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勤奋的人永不失业

  又是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又是毕业生们和父母一道愁眉苦脸地上演近几年来一直持续甚至越来越纠结的就业大戏。他们的纠结源于对很多平常人家而言,能供孩子上大学本已不易,念完书耗费了太多孩子的辛苦努力和父母的辛勤汗水,如果孩子结束了十六年寒窗苦读,毕业后连份赖以糊口的工作都没有,想要不纠结恐怕都难叹息。

  纠结归纠结,人生还要规划,未来还得安排,将来也得安排。活在当下,工作总是要落实,正确的态度是与其叹息没有房屋,不如退而结庐,通过自己的努力,免去更多风雨颠沛之苦。很多时候,个人改变不了大环境,但一定不能让大环境将自己的人生朝着不情愿的方向改变。

  我的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个能够理解但又不好理解的现象:一方面很多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找到合适工作比较困难,而另一方面摆在眼前的很多工作他们又不愿去做,宁可四处奔波或者朝父母伸手要钱,也不愿意做距离他们的理想比较远的工作。对于这样的现象,可以理解的是,人都有自己的理想,都想有好的工作,都向往更高的枝头,尤其是年轻人,想要有一份体面而又有不错待遇的工作似乎很正常;不好理解的是明明没有找到工作养活自己,却又不肯暂时放下架子从事一份也许算不得好的工作,从而让自己暂时有个着落,同时也减轻父母的负担。

  时下所有人都在喊就业困难,这是短期内改变不了的大环境;但即便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要找一份工作其实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之所以难,是难在没有自己中意的,轻而又薪酬不错的工作。因为对工作有了这样那样的期望和要求,工作就不再是单纯的谋生手段,要找到具备理想条件的工作并不容易,所以本来也许没有那么困难的就业就在人们眼

里和嘴里变得非常难了。

  我认识的一位做建筑行业的朋友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总缺少干活的人,每天都在为找到足够的人手发愁。据他说,目前即使是最普通的建筑工,每天的工资也要二百块左右,而且都是现金结算,即便如此,仍然找不到足够的人手,如果是技术含量高一些的工种,比如油漆工或者木工瓦工,每天的工资要四五百元。我曾笑着跟他说,那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多雇一些大学生,既找到了素质更高的工人,又为解决当下就业难的问题尽了一些力,他连连摇头:“非也,非也。大学生不是干活的料,小庙里供不起大菩萨。大学生确实比农民工便宜,但这份便宜我不贪。”

  我和朋友只是开玩笑,但也确实反映了一个问题,在今天的社会里,技能也许远比文凭重要得多,掌握赖以生存的技术,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比揣着一张重点大学的来得更加实际,也更能找到适合的位置。

  前两天我看到一份统计,在近几年每年大学毕业走向社会的五六百万人中,为了深造或获得更高文凭而考研的不在少数,没有考研的人中间,如果不挑不拣,理科生大多能有份工作,而文科生就业率只有一半左右,文科学生的平均起薪不足2000元,理工科学生的平均起薪也只有2300多元。这就是现实。

  我并不是鼓吹读书无用,只是觉得在今天的社会中,多数人热衷于文凭学历,读书完全为了能够获得文凭,把获得工作和成就个人事业的希望过多地寄托在学历身上,愿望是好的,但事实却是这样的认识客观上造就了一种大趋势,在这种大趋势下,文凭和学历似乎越来越没有实际优势,而更像是挂在墙上的装饰画,好看固然好看,却没有太大的实际用处。

  事实上读书无用的声音再度响起已经好几年了。许多人家倾其所有供养一个大学生出来,全家人吃俭用寄希望于大学生毕业之后能有很好的前途,能够改变一家人的命运,而真正到了毕业的时候,才发现非但原本那些美好的愿望遥不可及,甚至可能还要继续朝家里伸手。因为有了这样的现实,很多人都感慨读书就是浪费钱,浪费时间,更多人可能怀疑在今天到底该不该让孩子读书。

  答案是肯定的,一定要读书,学知识仍然是普通人家孩子改变命运的前提。千百年来的传统观念读书为的是求仕途,读书是为了做“士”而非布衣平民,这种观念在今天仍然没有得到很大改变,所谓读书没有前途,更多的是指没有走入仕途的机会,而并非找不到赖以糊口的工作。

标签:大学 毕业生 勤奋 永不 失业 大学毕业生 大学勤奋 大学永不 大学失业 毕业生勤奋 毕业生永不 毕业生失业 勤奋永不 勤奋失业 永不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