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荒野读后感精选10篇

  《奔向荒野》是一本由(英)麦克·莫波格著作,城市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奔向荒野》读后感(一):象孩

  在给这篇书评做题目时,我首先想到了“象孩”两个字,九岁的威尔在大海啸来临时,被大象乌娜驮入森林而幸免于难。在与大象及红毛猩猩们朝夕相处的日日夜夜,就像那些“狼孩”、“猪孩”、“猴孩”一样,威尔惯了大象的生活方式,是名符其实的“象孩”。

  然而,这个“象孩”的名字,早在作者麦克.莫波格很小的时候,母亲就给他读过一作品里《象孩》的故事,作者这《奔向荒野》,其实一分正是受了小时候听到过的《象孩》故事的启发。我标新立异般想到这么个题目,原来早有人用它作过大文章。

  麦克.莫波格的这作品,把时下最为全世界人所熟悉的几件大事情印尼大海啸、伊拉克战争、保护濒临灭绝动物、保护大自然等,通过9岁的英国儿童威尔以第一称“我”的叙述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里,象孩的故事并不奇特,奇特的是威尔成为象孩的背景:父亲在伊拉克战场被炸死,为了在父亲去世后的第一个圣诞节暂时忘掉失去亲人的痛苦,母亲带着威尔万里迢迢来到印尼海边度假,恰恰在这个不幸的圣诞节日里,大海啸发生了,母亲在海啸中丧生,小威尔有幸被大象所救,逃过一劫,却成了“象孩”。麦克.莫波格能巧妙地将这几个大事件联系在一起,串联成这样一个传奇而又特别吸引读者特别小读者阅读兴趣的故事,实在令人佩服,这样紧跟时代故事离奇的作品,想不火都难。

  麦克.莫波格的这作品绝不是凭空想象,他对大象等动物的性有很深入细致的观察研究,由此才能写出生动而又活泼的故事。“如果看到一条蛇,就别动,让它过去;如果鲤鱼正在河岸边晒太阳,嘴巴大张着盯着你,那就是它在说:这是我的地盘,小心点,别挡我的路。”

  小说中,在以大象为主线的故事里,红毛猩猩们的出现似有些生硬。看到在“后记二”中作者对这种动物的介绍后,也就理解了作者的用心。这种与人类有97%相同DNA的“类人猿”,是目前最接近人类的动物。但它们却在迅速减少,苏门答腊和婆罗洲的70000多只红毛猩猩将在5年后被猎杀完毕,世界上将再也看不到野生的红毛猩猩。

  这,是多么令人羞愤的事情。

  《奔向荒野》读后感(二):找回自然的旋律——读《奔向荒野》

  在这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日益依赖科技的成果,生活在那个用钢精铁骨铸成的世界,每日围绕着无数的辐射和伤害,过着枯燥而又忙碌的生活。偶尔有的假期,因为能与大自然的亲近而变得让人期待和快乐,可见人类终究是离不开自然的熏陶的。

  如今世界已开始有了保护环境的意识,将剩余的诸多自然的环境开始有意识地保护起来,可是在一定程度上,早期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早已形成,一时间自然是难以恢复曾经的美丽。

  《奔向荒野》,讲述的是一个充满生命与爱的故事。主人公威尔因一次突如其来的海啸,被大象乌娜带入了丛林深处,此刻,因为伊拉克战争而失去父亲的威尔,又一次因为海啸失去了母亲,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这样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却获得了另一番不同的人生体验。

  在乌娜的带领下,这个懵懂的孩子,开始学如何在危机重重的丛林中生存,这是一种与外面的世界完全不同的生活,浓郁的原始气息,各种必须学会的生存技巧,学会如何与丛林中的各种生物和平相处,在乌娜的带领下,威尔开始成长,他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男孩成长为这丛林的王子,了解丛林的一切,尊重丛林中的所有生物。

  在这个和谐的故事中,我们看到的是大自然的神奇和,同时也看到了人类在面对大自然时的那种渺小和卑微,无知的人类以为自己可以征服自然中的一切,而实际上,不过是由于自然的博爱人类才能获得如斯之多,可贪婪的人类并不懂得停止和知足,过多的索取换来的是自取灭亡。文中的那段丛林凶险,也许在很多地方是真实地上演的,人类的无知和欲望换来的是一片血腥的世界,残杀生物,化作修罗,人类的罪行在这里一览无余。

  《奔向荒野》之中,让人感慨不已的是那头大象——乌娜。它用自己灵敏的感觉救下了主人公威尔,又慈爱地陪伴着威尔,并教会了他各种丛林生存技能,也许它不像人类那样可以说话,可是它那充满灵性的眼神中,传达给威尔的却是真实的。

  这是一个充满温馨的故事,在看故事之余,作者同样传达给我们另一个信息: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不能忽视生物们所表达的一切,通常情况下,各种生物的灵敏感受反而要比人类的精密仪器来的更为准确。

  《奔向荒野》读后感(三):自然和谐,万物平等共生

  继反战题材的《柑橘与柠檬啊》之后,英国儿童作家麦克•莫波格又创作了这《奔向荒野》。很显然,莫波格是一个战争与和平的迷恋者,在这表面看来充满自然气息的儿童小说中,深入内里,仍是一场看不到硝烟的战争:生命与猎荒者之战,生命与自然之争,所希冀的和平则是大自然的和平和万物生命的和平。

  莫波格在这个故事里借十二岁孩童威尔的眼睛和一年多荒野丛林的亲身生活,让大自然从容不迫地教会一个孩童丛林法则生存之道。遇险而先知的大象尼娜救了威尔一命,奔向荒野淡定而坦然地照料,与大老虎从相持到同行再到同一溪流中同浴。。。尼娜带着威尔寻找无花果林,深入丛林深处,迎接一场又一场突如其来的雷雨,和蚂蝗作斗争,和红毛猩猩们做朋友,逃出牢笼,穿越棕榈树林,直到抵达杰拉尔丁医生的红毛猩猩自然保护区。透过威尔的眼耳鼻舌,他和尼娜的喋喋不休的对话,不懈地寻找水源食物他与树叶枝杈无休止的斗争,与偷猎者之间的战争。。。直到最后的最后,威尔依然选择了与大象尼娜,红毛猩猩在保护区一起生活。

  标题《奔向荒野》起初是大象尼娜带领威尔被动地奔向荒野,后来则是威尔主动迎接荒野,乐于丛林生活,可以说这是威尔与自然达成的和谐以及与大象一起的丛林亲历带给威尔的心灵慰藉和满足。丛林教会威尔的远胜于学堂,丛林教会威尔的也远胜于那些现代文明。在自然之力与现代文明的映射与碰撞中,在与威尔一道的丛林生活中,恍然醒悟,原来自然如此单纯而富足:万事万事都有自己的位置,当放下所有现代文明里带来的自私自大,只为了生活下去的简单目的,就一定能找到与自然的共生方法。人类源于自然,只是远离太久,已忘记了自然。

  小说前段生活虽然清苦却安详充满温馨,然而当偷猎者出现时,这场人祸成了丛林生活中最大的危险。这不能不说是个极大的讽刺。在莫波洛的笔下,反战的情绪并没有大声地咆哮出来,而是将对战争的控诉都融入了故事,融入细致而生动的叙述情绪之中。威尔因为伊拉克战争失去了年轻的爸爸,又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大海啸失去了妈妈,他和尼娜在丛林中生活了一年多,他就像是一个大象的孩子。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人为之祸;而自然之灾祸,又有多少是生态恶化之因,那些被驱逐的动物,被焚烧的森林,被污染的植被,消失的雨林,偷猎者的疯狂破坏,快速灭绝的生物。。。人为之祸总会变种形式反噬自身。这场关乎整个地球的战争,形势更为严峻。这不能不让人深思。

  《奔向荒野》读后感(四):送给孩子的勇气之书

  《奔向荒野》是英国儿童作家麦克•莫波格继《柑橘与柠檬啊》之后的又一力作,他讲述了一个在九岁男孩在荒野中迷失并最终生存下来的奇迹故事,是一本献给孩子们童年的幻想之书,是送给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勇气之书,宛若真实的丛林冒险情节与优美的文笔相得益彰,使得这本书散发出独特的文学魅力,正好作者自己所渴望的:有件事,他想一辈子都做,那就是,给很小很小的孩子写书,那种每个字都很重要的书。

  威尔骑着大象走在海边,心中因为想念爸爸而涌起无限感伤,曾经的欢乐再也无处可寻,他和妈妈到爷爷奶奶的农场等待时间的疗伤,可是黑暗中的往事却总是汹涌而来,爸爸是一名军人,第三次奔赴伊拉克战场后,再也没有回来。

  奶奶为他和妈妈安排了一次意外的旅行,当他骑着大象走在海边时,他终于暂时遗忘了痛苦,但是他身上那头叫做乌娜的大象突然像是意识到了什么,带着他狂奔,海啸发生了,威尔活了下来,却奔向了神秘而无穷无尽的荒野。在不知将去向何方的行走中,聪明的乌娜尽其所能地保护着他,带他找到无花果,带他与丛林各种危险做斗争,日子一天天过去,威尔在丛林中越来越知道如何自我保护。当他们遇到红毛猩猩时,也遇上了捕猎者,威尔被当作猴孩儿与三只小猩猩被抓,忍受着贪婪盗猎者的侮辱,幸好一个叫做卡亚的人帮助他们逃走,威尔继续在丛林中流浪,一只有些怪异的红毛猩猩始终不远不近地跟在威尔的身后,是它帮助威尔与乌娜重逢,也是它帮助他们走出火光熊熊的森林,来到一杰拉尔丁女士建立的保护红毛猩猩保护区,威尔终于走出了荒野。然而当爷爷奶奶要接他回家时,他知道自己再也不能离开大象与猩猩们,他又一次奔向无边的荒野。

  《奔向荒野》讲述的是一个近乎不可能发生的故事,但作者巧妙地将伊拉克战争带给普通家庭的痛苦、南亚大海啸所卷走的无数生命的不幸、还有森林破坏与保护野生动物等重大的世界问题一同融入故事本身,让人不仅有一种真实的认同感,同时也让我们用心思考,究竟战争、贪婪、灾难会把人类的命运引向何方,这是一个克服困难,努力生存的故事,也是培养孩子直面困境的勇气之书,更是一本让人善待动物、关爱地球的希望之作。作者以威尔为第一人称来讲述这个奇特之行,深深刻划了一个九岁男孩儿因遭遇无数痛苦而独特的心理,读起来更加能够感同身受。

  正如教育专家连所推荐的理由“这是一本可以从小看到大的书”,优美的文字,别致的写作手法,让人震撼的丛林冒险,都值得孩子们读了又读,因为这本书“每个字都很重要”。

  《奔向荒野》读后感(五):“逃离”与“成长”

  在我的理解里,《奔向荒野》讨论的主题是“逃离”。小男孩威尔在他9岁这一年面对了诸多逃离,有主动也有被动。父亲在伊拉克战争中身亡将威尔一家带入到极大的痛苦之中,就连一向坚强的母亲一时都无法从悲伤中振作起来,更别提去及时引导小儿子的情绪。丧失亲人的哀伤痛彻心扉,妈妈在奶奶的建议下决定安排一场“逃离”之旅,离开有着关于父亲点滴回忆的故土,踏上印度尼西亚海边,让海风冲刷掉回忆,让海水带走哀愁。

  在海边的日子是美妙的,威尔和妈妈尽情享受着阳光沙滩和碧蓝的海水,威尔甚至还拥有了梦寐以求的骑象体验,正当他开心地享受这新奇的一切,大象乌娜却向着内陆飞奔起来,威尔也又一次开始了“逃离”,这一次逃离的是——大海啸。乌娜一直在飞奔,直到抵达一片茂密的丛林,直到她确认危险已经解除,此时威尔在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下已经濒于崩溃,然后新的丛林生存法则还等着他去适应和学。好在他用坚强的意志挺了过来,并慢慢的享受其中,和乌娜相濡以沫,和大自然和谐共存。他学会了找寻美味的无花果,学会了用衣衫做网捕鱼,甚至学会了和老虎和平共处,他爱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爱上了荒野生活。但又一次的“逃离”正在向他慢慢逼近。这一次迫使威尔逃离的是令人发指的丛林强盗,专门在丛林中猎捕珍稀动物,贩卖盈利,威尔成为他们眼中的新奇宝贝,想让他能够加入到巡回演出中。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威尔和乌娜、红毛猩猩们再一次逃离回丛林,来到了一个红毛猩猩“托儿所”,在这里遇到了好心的杰拉尔丁医生,并幸运的联系上了远在英国的爷爷奶奶。

  爷爷奶奶的到来使得威尔陷入两难的境地,一边是骨肉亲情,一边是惯并热爱的荒野丛林,他该何去何从。在经过一番思想挣扎之后,他终于选择了留下,选择了这片神秘温暖的大自然。这是又一次“逃离”,逃离喧嚣热闹的都市,逃离原本的人生轨迹,投入到新的环境中,换了一种与以往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可以看到威尔的钱三次“逃离”都是被动逃离,而最后一次的“逃离”却是主动的。威尔一直在被动的接受自己的命运,从父亲的死亡、大海啸、被猎捕,直到他选择了“奔向荒野”,才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一千个读者阅读本书可能会得出一千个理解,而在我看来,《奔向荒野》其实就是一个男孩从青涩懵懂到成熟的过程,在不断的接受现实的洗礼后,男孩终于长大成人,为自己做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这就是人生,成功的人生。

  最后补充一点,我觉得本书封面设计的不算特别出色,封面的绿色过于艳俗过于活泼,与本书的略显悲伤却又坚毅的主调不太协调。

  《奔向荒野》读后感(六):荒野的魔力

  威尔最终还是选择了奔向荒野,选择了和大象、红毛猩猩生活在一起。他离不开动物,动物也离不开他。读书至此,猛然泪水滂沱。一个只有九岁的小男孩,为什么宁愿选择荒野,选择动物朋友,也不选择和人类在一起呢?原因就是人类的贪婪、丑恶、虚伪、善变已经伤透了小男孩的心,即使他也遇到过好心的人,帮助过他的人,但与人相处之道相比丛林法则,小威尔还是毅然的选择了后者。

  威尔的痛苦是从伊拉克战争开始的,那场可怕的战争使他失去了亲爱的爸爸。之后,带他到印尼度假疗伤的妈妈又被海啸无情的吞噬。一夕之间,两位至亲天人永隔,小威尔的心彻底碎了。大象乌娜凭借着求生的本能把小威尔带出了死亡,带到了无边无际的荒野。乌娜像妈妈一样保护着小威尔,使他在失去亲人之后还能找到一些些温暖。乌娜教威尔在丛林中如何与其他动物共同生存,如何在遇到危险时逃生。小威尔在大象乌娜的帮助下很快就适应了这片荒野,他懂得如何尊重和爱护每一个动物,从而也得到了动物们对他的爱护与尊重。正当威尔受伤的心灵开始一点一点愈合的时候,他遭遇了人类最猛烈的打击。安东尼闯进了这片荒野,打破了这里的寂静。他创造了荒野新的规则,那就是一切生物,只要被他看上,都必须死在喷火的口之下,从威猛的老虎到柔弱的小红毛猩猩。威尔亲眼目睹了这些可怕的人类是如何残酷的杀害他的动物朋友的,他的心灵再一次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准确的说,从这一刻起,威尔开始讨厌人类。威尔被当作猴孩儿与几只小红毛猩猩一起被抓,猎人对他和小红毛猩猩极尽虐待、侮辱之能事,而威尔能做到的只是默默忍受和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红毛猩猩。威尔在好心人的帮助下逃脱了猎人的魔爪,并且在一只红毛猩猩的帮助下奇迹般的找到了大象乌娜。最为幸运的是,威尔终于找到了爷爷奶奶,找到了自己的亲人。可就在爷爷奶奶希望带威尔回家时,威尔却逃跑了。因为他知道,自己属于荒野,属于人类社会。

  《奔向荒野》是一本儿童文学作品,这本书真实的记录了在荒野中动物们自然宁静的生活与恒久不变的自然生存法则。小主人公威尔的丛林冒险经历可以充分满足孩子们的求知欲、探索欲和冒险欲。人类对动物,对自然做出的暴力行为应该让孩子从小就有所认识,有所警惕,不再重蹈覆辙。让孩子们从小就了解动物,平等的对待动物,不把自己摆在一个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位置是尤其重要的。

  现实生活中的重重压力让我也产生了奔向荒野的想法,但这只是一个梦罢了,一个只有在书中才能圆的梦。其实成人并不比小孩子勇敢,抛开千丝万缕的责任、牵挂不说,至少现在我还不能做到在荒野中生存。喜欢威尔,向他致敬!

  《奔向荒野》读后感(七):让我们学会尊重生命,让万物踏响和谐之音。

  合上《奔向荒野》,我忍不住想要触摸书皮上丛林中的大象、老虎和红毛猩猩,我似乎已经融进那个祥和的世界,不想走出来。正如书的尾声中提到的,这是一本非同一般的书,它充满勇气和力量,充满友爱和希望。在拿给女儿之前我想先了解一下故事的大意,但这一拿却放不下手,我仿佛跟随着小主人公威尔和大象乌娜一同走进热带雨林,故事让我几度泪流,在心里对大自然中的人类之外的生命充满尊敬,也对人类的生存之道泛起深深的思索。正像推荐者说的那样,这是一本可以从小一直看到大的书,它把我们带进神秘的丛林深处,向我们展现了生命的神奇力量。它能够触及我们内心深处,让人不得不去思索。相对于自然的挑战,人类的战争、掠夺意识和侵占欲望是多么的卑微和可笑。它带给人们无穷的勇气,让人们在灾难中永存希望。

  威尔是一个不幸的孩子,刚刚在伊拉克战争中失去了父亲,转眼带他在印度尼西亚度假疗伤的母亲又被海啸吞噬。在毫无准备之下,刚刚相识的大象乌娜带着威尔奔向荒野逃过了海啸之劫。来不及思索幸与不幸,来不及抚平悲痛和创伤,威尔开始了丛林生活。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活着成为了唯一的生存目标。从惊恐于丛林中的危机四伏到惯于丛林中的和谐之声,威尔从一个在象背上坐不稳的外来者成长为熟悉丛林生存之道丛林王子。机智聪明的乌娜成为威尔最亲密的人。乌娜像是一个丛林生存课的好老师,威尔学会了在平和与宁静中辨别危险与安全,学会了尊重其他生物的空间,学会与一切生命共生。乌娜像是一个温柔善良的好妈妈,她时刻陪伴着威尔,和他交流,给他温暖。乌娜像是一个心有灵犀的好朋友,她和威尔彼此信任,和他一同嬉戏,帮他驱赶忧伤。不离不弃,生死相依,乌娜与威尔的感情甚至超过了人类之间的感情。

  文中极具讽刺意味的安插了一段丛林之险,而这段最具杀伤力的危险并不是来自凶禽猛兽而是来自于人类本身。丛林中的一切生命都懂得生存之道,人类却在这里显得如此无知。被称作神的安东尼用打破了丛林的和谐景象,一幅安居之景在人类的践踏下顿时化作鲜血淋淋的战场。射杀红毛猩猩,把威武的老虎变成虎皮,滥杀无辜,任意放火,破坏自然的宁静,无视生命的存在。人类的暴力、残忍、贪婪与狡诈让威尔受到的屈辱深深地烙在心上。而与之恰恰相反,包括老虎、熊、蛇、鳄鱼在内的所有的动物都表现出了一种生命间的尊重,他们会表现出友好,他们会与威尔并肩而行。威尔与红毛猩猩们一起化险为夷,那些被称作动物的小生灵们,他们天性平和,心地善良,他们也有爱,懂得感情,他们也知感恩,也有欢乐和忧愁。

  正如作者所言,这是一个永无结的故事,它永远鲜活,永远生动。威尔和他的动物朋友们永远的奔向荒野,奔向这一片世界上最祥和的地方。《奔向荒野》一本非常精彩动人的书,感谢作者给孩子们带来这样好的著作,让人类停止焚烧和杀戮,让人类停止掠夺和战争,让世界恢复应有的宁静,让我们学会尊重生命,让万物踏响和谐之音。

  《奔向荒野》读后感(八):奔向荒野,奔向人生的目的地

  前几日,一个朋友问我要以孩子的目光审读世界的作品,他们想做一这类的影视剧作品。我给他们推荐了几都没有通过选题。我也在审视自己的视角,怎样算是孩子的视角,怎样算是成人的视角。在我怀着缅怀童真的心态走进六一档期的电影院看《功夫熊猫2》的时候,发现自己所理解的“视角”有多么的片面。在入座前,我迅速的打量了一下在座的观众,除了一对老夫妇,还有我与我的同伴之外,都是家长带着孩子来观看的。问其原因,皆是“这是一动画片,动画片就是给孩子看的”理由。在此,我不得不表示一下我对这影片的佩服之心,西方人能够将禅学融入到一以动物为形态的动画片中,而且融汇得如此,很是了得。果然,在电影播放到不到一半的时候,就有许多孩子在问妈妈“这是为什么呀?”在这时候,家长多半是尴尬的吧,因为孩子的童言无忌,因为他们真的真的看不懂,爸爸妈妈们也很狐疑,他们出了影院后多会批评电影的不给力“因为孩子都看不懂”。但是,这作品真的是给孩子看的吗?

  《走过荒野》,我们说回这本书来。看似一个九岁的英国小男孩的经历,在作品的尾声你会发现作者对于这作品的种种解释,因为真的有一个小男孩在印尼海啸突袭的时候被一只大象救走,那边的盗猎状况,对雨林的生态破坏的程度,只要我们动动手指头,在网络上查询一下相关信息,你一定会不由自主对着大屏幕倒吸一口冷气。这样的题材,不应当只给小孩子看,更是应该由大人引导孩子们,共同阅读、体会故事中的那许多。如果我还在当老师,我希望能够有机会将这作品朗读给学生听,让他们跟我一起探讨威尔历险的种种可能;如果我有孩子,我会和他分享我爱的作品,让他有和威尔一样的冒险精神,让他具备独立应对生存的素质。如果,我不想说如果了,我在爱上这作品的时候,就已经将它推荐给我特别在意的那许多人,同他们一起分享,分享大象乌娜和小男孩威尔的友情,分享老虎的智慧、分享红毛猩猩的可爱,甚至和他们一起咒骂那些盗猎者的行经,希望他们通通遭报应。

  在开卷的时候,我读到九岁的威尔问妈妈,“但是,为什么要打仗呢?”在一个小男孩需要父亲在身边做榜样,需要母亲的怀抱做依靠的时候,天灾与人祸剥夺了威尔的这一切。看到这里,我在质疑,这件事情,真的发生过吗?过于在乎得失的我,希望这是一杜撰出来,只为了宣教而写的作品。看着花花绿绿的封皮,一个渺小的男孩微笑着骑在一只巨型的大象身上,一只老虎走在他们前面领路,穿过绿的叶,红的花,天上的鸟儿飞过,他们奔向荒野,在属于自己的生命之旅中行走。这奇迹,我又希望他真的存在。

  一足以打动人心的作品,大都没有什么年龄界限,虽然这里有孩子、有动物、有冒险、有奇迹,当灾难来临的时候,我们这些成年人不也总是盼望着有活下去的机遇吗?当我们想着生存的时候,又是什么支撑着我们的生命?当大家发现所谓的人类最的工程,让分地区的生态失去平衡,人类的生存都受到威胁的时候,才开始惊醒,我们只是这颗星球上最渺小的一类物种,我们没有力量与自然搏斗。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因为这是天理循环的根本,是我们无法偏离的一条生命之道。我们来、去,都是顺着这条看不见的道行进的,只是我们存在的目的,需要我们自己去走、去体验。在小说中,威尔走出了雨林,却又跟着乌娜奔回荒野,那我们呢?该何去何从?

  《奔向荒野》读后感(九):童年版鲁滨逊——找寻生存的希望

  童年版鲁滨逊——找寻生存的希望

  九岁的英国小男孩威尔和他的妈妈得知父亲在伊拉克战争中牺牲的消息后,痛不欲生。为了缓解悲伤,他们去印度尼西亚的海边度假。在那里,妈妈为一直很喜欢大象的威尔安排了一次骑象之旅,作为他的圣诞礼物。骑象那天,威尔很兴奋,但是大象乌娜却很反常,她不肯靠近海边,反而带着威尔远惊慌失措地冲进了丛林之中。原来大海啸即将来临,乌娜提前嗅到了迹象,救出了威尔,威尔的妈妈却在海难中遇难了。除了一件衬衫和一瓶水以外,威尔一无所有。他必须学会在丛林深处生存下去,不过幸好他不是独自一人,他还有乌娜……

  在热带丛林中,他经历了艰难险阻,他需要和大象学会沟通,要学会吃野果、睡树叶、遇见老虎等猛兽的侵扰、克服想念亲人的痛苦、最可怕的是他遇到了一群惨无人道的偷猎者,不过很幸运地是有个很有人性的厨子放了他,他重新逃回森林,又在偷猎者火烧森林时,误打误撞地进入了保护红毛猩猩的基地,遇见了拯救红毛猩猩的女科学家,并在她的帮助下,最终和寻找自己一年多的爷爷奶奶重逢。但惯了荒野生活,并和红毛猩猩还有大象结下深厚友谊的威尔,还是奔向荒野,做了个大自然之子。

  这是英国畅销书作者麦克莫波格根据2004年那次印度尼西亚大海啸中一个真实的大象救孩子的故事而得来的灵感写就的一本小说,用这样传奇的故事来告诉孩子们在灾难面前如何应对?如何在困境中不失勇气,如何生存下去,找寻生的希望和勇气。读了这本小说,我一下想起笛福的那经典小说《鲁滨逊漂流记》,这个小威尔就如鲁滨逊一样勇敢和智慧,小读者们可以从威尔在荒野中和大象、老虎等猛兽们和睦共处,如何找寻食物、如何在树上筑窝避免蚂蝗等昆虫袭击等受到野外生存训练的方法和技能。一个九岁的孩子在森林中生活了一年多,若没有相当的勇气和冒险精神是过不下去的。他的头发由于没有吃盐都漂成了白色,他的衣服也成了碎片,真正成了大自然之子。看到这些情节描写,我对这个孩子肃然起敬,而令他活下去的勇气很多就来自孩子的爸爸对他的培养,爸爸为他讲的那些笑话让他在漫漫长夜中回味不寂寞。如何用裤腿捕鱼等生存技巧都是爸爸平时教给他的。

  我想家长们若看到这些,一定会如我一样有所感触,我们的孩子从呱呱坠地到背上书包,我们就为他们铺设了成长的道路。孩子们心安理得地在这条平坦的大道上走过了一年又一年,没有挫折,没有风浪,而孩子们还整天抱怨这个,抱怨那个。其实他们泡在蜜罐里,根本没有咀嚼过生活中的苦涩。如果他们像威尔一样被命运抛弃在荒野里,能勇敢地活下去吗?

  我们需要拿什么奉献给我们的孩子们,让他们在困境前能生存下去,这是我们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必须面对的一道亟待解决的大问题。教给孩子生存的能力不是一句口头语,而需要落实到平时的点滴,在各科的教学中都要渗透生存教育的意识,想起我们学校每学期都要开展的几次逃生防震防火演练,我想就是这样未雨绸缪的训练在危难的时刻能起到关键的作用。

  《奔向荒野》读后感(十):去过荒野我再也不想回家

  连续读到第三本麦克•莫波格的童书,我已确信他不会书写生日蛋糕一般甜美的儿童生活。假如他想写一个樱桃草莓这样的美丽小浆果,他也一定会选择野生的品种。多荆棘的,风吹雨打的,酸涩难以下咽的。因为这样的,才是真实的。

  基于对历史的厚爱,莫波格的故事都有一个真实背景。《奔向荒野》的故事大背景是伊拉克战争和2004年南亚海啸,兼夹其中的是热带雨林遭到的破坏以及红毛猩猩的生存危机。这样的背景非常接近我们的日常关注范围。

  莫波格笔下的童年,都是一个被现实这个讨厌鬼胡乱咬了一口就丢在一边不管的水果,曾经也鲜嫩饱满,却破败地滚在道旁。这个故事里的威尔,本来是一个周末跟着爸爸吃披萨、为切尔西队呐喊的普通小男孩,随着爸爸战死伊拉克,命运彻底跟一个普通小男孩决裂了。

  莫波格非常擅长在对现实的描述中穿插主人公的大量回忆,他笔下的主人公,都是敏感而多思的,气质柔和温软的男孩。但是,这些温柔的心灵,却并不容易被打败,也许,他正是想表达:普通人无法超越历史,更不能主宰命运,在现实的残酷撕咬中,一颗温和敏感的心,才更能持久和永恒地跳动下去,并赢得更多尊重和爱护吧。

  9岁小男孩威尔就是这样被命运巨手一把推进了荒野。妈妈为了平复创伤,带着他到印尼度假,海啸过后,沙滩上人迹灭绝,而威尔当时正骑象徜徉在丛林边缘,一边任着小小的思绪流淌成河。大象乌娜救了威尔的性命,它带着他狂奔,躲进了丛林深处真正的荒野,海啸被甩在身后,所谓的文明社会也被甩在身后,威尔失去了爸爸也失去了妈妈,他成了热带雨林的小王子,成了大象的孩子,成了红毛猩猩的妈妈——成了文明社会的叛逆,并且永难回归。

  这是一个说起来很简单的故事,按照书里的话,现代小泰山早就成了传媒的红星。莫波格同样在故事中书写着痛苦,思念亲人的痛苦,孤独的泪水,那是刚离开人类社会的恐惧。莫波格也逐渐让威尔的情绪平复下来,与大自然的坦诚相处彻底疗愈了他,他与大象乌娜的心心相映,他与老虎的对峙和相互认可,他与一直在侧的红毛猩猩的无声交流,终于,他彻底融进了荒野,他的情感成熟了,他不再恐惧,他甚至已经可以保护更弱小无助的生命——那些惊恐的小红毛猩猩,他,终于永别了稚嫩的宝宝时期,长大成了“父母”。

  莫波格从不介意让小读者们认识到成人世界的邪恶。在这本荒野故事里,他同样塑造了一个原始雨林地区的“奴隶主”,这个人是如此卑鄙凶残,让人不能想象21世纪还有这样嘴脸的剥削者,像是殖民地时期的恶霸。但我相信,这样的形象在那个接近荒野的地带,一定是真实存在的,不管他是白人,还是有权力的当地大人物。虽然威尔和小红毛猩猩宝宝最终逃出了魔掌,但是,那丑陋的人性却叫人掩卷良久仍又惊又怕。

  这本书译文流畅简洁,很适合孩子阅读,或大人读给孩子听。故事的结也非常美好,有着电影般的镜头感和视觉美感。这也是莫波格作品的特色。

  真实的生活就是有失去,有泪水,有伤痛,威尔经过了,所以他长大了。来自童年的威尔在荒野里体会到了生命的尊严,荒野教会他生命的法则:尊重自己也绝对尊重别人。这样的尊严感,文明的人类社会给不了他,他已去过荒野,他再也不想回家。

  莫波格提醒我们:别丢失了你那颗也曾来自荒野、或向往荒野的心。

  期待作家其他作品不断面世。

  :读完这本书,特意去搜索了一下关于红毛猩猩的事,认识到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群小生物。

标签:奔向 荒野 读后感 精选 10篇 奔向荒野 奔向读后感 奔向精选 奔向10篇 荒野读后感 荒野精选 荒野10篇 读后感精选 读后感10篇 精选10篇