚恳的。

  戈登的观感呢?他认为,曾国藩在各方面都能与李鸿章形成比较。鸿章“身材高大,举止稳重,神态威严,目光如电,一言一行都表现出他的思维敏捷与行动果断。他的着装也显示出了他的财富与品位”。国藩呢?“中等个子,身材肥胖,脸上皱纹密布,神色阴沉,目光迟钝,行为举止都表现出优柔寡断的样子。对我在取得的成就进行恭维,谀辞令人作呕。他的服饰陈旧,皱皱巴巴,甚至有斑斑油渍”。

  戈登对二人做了总结性评价:“作为军人来说,他们的功绩可能是旗鼓相当的,但在管理国事办理外交上,李鸿章所表现出的能力与见识就不是曾国藩能望其项背的了。”

  悲剧了。在外宾看来,打“痞子腔”的李鸿章,背信弃义的李鸿章(苏州杀降,导致戈、李决裂,戈登甚至说过要手刃李鸿章),竟然比“老老实实,推诚相见”的曾国藩得分要高得多。

  诚之一字,还真是难言。

胡林翼

  “晚清中兴名臣”最后说到的这位,便是声名不显的胡林翼。今人或闻“中兴名臣”—曾、胡、左、李之名,但更熟悉国藩、宗棠、鸿章的事迹,对排在第二位的林翼,多少有些隔膜。其实,林翼之苦心调护,尝救宗棠之命;林翼之包揽把持,洵为鸿章之师;而林翼之坚忍卓绝,终成国藩之名。他唯一的遗憾,只是死得早了点,不及见大功之成。可惜,可叹!

  想要了解更多有趣好玩的晚清军政历史,就快来看这本书吧~

标签:牛史 晚清 读后感 精选 10篇 牛史晚清 牛史读后感 牛史精选 牛史10篇 晚清读后感 晚清精选 晚清10篇 读后感精选 读后感10篇 精选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